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力
——读《小说课》有感
□款柔

近日,读完毕飞宇的《小说课》,想到“眼力”这个词,觉得可以聊上几句。
《小说课》是毕飞宇对部分中外经典小说的私人化解读,书中提到的小说,有不少大家都很熟悉,比如蒲松龄的《促织》、鲁迅的《故乡》、莫泊桑的《项链》、汪曾祺的《受戒》……但毕飞宇高明就高明在,同样一篇小说,他读出了别人没有读出来的味道。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假如将一篇小说比作一幢十层高的楼房,一般人读完可能顶多只看到了五六层,但毕飞宇厉害了,他不仅把十层楼看到了,还看到了楼顶飘荡着的云朵,楼下流淌着的小河,小河边的垂柳依依……这,就是眼力敏锐与否的差异。实际上,读书也是一个技术活,是需要阅读经验和能力支撑的,这是我读完《小说课》悟出来的道理。
书中,毕飞宇特别提到海明威的“冰山理论”,海明威说自己的小说像冰山,他往往只写了八分之一,其余的八分之七呢?都在水下。一流的作者,往往会挑战一流的读者,假如你不拥有一流的眼力,要想读懂海明威水下的八分之七,会很难。所以,如何训练和提高自己的阅读眼力显得如此重要和必要。当然,前提是,你想做一个“文学的”读者,你想把“读小说”和“看故事”区分开来。
《小说课》里有许多一经点拨便如醍醐灌顶般的会心之处,毕飞宇好就好在他本身就是小说家,站在写作者和阅读者的不同角度进行解读,加上语言轻松幽默,哪怕他所解读的小说你暂时还未读过,也不会阻碍你听他娓娓道来。
读罢《小说课》,我有一些思考。
首先是量和质的选择。毕飞宇说他每年只读有限的几本书,但这几本书他会慢慢去读,用做学生的心态去读,尽量读透,这就是求质不求量的选择。读书读得快也会忘得快,与其泛读一百本,不如精读五六本。慢慢读,读透它,探出小说里隐秘的迷宫,也不错过每条芳香交叉的小径。眼力是在精读中慢慢得到历练的。
再者是阅读习惯,简言之,就是阅读的时候要兼顾“大”和“小”。毕飞宇说好的读者一定会有两只眼睛,一只眼看大局,一只眼盯局部。既能看到小说内部的大,也能读到小说内部的小。如何练就这套本领?就是要反复读。不仅要慢,要精,还要一读再读,每次重读你将会有新的发现。我有一位朋友,他读奈保尔的《米格尔街》不下十遍。确实,好书是值得一读再读的,尤其是小说内部的小,需要反复再读才能有眼力识别出来。古代有个成语叫“韦编三绝”,说孔子喜欢《周易》,读了好多遍,以至把编联竹简的牛皮带子都翻断了,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霍金的《时间简史》,撇开它的畅销性,对非专业读者来说,其实不容易读得进去,因为科学知识点太多太深。毕飞宇坦承自己读了多遍也读不懂,没有一次有收获,但他还是继续读,为什么?因为他喜欢那些稀奇古怪的语言,他认为语言是世界上最为特殊的魔方,所有的奥妙在于语词与语词之间的组合。同样,毕加索爱读爱因斯坦,他也说过类似的话:“当我读爱因斯坦写的一本物理书时,啥也没弄明白,不过没关系,它让我明白了别的东西。”《小说课》里的这一段带给我反思,因为它与我平时的做法恰好相反。
我读书一贯以随性开心为主,对于读不懂的书,就会丢在一边不看。我是不是因此错失了一些宝贝?眼力的宽度和深度是不是在难度阅读中更容易得到锻炼?超越阅读口味去接触异质内容,是不是更能提升理解力?突然来了兴趣,觉得可以去试试。
编辑 家英宏
xjjyh_326@163.com
莫愁 2017年35期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