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菊芬
一
离研学旅行还有一个月,孩子们的心却早就飞到了校园之外,他们早早地就向学长们询问了有关研学活动的方方面面,一有空就聚集在一起谈论,想象自己在研学活动中的快乐。我非常理解他们,因为这毕竟是第一次离开父母跟同学一起过集体生活,兴奋是在所难免的。
我的思绪回到了去年——我带着上一届的孩子去研学旅行,三天活动结束,让孩子谈感受,他们的回答千篇一律——疯狂与快乐。如何让他们在活动结束之后细细品味之时能够有所领悟——这次活动中的收获不仅仅是“行”,更是“学”呢?
那天早上,我告诉孩子们:“今年的研学旅行跟以往有点不一样,新增了一个野餐活动。”这一下,教室里炸开了锅,孩子们纷纷嚷了起来:“我带炸鸡!”“我让奶奶给我送肯德基。”“哈哈,我要偷偷买好各种口味的薯片,开开心心吃个够!”
我问那个孩子:“你为什么要吃这么多薯片?”
“因为好吃呀!”他一脸不屑。
“可是家长为什么不同意你吃呢?”
他不好意思地咧了一下嘴,说:“因为是垃圾食品。”
我说:“听说你们已经分好组,难道不可以在组内合作一下,吃上一顿又好吃又有营养的午餐?”孩子们有所触动。我接着说:“我不参与你们的分组,自由搭配肯定有你们的道理,那么就推选一个组长,请组长带着组员一起研究,利用一个星期的时间制定一份关于野餐的方案。”
一个星期很快就过去了。那天早上,六个组长交来了六份方案,方案的主体部分当然就是菜单。虽然菜单大同小异,但是在与他们的交流中我知道了许多精彩的故事——
一个孩子偷偷告诉我:“我很荣幸,被推选为组长,奶奶十分支持我的工作,愿意教我做酱牛肉,于是我准备拿出200元压岁钱买牛肉,在研学旅行的前一天晚上做好,切好片,让牛肉给我们增添能量。”
小陈的妈妈是做寿司的一等一高手,于是同学们都叫小陈带寿司,而小陈的妈妈却不愿意让儿子坐享其成,她去超市买全了各种材料,天天在家里指导儿子做寿司,据说有一天,小陈一回到家,还在上幼儿园的妹妹就对他说:“哥哥,你今天不要做寿司了吧,我实在不想吃了。”我不禁对他竖起了大拇指,要知道他长得五大三粗,不管做什么事情都是大大咧咧的,我真的无法想象他围着围裙埋头做寿司的场景。
有一份方案让我眼前一亮:八个人准备了八样食品,分别是水果、鸡翅膀、面包、茶叶蛋、炸小鱼、咸肉片和粥。方案后面特别注明:大家一定会觉得很奇怪,为什么要带粥和小鱼还有咸肉片呢?因为我们在研究菜单的时候发现,人在劳累的时候对粥是情有独钟的,而在大家吃了水果、面包等甜的东西之后,适当来一点咸的东西可以改变胃液的酸碱度,让人觉得舒适。我一看就知道,组长肯定是那个戴眼镜的“小学究”,他凡事都很认真,大事小事都必须找到科学依据。
令我感动的事情还有很多,例如,晓晨同学在这次研学活动中担任主持,于是同一组的其他组员不要他准备食品,但是提出了一个条件:必须好好主持,给四(6)班争光。
晚上放学的时候,小悦走到我身边,怯生生地对我说:“我妈妈是开水果店的,我带水果,一定把水果洗得干干净净。”记忆中一向沉默寡言的小悦从来没有主动跟我说过一句话,今天的主动让我受宠若惊。
而小悦的组长悄悄跑来告诉我,他们只要小悦带些橘子就行,主要考虑到小悦家里的条件不太好,不想让她感到为难。看着这双善良的眼睛,我的“受宠若惊”立刻变成了“惊喜万分”。
二
研学第一天,一大早我就看见小悦的脸上满溢着笑容、手里拎着一个大袋子来学校了,平时内向的她在我的记忆里从没这么有活力过。一路上,不管多重,她的大袋子始终没有离开手,我走到她身边,问:“小悦,你袋子里装的都是什么宝贝?”
“老师,这里都是我和妈妈早上一起洗干净的水果,有葡萄、苹果、香蕉、还有切好的西瓜。”甜甜的笑容透露出了自豪。
野餐时间到了!孩子们有条不紊地铺好了野餐垫,迫不及待地摆出自己准备的食物,不一会儿中间就已经堆得满满的。小悦也一样,把水果从袋子里拿出来一一摆好。但是大家似乎对水果没什么兴趣,一双双饥饿的眼睛全都盯着寿司、炸鸡、薯片……全然不顾小悦带了什么新鲜的水果。一向内向的小悦在边上不声不响,也不去主动尝尝其他同学带来的美味,只吃自己的水果,好像还有一股“你们不吃我自己吃”的犟劲儿。我走过去看了看,只见红红绿绿的西红柿、樱桃、苹果都洗得干干净净,西瓜片整整齐齐码在保鲜盒里。
我把他们的组长叫到身边,悄悄指了指小悦,问他:“你们不是让小悦带了水果吗,为什么不吃?”
听我这么一说,他突然发觉自己也忘记了,但还是不服气地说:“老师,她自己主动分享不就行了吗,难道还要我们去拿?”
“可你也知道小悦很内向,作为组长为什么不帮她一把呢?”
组长沉默了一会儿,若有所思地走回到小伙伴中间,拿了点寿司和牛肉片给小悦,然后他站起来说:“我突然很想吃西瓜!”这么一说,又有孩子开始喊道:“我也想吃!”“我也是!”“谁带水果的?”大家开始注意到了小悦面前的水果,小悦把水果推向中间,瞬间露出了笑容,懂事的孩子们也都纷纷把其他食物递给她。八张笑脸终于融为一体。
坐在旁边的我想:研学旅行不就是让孩子在“行”的过程中加深与自然和文化的亲近感,增加对集体生活和社会公共道德的体验,培养自理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吗?我庆幸自己没有包办一切,而是把思考的舞台、操作的权利、成长的空间让给了孩子,而他们也回馈我超出预期的惊喜。
编辑朱璐 zhulu83@126.com
莫愁 2016年36期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