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我在天堂那五年》有感
□郑从彦
若是只看书题,不读文本,想必约翰·施利姆的新作《我在天堂那五年》已经足以吊起大多数读者的胃口,而当文字映入眼帘的那一刻,爱不释手或许是再恰当不过的形容。在本书的字里行间,读者可以从中寻获人生的许多真谛。
生命中的五年,说长不长,说短亦不短。生命中有那五年时光,作者约翰·施利姆很幸运地遇到了一生中至关重要的知己——奥古斯丁修女。古今中外,人生得一知己,可谓足矣。唐代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道“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现在,约翰·施利姆也尝到了知己的甜头。正是这位修女的指点迷津,让作者用感恩拥抱生命中的喜乐与悲伤。
喜乐是每个人所追求的,但如何越过悲伤寻找喜悦,需要思维方式的转变,更重要的是转变生活的态度。如何转变生活的态度,奥古斯丁修女也给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法,如“原谅那些伤害过我们的人,把他们当作我们的老师”“用博爱和忍耐连接我们的同伴”“打开我们的心灵,挖掘我们真正的潜力和天赋,然后用这份天赋去帮助他人,回馈世界”……在奥古斯丁修女看来,人的潜能是需要自己去开掘的,人的天赋是需要自己充分去展现的,人的生命是何等的宝贵,因此每个人身上都有一个伟大的使命。
生命是宝贵的,每一刻其实都应该被铭记。作者在该书中对于事件的叙述都是对自己美好经历的见证。相对于一个个单独的事件来说,作者叙述出来的仅仅是一部分,甚至是很小的一部分,而没有叙述出来的部分可以被定义为空白,当然也可以理解为作者刻意预留的精神财富。事件是绝对的,但叙述是相对的。尤其是对于文字背后意蕴的拿捏,约翰·施利姆倒真的和他的同胞海明威有几分相似。海明威曾用冰山在海面上移动的宏伟景象来比喻小说的叙述,如今,约翰·施利姆则用睿智而充满温情的对话来演绎一个举世瞩目的情感故事。叙述出来的部分就像冰山,是八分之一,没有叙述出来的是海平面以下的部分,是八分之七。这八分之七尽管是沉默地存在

着,但是世人在阅读中已经从一词一句中领悟了其中的奥妙。读者也像约翰·施利姆那样渐渐地明白,“认识到改变也是一件好事,明白惧怕是我们可以越过去的高墙;懂得简朴的东西大有力量;生命是宝贵的,每一刻都是新的起点。”可以说,奥古斯丁是一个平凡的修女,同时也是一个伟大的修女,她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她嘴角上扬的一刹那,都会让整个世界温暖起来。或许正因为海平面以下沉默地存在着这八分之七,才使“我”在天堂的那五年如此意义非凡。
作者善于讲述,这或许和他特有的敏锐感是密切相关的。仔细品味文本,我们就会发现,在字里行间,作者与奥古斯丁修女的关系其实都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可能经历到的。可是神奇的是,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仅会自然而然产生一种天然的认同感,而且会通过他们的对话对自己的现实生活进行观照。这一切的成功,其实都得益于作者高速摄像机般的敏锐感。他观察着自己,观察着知己,观察着这个世界的一草一木,从细致入微的观察和记录中,读者自然感同身受,相信这个世界的美好,也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临各种挑战。的确,正如作者所言,他希望这本书让每一个人的脸上都浮现出一个幸福的微笑。
编辑 钟健12497681@qq.com

莫愁 2017年29期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