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伯赞故里行

时间:2023/11/9 作者: 吐鲁番 热度: 14001
●刘迎春
  伯赞故里行
  ●刘迎春
  

故 居

湖南省与吐鲁番市是对口援助的省市,长沙市文联与吐鲁番市文联自然也就是对口帮扶的文联了。2016年的11月11日,在长沙市文联同行的陪同下,去了一趟心慕已久的常德桃源——翦伯赞的故里。
  翦伯赞的故居在桃源县枫树维吾尔乡回维村的翦家岗,距县城南约三十华里,与陬市镇接壤。翦伯赞先生是维吾尔族,据《翦氏族谱》介绍:翦氏本姓哈,祖先是西域回部。元太祖西征时,回部跟随,屡建奇功。后来,哈氏开始东迁,来到离桃花源不远的剪刀溪,并在此筑庐定居。明太祖时,其后裔又立下了许多功劳,明太祖以“翦除盗寇”有功,赐之以“翦”姓。经过若干世代的繁衍生息,至二十一世纪,维吾尔族在此地已有一千余人众,翦氏家族也成为当地名门望族,翦伯赞就是其中一位佼佼者。
  故居坐北朝南,建于清朝咸丰年间,是一座历史典型的湘、鄂、赣西北的晚清木结构民居。有大小房屋十八间,建筑面积八百二十二平方米。翦伯赞出生于1898年,在这里度过了他的青少年时期。中学毕业后,翦伯赞想外出继续深造,但因“早结婚,早生子”的乡俗,十八岁时便依父母之命,与本地汉族女子李守箴结婚。婚后,翦伯赞就读于武昌商业专科学校。他潜心学业,成绩优秀,希望毕业后尽快找到工作,因在校参加学生运动,至毕业难以求职。这时,家乡暴发霍乱,妻子李守箴不幸染病去世,留下三个幼小的孩子。小孩没人带,便又再婚。新娘戴淑婉,也是一位汉家女。安顿好家庭后,翦伯赞在父亲的支持下,1924年7月赴美国,进入加利福尼亚大学,攻读经济学。在这里,他读到了《资本论》、《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主义著作,他的人生道路从此改变。
  1939年7月,当翦伯赞再次回到翦家岗时,他已是一位秘密党员,这一次回家,是受党组织派遣,回湖南开展抗日救亡。此时,家中父亲已经去世,家境也非昔日可比,翦伯赞心里很不是滋味。他没有在家久待,便离家去了长沙,与他的入党介绍人、同为历史学家的吕振羽等地下党组织同志,共同组建了“中华文化协会湖南分会”和“湖南文化界抗敌后援会”,并分别担任了这两个团体的理事。此外,他们还编辑出版了《中苏》半月刊,采用多种形式,开展抗日宣传活动。那一阵子,他血脉贲张精神奕奕,在会务工作之外,学术研究也没有停止。他意识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原理来研究中国社会历史的重要性,争分夺秒完成了《历史哲学教程》一书,其学者身份因此得到公认。
  翦伯赞是少数民族,又是学问家,这有利于他开展工作。但在1939年岁末,中共溆浦地下县委机关遭到破坏,他的名字被暴露。翦伯赞一看情况危急,1940年大年初一便和夫人紧急转移。一路风尘仆仆,最终来到距重庆一百余里的刘家院子,才安顿下来。他一边做着中学教员,一边等待组织的指示。暂时的安定,给了他一个潜心做学问的极好机会。这期间,他接连完成并出版了《中国史纲》第一、二卷,这部著作给他带来了极大的声誉,后来被誉为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奠基著作之一。
  1943年11月,日本侵略军为了打击中国军队的士气、掠夺战略物资,出动九万多人,直逼常德、桃源。11月19日桃源沦陷,26日常德失守。报刊不断传来日寇肆虐的暴行。那些日子,翦伯赞彻夜难眠,故乡的一草一木,在他眼前层出叠现:
  “静静的沅江,灰色的城墙,古旧的庙宇,旧式的商店,各式各样的手工业作坊,用石板铺成的大街小巷……”“然而,这两座小城,被攻陷时,死者两万有余,伤者五千,被强奸的妇女七千多,财产损失不计其数。”这就是他含着眼泪写成的《常德、桃源沦陷记》一文中最动人心魄的文字。
  解放前后,翦伯赞父亲翦魁吾,在本地兴教育办学堂,在翦家祠堂授教于民族完全小学。
  其时,翦伯赞的父亲翦魁吾,办学时年事已高,齐胸的银髯飘飘,但精神矍铄。虽然翦伯赞于解放前早已离家参加革命,后在北京大学执教成名。民族完全小学仍以父子俩为名任职,一个是校董,一个当校长。把学校办得远近闻名,翦家祠堂也就更是闻名遐迩了。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社会主义改造,镇子上先后办了三所国有小学,这所小学后被撤并于枫树维吾尔乡。后在加速社会主义改造的各项政治运动中,大跃进的浮夸风,随意拆迁占据私有财产的共产风,特别是文化革命的破四旧,像中国这样凝聚族人,传承人性精神文化的古典祠堂建筑,也作为封建迷信的四旧产物捣毁了,翦家祠堂也就难于幸免了……
  1966年4月文化革命开始,四人帮得势,矛头首先瞄准了北京市委。以揭发批判“三家村”黑店为主线,深揭痛批文化黑帮,揪出了邓拓、吴晗、廖沫沙三家村为首的反党集团。掀起了一场在文化界的思想革命,以他们三人为主线成为文革中最早的牺牲者。而翦伯赞历来和吴晗交好,不知是知识分子的傲骨作怪,还是正气相兼。脑子里似进了水的,站出来为其鸣不平而引火烧身。在打倒反动学术权威的口号声中,他在临近70岁的高龄下,被扣上“反动学术权威”和“反共老手”的帽子。每天被批斗十几个小时,反剪双手坐喷气式飞机。使他更不能容忍的是:在那变味的政治空气里,知识分子的人格和尊严遭受到了粗野,无情的蹂躏,践踏,侮辱、侵害。并从北京押往家乡桃源县城和枫树游斗……在不堪忍受的折磨中,在无奈的恐惧,无奈的沉痛,悲哀,伤心绝望后。于1968年12月18日夜晚,翦伯赞夫妇服用大量的安眠药自尽了。
  书生才堪八斗高,义愤抱平受折腰。双臂反腕喷气舞,愚氓欢看凤头骚。翦伯赞在文革中的冤案直到“文革”后的1978年才予以平反,而且平反过程很费周折。翦从青年时期参加革命,所有精力心血研究马列主义和中国革命历史,投入了毕生的精力和太多的感情,收获的却是铺天盖地的悲哀和痛苦。
  在桃源,我们听到最多的,还是翦伯赞热爱家乡、热爱自己民族的故事。1956年5月,翦伯赞作为全国人大湖南视察组成员,回到离别十七年的翦家岗。那时湖南正在开展撤区并乡的工作,常德地区专员征求翦伯赞的意见,桃源维吾尔民族乡是否可以合并到别的乡去?翦伯赞恳切地表示:他不赞成。他说,正因为维吾尔族人口相对较少,就更应该帮助扶持。他热情地宣传党的民族政策,请专员多多关心当地维吾尔族群众的生产生活,尤其是要办好维吾尔族小学。第二天,他又专程去枫树乡维吾尔族清真学校参观。这里也是他小时候上学的地方。当他来到学校大门口,百十个孩子欢呼雀跃地向他走来。他不知要怎样表达自己的虔诚和思念——这时,只见这位满头白发的老校友,面朝学校大门,对着欢迎他的老师和同学,立定,一躬到底,眼泪哗哗:感谢,感谢你们啊!
  说到那感人的场面,桃源的朋友至今都十分激动。
  在翦伯赞的积极建议下,桃源维吾尔族回族乡的建制被保留下来,现今已是一个经济繁荣、人民生活小康的新农村,村中心有清真寺,维回饭店,民族小吃、饰品……应有尽有。而据史料记载,当时的维吾尔族小学,校舍年久失修,已有倾危之势,翦伯赞回到长沙后,请求有关部门给予关照,不久,上级拨款,为学校新建起一幢有六个教室的二层楼房,其它房屋也做了翻修,学校面貌焕然一新。只是,此后他再也没有回来……

