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江苏“曼巴”走进贵德人民心中

时间:2023/11/9 作者: 青海湖 热度: 13053
听说,贵德县人民医院来了一位三十多岁的江苏“曼巴”,刚到贵德就当了副院长,他是专门看眼病的,摘除白内障“一把抓”,挺厉害!但有些老百姓认为,年纪太轻的医生不可过分相信,在他们心里,医生越老越有经验,越老越值钱,三十多岁就是个“才长全了牙的毛头小伙子”嘛。

  带着和老百姓一样的疑问,我于2018年6月7日走进了贵德县人民医院。按照在单位找人的惯性思维,我朝着副院长办公室走去,副院长办公室有三个,门都关着。正在犹豫时,遇到在县医院主持工作的县卫生和食品药品监管局副局长孙志强,他说陈院长在眼科上班,我就顺着指向来到眼科门诊。站在眼科门诊外,看到一位看上去很年轻、戴着眼镜的大夫正在为一位藏族老妇人看病。

  这时孙志强走过来说,那个就是陈院长、陈大夫。我不忍打扰正在看病的他,将跨进去的一只脚又收了回来。等他给那个老人看完病,我还是不忍进去,因为还有三五个病人在排队等待。这时的陈耀华看见了我们,打了个手势,算是打招呼。孙志强走过去耳语了几句后,他又转过脸来给我们点头示意。随即听到他细心叮嘱病人说:“回去按时吃药,多休息,一个星期左右就好了。”藏族老妇人用生疏的汉语感激地给陈耀华说:“陈曼巴,麻烦你了。”陈院长暖暖地笑着,转头对等待看病的那些人说:“你们稍等一下,我就回来。”

  在陈耀华的办公室,我们只做了简短的交流,和他说明了我们的来意。一听说我们是来收录他在援青期间的事迹,他不好意思地说,他只是做了一个医生该做的,没什么事迹。我还想多说几句,但看着他总是望着诊室方向,我知道他眼下心里惦记的是等待看病的那些病人,于是就说,先不打扰你看病,我们回头抽空聊。与陈耀华的第一次会面在匆忙中结束。

  对于陈耀华的真正了解,主要是在老百姓和医院的医护人员中获得的。

  “只有舍小家,才能顾大家”

  陈耀华是南通市中医院的眼科医生,很年轻的副主任,他有一个幸福的家庭。2016年5月的一天,他得知单位为选派援青干部征求意见时,几乎没做多少思考,就报了名。报过名后才给妻子打电话,说单位要选派援青干部,他先斩后奏报了名。在通话过程中,他听得出来,妻子很纠结,但妻子的话语里没有半点抱怨,只是说,那是高原,你身体吃得消吗?通完电话,他自己倒纠结起来,心里充满矛盾,觉得自己欠考虑,有些唐突。

  陈耀华和妻子马宏伟是南通大学校友,毕业后在同一个城市工作,他在市中医院,妻子在市第六人民医院,从相识到相知相爱并组成家庭,他们一路携手走过近11年。他们在工作中能够做到相互理解,生活中能够相互体贴扶持。他们各自有喜欢并且愿意为之奋斗的事业,幸福温暖的小家是爱的港湾。

  妻子是個诚实、内秀的人,在单位,是血透室的护士长,勤奋能干,深得领导器重,是大家公认的业务骨干。在家里,有责任心,是用心操持家的“顶梁柱”。同行的他,深知她在单位的工作本来就繁忙,再加上家庭的重担,如果组织批准他援青的志愿,担心妻子瘦弱的肩膀能不能扛得起家庭的重任。

  当时,他们的女儿才6岁,虽然乖巧懂事,但需要父爱的呵护。还有,他要去的地方是高原,担心自己到了那里能不能适应。另外,他是家里的长孙,爷爷已入耄耋之年,父母会不会反对他走那么远呢?这一走,原来很多家庭计划也就可能随之搁浅。思考良久,是共产党员的荣誉感和使命感、一个医生的责任感让他从那些纠结中走出来,他最终想到的是,服从安排就是党性底线,组织的需要又岂是家庭的小爱能去比较的。他认为自己一直在医院一线工作,有援建西部欠发达地区的情怀,自己也需要这样一个锤炼的机会。

