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旅文学在现当代文学史中一度占据很重要的位置,由于军事题材的特殊性,曾经涌现了数量不菲的优秀作品。进入21世纪后,军旅文学在文学领域逐渐被边缘化,也鲜有佳作出现。军旅文学评论家傅逸尘在其论文中写道:“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新生代军旅作家群开始整体崛起,以其独特的审美体验与视角,观照当代军人的生存境遇与情感状态,为和平时期的军旅文学写作开拓了新的空间与向度。然而遗憾的是,这批以中短篇小说出道且成绩优异的‘70后作家,在长篇小说领域还缺乏重量级、有代表性的力作……”
近日,从《作品》杂志2022年第7期上读到了“70后”军旅作家阮德胜的长篇军旅小说《长缨在手》,该小说虽然算不上重量级,但将其置于十几年以来的所有长篇军旅小说中,还是有着其独特性和代表性。
首先,《长缨在手》具有题材的独特性。
虽然有的作家不喜欢被贴标签,但评论家还是喜欢将文学作品进行分类,比如“乡土文学”“城市文学”“工业文学”“军事文学”等。军旅题材只是文学题材中的一个大类,其实还可以细分,按军兵种可分为陆军、海军、空军等。中国人民解放军序列里面,陆军长期占有重要地位和很大比例,因此,军旅文学中陆军题材一直是重头戏,海军题材、空军题材等只占较小比例。而诸兵种中的一个特殊兵种——第二炮兵(2015年改为火箭军,由兵种改为军种),由于它在军队的特殊战略地位和高度的保密性,很少有作家去触碰这一题材。不夸张地说,阮德胜的长篇小说《长缨在手》的出现,算是填补了军旅文学中第二炮兵(火箭军)题材的空白。阮德胜用《长缨在手》揭开遮盖了二炮部队五十多年的神秘面纱。比如核一营入驻坑道和实弹发射、核三营新装备的操作训练等细节描写,这在以往的文学作品中很难读到。
当然,阮德胜创作《长缨在手》应当是戴着镣铐跳舞,必须在文学性和保密性之间找到平衡点。《长缨在手》的面世,也标志着我们的国家强大了,军队强大了,我们二炮部队不用再遮遮掩掩,终于可以大胆展现于世,真正发挥其震慑作用。
其次,《长缨在手》是一部真正的“军”味十足的军旅小说。
进入21世纪后,战争已远离了国人的视线,军旅文学因为战争的缺席,创作难度越来越大,新一代军旅作家没有战争经验,甚至连基层连队生活经验都没有,仅靠浮于表面的体验生活和走马观花的采风活动,已经很难创作出真正有兵味有“军”味的文学作品,只好将作品写成以“军旅”为幌子的青春偶像剧,读了令人反胃,甚至呕吐。而阮德胜的《长缨在手》是用真材实料烹制的“军”味十足的军旅小说。
小说以正面强攻的写法为经,用大量的篇幅描写以华强军为营长的核一营官兵和以向爱莲为营长的常三营官兵的军事训练,其间也穿插了政治教育和后勤保障活动,就连核一营教导员毕达银和常三营教导员郝春阳的婚礼也完全是军事化的婚礼。小说以时间为纬记录核一营和常三营发展强大的轨迹,以及小说主人公和次要人物在军旅生涯中成长的心路历程。经纬交织,点面结合,全景式地展现了二炮部队的诞生、起步、发展和变革。
当然,从长篇小说的创作角度来看,《长缨在手》摒棄传统的小说写法,弱化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以详尽入微的细节来构建小说文本,如果隐去标题的注释“长篇军旅小说”,感觉是在读关于火箭军的报告文学,也许这是作者有意识的文本创作探索,在此不妄加评论。另外,在人物塑造方面,无论主要人物还是次要人物都十分完美,似乎毫无瑕疵;人物关系之间也少了矛盾冲突,过于理想化,读来感觉有些缺失。
作品 2023年2期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