清真古寺

我们的中餐是在维回新村农民、现年56岁的马赫穆德·翦象党家里吃的。他开了一家名叫“回味农家乐”的清真餐馆,生意十分红火。看到新疆老家来了客人,翦象党十分热情,炒菜的空隙过来用维语问好,席间还特意加了两个菜招待远道而来的亲人。当向我们谈起他自己两次去新疆的感受时,高兴喜悦的神情,溢于言表。“新疆各地都有我的亲人,我和他们随时联系,好事相互传告,相互庆贺,故乡新疆亲人之间来往日益增多,感情越来越深,关系越来越密切。”我们见到了乡长翦林华,他告诉我们枫树维吾尔族回族乡总面积58.95平方公里,耕地42075亩,有少数民族人口9199人,占总人口的近30%,其中咱们维吾尔族同胞7883人。这里自然条件好,风景优美,雨水多,地势平坦,自然灾害少,适合种植葡萄、水稻、棉花,从事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富裕起来的乡亲还不少;这里交通十分便捷,有常德至张家界、常德至吉首两条高速公路穿境而过,距桃花源机场不足30公里,从常德市区驱车仅15公里。现在全乡经济社会发展呈现一派欣欣向荣景象,特色产业突出,目前,该乡农牧民人均年收入达到一万元以上,大量的维吾尔族农民住进了颇具民族特色的别墅式楼房,成为江南难得一见的风景。
  餐厅不远处,坐落一处清真古寺,寺顶圆弧,上塑一轮弯月,在阳光下闪烁着光芒。
  哈勒·八十就长眠在这清真古寺的院子里。墓体是由青石砌筑的方形石台,红漆“塔埠”顶立玉碑,墓体右侧为墓主生平介绍,左侧刻有“湖南省人民政府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字样。石碑为明太祖朱元璋御笔钦赐“威震南方”,肃穆凝重大气,彰显着墓主的身份。他墓碑的方向,便朝着遥远的新疆。
  湖南维吾尔族的祖籍是源于元朝时西域的高昌王国,即现在的新疆吐鲁番、哈密一带。哈勒便是吐鲁番人,是当时高昌王国一位英勇善战的名将,他被认为是湖南维吾尔族的血脉源头。公元12世纪,高昌国臣属于西辽统治,政治上丧失自主,经济上负担沉重。高昌人强烈不满,一股反抗的力量在积蓄。一个风高月黑的夜晚,高昌都督哈勒将军,杀死西辽派在高昌的监国,并归顺了元太祖成吉思汗。凭借骁勇善战,哈勒成为成吉思汗统帅下一支军队的首领,并参加讨伐西域、攻西夏、攻金、攻宋等战役,屡战屡捷,积功被封为折冲将军,在元代,哈勒的后代凭借战功获得了世袭做官的嘉奖。
  元之后,登上历史舞台的是明太祖朱元璋。他启用了前朝部分官员,同时对他们采取了分化拉拢的政策。哈勒将军的后裔哈勒·八十被封为燕京都(今天的北京)的总兵,又成为朱元璋开疆扩土的一股力量,跟随明朝的将领李文忠、徐达、常遇春等人征战,屡立战功。明朝洪武四年(1372年),朱元璋为了嘉奖哈勒·八十翦除敌对势力开疆扩土有功,在一次庆功大会上亲自赐姓“翦”给哈勒·八十,将哈勒·八十的“八十”改为“八士”,并把自己的义女吐叶公主赐给了哈勒·八士为妻。
  朱元璋在褒奖哈勒·八士功绩的同时,又担心他反戈一击重新投靠北元蒙古人残余势力,于是想到了将其调往南方的办法,这样,可以割断哈勒·八士与蒙古人的历史关系。明洪武五年(1373年),朱元璋封哈勒·八士为荆襄都督府都督,晋封镇南定国将军,加太子太保衔,镇守湖南广东一带。这就是湖南维吾尔族定居桃源的开始。历史的又一场狂风,将新疆的维吾尔族从燕京吹送到了湖南。
  因镇守南方有功,明洪武十六年,朱元璋晋封哈勒·八士为太子太傅,授光禄大夫,世袭享受爵位。明洪武二十一年,哈勒·八士献身疆场。一年后,他的儿子也捐躯沙场。父子俩都没能回到故乡。
  星移斗转,哈勒·八士当年屯戍的“翦旗营”早已消失,当时练武的跑马场早成良田,田边的油菜花含笑春风。哈勒·八士的这支血脉,在湖南桃源一带,繁衍生息,绵延不绝。
  到现在,翦氏维吾尔族的后人或力田为农,或服贾为商,或读书为仕,或披甲为戎,至今已繁衍到27代,8000多人。1986年,桃源枫树维吾尔族回族乡正式成立。1995年,该乡“维吾尔族第二故乡”的称号被外界认可。
  为解相思之困,他们踏上了寻根之旅。
  198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30周年,新疆专门向桃源县发出了邀请,三名桃源维吾尔族人作为湖南省的代表,参加了活动。代表们去了天池、南山,登上了乌鲁木齐的红山,到了真正的老家——吐鲁番高昌故城,在高昌故城,他们俯身趴在地上,深情地捧起故乡的土,这是先祖曾经策马扬鞭的地方。
  2007年,常德以旅游为桥梁,前往新疆,将“维吾尔族第二故乡”——桃源枫树推介给新疆人民。新疆桃源两地的旅游专列,让更多的桃源维吾尔人回到遥远的家乡,解那延绵600多年的思乡情。
  不少桃源维吾尔人家中,不仅保留着“翦”氏族谱,还珍藏着一包新疆故土。
  为了能够传承自己民族古老的语言文化,2006年6月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团委受团中央的委托,从新疆师范大学中语系招募了一名教维语的志愿者,来到桃源,在民族乡学校开设双语教学课程。当地的少数民族干部也积极挖掘和整理维吾尔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组织乡土人才撰写了《维吾尔族第二故乡乡歌》……
  我们一行来到古寺,与住寺阿訇热聊起来。当他得知我们来自吐鲁番,更是激动不已,不停地向我们介绍着古寺的今与昔,并与我们一起合影留念。临走前,同行的几位书画家临阵挥毫,留下了饱含深情的维汉文书画作品。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