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奇彩七彩七克台(外一篇)

时间:2023/11/9 作者: 吐鲁番 热度: 15423
李保民
  沿312国道、G30高速自东而来,穿越一段长达近300千米的荒漠戈壁后,一个在历史长河中不断玄幻出七彩星芒的小镇——七克台,就出现在你的视野。停车小憩,下车吃点特色饭菜,或者是随意走进路边的某个小店、顺道观赏一下赤亭、凭吊一下岑参,仰望一下那新建起来的幢幢高楼,你都会不由自主的感叹:新疆,任何一个有历史的小镇,都不简单。

奇特的地名

七克台,又名七个台,维吾尔语为七克藤木。七个台的说法是因为境内有7个土台,但经考证,目前仅有4个。这个说法没有“色彩”,也就没有得到公认。而七克藤木(意为“出来了”,)倒有一个颇有意思的故事传说。
  据说乾隆年间,一行商人从京城返回时,来到水草茂盛的蒲类海湖畔(现巴里坤湖)住站休息。时值盛夏,一位侍从拿了个小木碗想掬一碗清凉的泉水喝一口,解解渴,不料失手,小木碗掉进了水里,他紧捞慢捞,小木碗还是被浪花吞没了。几天后,他们风尘仆仆地来到了七克台的南湖。这里是一片开阔沼泽地带,对面山下有口小泉,泉水喷涌而出。于是就地设帐,安灶做饭。休息一晚后,第二天收拾行装,准备启程,这位侍从走到泉旁去取水,当他俯身看着倒映在泉水中的山峰、古树、花草人影时,忽听泉水丁冬一响,水中泛出一个小东西来。侍从凝神一看,就是那个遗失的小木碗。他喜出望外,捧着小木碗飞也似的跑去向赛依德阿帕和卓报告,大家都以惊异的目光察看这个小木碗,异口同声地说“齐克腾木,齐克腾木”,从此这个地方就叫做齐克腾木。
  传说终归是传说。实际上,七克台这个地名是赤亭音译音变而来。赤亭,南距七克台约4千米,是唐代西州(今吐鲁番)的东大门,古丝绸之路新北道的一处重要关口。唐代在这里设守捉,有兵士日夜驻守,有兵站往来供应。因处高地而山土褐红,名为赤亭。赤亭之名是何时确定无从考证,但绝对早于七克台之名。参考新疆多地的地名特点,从最相似、相近的发音来分析,赤亭—七克藤木—七克台当由此而来。

七彩的玉石

七克台位居鄯善县最东,北依天山,南临荒漠,历史上一直是个农业小镇。目前,葡萄仍是主要经济作物之一。但不知道是从哪一天起,几户农民从荒郊野外捡来了几块石头,卖出了很高的价钱。敏锐的七克台人猛然发现,七克台之南几百公里范围内的戈壁滩上到处都是奇形怪状的风凌石和各色玛瑙,鄯善之地还独有一种彩色的石头——彩玉。
  一时间,茫茫戈壁滩上,印满了七克台人的车辙和脚印,全镇几乎所有身强力壮的男人都在石头的世界里狂嗨。一开始还是半农半石,后来就是专门的人手去捡石头;一开始只是出售自己捡来的石头,后来干脆腾出住房,翻盖新房,开起了石头店,世界各地的石头都拿来销售;一开始只是镇上的村民自己开店,后来呼朋唤友,石友汇聚,全国各地都有人在这里开起了店铺。小小的集镇上,有近400家店铺,全镇经营石头产业的人数超过万人。每一家每一户的庭院、房前、屋后堆的都是石头,集镇的主街道、每一条巷道也都堆满了石头。
  店铺经营的产品也随着市场的变化而与时俱进。最早的是靠着一双双慧眼从戈壁滩上辛辛苦苦捡来的石头,风凌石、火山岩、化石、戈壁玉、硅化木、泥石、玛瑙等等。彩玉被发现被发掘后,家家户户都开始卖原石、卖打磨后呈现出各种色彩各种象形的彩石,继而把石头发运到内地,精工雕刻成各种手玩件、各种饰品、各种摆件,再寄运回来营销。七克台变成了奇石的天地和彩玉的世界,玉石的七彩之光日夜闪耀在小小的集镇上,时时荡漾在日益富足的七克台人的笑脸上。
  彩玉市场稳定下来后,已颇具市场经济头脑的七克台人变魔术似的“倒腾”来了世界各地的玛瑙和玉石,以前只有在全国各地市场、国外市场看到的玉石品类赫然汇聚在一个小乡镇的集市上、陈列摆放在由普通农民开办的一家家店铺里。继而,不同层次、不同范围的各种玛瑙产品比赛、各种玉石评比、各种奇石观赏交流等玉石文化艺术活动相继举办,由农民们自发自主成立起来的七克台奇石彩玉协会借每年一次年会的契机,广邀四海宾朋客商,齐聚鄯善县交流、汇展。七克台,由此变成了中国西北最大的风凌石交易市场,变成了实际上的玉石文化交汇的国际市场。
  上述之功,主要得益于鄯善之地发现的彩玉,又名楼兰彩玉、新疆三彩玉。“三彩”指的是彩玉的红黄白三色,品相好的彩玉红似鸡血,黄如烈焰,白同羊脂,而且浑然天成地搭配在一起。石体晶莹,色彩斑斓,形姿变幻,妙趣天成。欣赏、收藏、把玩彩玉,一看水头,二看俏色。水头好,红黄白三色天然形成的图案、造型为上品:色彩鲜艳、线条流畅,经能工巧匠雕琢成型的为精品。
  彩玉的发现刷新了单色玉石的观念,翻开了中国几千年玉文化史的新页,其文化价值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发现并开掘。
  诗人曹向阳为彩玉而作《古风》这样描述
  君不见盘古开天神力尽,血化江河骨化石;
  君不见女娲补天炼五色,通灵宝玉下凡迟。
  天生奇石传典故,自古帝王多爱石。
  秦王空许十五城,相如殿上归完璧。
  徽宗自诩风流帝,不爱江山爱奇石。
  天生奇石必有用,自古名士皆爱石。
  五柳饮罢凭石醒,东坡仇池醉眠石。
  少蕴得石大病愈,米芾拜石人笑痴。
  苍茫边塞何所有,戈壁深处有奇石。
  常言富贵如浮云,人生得意需藏石。
  楼兰彩、天山碧,风凌石、戈壁玉。
  鄯善宝地奇珍荟,与君同赏万古石。

