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难忘的棉校生活

时间:2023/11/9 作者: 吐鲁番 热度: 14069
沈国声
  难忘的棉校生活
  沈国声
  吐鲁番棉作学校(简称棉校)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厅为了加速培养棉花专业技术人才,于一九五九年开办的一所为全日制国家承认的中等专业学校,学制三年。棉校坐落在吐鲁番东坎棉作试验站,距离场部2公里的一个戈壁荒滩上。当大批学生来之前,校舍已经初见规模,教学主楼已经封顶,进行收尾工程。教学楼是土木结构的二层楼,底层为半地下窑洞,约有24间,供学生宿舍用,上层是教育、办公、会议用房,共有大教室4间,办公室6间,会议室4间,总面积约1000平方米。教学楼坐东朝西,正面是操场,四周建有学生食堂,库房,教职工宿舍,以及刚从内地支边来的人员住房,校门前是一条宽阔的砂石路,通往场区和连队。大批学生的到来,使这块荒凉的地方一下热闹了起来。白天学生参加军训,并做些建校劳动平操场,打扫环境卫生等。晚上同学们自发地举办一些文娱活动。学校没有电灯,教室里靠汽灯照明,宿舍用煤油灯,但大家精神振奋,充满青春活力。
  十月初学校正式开学,编班上课。校长由农业厅委任棉作试验站党委书记兼任。学校党支部书记是马进良兼政治课老师。教务处由唐俊义、郭正明两位担任。任课老师除农业厅下派的专职老师外。还从试验站的科技人员中选出担任授课老师,教师队伍、师资力量都较强,绝大部分是50年代初的农大学生。
  开设的课程有:政治、棉作学、土壤与肥料、农机、植物学等专业课。由于学校初建,无现成教材,全靠老师一边写教材,一边来讲授。同学们所用的教材全是油印的,因为当时条件差,无打印设备,又无好的纸张,有打印技能的人很少?此问题,学校从支边人员借用一人,从学校挑选了我与李明宝、陆钟铭、朱陆根(校工)负责手工刻蜡纸。我们白天要上课,刻蜡纸的工作全部利用晚上课余时间来完成,有时候要到深夜或次日凌晨两点,虽然没有一点报酬,我们的热情仍很高。每天最多时能刻到15张。学校设施也十分简陋,既无图书馆,又无运动场,学生的生活清苦到每天只有500克粮食,水煮萝卜、白菜,油水少得可怜,一个月偶尔改善一次生活才能吃到肉,宿舍条件是7、8个学生一个房间,全部是土坑,夏天宿舍里充满着汗臭、脚臭味。冬天我们这些南方娃不知如何生火取暖,当时供应的煤炭质量差,烧坑只冒烟,没热量。第一个冬天里引发了好几起一氧化碳中毒事件,幸好没有生命危险。无能力烧煤沫的同学们为了避免出事,干脆不生火了。零下十多度的房子里变成了冰宫,晚上同学们全和衣入睡,嘴里呵出的热气使被子发潮湿,久而久之房顶上结着厚厚的冰雪花,为了确保学生的身体健康,要求改善生活条件。同学派代表向校方提出意见,没想到校方也没有'办法,在无望的情况下同学们咬紧牙关,克服困难,坚持学习,总算度过了吐鲁番的第一个冬天。
  吐鲁番的春天来的很早,二月底就开始冰消融化,田野里的冬小麦开始返青,远处村庄的柳树呈现出片片绿荫,杏花在农家院落中显得更加鲜艳夺目。此时的农工已经忙着拉肥、平地、浇水的春耕生产,学校也开始安排新一年的课程,同学们为了加快学习步伐,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经校方决定,第二学期为实习期,当校领导向全体学生宣布了实习安排后,同学们情绪高昂,纷纷表决心,出墙报、立誓言,表示一定要在实习中大显身手。随之,大部分同学赴三作业区(毛良坎)实习,一部分同学在站里科研室实习,我随大部分同学到了三作业区。
  实习地是一个条件很差的小村落,村中住着十余户刚从江苏、湖北来的支边青年与农工,有耕地500余亩,主要种棉花和小麦。我们初识的作业区主任是一位维吾尔族基层干部名叫艾比不拉,他是一位年长诚厚的干部,队长是一位从乌鲁木齐某大学毕业分来的能干的年轻人,名字叫阿列马洪。
  我们接触的第一件事情是每人领到一把坎土曼(劳动工具)到大田里打埂子,平整土地。艾比布拉主任告诉我们,吐鲁番的地形是北高南低,我们作业区的农田地势也是北高南低,因此在平整土地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一块地里(一个埂子)先要看准地势,再开始平整,最后形成一块南高北低的坡度地势,这样子下来的水浇地就能浇得匀,浇得好。
  第二件事情,是对棉花从播种、出苗期间的管理工作,棉花开始长第一片针叶时就要间苗,长到第四片针叶时要定苗,其次,大量的工作是中耕除草。记得当时每个学生每天都有任务,我们都是披星戴月,早出晚归,团结友爱大协作,联合起来一块干的工作精神是那个年代里形成的。也是我一生中最值得骄傲的。
  经过了6个月的实习期,9月份返校后当面对书本时,我们都已感受在实践中学会要掌握的基本知识。
  学期刚开始不久,校方在全校学生中开展了思想教育活动,针对在少数学生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教育。由于方法不当,同学之间张贴大字报,出现了互相攻击,一度在同学们之间产生了消极影响。校党支部发现苗头,及时纠正偏差,开展了以正面教育为主的思想教育工作,同学们思想迅速得到了转变,一个开始把心思用在学习上,师生们团结一致,学习空气越来越浓。一个比学赶帮热潮在棉校兴起,年终时还评选出了一批优秀学员和优秀班干部。
  时光荏苒,一转眼两年半过去了。农业厅要求学校两年半完成三年的学业,1962年冬,毕业分配开始了,经农业厅决定,大批同学要分到南疆的和田喀什、巴州等地去工作,有一部分同学是哪里来哪里去,一小部分同学留在鲁番棉作试验站工作。两年半的学习生涯,来自江苏常熟、太仓、吴江等地的同学,以及新疆、安徽、甘肃等省的同学结下了深厚的情谊,眼看就要分别各奔东西开始新的生活,同学们相互赠送照片,用纪念册交流签名,写下各自对同学的祝愿及美好的记忆,大家依依惜别,女同学都是相互拥抱,含着热泪送别的,当一批批同学乘着各自该去的目的地的汽车,送别人群中发出了同一个声音:“我们一定会再见面的!”
  回首40多年过去了,在漫长的岁月里,绝大多数同学都已经是儿孙满堂,当爷爷奶奶了,退休在家,安度晚年了。
  当和同学们在见面的时候,我们是相见不相识,个个满头银丝相互看着对方,满脸的困惑,当互报姓名,说起40多年前的往事时,大家相拥在一起,满脸泪花,激动和高兴的说不出话来。如今我们每年要组织同学会相聚一次,互祝晚年幸福、保重身体,珍惜美好时光。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