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鲁番王
高崇炳
加特奴
加特奴,东汉永建六年(公元126年)就任车师后王位,王治务涂谷。他是前车师王农奇的王子。加特奴经历过西域动荡的岁月,深知与汉关系的重要性。他父王和其他的国王反叛汉朝,一个个都没有好下场,不是被赶走就是被杀头,这些血的教训让他刻骨铭心难以忘记。所以他自从被汉朝扶持继任车师王后,对汉朝毕恭毕敬忠心不二。两汉时期,汉在西域驻扎的部队主要是屯田兵,早在西汉元初元年(公元前48年),汉在吐鲁番盆地设置戊己校尉。这是中原王朝在吐鲁番设置管理机构的开始,故成为吐鲁番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标志着来自中原地区的汉人逐渐在这里定居,开始了与当地的车师人共同开发,共同建设吐鲁番的历史。
汉神爵三年,汉政府徙渠犁屯田于北胥踺,并以屯田校尉领屯田事。到元帝时,复置戊己校尉,屯田车师前王庭(今交河故城)。到平帝时,戊己校尉治所由交河城移到高昌壁(今高昌故城)。
东汉时期戊己校尉时立时废。东汉初置戊己校尉是在明帝的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这年冬季,汉遣奉东都尉窦固,驸马都尉耿秉,骑都尉刘张出敦煌昆仑塞,大破白山虏于蒲类海上于是入车师,并始置西域都护、戊己校尉。
和帝永元三年(公元91年),班超为都护,居龟兹,复置戊己校尉,领兵五百人居车师前部高昌壁,又置戊部侯,居车师后部侯城。到了安帝继位后,永初元年(公元107年),汉又弃西域,罢都护,迎还伊吾、柳中屯田吏士,戊己校尉亦废。延光三年,班勇发步骑兵万余人到车师前王廷击匈奴尹蠡王,于是前部重新被打通。此时置戊己校尉。从上述记录来看,东汉政权对西域的治理方略很明显是摇摆不定,这对稳定西域的局面带来极大的影响。
加特奴这个人,虽然史书上对他少有记载,但这个人很有胆识,是西域车师人中的杰出人物。早在东汉顺帝永建元年(公元120年),加特奴和他的兄弟八滑等人,就跟随班勇攻击过北匈奴呼衍王,打败了呼衍王。就是因为这场战争,班勇上书汉朝廷立加特奴为车师后王,八滑为车师后国亲汉侯。
阳嘉三年夏,汉驻车师后司马带领加特奴等一千五百多人,攻击北匈奴的后方要塞昌吾卢谷,毁其庐帐,斩杀数百人,将单于的母亲、叔母和妇女数百人抓获,缴获牛羊十余万头,车千余辆,兵器食物更是数不胜数。
第二年春季,北匈奴呼衍王带兵复仇,攻打车师后国。汉政府下令车师王向匈奴接近,作为西域防御匈奴的屏障。又让敦煌太守发羌氐等国兵,加上玉门关驻兵、伊吾司马手下的兵,总共六千三百骑兵,前往车师救援。
汉军攻击北匈奴的要地勒山,久攻不下无功而返。不过这次汉军攻打勒山,攻打车师后的匈奴呼衍王生怕后方失守,急忙带兵回返,汉军解了车师之危。
到了秋季,北匈奴呼衍王仍不死心,又带着两千骑兵攻车师后国,攻破车师后国。
经过几次交战,匈奴人都没有占到便宜,而车师人勇敢善战,让匈奴人吃尽了苦头,自此车师后与北匈奴结下了深仇大恨,所以北匈奴呼衍王必欲除之而后快。
匈奴呼衍王攻破车师后国,车师后王加特奴是死是活,不得而知,史书上也没有交代,此后的典籍中,再也没有出现加特奴这个名字。
根据笔者的分析,加特奴很可能战死在疆场,他的族人也可能全部被呼衍王杀。为什么这样说呢,加特奴先俘获了呼衍王的母亲和叔母,还杀了那么多的人,这对呼衍王来讲,不仅损失惨重,而且面子丢尽。从此他呼衍王在匈奴王廷中威信扫地。据说,为这件事匈奴单于大骂呼衍王无能,让一个小小的车师后国打得丢盔弃甲,连自己的母亲都成了俘虏。
呼衍王本来就一肚子气,又被单于痛骂了一通,这气肯定要撒在车师后王加特奴的身上。这就是为什么说呼衍王屡次三番要找车师后复仇的缘故。
试想,呼衍王在战场上见到加特奴,他能放过吗。根据呼衍王的秉性,无论如何他是绝对不会轻易放过加特奴的。再说,两军交战就是你死我活的斗争,仇人之间的斗争更是如此。
