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坎儿井的水

时间:2023/11/9 作者: 吐鲁番 热度: 14446
龙宁英
  
  在新疆这块土地上行走,感受最深的就是燥热和干渴,太阳那个毒啊,还真的像传说中娃女的四十九根钢针,把人的脸颊和眼睛扎得辣生生地痛!
  环视周边,到处是干得发红的沙梁和坡地,仿佛有一片片火苗子在旷野中肆意跳跃,我试着把喝剩的半瓶矿泉水往路边一块石头上倒下去,即刻看见那个石子吱吱地叫着冒着泡儿,顷刻间半瓶子水不见了踪影,只有那个石头子还是干焦焦地躺在那儿发烫。
  一种心痛的感觉在心中迷漫开来。
  于是对水就有了更急切的渴望。
  北望天山,但见博格达峰被白皑皑的冰雪包裹着,一动不动的伫立那儿,心里愤愤地想,阳光就是这样猛烈了,为什么天山就那么无动于衷呢?它可以抖一下身子,把博格达峰的积雪抖落下来,化为清凉纯净的水,滋润山下这块干渴之极的土地啊。
  我有些怨愤地收回目光,对那没有情义的天山不想再多看一眼。而就在此刻,忽然听见一阵隐隐约约的流水声从附近的什么地方传来,越过一个低矮的沙丘,竟然看见一条小小的水渠在沙漠深处延伸,一股清亮亮的渠水在弯弯的渠沟里欢快的流淌!水渠的下方,是一片西瓜田,一株株碧绿的瓜苗,已经伸出长长的藤蔓,在酷烈的阳光下顽强地伸展,或许明天,或许后天,当这清冽的渠水在瓜地上再浇灌一次,那绿色的瓜秧就会开出黄色的花,结出圆圆的果来!水渠的上方就是沙丘,沙土上长着一丛丛骆驼刺,靠近水渠之处,一溜儿排着十几个拳头大的小土洞,几株细细的牵牛藤从水渠边攀援过来,在一个小洞口前,居然开了两朵白色的喇叭花,我忍不住惊奇地喊起来:这是谁的家呀?同伴告诉我说,这是沙漠米老鼠的家。沙漠米老鼠是世界濒危动物,没想到在这里还能看见它们的家,还一溜儿排列十几个!我蹲下身子忘情的看着,心里感到一种触及灵魂的震撼。
  不是么?只要有水,生命无处不在。
  在新疆这么干旱的地方,眼前的渠水是从哪儿流来的呢?其中有什么奥秘吗?
  新疆一位作家朋友告诉我说,在这里,水在地上无路,只能改走地下。他指着远处的天山,又指着近处一片片绿洲,告诉我新疆人创造坎儿井利用天山积雪融化渗入地下的潜流灌溉农田的奇迹。
  坎儿井?我一直以为是个地名啊。
  友人说:也算是地名吧,但更精确地说,坎儿井是生活在新疆的各族劳动人民根据本地气候、水文特点创造出来的一种地下引水工程,它的结构大体上是由竖井、地下渠道、地面渠道和“涝坝”(小型蓄水池)四部分组成,地理学界的专家称之为“地下运河”。新疆气候干燥,地面上的水流容易蒸发,而坎儿井走地下渠道,它不因炎热、狂风而使水分大量蒸发,其流量稳定,可以保证自流灌溉。它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
  新疆大约有坎儿井1600条,其中以吐鲁番最多最集中,据统计,吐鲁番的坎儿井共有1158条,总长约5000公里,相当于从乌鲁木齐到哈尔滨的里程。有兴趣的话,你去吐鲁番走走吧,到那里的坎儿井民俗园去看看,那里有坎儿井博物馆,有古代遗留下来的地下工程可供参观,你可以从中感受古代新疆人民如何凭双手和简单工具,凿打深井,掏挖地下渠,蓄水灌溉的全部过程……
  两天后,我来到吐鲁番。在大巴车上,先听导游小姐介绍了已有200年历史、因维吾尔人米衣木·阿吉开掘而名的米衣木·阿吉坎儿井,它全长5公里,最深处为80米,日水量可浇地70亩,在吐鲁番,数它的名气最大;而位于吐鲁番市恰特卡勒乡庄子村的坎儿井吐尔坎儿孜,全长3.5公里,日水量可浇20亩地,在吐鲁番,数它最古老,至今已使用470多年了。下了车,我们随导游来到了坎儿井乐园。她先带我们参观坎儿井博物馆,然后顺踏步而下,进入真实的坎儿井地下渠道,望着那构造巧妙的坎儿井暗渠、竖井,忍不住伸手轻轻触摸了一下渠道里汩汩流淌的雪山纯水,一股清凉之意从指尖传入臂腕,传遍周身,心身顿觉凉爽之极!
  走出坎儿井地下渠道,在一条绿荫覆盖的葡萄长廊里流连、徘徊,藤蔓交织的葡萄架上,已挂满一串串晶莹透亮的绿葡萄,如玛瑙,似珍珠,更像一滴滴凝集成串的水珠儿!
  哦,坎儿井的水,此刻正以葡萄的形式向我们呈现!
  再望天山,突然觉得它那雄健的身姿变得亲切起来,此刻,它就像一位痴情的男子拥抱自己的情人一样双臂轻轻环拥着博格达峰,仿佛担心稍一用力那娇柔如水、玉骨冰肌的女子顷刻间会香消玉殒;而博格达峰呢,却现出少女般的羞涩,半遮半掩在薄薄的云纱中沉默不语,冥冥中仿佛感觉得到有清澈透明的水珠正从她身上一点一点地沁出,顺着天山重叠褶皱的脉络一滴一滴滑落下来,漫漫地潜入山下的茫茫戈壁,积聚成甘甜醇厚的陈酿,养育着新疆。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