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现代诗歌 古韵新吟 诗歌欣赏 我创我歌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四十多个国家认同了什么(赏析《阿姐鼓》)

时间:2007/8/24 作者: 尘埃 热度: 77290

    阿姐鼓
 
    何训友 词  何训田 曲
 
    我的阿姐从小不会说话,
    在我记事的那年离开了家,
    从此我就天天天天的想阿姐啊,
    一直想到阿姐那样大。
    我突然间懂得了她,
    从此我就天天天天的找阿姐啊,
    玛尼堆前坐着一位老人,
    反反覆覆念着一句话:
    唔嘛呢叭咪唔嘛呢叭咪唔嘛呢叭咪唔嘛呢叭咪
 
    我的阿姐从小不会说话,
    在我记事的那年离开了家,
    从此我就天天天天的想阿姐啊,
    一直想到阿姐那样大。
    我突然间懂得了她,
    从此我就天天天天的找阿姐啊,
    天边传来阵阵鼓声,
    那是阿姐对我说话:
    唔嘛呢叭咪唔嘛呢叭咪唔嘛呢叭咪唔嘛呢叭咪
    唔嘛呢叭咪唔嘛呢叭咪
 
    [赏析]
四十多个国家认同了什么
 
    最后的死去和最初的诞生一样,都是温馨的时光。——题记
 
    《阿姐鼓》它是全新的音乐,“许久以来未曾听过如此吸引人的音乐”,《阿姐鼓》唱片是“在世界范围内真正有影响的一张中国唱片”,它是属于中国的,但它更是世界的,它让东方音乐文化走上国际舞台与西洋音乐文化并驾齐驱,它所引起的回声,已经从西方音乐学者、专业人士及唱片业者的热烈赞誉中获得了印证,世界各媒介报道:
 
    “《阿姐鼓》是许久以来一种最吸引人,最令人心旷神怡的新声音。”
 
    “这是一张前途无量的专辑,它为世界音乐走出一个新方向。”
 
    “从东方到西方,《阿姐鼓》表现了所有人类的感情。”
 
    《阿姐鼓》何以有这样高的评价,我们认为原因有四:
 
    一、《阿姐鼓》情节意义
 
    《阿姐鼓》讲述了一个孤单的小姑娘失去了相依相伴的哑巴阿姐,但她不明白阿姐为什么离家,一直想到阿姐那么大,突然明白也许是梦想的幸福带走了阿姐,也许还将带走已长大成人的她。“阿姐鼓”这三个字并不富有诗意,甚至有点血淋淋的残酷,原来“阿姐鼓”是人皮鼓,在西藏,只有圣洁的女人皮才配制鼓。“嗡嘛呢叭咪哞”这六个字是藏传佛教中的六字真言,包含了世间的万物。在西藏民族的心目中,死并不可怕,它如同诞生新的生命一样,是回归大自然。作为轮回的一部分,生与死是平等的,只有幸福吉祥才最重要。“天边传来阵阵鼓声/那是阿姐在对我说话”,歌声和鼓声在平静与激情对比中表达出面对高原严酷生存环境一切顺乎自然的平和心态。
 
    二、《阿姐鼓》的音乐境界
 
    辽远空无,近乎天籁,无际的天边有山,重重又叠叠的与土地同色的山。山间是云。云上,云上是白雪的山头。
 
    都很远,很小,在黑黑的天的外界,山遮去的一角,如刺破密林的一丝阳光,却没那尖锐,丝丝线线,在天际回旋,回旋;大地开始了搏动,是沉静中的智者心灵的搏动,浑浑厚厚,阳光光线般细的音与群山跃起般厚实的声,就这么交融在了一起。
 
    于是,广远无边褐色的大地上人们开始祈祷,蓦地红褐色大山上亮出一道雪顶,歌唱的声音穿透了所有空间,将浑厚的细丝音乐引起来,向上,更高,更远,走出天边,走出宇宙,穿越在亘古现在,四面把方所有的时空之中……
 
    即便是密若群鹿奔跑的鼓点,也会在高亢回旋的歌声中,化作引人心入静谧如恒久的智者的世界中去,这是天籁之音《阿姐鼓》,这是《阿姐鼓》的境界。
 
    三、《阿姐鼓》的主题创造
 
    何训田是位杰出的极具前卫性的当代作曲家,他曾荣获包括“美国国际新音乐作曲家比赛1990年度杰出音乐成就大奖”在内的许多国内外音乐奖项,他独创的《阿姐鼓》,成功走向世界,也为中国音乐走向世界打开了道路。他抓住了人类共同关心的主题:人性——真善美,通过人们都要经历的生和死这样一个生命规律,像“爱情”这个“永恒”的主题一样。人类都希望真善美,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这主题都会引起强烈的共鸣。他用音乐这样一个手段去表现,更具有艺术价值。
 
