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论名气之大,唐代诗人中排在第一位的应该是李白。贺知章的名气要小一点,但他的那首著名的《回乡偶书》,大家一定很熟悉。诗歌是这样写的: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诗歌说我很小就离开了老家,在外面闯荡江湖,年龄很大了才退休回到家乡。我说的虽然还是满口的家乡话,但出去时是个青春少年,回来时已经是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头了。乡里的小孩子平时见来见去的都是几个熟人,如今忽然见到一个不认识的老爷爷,就问他是哪里来的客人,要到谁家去呢?贺知章当然知道自己可不是家乡的客人,而是主人回来了,但对儿童的这一番问话,还是觉得很有感慨,真是时光匆匆,所以信笔就写下来这首诗歌。
与李白相比,贺知章在唐代诗人中的地位,那真的不算高,但如果要论具体作品的影响,贺知章的这首《回乡偶书》,在唐诗中也完全称得上是鼎鼎大名的作品了。
贺知章生于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天宝三年(744)去世,如果按照虚岁来算的话,贺知章活了86岁,在唐代诗人中绝对是高寿的了。《回乡偶书》这首诗写于什么时候呢?就是写于天宝三年,也就是贺知章去世的这一年,这一年同时也是他退休的一年,实际上他退休没多久就去世了。
贺知章的老家在现在浙江的绍兴,当地的景点中即有“贺知章故居”。他回到老家,小孩子不认识他,但他熟悉村边的镜湖,所以他又写下了“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回乡二首》之二)两句诗。数十年在外面任职,家乡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那清清的镜湖水,还是老样子,看着亲切。现在闻名遐迩的绍兴黄酒,据说当初就是用镜湖水酿造的。
贺知章资格很老,他是老牌的进士,在武则天证圣元年(695)考上进士,又长期在唐玄宗身边任职,除了陪同皇帝饮酒赋诗,当时国内外的一些重大政治问题,唐玄宗也经常征求他的意见,属于典型的“近臣”。你想如果不是近臣,也不会到86岁才退休。而且贺知章的退休也是在他一再提出申请后才被批准的,可见他在唐玄宗眼里的重要性。
这么重要的人,退休就不是一个普通的事情,而是一个“事件”了。一个盛大的送行酒会当然不能少,而且这酒会由皇帝来召集,来的官员级别之高数量之多,大家可以想象了。因为贺知章也是当时闻名于世的诗人,所以,唐玄宗也倡议大家赋诗相送,唐玄宗自己带头写了一首《送贺知章归四明》,最后两句是“独有青门饯,群英怅别深”,青门是当时大摆筵席的地方,具体来说应该是指唐代长安东门外面的长乐坡,诗歌把与贺知章依依惜别的情谊写得非常深厚。
这个“群英”肯定是很多人了,其中就有李白。李白不仅参加了当时的饯别酒宴,而且写了一首《送贺监归四明应制》。看到“应制”两个字,我们就知道这是唐玄宗的命题作文了。这诗写得怎么样?老实说,不怎么样。但最后两句写得还可以,他说:“借问欲栖珠树鹤,何年却向帝城飞。”什么叫“珠树”呢?就是传说生长在昆仑山仙境中的树,那是千古不死之树;“帝城”当然是说唐代的都城长安了。这诗一方面祝愿贺知章如栖居在珠树上的仙鹤一样,长生不老,另一方面更期待贺知章有朝一日再次回到京城。
你说贺知章都86岁了,李白居然还期待他重回京城。如果没有特别深厚的感情,这样的话会感觉有点虚假。但李白可不是一个愿意说假话的人,像李白这样的人,让他说假话,简直就是让他受罪。换句话说,那个说假话的李白一定是个假李白。
我们现在了解的情况是:李白除了写了这首“应制”诗为贺知章送行,私下还单独送了贺知章一程,送到哪里呢?阴盘驿,这地方在长安东边五六十里路开外了。现在的李白诗集中有一首《送贺宾客归越》,据说唐写本把这诗歌题目写成《阴盘驿送贺监归越》。你说,李白既参加了唐玄宗召集的长乐坡饯行,写了专门的应制诗,又私下送了几十里路,看来李白与贺知章的关系真是铁得很。我刚才说李白为贺知章送行的应制诗写得很一般。但这次送到阴盘驿后写的《送贺宾客归越》,我觉得写得很有李白诗独特的风采。诗歌是这样写的:
镜湖流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多。
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
这个镜湖是绍兴标志性的景观,前面我们说到贺知章回去写的诗就有“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可见李白是很懂贺知章的心事的,他想你贺知章回到老家,在波光粼粼的镜湖上驾舟出游,那种畅快劲,我不在现场都能想象得到的。
这首诗后两句是用了一个关于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典故。王羲之也是现在的绍兴人,绍兴以前叫山阴。根据何法盛《晋中兴书》的记载,说山阴当地有个道士很会养鹅,而且一养就是一大群。有一天王羲之看到一大群摇摇晃晃的鹅走过来,流露出很兴奋的神情。道士倒也机灵,就对王羲之说:“您如果能帮我写一部《黄庭经》,我这一群鹅就全送给你。”你说写字对王羲之来说算什么呢?王羲之笑着说:“这好办,可不许反悔!”王羲之很快挥笔就把一部《黄庭经》写完交给了这个道士,然后把一群鹅用笼子装好都拿回去了。这故事里说的是一个道士,《黄庭经》又是一部道家经典。李白显然要按照贺知章的思想兴趣去写了。因为李白很清楚,贺知章要求退休的理由就是要去做一个道士。据《新唐书》的贺知章传,说他在退休前,曾经大病了一场,梦里到了天帝居住的地方,这一梦就是好几天,几天后终于醒过来,贺知章隐隐感觉这应该是天帝对他的召唤了,所以再次跟唐玄宗说:“我希望能做个道士,回到家乡去,请恩准。”贺知章提退休的事情不是一次两次,唐玄宗这次觉得这么大年纪了,再执意挽留,好像也不人道,所以就同意了,并把贺知章的老宅改为“千秋观”,满足了贺知章要做一个道士的愿望。
你看,这李白给贺知章写的诗,字字句句都是贴着贺知章的心事去写的。我们是不是一直觉得李白是高傲的人?那个眼高于顶、目空一切的李白,那个“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一般狂傲的李白,才是我们印象中好像已经定型的李白。这么狂傲的李白为什么一面对贺知章就那么柔顺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还要看一首李白的另外一首诗,那是在贺知章去世三年(747)之后写的,题目叫《对酒忆贺监》,诗歌有两首,第一首如下:
四明有狂客,风流贺季真。
长安一相见,呼我谪仙人。
昔好杯中物,今为松下尘。
金龟换酒处,却忆泪沾巾。
四明是山名,据说此山的峰有四个洞穴,如接天上日月之光,所以称为四明山,这山就在绍兴。贺知章曾经自号“四明狂客”,而“季真”是他的字,所以开头两句就写出了贺知章的籍贯以及文采风流的狂士形象。“长安一相见,呼我谪仙人”,就是说两人初次见面,贺知章认为李白那么超凡脱俗,一点也不像俗世中的人,倒好像是从天上被贬谪到人间的神仙似的。他们认识以后,经常在一起喝酒、聊天、写诗,但现在贺知章已经去世,化为松树下的一抔黄土了。如今在当年贺知章“金龟换酒”的地方,想起这一切,一时情感涌动,泪水湿透了手巾。你看这李白不是一般的感动伤心,而是那种动了真情的伤心。
伤心的原因诗歌里隐隐约约写了一些,如贺知章称他为谪仙人,曾经“金龟换酒”等等。其实李白在这首诗前还写了一段小序,读了这个小序,我们可能理解得更清晰一些。序言说:
太子宾客贺公于长安紫极宫一见余,呼余为谪仙人,因解金龟换酒为乐。没后对酒,怅然有怀,而作是诗。
太子宾客是贺知章曾经的官职,属于正三品,官阶比较高。紫极宫是道观名,也就是老子庙。唐代信奉道教,所以奉老子为道教始祖,天宝二年(743),朝廷下诏书,除了西京和东京的老子庙各有称呼,西京长安的叫“太清宫”,东京洛阳的叫“太微宫”,其他地方上的老子庙统一改为“紫极宫”。李白可能是为了突出贺知章的道教情怀以及李白与贺知章两人的道教因缘,所以专门把“紫极宫”强调了出来。
但我觉得李白的说法可能有故意掩饰的痕迹,里面有许多语焉不详的地方。我觉得孟棨《本事诗》的记载好像更可信一些。我们来看孟棨怎么说:
李太白初自蜀至京师,舍于逆旅。贺知章闻其名,首访之,既奇其姿,复请所为文。出《蜀道难》以示之,读未竟,称叹者数四,号为谪仙。解金龟换酒,与倾尽醉,期不间日,由是称誉光赫。
