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新文科视域下的比较文学课程与教学——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教学研究分会第七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综述*

时间:2023/11/9 作者: 国际比较文学 热度: 17534
朱璞 北京师范大学 孙海军 北京师范大学

  2022年4月15日至17日,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教学研究分会第七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成功举行。本届年会由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教学研究分会、北京师范大学联合主办,北京师范大学文理学院中文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联合承办,来自国内90 余所高校的230 余位专家学者及研究生参会。会议的核心议题是“新文科视域下的比较文学课程与教学”,同时设立了9 个分议题:“新文科视域下的比较文学教学改革”“比较文学的课程思政教学探索”“比较文学视野下的中小学经典教学与研习”“世界文学教学:全球化时代的跨文化实践”“比较文学教材的继承与创新”“数字人文与比较文学课程、教学创新”“粤港澳大湾区人文价值提升与比较文学学科发展”“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理论与实践”“比较文学视域下的区域国别学研究”。会议引发学术界和国内各大媒体的高度关注,30余家媒体进行了跟踪报道。

  4月16日上午,大会开幕式由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教学研究分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北京师范大学文理学院中文系主任姚建彬教授主持。在开幕式致辞环节,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教学研究会创会会长陈惇教授指出,应当从整个国家发展的形势出发,从民族复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来认识比较文学学科的价值与功能。比较文学教学对于培养适合新时代需要的人才,具有其他学科所没有的优势。而如何发挥比较文学学科的长处,是把比较文学的教学改革推向前进的关键。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叶舒宪教授呼吁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带入课堂,把课程的思政建设化为一种文化自觉;期盼能编写出与时俱进、适应多样化需求的有关全球化、比较文化的教材。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教学研究分会理事长刘洪涛教授回顾了学会27年的发展史,总结了学会的优良传统。他提出学会在新时代的使命是从学科内部走向外部,广泛地参与到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实践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贡献比较文学独特而重要的力量。

  4月16日上午和17日下午,先后有16位专家进行了4场主旨发言。专家们一致认为,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具有跨学科特质的比较文学,能引领文科教学改革,培养突破专业疆界、具有开阔胸怀和创新性思维的人才;同时,在全球化进程中,融通中西的比较文学,对于讲好中国故事,增强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互鉴,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下面从六个方面进行述评。

  (一)新时代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建设中国人民大学的杨慧林教授在题为《“中国话语”的西方批评与文明对话的思想工具》的发言中,针对西方学者质疑“中国中心主义”正取代“西方中心主义”的问题,他指出,学理上的厘清比辩白性的回应更为重要。其中的关键是在中西文明的对话中提取最具解释力的概念工具,贯穿最具相关性的思想线索,透析最具针对性的核心问题。他以“中国化”(sinicization)的解读为例,强调重置、重述和重构文明对话的思想工具的重要性。四川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的曹顺庆教授以《比较文学的比较与不比较》为题,指出“比较文学要比较,还是不比较?”这一难题,既反映了学科理论的自觉与困惑,也蕴含着学科理论创新的重要契机。据此提出“比较文学阐释学”这一学科理论新话语及其五种基本方法。最后强调“比较文学阐释学”及其方法应当作为比较文学重要的方法论和研究范式写入教科书。福建师范大学杨乃乔教授的发言题目是《比较文学概论的学科理论与比较文学的学科视域》,他从比较文学学科史的角度指出,把“比较文学”误读为对中外文学进行“比一比”的“比较”,是对这门学科的最大伤害。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很多以“比较”的名义攒凑的研究命题及跟写的相关文章。如今这种硬性“比较”的观念及现象依然存在,应该引起学界的警惕与反思。河南大学的李伟昉教授以《方法的焦虑:比较文学可比性及其方法论构建》为题,依次总结了法国、美国、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方法论特征;论述了“可比性”对于比较文学方法论构建的重要性。并指出,不必一味纠结、焦虑于方法的独特上,聚焦问题、继续深入探索并开辟出属于自己的研究领域才是最重要的。

  (二)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的互鉴与融合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宋炳辉教授在题为《世界文学的谱系:一个语言地理学的视角》发言中,以世界语言地理和语言史为背景,借助对卡萨诺瓦关于“世界文学共和国”论述的分析,提出从语际间的不平等关系、语言区域内部差异、作家个体的创造性语言策略等层面,展开世界文学谱系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刘洪涛教授的发言题目是《从世界文学出发,重新建构比较文学》,他认为,世界文学与文学关系是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共同基础,但学界始终轻视世界文学;强调要把世界文学的研究经验,融入到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体系中,在价值理想、学科史、研究对象、研究类型和方法等方面,对其做出系统论述,以重建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基础。天津师范大学的郝岚教授在题为《“新世界文学”阅读模式的本体论价值》的发言中指出,阅读模式是“新世界文学”最重要的一个维度,“新世界文学”具有很强的人文教育使命,文学教学需要深广的阅读和专业的模式方法,在这一点上,比较文学所积累的学术资源更有优势。

