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黄河源头别样的风采

时间:2023/11/9 作者: 青海湖 热度: 13657
玛多,藏语意为“黄河源头”,地处青海省南部,果洛藏族自治州西北部,位于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腹地,县域海拔4500米以上,是万里黄河流经第一县,是亚洲和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生命之源”,素有“黄河之源、千湖之县、动物天堂”的美誉。自然条件恶劣,高寒缺氧,环境严酷,年均气温零下4℃,全年无四季之分,只有冷暖两季之别。在这里却活跃着一群二十出头的少男少女,时而纵情欢歌,时而激情狂舞,宛若仙子,犹如使者,2015年组建了黄河源艺术团,相继获得“大美青海文艺轻骑兵”“河源民兵宣传队”的美称。

  有人说他们是黄河源最美的舞者,用善良的心灵、优美的舞姿向省内外展现着“天上玛多”的神奇与魅力,时而犹如玛多的扎陵湖、鄂陵湖和星星海那般的清澈和柔美,时而好似奔跑的羚羊、飞翔的黑颈鹤和狂野的野牦牛展现出斗志与力量,用青春赞美着黄河源,用行动坚守着母亲河。

  有人说他们是黄河源的最美民兵宣传员,带着嘹亮的歌声、激情四射的节目奔走于玛多秀美山水之间,深情地讲述着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精彩地演绎着藏汉和亲、民族团结和精准脱贫等让人热血沸腾的动人故事,丰富着广大基层牧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温暖着生活在这片土地上淳朴牧民的心灵。

  而我却要说他们更是奔波在玛多抗震救灾一线最美的身影、最美的抗震救灾队员,勇于担当、不怕吃苦、乐于奉献是他们真实的写照,用自身的行动诠释着新青海精神。

  一

  5月17日,玛多县黄河源艺术团的孩子们满脸洋溢着青春的笑容,带着排练已久的节目自信而又羞涩地走进上海市青浦区,以娴熟的舞姿、天籁的歌喉和多彩的宣传片,将黄河源厚重的文化、绚丽多姿的舞蹈和“天上玛多”的壮美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新民晚报》一篇《来自黄河之源的绚烂歌舞,又一次点亮了上海大世界》的图文报道中,足以看出艺术团孩子们的那难以掩饰的喜悦和激动。正是那份纯真与自信使他们走进豫园街道开展“嵌入式”文化交流,为更多的上海市民带去了近距离的、原汁原味的精彩河源文化和厚重的《格萨尔》文化体验,受到了上海市民和景区游客的青睐和好评。

  孩子们从上海大世界、豫园再到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纪念馆。“百年前的历史原貌跃入眼前,黑白相片上的青年、工人响亮的口号直入耳间,在时代的见证下,陈独秀、李达、毛泽东等革命先辈们确立了党的名称和纲领,正是这些静静摆放在陈列柜中的革命历史文物,如实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李大钊、陈独秀和毛泽东等开展革命活动、筹建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历史,从而有了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奋斗的峥嵘岁月和光辉业绩。”在讲解员的带领下,一幅逶迤而又气势磅礴、雄浑而又绚丽多彩的百年画卷展现在眼前,思想和观念都受到了深刻的革命精神洗礼。孩子们热血澎湃,纷纷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要以革命先辈“坚韧不拔、自强不息、奋发向前”的精神传承,立足本职工作,为建设和谐美丽新玛多添砖加瓦。

  有些孩子还沉浸在欢乐的氛围中,还没等感受一下“魔都”的独特魅力,就因工作原因匆匆踏上返回西宁的火车,心中难免有着丝丝的不舍和绵绵的依恋。返程的火车上,孩子们的天性流露得一览无余,有唱歌的、嬉戏的、打闹的、自拍的,现场显得格外的热鬧,伴随着火车的轨道将欢声笑语传向更远的城乡山野。

  二

  他们从上海火车站抵达西宁火车站还不到5小时,有些队员吃完饭睡觉了,有些队员还在吃泡面,还没来得及上床睡觉。突然,住在西宁酒店里的队员们被地震瞬间惊醒,酒店的吊灯在摇晃、衣柜里的衣架在摆动、桌子上的饮料瓶在滚动,年轻的队员们被这突如其来的地震惊吓到了,有哭着的、有向外跑的、有呼叫队员的,不一会大家都跑到了楼下。

  “5月22日02时04分,玛多县发生M7.4级地震,人员伤亡正在排查中”,这一消息迅速在手机的各种平台宣传开来,有人向家人打电话问平安,有人向朋友询问玛多的受灾情况,有人还沉浸在地震的恐慌中。

  当领队周才通知大家返回玛多县的那一刻,喧闹的队员们变得异常安静,犹如时间在此刻停滞,内心更多的是对家乡玛多和亲人的担忧。队员们瞬间忘记了身体的劳累,男生们坐着便车,拖着大包小包,连夜乘车赶往五百公里之外的家乡玛多,女生们在领队周才的带领下5月22日6时从西宁乘坐大巴前往玛多。