为什么我觉得孟棨的记载靠谱一些呢?至少有下面几个原因:
第一,李白与贺知章在紫极宫初次见面的可能性极小。李白当时虽在江湖诗名不小,但初到长安,也不可能受到多大关注,所以独自居住在旅馆中的可能性很大。
第二,贺知章是诗人,诗人总是偏爱诗人,所以“首访”的可能性很大。首访不首访看上去只是一个时间先后问题,但对于尚处于被冷落阶段又满怀着理想的李白来说,首访仿佛是他到长安后遇到的第一缕阳光。
第三,贺知章称李白为“谪仙”的原因与李白为人为诗的风姿特异有关。贺知章去拜访李白,当然先见到人,一看李白这人就气度不凡,跟普通人很不一样,心里肯定就有了别样的感觉。再读李白的《蜀道难》,那是一边读一边赞赏,其实就是认为《蜀道难》是仙人仙作。《蜀道难》是李白的名作,一开头就气势不凡:“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是李白在长安写给入蜀朋友的诗歌,一方面写了蜀地奇峻的山势,另一方面写了蜀道的艰难和险恶,把历史、现实与神话交错在一起写,确实写得极有气势。贺知章要看李白的诗歌,李白拿出这一篇,当然是自己很得意的作品了。难怪贺知章还没读完,就已经反复赞叹了。我们现在当然知道在中国诗歌史上,贺知章的名气没有李白大,可在当时,贺知章的名气要远在李白之上的。而且贺知章生于659年,李白生于701年,两人年纪相差40多岁,一个资深前辈如此称赞自己,李白肯定是非常非常感动的。
第四,“金龟换酒”既是一种激情,更是一种高度认同。可能贺知章去旅馆看李白,当时并没有太多想法,大概听说李白是个很特别的人,所以贺知章要去见见,没想到李白的特别超出了贺知章的想象。贺知章可能临行匆忙,身边也没带钱,但见了李白这个人,读了李白这首诗,已经除了喝酒,他想不出更好的方式表达自己内心的激动之情了,所以只好把身上佩带的金龟解下来,拿到酒店里去换酒喝,而且是“期不间日”,也就是好多天连续喝。可以看出李白的横空出世,给贺知章带来了怎样激动的感情。
第五,贺知章把李白推荐给唐玄宗,从此李白开始了翰林供奉的生涯。翰林供奉虽然并不是翰林院的正式官员,但至少给李白带来了希望。借助贺知章强大的声望和地位,李白终于迎来了他人生中的第一个春天。贺知章当然知道李白的愿望,有人说《蜀道难》要表达的主题很可能是仕途艰难。如果贺知章果然读出了这一层意思,以贺知章对李白的极度赏识,肯定会大力荐举的。两唐书都说因为贺知章的推荐,唐玄宗在金銮殿上召见李白,并在一起用餐时,唐玄宗把李白面前的羹汤亲手调匀,看来贺知章的推荐也确实起了作用。
很显然,贺知章的首访、称赏、推荐,这一系列的行为深深感动了李白。虽然李白后来在翰林院的日子并不顺畅,而且因为得罪了高力士等一帮人,最后也不得不主动要求离开,但贺知章对他的知遇之恩是深深留在记忆里了。也因此,当贺知章要退休回老家时,李白才那么动情地写诗、送行,又在贺知章去世三年后写诗缅怀两人当初的相遇及共同度过的一段难忘岁月。
我们习惯了飘逸不群的李白形象,其实你了解一下李白的生平经历,就知道他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曾经付出了多少努力,也经受了多少白眼甚至鄙视。譬如他年轻时在重庆,曾经拜访当时的渝州刺史李邕。而这个李邕据说是一个很骄傲的人,他根本容不下这个比他还骄傲的李白,所以对于李白不拘礼俗、高谈阔论的个性无法接受。李白感受到被李邕轻视的耻辱,所以在与李邕临别时专门写了一首《上李邕》在诗中,他除了把自己比喻为扶摇直上九万里的大鹏之外,也对李邕的傲慢进行了回击。诗歌后四句说:
时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宣父”就是指孔子,唐太宗贞观年间专门下诏,把孔子尊为“宣父”。读了李白的这首诗,我们能感受到,这就是李白的个性,别人看到我与一般人不一样,听我说话口气大,都冷笑我。但你别忘了,连孔夫子都知道后生可畏,你李邕瞧不起年轻人,恐怕最后要被年轻人耻笑的。李白就是这样有话就要直接说出来,简直是指着李邕的鼻子骂人了。
