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饭前看艺术品,可以吃更少
瑞士一项研究发现,在饭前观赏艺术品,尤其是纤细的艺术品,能够帮助人们吃得更少。瑞士伯尔尼大学的研究人员征集了114名志愿者参与试验。试验中,志愿者被分为两组,在不同环境中吃下蓝莓和巧克力。其中一组的进餐室投影仪屏幕上放着各种艺术品图片,而另一组只能看到一片蓝色的投影仪屏幕。研究人员发现,比起只能看到一片蓝色投影仪屏幕的志愿者,那些看到艺术作品的志愿者吃掉的巧克力和蓝莓更少。
研究人员认为艺术品都有较为匀称的分割线,这是一种与体重有关的暗示,这种暗示能够帮助进食者吃得更少,从而达到减肥或者维持现有体重的目的。
睡眠影响性格
不管是喜欢早睡早起的人,还是喜欢熬夜的人,睡眠习惯都会影响其个性与生活品质,西班牙巴塞隆纳大学最新公布的研究,指出这两种人的差异。这项研究调查了西班牙两所大学共700 名心理学系的学生,结果显示,喜欢早睡早起的人对于疲劳、沮丧与困难较能抵抗,遇到困境时较能调适,不会转变为焦虑或消沉的情绪,对于生活满意度较高,药物滥用的机会也较小;习惯半夜活动的人往往较冲动,喜欢新奇的事物与探索未知的世界,但他们更容易失眠,容易有成瘾行为。
做善事可减压


美国一项研究指出,做出一些微小的善事能够改变个体看待事物的方式,并让人们更好地应对压力。
研究人员让77名志愿者在两周内,每天报告自己经历的压力事件与做出的善事,以及自己的情绪状态。研究发现,这些志愿者每天平均会做出一到两件援助行为,其中做出援助行为次数高于平均值的个体报告称幸福感得到了提升,受到压力所带来的影响也较少。
睡觉时也能学习

最近瑞士的研究人员发现,人在睡眠时,大脑一样可以进行学习活动。
瑞士苏黎世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睡眠有助人们学外语。心理学家博迪·凯特带领研究小组,对60名学习德语的学生进行试验。一半学生被要求在晚上10点后学习从未见过的一些荷兰语词汇,然后睡觉;而另一半学生睡前学习一些荷兰语单词,然后在他们睡着后播放这些单词。第二天上午的测试结果显示,“睡觉学习组”成绩更好。研究人员认为,这是因为睡眠有助记忆,但这只对学过的单词有效。

同事懒散,你也会变懒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最近哈佛商学院进行的一项研究显示,员工之间会互相影响,坐在身旁的同事懒散,你也会变懒。研究人员针对科技公司的两千名员工进行两年的追踪,结果发现,若是与生产力高的员工坐在一起,生产力、工作效率、工作质量,都会一起提高。相反,若是与总是违规的同事坐在一起,坏影响也会扩散,不过这个影响的范围有限,有效范围只有七米,超过这个距离,影响力就会减退。
长期照蓝色会变胖

美国一项新研究表明,在晚餐前和晚餐时接受蓝光的照射,可能会影响人的食量。相较于暴露在自然光或普通光源下,长期在蓝光的照射下的人们会被刺激产生更高的饥饿水平,而且这种饥饿水平可持续到餐后近两小时。
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西北大学神经科学教授欧文表示,蓝光照射会对人体自然产生的睡眠荷尔蒙褪黑素起到破坏作用,睡眠时间的减少会增加饥饿感及卡路里的消耗。
戴运动手环,减肥效果更差
最近,日本一项研究发现,佩戴智能手环的人,减肥效果反而没不戴的人好。
日本早稻田大学的研究人员招募了471名肥胖体型的志愿者参与为期两年的跟踪试验,志愿者被分成两组,其中一组志愿者佩戴智能运动手环,而另一组参与者则通过陪练者手写记录。试验结果发现,佩戴智能运动手环的志愿者减掉的体重竟远比手动记录者少,他们平均只减掉了3.6公斤,而手动记录的参与者平均减掉5.9公斤。
此项研究的负责人山本博士认为,正是智能运动手环的数显功能降低了锻炼本身的乐趣,从而使得锻炼很难持续下去。
双黄蛋是激素催出来的吗?
最近有网帖说双黄蛋是不法商贩用激素催出来的,儿童和老年人吃了百害无益,这是真的吗?一般来说,发育健康的母鸡,每天产生一个卵黄,产生一个正常的鸡蛋。但是,有些刚刚开始下蛋的母鸡激素分泌不稳定,就可能出现异常。比如,产生了一个卵黄之后,大脑的脑垂体没有收到反馈,于是又产生一个卵黄。两个卵黄同时被培育出来,并被蛋白包裹、成型,就形成了双黄蛋。
既然双黄蛋的产生是由于激素异常导致的,那么使用激素,是不是可以让母鸡产生双黄蛋呢?理论上说,不能排除这样的可能,但现实中可能性微乎其微。
“不法商贩”要做非法生意,总是为了牟利,而“用激素产生双黄蛋”能否为他们带来非法利润呢?一方面,双黄蛋并不比普通鸡蛋贵多少,卖的时候也就是当作大个的鸡蛋来卖。虽然民间有些地方把双黄蛋当作吉祥的象征,但打破之前并不能判断出来,也就无法靠“双黄”来卖出高价。另一方面,目前世界各国都禁止在养鸡中使用激素,所以既没人研究,更没有商业化生产。即使存在那样的激素,也必定是价格高,效率低。用这样的激素来生产双黄蛋,赔本的可能性比获利的可能性要更大。
其实,即便是真的有人用激素“催生”了双黄蛋,激素影响的也是母鸡的脑垂体,并不意味着激素就会进入到鸡蛋中。
根据对双黄蛋和单黄蛋的成分分

析,二者并没有值得注意的差异。虽然某些成分的比例稍有不同,但差异并不大,至少对于营养而言,那点差异完全可以忽略。
编辑钟健12497681@qq.com

莫愁 2017年8期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