  当天,在通电话形成默契的基础上,他们两人回到家。见面后,妻子的一个眼神,一个握拳托举的动作,再次明确地表示了她的支持意见。这个明确的意见,帮他卸下了精神包袱,冰释了之前的所有纠结。反过来,她与他一同做起家人的工作。90高龄的爷爷没意见,父母亲除了担忧,也没多少意见。对女儿,他们撒了一个善意的谎,就说爸爸要到一个很远的地方出差,要去的时间长一些。用过哄孩子的常规手段后,就征得了女儿模模糊糊的同意。

  还有一点值得一提,那就是陈耀华的岳父岳母得知他要援青工作的确切消息后,担心女儿工作忙,顾不上家和孩子,就把家里的农田承租给了大包户,从乡下来到南通,帮女儿分担家务。就这样,当组织召唤陈耀华的时候,他的家庭成为他的靠山,帮他迈出一个笃定的步伐。

  陈耀华说,只有舍小家,才能顾大家,这样的纠结和矛盾,不仅仅在我一个人身上有过,这样的心路历程,曾发生在每一位援青干部和他们的家属身上。他认为,他能顺利地履行援青职责,没有后顾之忧地为贵德人民服务,得益于有一个贤内助,得益于他有个做靠山的家庭。妻子在南通后方默默地坚守,她虽然在工作上不能直接为自己尽多大心力,但是,她在后方照管着家,教育着孩子,照顾着老人,让他在前方踏实工作,就是最大的支持。

  陈耀华援青后的首次回家,是2016年的国庆假期。仅仅相距两个月的时间,当他出现在家人面前时,几乎被家里人认不出来了。他瘦了,体重掉了十余斤,皮肤黝黑。在南通帮忙照顾孩子的岳母看到他的样子时,控制不住,流下了心疼的眼泪。此时的他,倒显得很坦然,反过来安慰她们,说一切都好,就是生活上还没太顺过来,过段时间就好了。这次回家,经过短暂休整,他就返回了青海贵德的岗位。

  在贵德,有一天晚上他正在宿舍与家人视频时,正好与他同期上高原挂职的领导吴志华来了,看着他有些发红的眼圈,领导就安慰他,他对领导说,其实你跟我一样,谁也别安慰谁,我们彼此鼓励吧。在这位领导面前,他讲了一些他女儿的故事。2010年3月孩子出生,当时他正值考主治医师,孩子生下不到4个月,就被断奶送回了老家。由于他和妻子都在医院上班,无暇顾及孩子,让她4个月就成了留守族。等到孩子40个月时,他们把她又接回南通上了幼儿园,而他自己又被单位派到南京鼓楼医院进修。2013国庆节时他回南通,家人好不容易才有团圆机会。此时,陈耀华发现,年幼的女儿开始焦虑和敏感。2016年春节假期的一天晚上,女儿躲在被窝里哭,他问她怎么了,她说我都快忘了爸爸的模样了!都说女儿是爸爸前世许下的“小情人”,爷俩的关系特别好,女儿有时埋怨是妈妈把她的好爸爸送走的。说到这里,陈耀华的眼睛里溢出了泪水。但他又安慰起自己,他说,相信所有的援青干部,也会有一样难以割舍的儿女情长,孩子总会长大的,相信等到他们长大,肯定会为自己的爸爸妈妈曾经,神圣的援青工作而感到骄傲的!

  2018年5月的一篇QQ日记中,陈耀华写道:我不在家的每一天,她们都觉得日子过得很慢。但现在想想,时光流逝得飞快,不知不觉间,援青已经完成了快2年,一轮援青周期已经结束,续任的一轮周期也过去了近三分之一。现在,家人除了依然盼望我能够早日回家团聚,再就是希望我能够在援青的岗位上做出成绩,不辜负组织的信任和重托。

