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悦读

时间:2023/11/9 作者: 莫愁 热度: 6380
  文/叶三三

●书架



  《生命中无比重要的事》

  严文华 著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本书作者是跨文化心理研究领域的专家,她带着一颗理解、包容、支持的心,带你看百态人生,让你懂得从多样的角度看待问题。

  

  《越简单 越幸福》

  北欧君 缪音子 著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在越来越复杂的世界里,回归极简主义生活。极简不是极少,而是刚刚好;幸福不是拥有很多,而是能够满足于自己真正需要的。

  

  《良物的态度》

  张璇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清晨起床要有仪式感,睡在亚麻的怀抱里,在晨光中逛市集,吃一份回床早餐……这本书像是一本猎物人手记,让我们学习如何面对乱花迷人眼的物质世界。

  

  《与你同行》

  【爱尔兰】安·帕切特 著 邹笃双 译

  长江文艺出版社

  本书一经出版即占据《纽约时报》畅销小说榜榜首。一场新生儿的受洗礼上,客人伯特吻了女主人贝弗莉,从此改变了两个家庭的命运……

  

  《通往未来的门》

  【爱尔兰】凯特·汤普森 著 赵泽宇 译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珍妮遇到了一只陪她在山间游荡的白羊,还结识了一个孤独了千年的男孩。在个人烦恼与地球浩劫之间,珍妮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吗?

  编辑 乔可可 15251889157@163.com

●推荐

《我把活着欢喜过了》

  梁实秋 著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精彩锦句:

  ●旅行中没有不感觉枯寂的,枯寂也是一种趣味。

  ●有时候,只要把心胸敞开,快乐也会逼人而来。

  ●中年的妙趣,在于相当地认识人生,认识自己,从而做自己所能做的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

  ●我所谓的寂寞,是随缘偶得,无须强求,一刹间的妙悟也不嫌短,失掉了也不必怅惘。

  ●我不要你风生虎啸,我愿你老来无事饱加餐。

  ●人类最高理想应该是人人能有闲暇,于必须的工作之余还能有闲暇去做人,有闲暇去做人的工作,去享受人的生活。

  ●抗战七八年,我在后方,真想吃故都的食物。人就是这个样子,对于家乡风味总是念念不忘,其实“千里莼羹,未下盐豉”也不见得像传说的那样迷人。

  ●对于自己真正舍不得离开的人,离别的那一刹那像是开刀,凡是开刀的场合照例是应该先用麻醉剂,使病人在迷蒙中度过那场痛苦,所以离别的苦痛最好避免。一个朋友说:“你走,我不送你;你来,无论多大风多大雨,我要去接你。”我最赏识那种心情。

  

  ●走到街上,看见草上的露珠还没有干,砖缝里被蚯蚓倒出一堆一堆的沙土,男的女的担着新鲜肥美的菜蔬走进城来,马路上有戴草帽的老朽的女清道夫……这时候我衷心充满了喜悦!这是一个活的世界,这是一个人的世界,这是生活!

  ●就粗浅的经验说,人的脸大别为二种,一种是令人愉快的,一种是令人不愉快的。凡是常态的、健康的、活泼的脸,都是令人愉快的,这样的脸并不多见。心里有一点或很多不痛快的事,很自然地把脸拉长一尺,或是罩上一层阴霾,这张脸立刻形成人与人之间的隔阂,立刻把这周围的气氛变得阴沉。

  ●到美国落基山上旅行过的人告诉我,在山上若是遇见另一个旅客,不分男女老幼,一律脱帽招呼,寒暄一两句。还是很有意味的一个习惯。大概只有在旷野里,我们才容易感觉到人与人是属于一门一类的动物,平常我们太注意人与人的差别了。

  ●年青人没有不好照镜子的,在店铺的大玻璃窗前照一下都是好的,总觉得大致上还有几分姿色。这顾影自怜的习惯逐渐消失,以至于有一天偶然揽镜,突然发现额上刻了横纹,那线条是显明而有力,像是吴道子的“莼菜描”,心想那是抬头纹,可是低头也还是那样。