李白也曾经给任荆州长史兼襄州刺史的韩朝宗写过自荐信,这就是著名的《与韩荆州书》,他在信的一开头就引用当时读书人“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这样极度赞美的话,表示自己也希望能得到韩荆州的赏识,让他“扬眉吐气,激昂青云”,但结果呢?韩荆州不仅没有给李白任何机会,对李白的狂傲也不屑一顾。不知道大家对李白《与韩荆州书》的感觉如何?我读李白这样放低身段去求人的文字真是读得很痛心。我只能理解为李白太想在这个时代有一番作为了,所以才会不断去求人。他在《行路难》中说自己“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这样的李白是他自己笔下描写出来的,不由我们不信。
不管大家对李白这种做法持怎样的态度,我们至少知道李白这一生因为性格的原因而经受了许多的白眼。
但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遇到贺知章,却完全是另外一番景象。贺知章对李白的赞赏简直到了极致的地步,李白数度受伤的心得到了抚慰。所以一个天才真的需要另一个天才才能认识到他的价值的。法国的思想家罗曼·罗兰曾经说:“谁要在世界上遇到过一次友爱的人,体会过肝胆相照的境界,就是尝到了天上人间的欢乐。”这话说得真是好,李白遇到贺知章,我觉得在李白心里,就等于尝到了天上人间的欢乐。他珍惜这份宝贵的缘分,所以在他的诗歌里,也一次次把这种欢乐写下来。
但贺知章到底为什么如此欣赏李白呢?如果说就因为一篇《蜀道难》让贺知章对李白刮目相看,可能把问题看得简单了。我觉得贺知章其实是从李白那里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这个影子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
第一,狂放的性格。李白的狂放,大家知道得多一些。如他在《与韩荆州书》中说自己“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里面的自负和狂放,当然可以读出来。《将进酒》诗中像“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都可以看出李白在诗文之中呈现出来的狂放个性。至于在生活中狂放的例子就更多了,《旧唐书》李白传就记录了好几件:像酒醉后让当时的高力士脱靴,结果高力士后来从李白写的诗歌里面挑出几句说是讽刺杨贵妃的。如李白《清平调词》第二首有“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李白本来应该是赞美杨贵妃美艳得就像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一样,而且比赵飞燕更多一种天然的富贵之美,但高力士因为怀恨李白,就故意曲解李白的意思,说李白把你和赵飞燕相比,在体态上就好像又讽刺你丰腴的意思,不如赵飞燕身轻如燕,里面的意思阴险的。再说那个赵飞燕不守妇道,与许多宫外男人有染,最后被贬为庶人,以自杀收场。这也可能是李白说你虽然现在好像很受宠,但也可能没有好下场。结果杨贵妃信以为真,每次唐玄宗准备提拔任用李白的时候,杨贵妃都加以阻止,可见李白的狂放使得他的人生有了更多的坎坷。这些都已经在民间广为流传。其实贺知章的狂放也不在李白之下。《旧唐书》贺知章传说他“性放旷……晚年尤加纵诞,无复规检,自号‘四明狂客’”。
第二,嗜酒的习性。可能酒是狂放性格的催化剂,狂放的人都嗜酒,也只有酒能够安慰他们寂寞的灵魂。李白在《襄阳歌》里说:“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在《将进酒》中说:“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他要把名贵的马和皮衣都拿去换取美酒,因为只有美酒才能麻醉掉生活中无边无际的愁情。《旧唐书》李白传说他任翰林供奉的时候“日与饮徒醉于酒肆”,这酒喝得确实夸张了,这不是一般的好酒,简直是酗酒了。所以唐玄宗有次想让李白来写点乐府诗助兴,到处找不到他,最后在酒店里找到了,但已经烂醉如泥。怎么办呢?就不断地用冷水浇面,让酒慢慢退掉。当然对李白来说,酒退一点,诗歌也就很快来了。郑谷《读李白集》说:“何事文星与酒星,一时钟在李先生。”真是说得形象到位。