    朱哲琴,极富个性充满张力的歌声,在沉实厚重、震人心魄的鼓声中,它却是平静祥和的,仿佛既没有痛苦也没有欢乐,只是来自梦境般的西藏——那与世隔绝的神秘高原、宗教秩序井然信仰至高无上的净土,由此俯瞰世界思索人生的制高点,让人仿佛听到了高原的空旷与静谲,空气的纯净和清新,阳光的充足与明丽,歌颂着生生不息的顽强精神——生命之神将青春不灭、生命永恒。
 
    四、《阿姐鼓》的审美意境
 
    我们不妨援引下面的文章:
 
    “阿姐鼓”,在西藏的文化传统中,意味着一面以纯洁少女的皮做的祭神的鼓:人皮鼓。这是现代西藏早已废除了的酷刑。歌曲《阿姐鼓》则以这个被废除的酷刑为叙事文本(背景)。对于这个文本的处理,歌曲的创作者采取了双重立场:一方面,以西藏传统的宗教教义,即“生死轮回”观念来稀释少女牺牲的残酷;另一方面,又以现代人对这个传统的超越感来审美化地远眺这个残酷。因此,“阿姐鼓”在歌曲中幻现出的是一个绚丽如梦的死亡历史的审美风景,在这个风景中,前现代的蒙昧残酷因为晕染了当代文化诗学的光辉而炫耀人心:悲惨消逝的阿姐在美丽的鼓声中重现了!
 
    天边传来阵阵鼓声
 
    那是阿姐对我说话
 
    而且不仅如此。在鼓声中重现的阿姐,获得了语言和美:阿姐在音乐中复活。与前面唱段沉郁的叙事风格不一样,以现代吉它伴奏的这个唱段,是极富抒情风格的轻松意味的。如果说,前面唱段的叙事风格携带着古老西藏生死凄迷的高原寒意,那么,这个唱段就表现出90年代中国大陆西式的明丽恬静的夏夜情调。这是《阿姐鼓》中发生的生与死的转换,这个转换,把死亡展现为一种诱惑──音乐的美学力量让我们不得不接受:死亡产生了美。
 
    在这里,我们看到创作者对待“死亡”的矛盾心理。一方面,“死亡”被直接作为叙事的内在动机,另一方面,“死亡”又被推向远景,被淡化,甚至消除。也就是说,歌曲表现出创作者“倾心死亡”和“逃避死亡”的双重态度。这个双重态度,使创作者只能在一定距离上“接受”死亡。对于创作者,“阿姐鼓”所包含的死亡,具有时间(古代与现代)、空间(内地与西藏)、文化(汉文化与藏文化)三大距离。这三大距离,使“阿姐鼓”的死亡意义不仅如高原的空气一样稀薄,而且变成了纯粹的神秘迷人的审美景观。因此,可以说,对于创作者,“阿姐鼓”的死亡意义的真正价值(魅力)在于它是一个超距离的死亡。距离,在这里起了绝对作用。进一步,可以说,在歌曲中,死亡的意义,就是距离的意义:因为死亡构成了对于生存的绝对距离。所以,创作者对死亡的双重态度,是以距离的绝对意义为指向的。
 
    徐国康在《对“阿姐鼓”音乐的美学断想》中说:在《阿姐鼓》中,距离是真正的灵魂,正是这个灵魂的主宰作用,使西藏传统宗教的“生死轮回”教义,得到了当代文化诗学的唯美主义注释和认同──生与死是平等的,在距离产生美的意义上。我们前面说“死亡产生美”,不过是指出了距离的美学力量的一个特殊现象。“阿姐鼓”在90年代文化中的美学意义就在于此。分析歌曲可以得知,整首歌曲,无论是词、曲,还是配器和演唱,都在时间、空间和文化三大距离上保持着不即不离的“适度”。实际上,既不是生死,也不是亲情,而是距离本身,构成了《阿姐鼓》的深层,即真正的主题。在这个主题下,生与死,情与爱,过去与未来,都是在回忆、思念和寻找诸形式下,随需要搭配的可变元素──这些元素的意义决定于合成距离美感的配方,而不是它们本身。”
 
    [附]:由《阿姐鼓》改编的舞蹈诗,在沈阳荣获1997年全国舞剧观摩演出“优秀剧目奖”。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