  在贵德,陈耀华几乎每天都会与家人通一个视频电话,让家人能感受到他在青海的成长和收获。有一天他告诉妻子,第三批援青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整体素质高、能战斗、讲团结,大家相互配合,完成了一项又一项艰巨的任务,彼此之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海南州、贵德县的领导和干部群众信任我们,州委、州政府,县委、县政府在工作和生活上都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怀,州委书记张文魁都能叫得上我们每个人的名字。对此,妻子总是给予他肯定和鼓励,也利用有限的机会帮助贵德,她所在的南通市第六医院和科室这几年也有了较快的发展,当陈耀华在贵德发起与南通医院“合作学习”活动的时候,她主动做起联系协调工作,义务帮助贵德县人民医院打造精细化、标准化的血液净化中心,她为援青工作也做出了直接贡献。

  “为了让更多贫困患者受益”

  由于历史地理原因,贵德县有着较多的白内障患者,他们因为白内障失去光明,失去光明就意味着丧失劳动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使得原本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在当今医疗条件下,白内障并非不治之症,它虽然难以预防,但是通过手术,大多数盲人可以恢复到接近正常的视力。

  据调查得知,贵德的白内障手术比例低。CSR代表百万人口白内障复明手术率。在欧美、澳大利亚和日本,CSR数据为9000;在印度为6000;在非洲撒哈拉地区的46个国家,CSR为1200-4300;而在我国青海省,2015年CSR只有726。因为青海自然条件差,老百姓收入低,常常因病致贫,大部分贫困白内障患者因经济困难而放弃了手术治疗,错过了做手术的最佳时期。陈耀华在接诊过程中,做过统计分析,患者中视力在0.05以下的有相当比例,他们失去了劳动能力,生活难以自理。

  大量接触到白内障病例之后,陈耀华深感要改变现状绝非一名眼科医生就能力挽狂澜。他发现贫困群众中白内障患者偏多,由于现有医疗保障体系尚存不足,通过医疗保障体系结算完后,患者还有数千元的自费段,其中最大的困难来自于手术治疗费,这是众多患者迈不过去的一个坎。他希望通过引入社会资金或项目支持,解决众多白内障患者无钱或缺钱看病的问题,让更多的貧困患者受益,造福各族患者。

  陈耀华将这个情况报告给江苏援青指挥部后,指挥部立即做出“扶贫工作先扶卫生”的重大倡议,将贵德的情况第一时间反馈到江苏方面。倡议得到江苏南通市委的肯定后,援青干部一边商议并提出“爱心光明行”这个行动主题,一边开始多方筹措救助资金。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2016年9月,第一笔8万元港币的高原白内障患者手术费用专项救助金,由香港江苏企业协会慷慨捐赠;紧接着如皋市化工(新材料)商会的企业家们筹集善款5万元。就这样,启动资金陆续注入。

  扶贫复明项目工作也得到了青海省卫计委的支持和肯定。经过特批,贵德县人民医院成为白内障复明定点医疗机构。万事俱备,“爱心光明行”公益项目即将由贵德县人民医院具体实施,陈耀华和副县长吴志华(援青干部)、院长谢峰反复调研,与医院领导和医护人员商议,并且与一些患者面对面交谈沟通,以大量的前期准备为基础,制定出了操作性很强的行动方案,因此,“爱心光明行”顺风启航。

  2016年10月23日,陈耀华和他的团队迎来了第一批白内障手术患者。最先接诊的两位病人的情况很特殊,她们是常牧镇上岗查村的斗毛措母女俩,被亲戚搀扶着送来看病,母亲82岁,女儿62岁,而且都是全盲,生活不能自理,在黑暗中相依为命。陈耀华检查后发现,她俩的双眼除了有光感,几乎什么也看不清楚。可想而知,这日子过得有多艰难。双盲母女被安排在同一个病房。手术前经过认真准备,陈耀华为她们制定了详细的方案,经过精心手术,术后,母女俩的术眼视力都恢复到0.5以上,不仅脱盲,而且脱残。

  这两台手术的成功,不仅解除了患者多年来的痛苦,同时也鼓舞了陈耀华,这也是贵德县域内的首次白内障手术治疗,填补了贵德县多年来眼科白内障手术的空白。

  在后来的一次谈话中,陈耀华说:“感谢医院的积极支持,也感谢香港和江苏企业协会以及如皋市化工(新材料)商会捐赠的善款,有了他们的帮助,不仅让我有了信心,同时也感受到了‘娘家’的温暖。”

