我有幸去过多次吐鲁番很多次,每次的感觉都不同,有惊奇,有震撼,有感动,有失落,但总的感受只有一个词可以表达——五色的吐鲁番。
土黄:厚重的历史
1999年11月,我第一次来到了吐鲁番,那里的葡萄枝叶已经凋零,只剩下光秃秃的枝条。当时的北疆各地已经进入冬季,冷得让人发抖!我们驱车来到了吐鲁番,却在寒冬里感觉到了吐鲁番的热情。我们来到了著名的高昌故城。进入城内,感觉是一片凄凉。一个赶毛驴车的巴郎子说城内很大,走路太累,于是我们搭了他的驴的,向城内的废墟走去。高昌故城位于吐鲁番市以东偏南约46公里火焰山乡所在地附近。城郭高耸,街衙纵横,护城河道的残迹犹存,城垣保存基本完好,分内城、外城、宫城三重。外城大体呈正方形,墙厚12米,高11.5米,周长5.4公里,为黄土夯成板筑,部分地段用土坯修补。外围有凸出的马面,每面大体有两座城门,而以西面以北的城门保存最好,有曲折的瓮城。
内城居外城正中,西南两面城墙大部分保存完好,周长约3公里。宫城为长方形,居城北部,北宫墙即外城北墙,甫宫墙即内城北墙。这一带尚存多座3到4米高的土台,当时为高昌王国宫廷之所在。
这座高昌故城历史悠久,是公元六世纪高昌王国的首府。
我们在废墟中漫步,看到城墙破败,依稀可见当时的布局。这里有低矮的居民院,有商业铺面,有高大宽敞的王宫所在,有土筑的城墙……依墙而坐,不禁感慨万分:“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当时的辉煌富贵和繁华,如今不都是一堆黄土吗?
第二站,我去看的是著名的苏公塔。当时看到这么一个奇怪的建筑,心里除了崇敬外,还有很多疑惑。这样的圆形实心塔,在内地是没有的,在新疆也是较为有名的。后来读了一些典籍,才知道苏公塔历史悠久,很有来头。
曹大姐还带我们去参观吐鲁番博物馆。
吐鲁番博物馆的馆藏非常丰富,规模仅次于自治区博物馆,是新疆第二大博物馆。馆藏文物5000余件,其中一级文物近百件。在自治区博物馆收藏的西汉到唐代——也就是丝绸之路昌盛多年之间的文物。
吐鲁番博物馆应该算是新疆地州博物馆的翘楚了,因为这里有两件镇馆之宝——巨犀化石和干尸。
馆里还有许多珍贵文物,如从高昌故城和交河故城出土的陶器和各种用具,从吐峪沟千佛洞出土的壁画等,让人看了不禁感叹吐鲁番历史之悠久、文物之繁多!下午,曹大姐带我们去游览著名的吐峪沟大峡谷。我们驱车近一个小时,来到了沟口,只见这里有一条不大的溪水,冲刷山体形成这么一条深谷。谷口处就是一排排维吾尔族古民居,大多是土木结构,分成上下两层,是吐鲁番地区维吾尔民居的典型格局,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了。
顺着溪水慢慢走下去,见一座小桥,前方,视野渐渐开阔,那里是一座土黄色的山崖,在阳光下格外耀眼,一条长长的木制栈道通向山上。我儿子和曹姐的女儿一马当先,走在最前边,我们紧随其后,一步步向山崖攀去。刚开始是很轻松的,到半崖上,就有点难了。崖壁越来越陡,木桥却越来越窄,有的地方还有损坏,走起来不得不小心翼翼。前方来人,错让也有些困难。
好不容易来到谷中,只见半山腰有一个千佛洞,虽然梯有些陡,路有些窄,但怎能不去看看呢?我们鼓起勇气,一鼓作气攀登上去。进洞一看,不由得大失所望,这里的壁画损坏严重,大部分已在上世纪初被外国探险家盗窃去了,剩下的一小部分,国家为了保护,也已剥下送到自治区博物馆珍藏了,留在洞里的只是残缺不全、只鳞片爪的次品了!
就是在这些残次品上,我们也感觉到当时壁画的精美、画技的高超。由此可以想见中世纪吐鲁番佛教绘画艺术的繁华程度。
葱绿:葡萄与美食
再次来到吐鲁番,是几年之后,吐乌大高速公路已通车,去吐鲁番180公里的路,只需两个多小时就可到达,真是“天堑变通途”了!在乌鲁木齐穿着外套和长袖衬衫,一到吐鲁番却吓了一跳,没想到“五一”的吐鲁番就这么热啊!天气预报说有35度多,比乌鲁木齐的七月还要热!