  那晚注定是漫长而又焦虑的,只能将一切交给夜空中时不时眨着眼睛的星星了。经历了无法入眠的一宿,乘车近9小时,5月22日下午3时前所有队员到达了玛多,眼前呈现的是县城的广场上避难的群众,有老人、有小孩、有成年人,还有停靠在广场边上密密麻麻的车辆。队员们顾不上休整,将演出服装、行李丢在玛多县文体旅游广电局办公楼大厅,按照当地政府的统一指挥,迅速集结在玛多县黄河源广场,就这样义无反顾地加入了抗震救灾民兵队伍,协同其他兄弟单位、干部群众第一时间搬开挡在广场上的石礅,让电力、网络、运送帐篷的车辆通行。在海拔4200米的高原上,孩子们紧张有序地搬运着沉重的帐篷,有肩扛的、有怀里抱的、有两个人抬的,不论男女,看不到懈怠、听不见怨言,能看到的是有些凌乱的头发和脸上难掩的疲倦。4200米的海拔对一般人来说连走路都是极为困难的,有些体弱的必须要依靠氧气瓶才能进行支撑,从那刻你再也不会觉得他们只是20岁出头的孩子了,他们是名副其实勇于担当的民兵宣传队员。

  随着傍晚的来临,加上频繁的余震使民众产生了恐惧感,在为老人及儿童提供的紧急避难点处,有老人祈福着,有小孩哭闹着,现场的氛围显得格外凝重。突然,民兵宣传队的民兵战士们轻声地哼唱起一首首旋律优美的玛多民歌,空气中犹如喷洒了气味独特的空气清新剂,在场所有人恐惧、不安的情绪随着美妙的民歌逐渐得以平复。

  “5月22日(星期六),果洛州玛多县出现雨夹雪,气温7℃至零下3℃,北风5至6级”。玛多的夜晚显得尤为寒冷,队员们却没有躲进帐篷休息,而是在一顶顶敞篷前询问着“被子有没有”“有没有人受伤的”“有没有人感冒的”,随后又跑向物资仓库拿来了所需的爱心物资,分发给群众,格外暖心。那夜寒风虽然吹乱了发型、吹裂了嘴唇,而他们的形象却丝毫不受影响,反而在远处灯光的映衬下姑娘们显得尤为动人、小伙子们更加散发着男人的魅力。

  5月23日,随着运送帐篷、炉子、被褥等物资车辆的陆续到来,他们的工作任务更加繁重,在黄河源广场、在学校、在格萨尔博览园广场上总能看到穿梭往返的最美身影,他们用尽全力搭建帐篷、运送物资,将一件件来自四面八方的爱心救援物资进行分类搬运。午饭时刻,就坐在路边迅速吃完盒饭,又开始了繁重的搬运工作。持续的搬运和高原缺氧的双重影响,使有些队员依靠在帐篷上昏睡过去了,身边的人们都不忍心将他们叫醒,只希望让他们稍作休息。但天空又下起了细细的小雨,把这些队员们无情地“叫醒”了,他们迅速投入搬运。搬运工作一直持续到第二天凌晨1点,近15小时的连续作战,虽然雨一刻都没有停止过,却没有一人选择退却。夜晚,那一排排整整齐齐矗立在广场上的蓝白色帐篷、一面面随风飘舞的国旗和党旗在灯光的下显得格外夺目,好似也在为他们的坚强勇敢和吃苦耐劳点赞。

  民兵队员们在小小的帐篷中五六人挤在一起,无法洗头、来不及换衣,泡面成为他们最可口的美食,吃在一起、住在一起,随时待命,生怕一点点的怠慢就会影响将救灾物资第一时间送到群众手里。住在帳篷里的队员们每晚都能听到飕飕的风声,躺在帐篷里裹着棉衣,带着一身的疲惫很快就进入了梦乡。队员们吃饭都是急匆匆地扒上一口,谁也不愿意浪费时间,超负荷搬运带来的疲惫、冷热不一定的天气、超强的紫外线,更是无时无刻不在考验着队员们的体质和意志。

  5月25日,连夜的奋战,让本就体弱的河源民兵宣传队队员加合毛眼前一黑,跌倒在了搬运物资的路上,民兵宣传队负责人周才和队员们紧急将加合毛送到了临时医院,发现膝盖处受伤,经过医生的紧急诊治,加合毛膝盖伤口缝了4针。大家正在担心加合毛的身体时,她醒了,第一时间想到的便是物资搬运,可腿上的伤让她有心无力,她歉疚而朴实地说道:“是我拖后腿了。”同伴眼里泛起点点泪花。

  三

  在国家的及时响应和各地人民的热心支援下,临时帐篷学校、医院、市场、银行等便民设施全部到位,玛多县的广大干部群众生活得以全面保障,受灾群众的紧张情绪及时得到了安抚,玛多县城几天内就变成了一座“帐篷城”,“玛多速度”真正彰显了“中国力量”,让群众感受到了党的温暖和人民的关爱,也感受到党和祖国的伟大并为此骄傲。

  随之,民兵宣传队的队员们转换了抗震救灾的“主战场”,奔赴到新的灾后重建战场,迅速转换工作的角色,深入玛多地震受灾的乡村开展灾后慰问演出,和玛多各族儿女一起唱起了《再唱山歌给党听》,那一曲曲献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的感恩之歌,让黄河源头的各族儿女充满了力量,更表达了发自内心的感恩之情。正像民兵宣传队负责人周才所说:“帮助大家,就是帮助自己,我们能战胜高海拔带来的缺氧不适,也能战胜地震这样的自然灾害,大家团结在一起,互帮互助才能更快地恢复我们的生产生活。”

  玛多,让大家看到了新时代既能“舞装”又能“戎装”的河源儿女,他们的事迹值得我们称赞和肯定,这是河源各族儿女的缩影,这正是青海高原精神最好的践行。我坚信,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各族人民的爱心援助下,通过河源各族儿女的共同奋斗,玛多必将又成为黄河源头一座美丽富饶幸福的璀璨新城。

  作者简介:补海金,男,藏族,籍贯青海互助,出生于1988年10月,2012年参加工作,现工作于果洛州格萨尔博物馆,爱好写作、摄影等。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