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寻找是为了拒绝遗忘(点评)

时间:2023/11/9 作者: 作品 热度: 11737
  陈劲松

  当岁月流逝,所有的东西都消失殆尽的时候,唯有空中飘荡的气味还恋恋不散,让往事历历在目。

  ——马塞尔·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

  一

  2020年的这个春天,注定会成为我们今生刻骨铭心的记忆。一场突如其来的COVID-19疫情,让无数国人承受了病毒肆虐的恐惧,甚或经受着生离死别的煎熬。清人赵翼诗云,“国家不幸诗家幸”。疫情期间,确乎有不少诗歌爱好者乃至知名诗人写出了汪洋诗篇。但说实话,能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并得以传诵的诗歌并不多,反倒是几首古人的诗句响彻海内外,在媒体界和朋友圈刷屏,譬如:长屋王的“山川异域,风月同天”,《诗经》中的“岂曰无衣,与子同袍”,陆凯的“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王昌龄的“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这些古诗,辞章与意境俱佳,引起大众的强烈共鸣自然不足为奇。莫非,今天的诗人,面对这场旷古灾难,竟写不出一首撼动人心的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回顾近期读过的“抗疫”诗歌,至少有一首《还给》让我记忆犹新:“对不起,我们还不了/一个儿子/对不起,我们还不了/一个丈夫/对不起,我们还不了/一个家庭/惟一,可以还的/是还给我们的祖国/普通的一个名字:李文亮/还给我们十四亿人的国家/真实的:一种声音。”此诗作者彭争武,一位栖居在东莞的青年诗人。他这首诗尽管篇幅不长,却充满了一种无声的力量,其情也真,其意也切,我随之想起了一千二百年前,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提出的那个流传至今的诗歌创作观:“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后人认为,白居易在此主要强调了诗歌的现实主义手法。而彭争武的这首《还给》,不正是白居易上述诗歌理念及写作传统的当下体现吗?深入时代肌理,直面疫情现实,关注民众呼声,柔中带刚,铿锵有力,感性之余蕴藏着诗人对于灾难中的个体境遇和家国命运的理性思辨。

  彭争武的这种理性思辨,在无情的灾难面前,彰显了一位诗人难能可贵的立场与原则,以及忧国忧民的良知和正义。当我抱着知人论世的态度,考察了彭争武的成长背景及其写作渊源后,我便知晓,他是一位饱受传统滋养并深具古典情怀的诗人,他的忧思甚广并非来历不明。他骨子里的所有诗歌因子,或许皆源自他的故乡——被誉为湘楚文化源头、“中华诗词之乡”的湖南平江,一个因屈原和杜甫两大诗人魂归于斯而文脉昌盛的地方。得天独厚,彭争武从小“听着屈原和杜甫的故事长大”,“读过的古典文学作品堆积如山”。经此熏陶,彭争武甫进高中就踏上了诗歌之路,并在高中时代就已创作新诗近千首,从此成了诗歌的忠实信徒。

  青少年时期的文化积淀和写作实践,无疑为彭争武后来的诗歌创作打下了坚实基础,这在他的许多诗歌,尤其是长诗《东莞书》所呈现的气象中不难看出。《东莞书》尽管只是一部命题之作,彭争武还是以自己独到的眼光和洋溢的才情,将一座城市的前世今生写得可歌可泣、可圈可点。无论此刻生活在东莞的人,抑或从未到过东莞的人,读着“回望一个千年古邑/就像回望一片千年的风景/东莞古八景打开八扇窗/让我们回味一个个美丽的传说”“一粒尘埃一个世界/一段文字一段历史/聆听百年风雨/微观人生,浓缩东莞”这样的句子,想必都会产生一种叩响城市之门、呼唤城市之光的冲动吧。或因如此,才会有论者认为《东莞书》具有史诗品格,“是地域式的文化史。……具有强烈的人文意识”。①带着这种意识,东莞的历史与现实,山水与自然,科技和人文,在彭争武笔下自由流淌、交融,微观但不芜杂,厚重但不张扬。某种意义上,彭争武的《东莞书》和梁平的《重庆书》,尽管书写对象迥异,两者却在价值取向和审美旨趣方面异曲同工:为城市立传的同时,传承城市精神,守护城市灵魂。2017年6月,第六届东莞荷花奖经过激烈竞争,最终將诗歌奖授予《东莞书》,以褒扬这部长诗全景式书写东莞历史人文的文学手法和文化价值。