比天气更热的是老朋友的热情!听说我们全家来了,曹大姐和老公到车站迎接我们,并热情地准备了丰盛的午宴。
先上的是八个主食,有薄皮包子,抓饭,汤饭,烤包子,拌面,炒面等等,吃过了,才上凉菜和热菜,和地产的白粮液美酒,餐厅里面还有一个舞台,一边吃饭,一边还可以欣赏民族特色的歌舞;高兴了也可以自己上台去表演。这种场景,这种热情,我在北疆各地从未感受,顿时觉得热气腾腾,心情如春天般的温暖。晚上,曹大姐带我们来到吐鲁番市广场夜市逛逛。
广场上有两个特别之处:第一个是葡萄长廊,第二个就是遍地人流。
吐鲁番是葡萄之城,如何将葡萄城的魅力集体展现出来?市中心这个葡萄长廊的建设可谓匠心独具,集中解决了这个问题。
葡萄长廊宽十几米,长达几公里,全部爬满了绿色的葡萄藤,似一道绿色的屏障,翡翠的长城,给外地游客们留下了多少惬意的清凉,多少绿色的回忆啊!
广场上人流遍地,热闹非凡的夜市很具特色。这里摊位众多,小吃丰富,有烧烤,有凉拌,有热炒,有蒸煮……各类风味,应有尽有。
我们随意找了个地方坐下来。要了几串烤肉、几个小菜、两杯鲜啤,吃了个热火朝天。这些都不特别,哪里的夜市都有,特别的是一种民间小吃叫“豆豆面”,是用扁豆和面条做成的,酸辣可口,很有味道,让人吃了至今回味无穷。
第二天,曹大姐带我们去了一处果园。这里的桑葚刚下来,一路上都有维吾尔族巴郎在叫卖,很便宜,一元一斤。来到果园,只见满园都是桑树,绿树成荫,铺天盖地,枝条上挂满了果实,有白色的,有黑色的;白的像珍珠,黑的像玛瑙,个个晶莹剔透,格外诱人。我们站在树下,随意采摘,自采自食,一口咽下,香甜可口,味道清新,甜而不腻,真是人间美味!
赭红:燃烧的火焰
第三次来到吐鲁番,是2006年的“五一”了。我和几个朋友抽空前来游览。五月的吐鲁番气温高达35度,朋友的热情比这更高!还是老朋友曹大姐接待了我们,并带我们游览了以前没有去过的几个地方:火焰山,坎儿井,沙漠植物园。
前几次也路过火焰山,但只是匆匆一瞥,并未细细品味它。这次有幸从近处观察它的全貌,不禁思绪万千。
火焰山位于吐鲁番市东北10公里处,东西走向,长98公里,宽9公里,主峰海拔831.7米。每当盛夏,山体在烈日照射下,炽热气流滚滚蒸腾,赭红色的山体看似烈火在燃烧。
火焰山是家喻户晓的地方,当地素有“沙窝里烤熟鸡蛋”、“石头上烤熟面饼”之说。虽然它的表面寸草不生,但山腹中的许多沟谷绿荫蔽日,溪涧潺潺,是火洲中的“花果坞”,著名的葡萄沟就在这里。由于火焰山本身具有独特的地貌,再加上《西游记》里有孙悟空“三借芭蕉扇扑灭火焰山烈火”的故事,使得火焰山闻名天下。它以山体光秃,山崖红赤如火而得名。
唐代诗人岑参随军出塞,征战多年,他曾经在吐鲁番军营居住过写下了多少反映火焰山的诗作,《火山云歌送别》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
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
平明乍逐胡风断,薄暮浑随塞雨回。
缭绕斜吞铁关树,氛氲半掩交河戍。
迢迢征路火山东,山上孤云随马去。
明代永乐年间,陈诚五次出使西域,作《火焰山》诗曰:
一片青烟一片红,
炎炎气焰欲烧空;
春光未半浑如夏,
谁道西方有祝融?
大家都读过《西游记》,唐僧师徒经过的八百里火焰山就是这里了。虽然没有那么神秘,没有那么气势汹涌,但在七月的骄阳下,地表温度高达五六十度,连鸡蛋都可以煮熟。烈日炎炎,头晕目眩,即使不是烈火,也胜似列火了。想当年,唐僧可没有孙悟空等三大弟子的保护,他只有一个随从,但后来禁不住苦熬,偷了他的钱财悄悄溜了。只剩唐僧一人,孤苦伶仃地冒险穿越戈壁和沙漠,翻越火焰山,来到高昌。这等精神,何等可贵!的确非一般凡夫俗子所能为!
