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的购物清单
?金环红

玩具店、商场里,我们经常见到为要某样东西而大哭甚至撒泼耍赖的孩子,这些孩子,大多是上幼儿园中班、大班的年龄。儿童的心灵,如果精神需求得不到满足,就容易产生对物质的高度依赖。
琳琳是我同事家的女儿,6岁的她喜欢芭比娃娃,所有和芭比娃娃有关的东西她都要买,礼服、别墅、跑车、梳妆用品、玩伴和男朋友,再后来“迪斯尼系列的每位公主”,还有公主们衣食住行的玩具都成了她的目标。家长用过各种办法,比如“拉钩一次只买一样”“记流水账”“立军令状”等,结果却屡屡失败——越是要节制,琳琳就越想要。
妈妈决定转移琳琳的注意力,给她在区图书馆办了卡,每周带她借阅绘本,陪她一起读故事、编故事。妈妈告诉琳琳:“买回家的玩具和衣服,只能穿一阵子、玩一阵子。但是,图书馆的书可以变成头脑里永远的宝藏……”
随着琳琳识数,爸爸将经济学的概念灌输给她,比如“买1个娃娃的钱,可以买8本书”,比如“同样的物品可以货比三家”等。当琳琳很想要一样东西时,妈妈拿出本子:“我知道你很想买,所以我写下来了。等一段时间,再从10个里面买1个‘最想买’的东西。渐渐地,琳琳从中明白“哪些东西只是在一阵子里想买的”(可有可无的东西),“哪些东西是一直都想买的”(必需品)。
带琳琳去逛街,当琳琳羡慕别人的东西时,妈妈建议她将它们画下来,虽然是“虚拟”的,但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她的需求。有段时间,很多人在微信里转发“最萌的时装设计师”——4岁的美国小女孩用废纸做时装秀。琳琳看到之后就立刻跟着去做。她渐渐学会了搜罗材料、变废为宝。
每个孩子对物质需求背后的原因是不一样的,琳琳的需求是“对美的需要”。由于孩子找不到正确的载体,所以她要“买”无穷尽的洋娃娃和新衣服。当妈妈找到根源,并且用艺术(绘本、画图、自制时装)作为载体后,孩子变得快乐又知足。
很多家庭存在隔代抚养的现象,老人对孩子的精神生活常常忽略。所以,这种家庭的父母就要花更多时间,试探性地求证孩子欲求背后的精神需要。
举例子来说:很多家长会被孩子反唇相讥为“你不爱我……你真小气”,其实,这就是孩子发出“需要爱”的信号。也许,家长平时常用“买东西”来表达对孩子的爱,让孩子有“物质=爱”的错觉。所以,家长要练习更多爱的表达方式——比如身体接触、赞美鼓励的话、自制小礼物、营造惊喜时刻等。对幼儿来说,“充满艺术味的亲子时光”是爱的最佳表达方式。比如,家长带着孩子随着音乐跳舞,陪孩子完成一幅画,孩子做手工的时候给他打下手,常常和孩子两眼对视,赞美他的一个优点……
培养孩子的节俭意识,家长还要让孩子有“入”的概念,孩子才会“量入为出”。从幼儿园中班开始,家长可以定时定量给孩子零花钱。教孩子根据清单去超市买自己的东西,自己付款。上小学之后,家长可以教孩子记账。家长还要以身作则,告诉孩子:“我如何优化自己的购物清单?这个东西我为什么不买?省下来的钱我可以做什么?”
相信,每位家长都能设计出一套最适合的节俭计划,让孩子看到节俭带来的精神自由和快乐,是激励他们节俭的最好动力。
编辑刘建淑 314606305@qq.com
莫愁 2016年36期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