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忆恩师雷抒雁先生

时间:2023/11/9 作者: 吐鲁番 热度: 13544
新疆 高崇炳
  
  惊悉当代杰出诗人,《诗刊》原副主编,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原常务副院长,我们的恩师雷抒雁先生因病于2013年2月14日在北京逝世。噩耗传来,心情无限悲痛。
  先生一生创作许多作品。出版的诗集有《沙海军歌》、《漫长的边境线》、《云雀》、《春神》、《绿色的交响乐》、《跨世纪的桥》、《掌上的心》、《时间在惊醒》、《雷抒雁情诗百首》、《小草在歌唱》、《父母之河》、《踏尘而过》、《激情编年(1979一2008)》等。散文集《悬肠草》、《秋思》、《写意人生》、《丝织的灵魂》、《与风擦肩而过》、《雷抒雁散文随笔》、《分散香玉》、《舌苔上的记忆》、《答问》等二十余部。史学研究著作有《还原诗经》、《国风》等。其作品曾获全国第二届优秀新诗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诗作被翻译成多种文字介绍到国外出版。多篇作品入选大中学校教材和中、高考试卷。
  先生为纪念张志新烈士而创作的长诗《小草在歌唱》更是新时期诗歌里程碑式的作品。在中国新诗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1979年6月,他创作完成了《小草在歌唱》,8月刊登在诗刊上。立刻在全国产生了的共鸣。晚年,他写下的活泼犀利的诗经新解《还原诗经——远古的回声》在诗刊连载,重新引起诗歌界对诗经的解读热潮。
  我和先生相识是在1999年。那年三月我有幸去鲁迅文学院学习。那时我担任吐鲁番地区文联秘书长。在单位工作期间,因日常事务缠身,弄得身心十分疲惫。到鲁迅文学院学习,主要是借学习的机会休息一下。结果事与愿违,没想到学院领导安排我担任文创班班长。本想推辞又觉不妥,只好硬着头皮应承下来。
  先生是当代杰出诗人,许多人因与他有一面之交而感到十分的荣幸。如今我有幸成为他的弟子,内心感到十分的骄傲和自豪,同时也感到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任重而道远。鲁迅文学院被世人视为文学界的黄埔军校。许多当代文坛精英都出自这里,邓友梅、蒋子龙、胡辛、陆文夫、毕淑敏、莫言、陈登科等许多人就是从这里走出去而成名的。古人说,传教在师父,得道在个人。由于各人的素质和悟性不同,结果有千差万别,就看自己的造化之功如何。但无论怎样,自己都应该十分珍惜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
  先生为人真诚谦虚,平易近人,一点架子都没有,很容易让人接近。我与他素不相识又相隔甚远,可是与他接触似曾相识一见如故。因为我是班长,有机会和先生经常接触,交往的机会越多,对他了解的也就越多。几个月下来我们便由师生而成为朋友。当学业结束时,先生得知我有意留在北京发展,派人找我谈话说如果我愿意留下来,学院将为我提供方便。
  我听了这些话,心情万分激动。恩师对我这么看重而我无以为报,经过考虑我还是决定回原单位工作,因为那里才是我的根的所在。事实证明我的决定是对的。有人对我的决定不理解,我对他们说,在新疆在吐鲁番有我熟悉的环境、历史、人和事,这对于一个文学创作者来讲,是非常的重要,离开了它们,我将一无所有一事无成。后来我虽然回到了新疆回到了吐鲁番,但鲁院的那段经历铭刻在心,恩师的知遇之恩永生难忘。每当我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想到恩师的鼓励和教诲,浑身顿添无穷的力量。
  后来我先后三次去北京参加笔会和颁奖会,想与先生见面都与他失之交臂。其中一次还专程去鲁迅文学院,听说他受邀去外地授课而无缘相见,甚感遗憾。
  我之所以坚持文学创作,与鲁迅文学院那段经历不无关系,每每想起在鲁迅文学院那一百多天的日日夜夜,想起老师们那一张张和善可亲的面容,想起同学之间亲如手足,想起校园里荡漾的欢歌笑语,那一幅幅感人的场面时时在眼前浮现,催人奋进难以忘怀。
  离开学院后,我多次与先生在电话里交流,了解他的情况,我想如有机会再去北京,一定去先生家登门拜访,以解思念之情。没想到这么快他就离我们而去,怎不叫人伤心和流泪。恩师啊,你走得太早了。记得当年学院为文创班举行欢送会时,我代表全班学员表态,今后无论谁在创作上取得成果,首先要向学院领导汇报,我们还未来得及向您汇报,您怎么就离我们而去呢?恩师啊,您走得太快了,记得几年前我给您家打电话,家里人说您生病去了医院,后来您终于战胜病魔平安返家。这次您怎么招呼都不打就离开了呢?恩师啊,您莫怪学生这几年与您联系得太少,学生无颜向您汇报是因为取得的成绩太少太少,正加倍努力,希望有一天向您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可是这份答卷还没向您呈交,您就走了,这怎不叫人痛心。
  恩师啊,学生还有好多肺俯话要对您说,您还未听我说怎么就走了呢。苍天啊,你怎么这么无情,不让学生见老师最后一面,就忍心让我们分别呢。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