我们来到山下,在碑前照相。烈日如火如荼,我们已汗流浃背,可想当年唐僧,背着行李,徒步万里,走过这八百里火焰山,是何等的艰辛,是何等的劳苦!
我不由地感慨,人,还是需要一种精神的!若没有一种精神寄托,唐僧也不会不远万里来到这里,也不会最终历经磨难,取回真经!
幽蓝:沁爽的坎儿井
来到坎儿井的时候,我被这工程的宏伟惊呆了!曹大姐带我们去的是坎儿井的精华部分——坎儿井博物馆。在这里,我被这座伟大的地下水利工程折服了!
吐鲁番地区是一个干旱少雨的盆地,每年降雨量不足几十毫米,夏季最高气温可达60摄氏度。在这样的干旱地区,古代吐鲁番人民的确创造了一个奇迹,将这片盆地变成了绿洲。他们靠的是什么呢?仅靠勤劳的双手是不够的,他们靠的是集体的智慧!
他们发明了地下暗河工程,先掏竖井,没几米一口,然后向横挖掘,将竖井连接千百万亩土地,养育了一代又一代吐鲁番人民!
吐鲁番盆地的坎儿井最多最集中最盛时达1237条,实际使用853条,总长超过5000公里。参观过坎儿井的人,无不为它设计构思的巧妙、工程的艰巨而赞叹。
据记载,当年林则徐发配新疆时,主动请缨,前往南疆和东疆查勘土地,他来到吐鲁番,看到坎儿井破坏严重,下令予以修复和推广,使得这一惠民工程重新焕发了青春,造福了一方百姓,因此,坎儿井也被当地劳动人民称为“林公井”。
我们走在博物馆中,根据讲解员的讲述,我眼前仿佛呈现出古代吐鲁番人民挖掘坎儿井的情形,不禁被他们的勤劳勇敢和无限的智慧所折服、所倾倒、所叹服!
坎儿井的水到现在仍然清可见底,清波荡漾,悠然澄澈,仍在为灌溉吐鲁番的土地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我俯下身,双手掬一捧蓝波,深深地吸了一口,一股清凉透过了心田,不禁为吐鲁番人民有这样的清爽感到幸福!怪不得火焰山骄阳似火,生活在这里的女孩子们却依然白嫩似水,娇艳如花,原来,她们有这甘甜的坎儿井水滋润呢!
沿着博物馆的通道进入长长的坎儿井,一步一步,看到的都是奇迹;一步一步,感受到的都是爽心!
来到一座圆门前,几个美丽的吐鲁番少女在那里招揽游客照相,她们身着艳丽的丝绸裙,头戴香艳的花帽,一个个浓眉大眼,美丽动人,比天山上的雪莲更俏丽,比巴音布鲁克的天鹅更白皙!
我们纷纷走上去,与吐鲁番的少女们合影,想借坎儿井的灵光,来澄清早已被世俗所熏染的灵魂!
黝黑:深邃的艾丁湖
曹大姐带我们去了沙漠植物园。这座植物园位于高昌区恰特卡勒乡治沙站辖西,是新疆沙漠植物保护和培育基地之一。
进了院门,我就被一个石碑吸引了!这里原来正是艾丁湖的湖底,是中国大陆最低处。也就是说我们现在正站在地心里!
顺着砖砌的小路往前走,两旁是一片片沙枣林、红柳林、梧桐林、野刺林……这些树木都不美观,灰头土脸,黑不溜秋,没有杨树的高大,没有松树的挺拔,没有楠树的珍贵,没有槐树的花香,但它们却是新疆最好的抗旱抗风沙植物!没有它们,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早已逼近城市;没有它们,古尔班通大沙漠早已肆虐人类!
这就是默默无闻的沙漠植物啊!它们千年如一日,抵挡着风沙,护卫着绿洲,滋养着人类。人们却长久地没有意识到它们的重要,砍伐着它们,焚烧着它们。直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当风沙已经逼到了我们家门口,国人才意识到这些沙漠植物的重要价值!于是,有了梭梭保护区,有了胡杨生态园,有了沙漠植物园。幸亏,我们觉悟得还不算晚;幸亏,这些沙漠植物尚未绝迹!否则,我们人类的家园将越来越少,直到无家可归!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