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公元744年,贺知章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时已八十六岁,这时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多年不在家乡,当然会发生“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的尴尬场面。毛泽东曾考证并引用这首诗来表述离家后返乡出现的尴尬景象。
当然,今年过年返乡回家,我相信很多人都有另一种同样感受:回家和家里的那些老乡聊天一时间竟然无法及时准确地用家乡话把一件事情说清楚,只好穿插着普通话用以表述。一时间方言竟然不知道这个怎么说,原本陪伴我们近十八年的乡音,由于去外地上了大学,并在外地工作,回家却把那一缕曾经熟悉和启蒙的话语给丢弃了,突然间觉得很是尴尬。
马年春晚,有一首歌叫《时间都去哪儿了》,引起无数人对时间流逝、岁月老去、亲情浓烈却容易忽视的感慨,情感的共鸣所以有珍惜的呼唤。人们都在反思,时间都去哪儿了,悄然消逝,还来不及去拥有。
曾经以为那些港台剧里的演员们在说华语时穿插几个英文单词很酷,可方言中的几句普通话竟然无比的别扭,因为我竟然成了一个外乡人,没有了亲切感和归属感。所以,脑子冒出了一个问题:乡音都去哪儿了?
乡音去哪儿了?背井离乡,一年到头,恐怕只有和父母打电话的时候会用家乡话说上几句,顶多也就那几句,你身体还好吗?我在外面过得很好。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下,我们已经习惯了外出务工,习惯了去远方打拼,乡音逐渐被城里的月光所笼罩,咿呀学语的第一句话,也就是母语,竟然变得生疏。
偌大一个中国,普通话如今已经十分普通,它如同汉字一样,成为我们交流沟通的必备工具。公共场合推广普通话是为了方便大家交流沟通和理解,但是方言在私下里可以拉近人们的距离,而且它不是简单的变音而已,很多都是对普通话中一些词汇的延伸和发展,是一种延续下来的民族文化。
在南方一些山区县城,光一个县城就会有几种乡音口音,这个镇上的方言和那个镇上的讲话都不一样。有人说这是老土,这是落后。可这确实是中国多元文化特别是灿烂的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方言是中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的最有力的文化佐证,地域的多样性给了这个国家文化的多元性,乡音没有落后的说法,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怀有崇敬之情去敬畏自己的方言。
乡音日渐式微,传统文化能否得到有序传承?存在即合理,存续了千年的乡音如果哪天真的从你脑海和记忆里消散,那该是一种怎样的惋惜啊。内心突然十分恐慌和彷徨,有朝一日,家乡的人都来到外地打工,回去后可能就都不太会说家乡话了,那些只能用方言表述的语音语调,再也无法找到。
如今中国正在进行全国范围内的城镇化建设,真心希望,这些城镇化的进程中,能够有效保护好我们那曾经熟悉的乡音乡情。因为,那些原汁原味的乡音听起来真的倍感亲切,瞬间就能找到归属感和认同感。言语是人类所使用的最有效果的药方,乡音是我治愈乡愁慰藉思乡愁绪的最好解药。
有社会学家提出,中国的每一个城市建设都应该有自己的特色,不能一蹴而就全部推倒重建成高楼林立的“曼哈顿”,只有保持自己的建筑风格的城市,才有可识别度可吸引人的城市魅力。同样,语言学也是如此,方言是地域特色文化的活化石,是最有价值的文化符号。各地方言如果哪一天真的退出历史舞台,那么将是文化的悲哀。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