  (三)数字人文与比较文学在电子媒介和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探讨数字人文与比较文学的关系问题至关重要。上海交通大学的王宁教授在题为《数字人文之于比较文学研究的意义和作用》的发言中,首先推荐了美国学者凯瑟琳·海尔斯(N.Katherine Hayles)的著作《我们如何思维:数字媒体和当代技术创新》(:,2012),随后指出,数字人文的诞生使传统的人文学科研究具有了科学的方法论和科学的精神,不仅标志着新的学术范式的革命性变革,同时也标志着具有转折和范式意义的“新文科”的诞生,能启迪当下的比较文学研究。南方科技大学的陈跃红教授以《新文科教育与南科大的实践尝试》为题,详细介绍了南方科技大学在跨学科语境下,以科技人文为特色的“新文科”建设的思路。内容涉及师资队伍和教学研究定位、教学理念与人才培养目标、研究使命与特色科研、社会反响等方面。

  (四)课程教学与教材建设中国人民大学的高旭东教授结合教学实例,做了题为《论比较文学教学与外国文学教学的互渗》的发言,指出比较文学与外国文学教学互渗的必要性。华东师范大学的范劲教授在题为《比较文学教学中的全球化理论:一个课程框架设计》的发言中指出,如果将全球化理论与文学作品分析、文学思潮考察相结合,将有助于世界文学分析向社会学、政治学、历史学维度延伸。首都师范大学的林精华教授结合中国第一家比较文学系的经验和教训,在题为《比较文学需关切现实生活》的发言中总结了在中国出现的四种比较文学。他认为,比较文学首先是理论问题,即用某种理论去解释同一个时段不同空间下的文学现象;又提出比较文学需要关切现实生活,重视培养学生超越本土和国别文学的意识和能力。在比较文学教材改革与建设方面,复旦大学的刘耘华教授在题为《我国比较文学概论著述的“不正确理解”等现象疏解》的发言中认为,我国现有的教材,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对比较文学观念和历史发展的“不正确理解”或“不充分的理解”。他将这些现象分为三个部分,通过具体的实例分别予以疏解。北京师范大学的姚建彬教授在题为《关于建立多层级教材序列的几点思考》的发言中指出,应该丰富并优化中国比较文学教材的层级,建立更加适应中国教育学情、符合时代要求和比较文学人才培养规律的中国比较文学教材序列。

  (五)中外文学交流与区域文学研究福建师范大学的葛桂录教授立足于中外文学交流史的角度,发表了自己的研究结论。他的发言题目是《中外文学交流史研究的目标层面、方法路径与标杆案例》,他相继介绍了中外文学交流(关系)研究的三个层面、三大研究领域、三个重要学术话题以及中外文学交流的三个阶段。并提出了研究路径:具备史料学、语文学的实学研究方法与思想史的研究视阈,打破学科界限,使用综合性研究方法。在区域文学研究方面,天津师范大学的黎跃进教授谈到了东方文学与比较文学的关系,他在题为《比较文学视域下的东方文学研究》的发言中认为,学科形态的“比较文学”和“东方文学”,是两个关系密切的学科。东方文学研究需要扭转传统的“隔绝”的、“点”的研究模式,而借助比较文学的观念和方法,将有助于创新与突破。

  (六)分会场与研究生论坛4月16日下午和17日上午,在9 个分会场展开了17 个场次的专题研讨。分议题聚焦“课程”与“教学”两个关键词,发言的学者们分别从课程教材建设、课程体系创新、课程理论探索等方面展开深入的讨论和交流。此外,课程思政是当前高等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围绕“比较文学的课程思政教学探索”这一议题,与会代表结合各自的教学实践,分享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教学举措,努力做到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有机结合,实现课程思政育人的目的。同时,还针对新文科视野下比较文学学科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改革与学生人文素质培养、融合数字新媒体的教学方式探究、教学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新时代学科教学所面临的发展契机,以及教学内容与形式的守正创新等命题,发表了许多真知灼见,为新文科视域下比较文学课程与教学的改革与创新贡献了极富前瞻性和启发性的新思路。此外,来自国内多所高校的50 余名研究生在5 个分会场参与了研究生论坛。他们的讨论视角多元而新颖,既有对比较文学基础理论研究的深入,也有应用比较文学理论对文学现象及作品所作的阐释。研究生论坛既呈现了新文科视域下比较文学教学与研究的最新成果,也体现出当前高校比较文学研究生群体的整体研究水平,彰显了比较文学学科对广大青年学子的吸引力。

  会议闭幕式由刘洪涛教授主持,各分会场代表向大会汇报了本会场议题的讨论与交流情况。与会代表一致认为:此次会议的相关议题探讨,无论是对比较文学学科的跨界与融合,对课程与教学体系的创新与发展,还是对高素质、国际化人才的培养,都具有重要意义。

  经会议讨论表决,选举北京师范大学的姚建彬教授担任学会的副理事长,选举上海师范大学的纪建勋教授担任学会的常务理事,同时还选举产生了33 位理事。第八届年会(2025年)将在天津师范大学举行。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