奇异的美食

市场做的大了,来的人就多了。人多了,首先就是要吃要喝。鳞次栉比的石头店铺中,就开起了很多饭馆。各种新疆特色的饭菜就不必说了,客商们、游客们吃来吃去,竟然吃出了一道名菜:红烧牛肉。菜名很普通,可是新鲜的牛肉加上独特的做法,常常让客人们吃的满嘴留香,不舍离去。
  继而,经过挖掘,人们发现,久负盛名的新疆小吃豆豆面的发祥地也在七克台。当年那个发明豆豆面做法的驼队就是从天山拓厥关来到七克台,那放进面里的豆豆,就是赤亭峰下一块豆田的产品。
  手抓肉是最具新疆特色的美食之一。在七克台,有个一碗水煮肉的传奇做法。这个一碗水煮肉不是一碗用水煮出来的肉的意思,而是在煮肉的时候只用一碗水。这样煮出来的肉更鲜美,营养价值更高。在七克台镇南拐赤亭的路口,有一户人家的门前立了一块牌子:干桑子烧馕。馕是新疆美食中的主食之一,桑子(桑葚)的功效更多,用干桑子烧馕,烧出来的一定不是普通的馕。一进这家的大门,扑面而来的是一股馕的馨香。接过主人递过来的热馕品尝,果然外皮黄脆,内里嫩香。一口下去,热乎乎、暖洋洋,唇齿飘香。
  去的次数多了,买的馕多了,一打听,这个馕不仅在当地畅销,而且通过网购、物流已销往全国各地。再一打听,主人的外号就叫干桑子。

一声欢呼连木沁

在新疆大地行走,在常见的荒野、戈壁、沙滩中,如果能见到一湾清流,一棵绿树,那是令人欣喜的;再能看到有山有水,有树有草,有牛羊有人家,那是令人欢心的;而如果能走到一处山色奇特,水流缥碧,绿树成荫,瓜果飘香,人家殷富之地,那是令人欢呼雀跃而赞叹不已的。连木沁,就是这么一个让你欢呼,然后细细赏析和解读的地方。

一城山水万木连

连木沁,又名连木沁齐木。连木:外燥内泞之地,齐木:有草之地。从现有的文史资料中查知,远在唐宋时期,这里就广植桑榆,林木茂盛。到了清初,文人雅士们路过这里,已是“半村林木认微茫”(易寿松《连木沁口占》)。“一城山水半城柳”描述的是江南秀色,而在连木沁,却是一城山水三面柳,还有遍地的葡萄和漫野的树木。
  这一城山水源自北天山的雪水,自二塘沟顺流而下,浇灌着万亩良田的同时,也成就了连木沁的“湿地”之名。连木沁之北,是天山,自然无柳无树,但东、西以及南面的火焰山峡谷中,万木丛生,郁郁葱葱。清代诗人祁韵士在其《万里西行记》是这样记载的:“西行六十里至连木沁,回民丛处,风景最佳,村西河水自北而南,清澈可爱。稍东,则石罅中突吐一泉,稍北,又有一溪从深林内涌出,汇合桥畔,潈潈振响。上有万柳阴云,为之庇幂,炎天酷热,顿极清凉。时看头人皞皞,妇子嬉嬉,饮马捣衣,往来不绝,别有天地。过河登岸,良苗盈亩,盖旦民习于耕作,安乐之况可想。”
  祁韵士记载的,是如今连木沁的阿斯塔纳村。村子“沉浸”在火焰山山沟的北端,几乎完全被“万柳阴云”所庇幂。在炎热的夏季,这里却是凉风湿润,气息清新。上山一步,热浪灼人;下山入村,清风拂面。一桥之隔,冰火泾渭;晨昏当午,恍若阴阳两界。
  当然,这里的万柳并不都是柳树,而是数不清的各种林木。青杨白杨居多,桑树榆树行列,松柳槐、桃李杏间杂其中。漫步丛林之中,渐闻的水声、翠鸣的鸟声、嬉闹的童声时时打破丛林的寂静,使眼前一幅幅的山水丛林画卷时刻充盈着鲜活的生命之力。

