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黄侃:狂狷文人的符号

时间:2023/11/9 作者: 莫愁 热度: 6779
  /潘姝言

  乱世民国,文界却依然群英荟萃,不仅给后人留下宝贵的文化财富,许多人物更因逸闻趣事为人津津乐道。黄侃就是其中一位,其学问之大与性格之怪业界有名,人称“黄疯子”。后人追慕前辈文人的诗酒风流,必会提到黄侃。

狂狷傲世与诗酒风流

黄侃生于成都,自幼聪颖好学,展现出过人天赋,但早年的黄侃并非立志向学。他17岁时考入湖北武昌文普通中学堂,在此结识了宋教仁、董必武等人。他们志同道合,针砭时政,宣传反封建的革命思想。

  为了实现革命理想,黄侃往来于武汉、蕲春之间,足迹遍及深山僻野,通过演说号召推翻清廷君主专制,听者累计有万人之众。

  1911年,黄侃借酒挥毫写成的《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慷慨激昂,引起轩然大波,成为震聋发聵的讨清檄文。这一事件既是其革命生涯的高点,也是武昌起义的序曲。

  黄侃狂狷的一面随着年岁逐渐显露。

  黄侃擅骂,有“民国弥衡”之称,被他骂过的人不在少数,与老师章太炎也是因骂相识。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仅成上半部,黄侃就在课堂上调侃道:“昔日谢灵运为秘书监,今日胡适可谓著作监矣。”讽刺胡适著述有始无终。齐白石的老师王闿运赞赏黄侃道:“你年方弱冠就已文采斐然,犬子虽与你年纪相当,却还一窍不通!”黄侃口出狂言:“您老先生尚且不通,更何况您的儿子!”此类事不一而足,可谓狂妄至极。

  黄侃为人也不拘小节,任教南京中央大学时,与校方约定“下雨不来,降雪不来,刮风不来”,得了个“三不来教授”的绰号。

  黄侃藏有《元诗选》清刻本两部,后售出一部给好友汪辟疆。事后黄侃反悔,先是写信赋诗,后登门拜访,最后托人说项,几次三番,终于令汪辟疆认为他是认真的,慷慨地物归原主,连他自己都为这种出尔反尔的行为感到羞愧。

  如此率性甚至可以说是任性的他,因诗酒风流而出名自然不奇怪了。他住在南京时,常在鸡鸣寺、北极文阁、玄武湖等处畅游,登高望远,饮酒赋诗。

多有瑕疵与大节不亏

外表狂放的黄侃其实是尊师重孝、大节不亏之人。

  生母周孺人去世,因思念母亲,黄侃特地请苏曼殊画了一幅《梦谒母坟图》,配上自撰的悼文,常年随身携带。他将父亲的正室田夫人视为慈母,因田夫人有口棺材常伴,黄侃辗转多地教学,随行都会为田夫人带着这口棺材,丝毫不顾及别人的眼光。每逢生母忌日和田夫人的生日,黄侃必率全家供奉祭祀或祝贺。

  他对老师章太炎也一生执弟子礼。章太炎被拘禁期间,黄侃宁愿得罪当局毅然陪伴左右。他的至交好友刘师培曾经动员黄侃等人拥戴袁世凯称帝,其他人都踌躇不敢言,只有黄侃道:“如是,请先生一身任之!”说完拂袖而去,众人顺水推舟随之而散,这时他的直爽毒舌反而可爱起来。

  面对国学研究,黄侃谦虚恭谨,虔敬之心毕现,主张“为学务精”“宏通严谨”,认为学问之道有五:“一曰不欺人,二曰不知者不道,三曰不背所本,四曰为后世负责,五曰不窃。”黄侃常教育学生,学问犹如仰山铸铜,煮海为盐,终无止境。作为学者,当日日有所知,也当日日有所不知。不可为一点微小进步沾沾自喜,动辄谈论所成。对此,他以身作则,放言50岁之前不著书,坚持做到所治经、史、语言文字诸书皆反复数十遍,熟悉到能随口举出具体的篇、页、行数。其所治文字、声韵、训诂之学,自成一家,学术地位极高。其学生杨伯峻、程千帆、潘重规、陆宗达、殷孟伦、刘赜、黄焯等,均是撑起上世纪文史界各研究分支的中流砥柱。

  黄侃好买书,“得钱随分付书坊”。据说他三年时间购书花费约八千元,这在当时可不是小数目。黄侃更精于读书,自成一法且讲究有始有终,讽刺读书半途而废的人是“杀书头”。临终之际,《唐文粹续编》尚有一卷没有读完,黄侃竟然吐血叹息道:“我平生骂人杀书头,毋令人骂我也。”

  明朝文学家张岱说:“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纵观黄侃一生,目中无人与尊师重孝,放荡不羁与守节有度,矛盾又和谐地存于一身。虽多有瑕疵,但掌博正之学,兢业于传道受业,大节不亏。

  莫愁 2019年17期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