  “群众的高度信任,给了我自信”

  陈耀华的到来和江苏省扶贫复明项目的实施,给贵德的贫困群众带来了福音。他们奔走相告,从河阴到尕让,从尕让到常牧,从县城附近到偏远的山沟,经过人们的口口相传以及现代通讯手段的助推,加之卫生行政部门、县乡(镇)基层医疗机构的宣传,众多的白内障患者打消了自费负担带来的顾虑,主动去登记,去医院检查。于是,县医院的眼科门庭若市,患者络绎不绝。

  “你们知道吗?县医院来了一个江苏‘曼巴’,他人很年轻,但医术高明,给我做了摘除手术,治好了我多年的白内障,现在我能看见我的孙女和家人,真是太好了。”一个患白内障多年的老太太对他的亲戚、乡邻这样说。

  陈耀华的事迹不胫而走,不少记者前来采访他,每当有记者来到贵德县医院采访他时,病房的病人和陪护的家人都会把记者包围起来,大家你一言、我一句地称赞陈耀华。有一位前来复查的患者说:“记者呀,你可得好好写一下陈大夫,是他治好了我们的病,我们这些‘麻眼’(方言,指视力差者)重新看见了,很感谢陈大夫。”老百姓的话语里充满真诚,真诚里折射出陈耀华对患者的真心关爱和敬业精神。

  就这样,“贵德县医院有个江苏‘曼巴’,做白内障手术的技术很好”这句话传到了贵德县广大群众的耳中,患者纷纷慕名而来。

  “爱心光明行”的实施主体医院是贵德县医院,但治疗范围是全海南州的患者,因此,州域范围内的病人也纷纷前来就诊。

  贵南县过马营镇的患者乔吉业做完手术的第二天,视力已经基本恢复。在病房里,他抓着陈耀华的手说:“说句老实话,这次来,就想撞个运气,可没想到我的不争气的眼睛又亮了,真是没想到啊!”

  后来,乔吉业的妻子满含泪水地说:“陈大夫不仅治好了我丈夫的眼睛,还拿我们像自己的亲人一样对待,每到病房,就詢问病人恢复的情况,还与我们拉家常,他一点架子也没有,真不知道该怎样感谢他。”

  原来,乔吉业的眼睛失明已经有三四年,在得知贵德县医院可以免费治疗时,就和家人过来咨询。陈耀华接诊看过他的眼睛后,认为他的病不同于普通的白内障,还伴有青光眼,手术的难度大,就是在江苏,这样的病一般也会去省里的大医院,于是建议他去省会西宁手术。其实当时陈耀华已经很委婉地拒绝了乔吉业,但是没过多久,乔继业又进来说:“大夫,我就是冲着你来的,不管手术能不能成功,我都不会怪你,我可以签字画押。”乔吉业的这句话,让陈耀华十分感动,带着这份信任,他完成了从医以来最复杂的一例手术。

  事后陈耀华说:“他们是完全信任我的,将希望寄托在我的身上,群众的高度信任,给了我自信,让我有了很大的动力,对提高手术的成功率有很大帮助。”

  来到贵德后短短几个月,群众寄予的这份信任,让陈耀华感触颇多。使他认识到,多一点关爱,多一份理解,多一些付出,和谐的医患关系往往就是在点滴之间构建的。

  “感谢江苏来的眼科专家,你改变了我的下半辈子!”刚刚做完眼睛手术的藏族老人尕藏(化名),激动地对陈耀华说。

  尕藏来自贵德县常牧镇,当年61岁,本人没有成家,母亲已经80多岁,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尕藏双眼患慢性虹膜炎数十年,多年的疾病导致他的瞳孔只有针尖大小。2018年11月,他在姐姐的帮助鼓励下,来到贵德县人民医院眼科。当时他和家人没抱多大希望,但陈耀华经过仔细检查和沟通后,还是决定替尕藏先做一个眼睛白内障手术。陈耀华觉得,尕藏的复明与否直接关系到他家的生活质量,如果眼睛得不到复明,一方面他个人的生存困难会更大,另一方面,他年迈的母亲得不到儿子的照顾,生活会难上加难。想到这些,陈耀华做足了功课,他通过微信与后方南通的眼科专家们一起讨论手术方案,并在手术器械和耗材方面也做了充分的准备。做完白内障手术的第二天,尕藏的术眼视力达到0.5。在病房里,尕藏嘴唇颤抖着,一字一句地说:“这么多年,我都是在黑暗中度过的!每次老母亲把饭碗端到我手上后,我难受得死掉的心都有。老眼病,这次看好了,没敢想啊!”看着眼前这位藏族汉子声泪俱下的情景,陈耀华自己的眼睛也湿了。