●影音

你记住了我,我就活在了你心里

  文/叶三三

  电影《寻梦环游记》讲述了一个关于死亡的温馨故事。故事背景是墨西哥的亡灵节,每年的这一天,家家户户都祭拜家族的先人,他们用花瓣铺路指引,逝去的人会通过花瓣桥的连接,与家人团聚。

  电影的主人公米格,在这天不小心闯入了亡灵世界。他发现亡灵世界和人间没有区别,有楼房、酒吧、演出、交通工具……

  亡灵节这天,逝去的人要走过花瓣桥,有个必须的条件——你还存在于人间某些人的记忆中。对逝世的人来说,他们不怕死亡,只怕被人忘记。

  有人说,人的一生要死去三次。第一次是心跳停止,呼吸消逝,在生物学上被宣告死亡;第二次是下葬,在社会上不复存在,从人际关系网里消逝;第三次是这个世界上,最后一个记得你的人,把你忘记。于是,你真正地死去了。

  电影里,有一个鬼魂,被世上最后一个记得他的人遗忘后,化作了尘埃,消逝在亡灵世界。鬼者,归也。不能归者,不能存活于任何人的记忆中,即使在亡灵世界,也没有位子。

  很多时候,我们谈论死亡,其实更多的,是探讨我们想要的爱还在不在,我们害怕死亡会带走一切。孩子害怕的,则是父母对他的爱是否还在。

  作为父母,当孩子和我们谈及生死话题时,我们的态度比谈话内容更重要。如果我们恐惧谈及这个话题,那么无论我们怎样回应或引导孩子,孩子都容易感受到焦虑与恐惧。而我们从容坦然的态度,可以让孩子无法承受的情感体验得到抱持。多次反复之后,孩子便可以从我们身上学会面对死亡的态度和处理方式。生和死,都是生命的一部分。死亡,是生命的结束,不是爱的分离。

  绘本《跳舞》也描绘了这么一个故事。一个从小喜欢跳舞的女孩,在院子的草地上,在学校戏剧表演中,在从小到大的舞台上,尽情地起舞。父亲在背后、台下,默默地微笑地注视着她。女儿渐渐长大,有了自己的家庭。父亲的脸上泪光闪闪,但依然充满了笑容。当女儿搬到很远的地方后,父亲翻看女儿从小到大跳舞的照片,他就想起女儿跳的每一次舞。

  过了许多年,父亲老了病了,女儿来看望父亲,为他跳舞。女儿靠近父亲的床边,开始跳跃和旋转,就好像她还是一个小女孩。可父亲的眼睛已经看不到了,女儿就抓住父亲的手,来回地轻轻摆动。父亲快要走了,女儿在父亲耳边轻声说:“这么多年来,我在许多地方,跳舞给许多人看,可在我心中,每一次舞都是为你而跳,如果失去你,我不知道还能不能再跳舞了。”父亲摇摇头说:“你一定要继续跳下去,虽然你看不见我,可不管你在哪里跳舞,我都会一直看着你。”死亡可以带走生命,但带不走你在我心里的痕迹,带不走我们的爱。

  电影《寻梦环游记》的最后,主人公米格回到人间,他对着曾祖母弹唱起了《请记住我》这首歌。曾祖母仿佛变回了当年的小女孩,她跟着音乐轻唱着,看着父亲弹着吉他,为她唱《请记住我》。这是曾祖母的父亲为她写的歌。

  听着温柔的歌词,我控制不住泪如雨下。永远不要忘记,有人在某个地方爱着你,也永远不要忘记,那些深爱过你的人。死亡必然会带来分离,必然带来丧失,带来悲伤、难过。我们不但要告知孩子这些,还要引导他们面对现实的丧失,面对分离的悲伤。

  我们害怕死亡,更害怕被所爱之人永远遗忘。你记住了我,我就活在了你心里。如果我们住在彼此的心里,死亡就不是分离。

  莫愁 2018年4期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