一缕烽烟传千年

连木沁同样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小镇,见证这一点的是三座烽燧。据《历史上的鄯善》一书上记载,最古老的一座是阿斯塔纳村西的连木沁烽燧。其残体高近12米,长约30米,宽约15米,是吐鲁番境内保存最完好最高大的烽燧。考古学家最初考定为唐代,后来又在最底端的墙体中发现了汉代的“土迹”,遂定为汉唐烽燧。
  烽燧南边约3千米的戈壁上,有一个怪石圈,经考证为太阳墓,是成吉思汗西征时期的遗存。东南有一处麻扎,一眼“圣泉”,汉、回、维三个民族的先人埋葬于此。
  第二座烽燧坐落在汉墩村的一处高坡上,“汉墩”村名即此而来。烽燧虽鉴定为唐代,但恐怕仍是汉代所建,后毁于战火,唐代时又依山而建。第三座就是天山脚下的二塘沟烽燧,界定为清代烽燧。虽坍塌严重,但仍可见当年的雄风。天山之水从烽燧西侧而过,它记忆着这座烽燧在清代新建的历史。
  与这两座烽燧呼应的是柯柯亚山坡上的另一座烽燧,名叫柯柯亚古堡,也属清代建筑。从地理位置上看,当敌情从天山而来时,古堡的、二塘的烽烟燃起,第一缕烽烟先传递给了汉墩烽燧。汉墩的烽烟被连木沁的烽燧看见,烽燧周边的兵士和居民就拿起了武器或躲进了山里。
  这山就是著名的火焰山。

藏龙卧仙火焰山

火焰山绵延到了连木沁段,发生了视觉上的变化。一条巨大的山沟自北向南把火焰山劈开,使得沟西的山体似乎是变成了南北向,沟东的山体依然是东西向,一道山沟冲出了一横一竖两座火焰山。
  河水穿山而过,疠风呼啸而过,一块巨石从山顶滚落。人们在石体上极富想象地发现了猪八戒的耙印,多条风迹隐隐约约的像是经文,于是给此石取名大佛石,晒经石。沿大佛石南行约2千米,一个巨大的山门开在山腰,此为“西天之门”。
  沟东的山体依然保留着火焰山东西走向的本位,但一条龙却盘踞其上。神龙见首不见尾,这条龙却无首无尾,只有脊骨,因此定名为龙脊山。为了给游客和摄影摄像师提供便利,龙脊山对面的山坡上,现在建起了三个凉亭。第一次见到这几个凉亭的时候,我的确是欢呼了一声,跑着进了凉亭。
  龙脊上之东约5千米的一处山体的顶峰,伫立着7个岩石,远远望去,像是7个小仙女在此小憩。七仙女的故事传说由此传遍了山南山北,连木沁的火焰山就有了龙骨仙体,有了仙风神韵。

葡萄甜美笑开颜

火焰山的焚风吹掠了千年万年,天山的纯净之水滋润了一年又一年。也许从苏贝希古墓发现的那根2100年的葡萄藤时,连木沁之地就是现在总冠名为“吐鲁番葡萄”的原产地和主产地。
  最大的葡萄地块在连木沁,更优质的葡萄品种在连木沁,亩产数量最高的葡萄在连木沁,售价最高的葡萄在连木沁。新疆赫赫有名的葡萄大王还是在连木沁。
  连木沁的每一块农田里,种植的几乎都是葡萄;每一家每一户的房前屋后,也都是葡萄。在连木沁人的家里,在田间地头,葡萄是随意品尝的。不仅是品尝,逢到采摘季,热情豪爽的主人还会送你一筐两筐,让你带走。
  葡萄多,葡萄晾房就多。你知道连木沁有多少葡萄晾房吗?
  葡萄的采摘和晾房的晾制是摄影师们最不舍得放下相机的场景。2018年8月,我引领着七八位内地摄影师来到连木沁一块正在采摘的葡萄地。满眼的葡萄田扑面而来,满地的藤筐里装满了碧绿的葡萄。摄影师们一声欢呼,直接扑到葡萄地里,咔嚓咔嚓的快门声响成一片。然后,一屁股坐在地上,大口吃着主人递过来的葡萄,一会儿就干掉了好几筐。最后,吃不动了,站起身来,意犹未尽地打听葡萄晾房在哪里?哪儿的晾房最多?
  一直呵呵笑着的葡农一拍胸脯:“我们连木沁,有戈壁滩的地方,就有晾房”。
  一城山水万木连,一缕烽烟传千年;一声欢呼连木沁,万顷葡萄尽开颜。走进连木沁,就走进了火焰山的核心风景区域;走进连木沁,就走进了葡萄的世界。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