  家住拉西瓦镇罗汉堂村的东格老人做完手术已经有半个多月,但还没有来复查。这让陈耀华心里一直不踏实,他考虑老人可能因为路途遥远不便及时来复查,或者有其他困难。于是,他决定利用周末的休息时间前去看望。

  那个周末,天刚蒙蒙亮,他就乘车前往东格老人家。二十多公里的路程,经过近一个小时的颠簸,终于到达。一进门他就开始询问老人的状况,“老人家,恢复得怎么样啊,有没有哪里不舒服?”

  看到陈耀华上门复诊,老人激动得不知道抬凳子好还是倒茶水好,拉着陈耀华的手久久不放:“陈大夫,我现在好多了,真是太感谢你了,还专门过来看望我。”经过检查,确认东格老人恢复得很好,没有什么问题后,陈耀华才放心地离开。他对一同前往的同事说:“每一个患者手术后如果都恢复得很好,我才会放心,要不然,总感觉有一块石头堵在心里,不舒服。”

  就这样,陈耀华所带领的团队在“爱心光明行”中,免费施行白内障手术402例,并且全部成功!通过这场磨砺,他处理高原病的能力有了新的提升。

  “他们是特殊的弱势群体,更需要关爱”

  陈耀华常讲的一段话是:“医生的天职就是救死扶伤、敬佑生命。你怎么对病人好,病人会加倍对你尊重。在患者看来,医生是否优秀,主要看两点:医疗技术和服务态度。态度好,他会把你当亲人;技术高,他会把你当圣人。”

  2018年6月,贵德县人民医院整体搬迁至新医院。搬迁后不到一月,有对无儿无女、平时在县福利院生活的老夫妻得知县医院来了一位眼科好医生的消息后,来医院请求手术治疗。由于没有亲人陪同签字,老人便请来了福利院的司机金民(化名)做担保。当陈耀华得知县福利院有不少老人患有眼病的情况后,他很自责,他说:“虽然援青两年,平时只忙于正面接触到的工作,竟然没关注到福利院的五保户,他们是特殊的弱势群体,更需要关爱。”经过了解得知,福利院的那些五保户老人当中,患有白内障等眼疾的比例还不低,他们都需要尽快做手术。事后,他找到司机金民,委托道:“麻烦你辛苦一下,把福利院那些老人中,有眼病的,分几次送来,我第一时间来安排做手术。”金民是个热心肠,他非常理解和同情那些老人的不易,积极谨慎地分4次将17位患者送到医院里,并在每个人的手术协议上签了字,并告诉陈耀华:“老人们都很信任你,你放心去手术!”

  “都看得见,好得很。”有一天,福利院司机金民打来电话说,在福利院生活的几年不能下地的公保老人做完手术回去后,都能下地走几步路了。陈耀华听到这一消息时,是2019年元月底的一天,临近春节,当时他准备休假回江苏过年。公保康复的消息,令他兴奋,他立即决定,专门去看望福利院的17位手术病人。那些病人见到他,如同见到久违的亲人,都围拢过来,争相讲述眼疾恢复情况,半天不肯让他离开。

  他还多次参加援青医疗队和县医院组织的义诊,截至2019年7月底,组织开设眼科病房,共收治门诊病人4400多人次,会诊疑难病人150多例,完成眼科手术900余人次,其中白内障手术752例,无一例手术失败。

  陈耀华在《援青手记》中深情地写道:“我始终觉得自己代表的不仅是个人,我还背负着南通形象、江苏形象,甚至是国家战略、民族团结之上的国家形象。这份责任鞭策着我不断学习和努力。让患者得到最有效的治疗,造福更多期待光明的患者,这是我的初心。路还要继续走,脚步还要继续前进!”