阿罗多
阿罗多,车师后国国王,他是加特奴被呼衍王所杀后,继任车师后国王位。但具体是哪一年继位,史书上没有讲,但从时间上推算,应该在公元150年前后。延光三年(公元124年),班勇发龟兹诸国兵在伊和谷与匈奴大战,打败匈奴兵。收得车师前部人众五千余人,俘获车师后部八千余人,马畜五万余头。并在此设戊己校尉,监理车师国事。戊己校尉的设立,屯田兵的驻扎,成为抵御匈奴保持西域稳定的重要力量。车师地区在与中央派驻的戊己校尉合力维护西域安定的过程中不断发展起来。
直到阿罗多担任车师后国王时,此时的西域还是在东汉政府的治理之下。汉政府派戊己校尉严皓驻车师后国,防范匈奴的侵扰。
永兴元年(公元153年),车师后王阿罗多与戊己校尉严皓之间产生矛盾,两人冲突不断,愈演愈烈,一个是国王,地方一霸,一个是中央政府的大员,更是趾高气扬,不可一世。他们二人都将对方视为眼中钉肉中刺,欲拔之而后快。俗话说,强龙难压地头蛇,戊己校尉严皓害怕这样发展下去,局面有可能失控,甚至危及自己的生命安全,便立刻采取了极端措施。
戊己校尉罢免了阿罗多的王位。可是又担心阿罗多勾引匈奴来攻,又答应阿罗多恢复王位。戊己校尉严皓这样的行为,使车师后王阿罗多气愤难消,带领国人投靠了匈奴。他先带人围攻汉屯田部队的驻地且固城,杀伤许多屯田兵。车师后部侯炭遮带领剩余的车师人跟着阿罗多起哄,阿罗多见事情闹大,场面无法收拾,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带领车师后部逃向匈奴。
敦煌太守宋亮上书汉朝廷,说车师后王阿罗多带国人投靠了匈奴,车师后部空虚,须及时补充。建议立故王军就派作人质的王子卑君为车师后王,以填补空虚。
汉朝同意敦煌太守的意见,让卑君带领族人赴车师后上任。卑君得此消息时人在敦煌,卑君在敦煌做人质许多年了,他渐渐习惯了在敦煌的生活。
汉时,西域各国国王都要把自己的儿子送往汉朝做人质,以表示附汉的诚意。久而久之,便成为一项不成文的规定。有些西域小国的国王,为保自己的地位,在面对汉朝和匈奴这两大强势政权面前,左右逢源,同时将其中的两个儿子,一个送到汉朝,一个送往匈奴,以保平安。
敦煌是古丝绸之路的繁华之地,这里商贾云集,贸易活跃,不同民族的商人都在这里汇集。他们穿着不同的服饰,操着不同的语言,在集市上走动,卑君刚到这里,真有些不习惯,可是,时间久了,他便喜欢上这里。他作为王子,出门有人侍候,吃喝玩乐,过着神仙般的日子。
接到汉朝的圣旨,让他回西域当车师国王,真是喜从天降。在敦煌的日子过得快活自在,但与当国王相比,那又差远了。他接到朝廷的圣旨,一天都不想在敦煌待了,他招呼随从赶快准备,尽快上路。他心里很着急,不断催促手下,恨不得长双翅膀,飞回西域。
卑君赶回车师后,立刻上任,当起车师国王来,别提他心里有多高兴了。可是,没等到多久,麻烦事就来了。
就在卑君当上车师后国王不到一年,原来的车师后王阿罗多又带部众从匈奴回到车师后,与卑君争夺王位。此时的车师有两个王,而且都是得到过汉政府的任命,从程序上讲都是合法的继承者。所以二人互不相让,于是便大打出手,汉政府也不便出面制止,下边的人也不知如何处理。只好由他们二人自行解决。
阿罗多凭着人多势众,背后又有匈奴人的支持,最后打败卑君,卑君败走,卑君的部众不少人成为阿罗多的俘虏。
戊己校尉阎祥担心这件事引起匈奴的连锁反应,引起整个西域的动荡不安,于是便公开发出告示,说如果阿罗多带部族回归,仍然让他当车师后王。
阿罗多听说汉不追究他从前的事,便又带部众回到车师后,重新当他的车师后王。
汉政府见阿罗多回归,收回卑君的车师王印,仍让他回到敦煌。他带的部众三百多人,归属别人管理。成为内地户籍。
卑君
卑君,原车师的王子,车师后王军就的儿子,生卒年月不祥。公元153年,车师后王阿罗多与戊己校尉产生矛盾后,阿罗多举旗造反,带国人围攻汉屯田军驻地且固城,杀伤多人后逃窜到匈奴,被匈奴接纳。此后,车师后部成为空虚之地,这时西域属敦煌太守管辖。车师后自从阿罗多带着部众离开,没人来填补这个空缺,为匈奴打开了个口子,严重地威胁西域的安全。在这种情况下,敦煌太守宋亮上书朝廷,将此事的重要性讲明,建议朝廷及时派人去车师后顶替阿罗多。汉廷接到宋亮的奏报,同意宋亮的意见,将前车师王军送到敦煌作人质的王子卑君,派到车师后继任车师后王。