贺知章呢?你说把身上佩戴的金龟送去酒店换酒喝,而且与李白两人“期不间日”地喝,这样的人肯定是酒徒。据说他晚年喝酒可能更厉害了,而且跟李白有得一比,他“醉后属词,动成卷轴,文不加点,咸有可观”,醉后写的文章,一写一篇,不仅写得好,而且一气呵成,这种酒水加才情的特点,与李白真是一样的。
杜甫写过《饮中八仙歌》,第一个写的就是贺知章,说他“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喝酒以后骑着马就像坐着船一样摇摇晃晃,醉眼昏花之后掉在井里,就在井水里睡着了。这酒喝得不仅忘了自己,也忘了世界了。李白呢?杜甫说: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对李白来说,好像没有酒就没有诗,他几乎天天在酒家喝,喝醉了就睡在酒家。唐玄宗有次在湖上游玩,想起了李白,把李白喊来了。结果李白又喝高了,居然不肯上船,一边还醉醺醺地说:“我是酒仙,我不上船。”最后还是高力士扶着才勉强上了船。我突然想起,面对这么一个日日沉醉的李白,不仅唐玄宗不容易,连高力士也很不容易。
第三,道教的情怀。贺知章晚年退休就是要去当道士,而且把家乡的老宅改名为“千秋观”,在家的日子也就是天天在道观修行的日子了。而且他退休前那连续做了几天的梦,也是到了神仙之地,正是道教追求的终极世界。换句话来说,正是这一梦,让贺知章决定让自己的余生成为一个真正的道士。李白当然是深深懂得贺知章的心意的,所以在单独为贺知章送行时写的诗歌就说:“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就直接用了王羲之遇到道士、抄写道教典籍《黄庭经》的典故,这些都是为了契合贺知章当时的身份。包括在贺知章去世三年以后的追忆之作,在小序里,李白之所以把他与贺知章的初次相见的地方说成是“紫极宫”,我觉得也是为了强调他们相见的道教情缘。而《本事诗》特别提到贺知章“既奇其姿”,很多人也往往把这一句轻轻放过去了。我觉得这一句应该包括贺知章看出李白身上的道家仙姿的意思在里面,也就是说,他直觉李白的思想和精神追求,与自己应该是完全一致的,所以才特别认同,并且激情满怀地要解金龟换酒了。据说贺知章本人的长相也有仙姿。卢象《送贺监归会稽歌》说:“君不见先生耳鼻有仙骨,自号狂生中有物。”看来耳鼻有仙风道骨的贺知章也一眼看到了李白身上的不凡之气。
李白自己从小就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他自称“十五学神仙,仙游未曾歇”(《感兴》),他与唐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有过交往,而这位玉真公主就是一个出家的道士。他不止一次说过自己“我闭南楼看道书,幽帘清寂若仙居”(《早秋单父南楼酬窦公衡》),读道家书,修道家行,居道家地,也应该是李白一直向往并努力实践的。至于李白从翰林院出来后,与各地道士的交往就更多了。
李白对贺知章满怀感恩的不仅是他对自己的知遇和推荐之恩,更有对自己“谪仙”的评价非常契合自己内心的想法。被贬谪到人间的仙人,没有什么比这个形容更让李白兴奋的了。李白不仅照单全收了这个评价,而且在自己的诗歌中还多次用了“谪仙”这个词,像他在《玉壶吟》诗中说“世人不识东方朔,大隐金门是谪仙”,虽然借了汉代东方朔的典故,但其实也是以谪仙人自居的。而且很可能在当时的长安,因为贺知章的影响力特别大,以“谪仙”来称呼李白可能成为一种风尚。杜甫《饮中八仙歌》说李白“自称臣是酒中仙”,可见自称“谪仙”应该是李白的习惯了。谪仙的这种超越世俗、无拘无束的特点,就是李白一直追求的东西。贺知章这么慷慨而精准地把这个名称送给了他,李白当然会终其一生来感谢贺知章了。
李白与贺知章两人相识交往的时间其实并不长,但有人相伴一生而其实等同于路人。有的一见倾心,很快就成了莫逆之交。相比一方对另一方的仕途推荐而言,没有什么比性情和思想的投缘更重要的了。李白与贺知章的关系,在李白的几首诗歌里展现的正是这样一种在精神上的高度契合。认识一个天才,需要另一个天才的慧眼。我觉得李白与贺知章之间的惺惺相惜,就是两个天才之间的惺惺相惜。这样的故事真是想想都感人。
作品 2022年8期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