  “我已经把自己当成了贵德人”

  从贵德县医院得知的另一个情况是,陈耀华援青挂职的期限是一年半,期满前,他主动申请延长援助时间。作为全国第三批援青干部,陈耀华也是全國首批援青的专业技术干部,更是南通为数不多的在基层一线参与援青的医生。从2016年7月至2018年1月,陈耀华已经圆满完成了为期一年半的援青医疗工作,可他放不下当地需要他的病患者,他想利用延长期,为更多患者解除病痛,多干一些当地老百姓最盼望的实事好事。组织上同意了他的请求,将他的援青工作时间延长到了2019年7月底。

  在贵德县医院,有一位副院长说,在援青3年的时间内,陈院长工作很出色,还与当地患者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仅仅患者们送来的各类锦旗就达到了五六十面。陈耀华还被海南州委、州人民政府授予“优秀援青人才”“民族团结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2019年1月,在中央文明办和国家卫生健康委共同组织的“中国好医生中国好护士”网络推荐评议中,入选2019年1月月度人物。

  2019年春节前,有一位藏族女患者的到来,给陈耀华留下深刻印象。她专门换了藏族的礼服,和家人冒着大雪找到陈耀华,她说:“陈大夫,听说你要回家,我怕你再不来青海,我今天给你送来个锦旗,表达我们全家对你的感谢。”原来,她家里前后有4个人做了白内障手术,分别是她母亲、丈夫、妹妹和自己。由于陈耀华为许多患者做手术治病,谁和谁是一家人,他已经记不清楚了,当听完藏族女患者的介绍,陈耀华才忆起她们一家人的特殊情况。

  “每当患者对陈耀华表示感谢,投来真挚的眼神时,他都会被感动,就会说,真想多为这里的老百姓尽一份力。”谢峰院长曾这样说。

  “很高兴能够来到青海,这里给了我一个锻炼提高的机会,在江苏,我可能没有机会在这么短的时间,做这么多例手术,我绝不能在援青工作中留下遗憾。”透过陈耀华这句很谦虚的话语,不难看出他给自己定下的高目标和大追求。

  海南州委常委、副州长王显东,是州援青干部总领队,他一语道出援青医生的苦与乐:“陈医生只是七名援青医生中的一个代表,他们在高原上是奉献,更是一种历练,在这里,收获了友谊,收获了藏族同胞的信任,这将是他们终身难忘的经历。”

  回顾三年来的工作实践,陈耀华自己总结道:“从刚来时的不适应,到完全融入,与贵德这片神奇的土地结下了不解之缘,与这里的各族群众结下了深厚感情,贵德已经是我的第二故乡了,我已经把自己当成了贵德人,医院就是我的家,同事就是我的家人。”

  即将离开贵德的那段日子,对陈耀华来说,感慨万端,那几天,他夜不能寐,总是沉浸在往事当中。有一天凌晨,他在自己的一篇感言中写道:“青海是一个充满神秘而又非常美丽的地方!我在贵德这些日子里,家人对我有了更多的关注!因为关注,因为牵挂,使我的信念更加坚定,使我与贵德的人民没有了心理距离,与贵德的老百姓亲如一家。现在,我要离开这片热土,衷心祝福贵德的未来能够更加美好,贵德的人们更加富裕安康!衷心希望江苏省南通市与青海省海南州的友谊之花绽放得更加绚丽!也祝愿我自己完成任务回到南通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抒写精彩的篇章!”

  2019年7月30日,陈耀华和来自江苏南通的4位援青干部圆满完成了工作任务,离开了贵德,离开了青海。

  最近当笔者电话联系到陈耀华时,他告诉我,他回到原单位后,被南通市推荐为江苏省民族团结先进个人,已经通过了公示。听到这个消息,我告诉他,这个荣誉对你来说,是名副其实,当之无愧。但他说,一段援青挂职工作,组织上给予自己的荣誉太多太高,觉得受之有愧。

  作者简介:王卫华,西宁市作协会员,上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文学创作,曾在省内外报刊发表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多篇。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