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王健:为师为父

时间:2023/11/9 作者: 莫愁 热度: 11243
  文/王若宇

  

  王健和儿子王璟瑜

  南京南郊有一座山叫岱山,山坳子里,留着王健记忆中往返最多的脚印。“除了上学,日常购置生活品都要穿过一条石子路,再翻过一座山。”王健说:“每每到了雨季,路面泥泞不堪,只能卷起裤管、蹚着泥水去学校。”越是艰苦,王健的信念也愈加朴素,“考上师范生,对我们农家子弟来说就是鲤鱼跳龙门,可以转成城市户口。”初三毕业那年,他就在这种朴素的愿景里,考入了南京晓庄师范学院,迈出了教师生涯的第一步……

触动,在心里埋下支教的种子

步入工作岗位后,王健时时重新审视自己当年的目标。如果只是为了个人生命方向的转变,他已经成功了。从农村走进城市,扎根落定,努力工作,诲人不倦。看着一批又一批孩子渐渐长大、毕业,王健的心中既有几分感慨,也有一些失落。

  一次,王健来到云南某个偏远山区,看见四下低矮的房子、破败的门院,还有一些似乎到了学龄的孩子……他心里出现一个念头:“这些孩子的成长环境或许比我童年时更加困难,不知道他们能否接受到好的教育。”已为人师的他,深深担忧起这里的孩子,“要是有机会,我真的很想用自己绵薄的力量帮助他们。”车子驶过,彩云之南的风景再也没有让王健动容。他的脑海里反反复复想起的是这里的孩子。

  孩子对于家庭而言,就像种子,家长们几乎倾尽全力,为他们提供营养,希望他们能够茁壮成长。彼时的王健刚刚迎来自己的第一个孩子,既为师又为父,让他的情绪体验更加敏感。作为一名教师,王健无疑是优秀的。2019年9月,他成为南京市学科带头人,不久后,又获评“斯霞奖”——这是南京授予最优秀教师的荣誉。如果说,云南之行的触动在王健心里埋下了支教的种子,那么这些荣誉就像是养料,给了这颗种子足够的力量。这份力量让他接到陕西省丹凤县招募支教老师的消息后,第一时间报了名。

出发,带着孩子去支教

身体抱恙,家中老人也并不支持,这是横亘在支教路前的一道坎。“当时我刚刚接受了甲亢治疗,身体还在恢复中,需要长期用药。”王健说服了医生,准备了足够的药物。“考虑到家里有两个孩子,我就打算带着王璟瑜(王健长子)一同去支教学校,减少家里的负担。”王健父母非常担心孩子去外地生活不便,坚决不同意。最后,经过反复沟通,老人才不得不同意王健的想法。

  说服老人主要靠的是王璟瑜的力量。王健先是把情况原原本本告诉儿子,“想不想和爸爸一起去支教?”王璟瑜带着对神秘事物的憧憬满口答应。但王健明白,孩子只是出于好奇的一时兴起,真正到了丹凤县,环境要比他想象的艰苦得多时,才会迎来麻烦。“当时考虑的只有一个目的,就是用孩子说服老人。”背上行囊出发时,王健还是有些担忧。摇晃的车厢中,王健看着身旁打盹的儿子,才真正下定决心。

  丹凤县倚着秦岭东段和凤冠山,丹江穿过县城。这里的文化习俗与南京迥异,差异最大的是饮食文化,这里的百姓更喜欢吃面食,也没有吃肉的习惯。到了丹凤县,王健父子每两三周才能吃上一顿肉。“有一回,当地政府请我们支教老师到县委食堂吃饭,我带着儿子一起去,他看到肉,眼睛里都放光了。”看着儿子,王健只能掩藏住自己的眼泪,“我不断劝自己,孩子经过这样的锻炼会成长得更快。”

  王璟瑜确实成长了很多。“每天早上,他要在丹凤县的班级里学陕西的课程,晚上还要补江苏的课程。”有时遇到不懂的题目,还要等王健辅导完支教班级孩子的作业才能询问。一开始有点委屈的他,后来明白了父亲说的话:“这些孩子的爸爸妈妈大多不在身边,他们更需要我的陪伴,是不是?”回到南京后,一个偶然的机会,王健看到了儿子的作文,文中的一句话让他感动不已:“我要为了当一名优秀的支教老师而读书。”王健很欣慰,原先带着孩子去支教的担心,变成了孩子成长的声音。

支教,一场远行的交流

一次,王健和搭班老师聊天,得知那位老师儿时所在的学校只有五十几个孩子,五名老师不仅要管着孩子学习,还要管好他们的生活,老校长已经在学校坚守了十多年……王健迫切地想去学校实地看看。“从县城开车出发,在崎岖的山路上行驶了两个多小时,我们到学校时,他们已经把很小的校园打扫得干干净净。”因为没有区分年级,所有的孩子都坐在一起。王健也走上讲台,上了一堂交流课。孩子们坐得端端正正,眼里透露着求知欲。

  “这就是教育的价值,让人始终保持着上进心。”王健觉得,发达地区的教育理念的确更加新颖,落实课改的步伐更快一些,教学方式更前沿,但是山村教师把自己的韧性、坚持变成了另外一种力量,让这里的孩子如野草一般,充满上进的力量,总有一天能冲破这些山沟沟里的石头,成为栋梁。

  如今,虽然离开支教学校重新回到南京已许久,但王健和他们一直保持着联系,“前段时间,丹凤县的老师要参加陕西省教学能手比赛,我们交流讨论怎么准备比赛,他们需要一些教学资源,我也会第一时间传过去。”此外,王健所在的南京市共青团路小学还建立了远程交互平台,不仅是陕西,包括青海等地的学校进行教研活动时,都可以互联互通,通过平台同上一节课,实现了资源最大化利用。现代科技增进了远距离交流沟通的可能性,实现了东西部地区教育的共同进步。

  不久前,雨花台区委组织部以王健的事迹为原型,拍摄了微电影《一碗牛筋面》,有部分镜头在陕西丹凤取景,当地学校也安排了老师、学生以及王健当时授课的教室来拍摄,“当他们把照片发给我的时候,我感觉特别亲切,就像自己又回到丹凤给孩子们上课一样。”

  

  王健和支教学校的孩子们

  莫愁 2022年26期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