没想到,后来阿罗多又带国人从匈奴回返,与卑君争夺车师王位。他们二人都是经过汉朝册封,都是名副其实的车师王,两人都据理力争互不相让。二人谁也说不服谁,便大打出手,用武力解决。
阿罗多人多势众占了上风,卑君见硬拼不过,只得带人退出车师,等候上边的发落。汉戊己校尉阎祥怕此事不解决,影响西域局势的稳定,便出面张贴告示,许诺如阿罗多弃匈归汉,仍可任车师后王。
阿罗多听到这个消息,果然带着部众从匈奴回归。汉兑现承诺,让他继续任车师后王。
朝廷让阿罗多继续坐车后王位,卑君怎么办呢?他们收回卑君的印授,让他返回敦煌。卑君带领的三百多部众,被安排内迁成为内地户籍。
自此,问题才得到解决。
此后的两百多年间,史书上对车师地方政权无记载,成为历史之谜。东汉末年,中原大乱,波及边陲。《三国志》、《魏书》、《仓慈传》说敦煌郡以丧乱隔绝,旷无太守二十岁。敦煌尚且如此,高昌更是可想而知。但是,随着曹魏政权逐步统一北方地区,特别是曹丕平定凉州之乱,通西域之道又重新畅通。黄初三年(公元222年)二月,鄯善、龟兹、于阗王各遣使奉献,是后西域遂通,置戊己校尉。曹魏承袭两汉之制,复置戊己校尉于车师前部,其治所仍在高昌。
曹魏的首任戊己校尉是张恭。魏书《闫温传》载:敦煌太守马艾卒官,郡人推举功曹张恭代行长史。黄初二年(公元221年),张恭因平定凉州割据势力而建功,赐爵关内侯,官拜西域戊己校尉。张恭任戊己校尉后,数岁征还,将授以侍守臣之位,而以子张就代焉。恭至敦煌,固辞疾笃。太和中卒,赠执金吾。继张恭之后任戊己校尉的是其子张就。张就任戊己校尉的时间较长,至少到明帝青青龙四年(公元236年)。晋书《天文志》载:青龙四年九月,凉州塞外胡阿毕师使侵犯诸国,西域校尉张就讨之,斩首俘虏万计。此西域校尉应是西域戊己校尉的略称。从上可知,曹魏所置的戊己校尉具有安定西域诸国的职责。
张就之后任戊己校尉的人,因文献缺载无考。但西晋也和曹魏一样,在高昌设戊己校尉。晋武帝咸宁元年(公元275年)六月,西域戊己校尉马循讨叛鲜卑,破之,斩其渠首。咸宁二年六月,鲜卑阿罗多等寇边,西域戊己校尉马循讨之,斩首四千余级,生获九千余人,于是来降。鲜卑阿罗多,其名与鲜卑人名不同,而与东汉桓帝永兴元年(公元153年)车师后部王同名,可能是流亡于鲜卑的车师后部人。既然寇边的阿罗多可能来自车师后部,高昌首当其冲。这似乎也说明西晋时的戊己校尉治所在高昌。马循之后的戊己校尉文献也缺载,但敦煌人索靖曾任戊己校尉长史。史称索靖字幼安,他出任西域戊己校尉长史应在太康初年(公元280—290年)之间。
魏晋时期驻高昌的官员,仅知四人,其中的张恭张就父子和索靖是敦煌人。虽然马循是哪里人不见记载,但马氏是凉州大姓,马循很有可能是凉州人。似乎当时选派戊己校尉及其僚佐,以凉州特别是敦惶人为主,这也说明魏晋时期的高昌地区已成为敦煌郡或凉州刺史的辖区。
魏晋时期,高昌出现了所谓高昌土兵。据楼兰出土文书:戾五斛四斗禀高昌土兵梁秋等三人日食六升起九月一日尽卅日。此文书为西晋泰始(公元265—274年间)遗物。值得注意的是文书中的高昌土兵,这应是对高昌土生土长者的称谓,包括车师人和长期在高昌屯戍的汉兵后裔。高昌土兵的出现表明高昌有了类似州郡兵的军队,也是高昌地区人口数量增加,长期在戊己校尉管理下的必然结果。
西晋末年,中原再次动荡,永宁元年(公元301年),张轨出任护羌校尉凉州刺史。张轨任凉州刺史奠定了前凉政权的基础。公元314年张轨死后,子孙相承,统治河西及其以西地区,是为前凉政权。不久,前凉就在高昌设立了高昌郡。高昌郡的设置使高昌地区与内地在行政建制上成为一体,具有重要的历史作用。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