  二

  《东莞书》的写作,成全了彭争武,如果说平江是彭争武的精神家园,那么东莞就是他的现实归宿。二十年前,和无数相信“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的乡村青年一样,彭争武怀揣着理想,背负着青春,一路从湘北漂泊到岭南,终于在一个叫东莞的城市落脚扎根,进而开启了一段意气风发的诗歌人生。纵观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广东文学版图,东莞始终都占据一定地位,特别是诗歌,堪称广东诗歌重镇。在诗人舒婷看来,东莞乃诗歌之都,是诗人聚集的好地方。迄今仍活跃于此或从此地走出去的诗人数以百计,其中我熟知的,就有方舟、柳冬妩、何超群、黎启天、庞清明、池沫树、彭争武、蓝紫等多位。坦率地说,在早期我读过的东莞诗人作品中,彭争武的诗歌谈不上十分出色。《东莞书》的写作和获奖,为他赢得了盛誉,但我以为,这部作品毕竟属于应景之作,不过是他诗歌之旅的一段插曲,而非里程碑,更遑论高峰,其写作经验既无法复制,写作风格也难以承前启后。事实上,《东莞书》之后的彭争武,很快就选择了回归此前的写作风格,或者说,他更看重自己,坚持既有的写作经验。这种经验或风格即是:简洁而又含蓄。

  彭争武虽然走的也是口语诗和底层写作的路子,但无论是早期作品,还是近期作品,遣词造句都比一般的口语诗节制得多,情感表达都比一般的底层写作含蓄得多,这或许与他的古典诗歌素养和个人追求不无关系。譬如《流水线上的三月》:“这是东莞的三月1988年的三月/站在城市的肩膀上/呼吸着玉兰的芬芳/那时被雨后的阳光牵着/花开花落的村庄/被早起的露珠打湿/生命游动着 水的质朴和灵性。”字里行间完全看不到流水线上常见的麻木和疼痛,反而充满了生机勃勃的生命气息和知足常乐的人生况味。譬如《李记牛肉面》:“李记牛肉面店还是关闭了/小丽没有跟我说再见/李麻子也不留地址/看着牛肉面店眨眼成了/新大众皮鞋档/我居然还远远闻到/一碗牛肉面诱人的香味。”几个简单的句子背后,我竟读出了“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的意境。又譬如《门卫老湘》:“一支珠江啤酒/一碗不加肉片的米粉/在旧街12号/老湘一蹲就是十年二月零三天/……守在旧街12号/还是一支珠江啤酒/一碗不加肉片的米粉/慢慢咀嚼/就轻易打发了老湘/对家乡仅存的一点记忆。”不用刻意描写或抒情,门卫老湘的人生际遇就会让人感叹唏嘘。还譬如《有关外来兄弟的安全》:“我的外来兄弟/谁也没有发现/你的头颅蹲在路沟/圆睁着眼/你看不清完整的自我/没有亲人的祝福和泪水/连一句安慰的话/都吝啬了。”忧伤中蕴含着诗人的一颗悲悯之心,读来令人潸然。再譬如《无语的夜》:“想象夜的手有着冰凉的气息/想象薄薄的夜里一盏灯有着淡淡的光/想象靠近一间温暖的小屋/小屋在一丝冰凉的风里沉默/隧道口 一节火车鸣笛偷偷加速/近的地方近了/远的东西依稀了/吵醒的何止故事和故事里的人。”唯有黑夜可以提供无穷想象,唯有想象可以拯救黑夜中的孤独者,而故事里的人,能否读懂夜的呓语?又将去往何方?寂寞无声,时间无痕,诗人无语。

  除长诗《东莞书》属于鸿篇巨制以外,彭争武的大多数诗歌都非常精短,且意象较为单一,有论者就曾将他这种写作称之为“单向度的抒情方法”,意即在构思上常采用单个意象,尽量不要多个意象杂糅,以免“造成诗意的动荡和流失”,从而使诗歌本身的指向更加明晰,同时让读者获取诗歌意象更加便利。据此对照,前文援引的例子就使用了这种抒情方法。而在彭争武最新诗集《寻找》中,这种抒情方法的运用更带有普遍性,恰如其中一首诗的题目“关于春天的小小记忆”所揭示的抒情对象:小小记忆。或是一人,或是一物,或是一景,或是一情,或是一思,一首诗中很少见到两个乃至以上意象。值得一提的是,这种抒情方法虽然不复杂,且还在某种程度上为解读彭争武的诗歌降低了难度,但并不意味着此类诗歌的写作没有难度,恰恰相反,更见作者功力,否则人人能写,那还怎样辨别诗歌的好坏与水平的高低呢?

  三

  诗集《寻找》的关键词和整体意象即是诗集名称“寻找”。诗里诗外,寻找的是现在与过去、他乡与故乡,书写的却是生老病死、物是人非。换言之:“《寻找》是一个远离故土奋斗者在已过不惑之年的生命思考,如同删繁就简的三秋之树对立根土地的追问和对生命意义的探寻。…… 诗人借助自己的感知与回忆,回应世界与自身。”②当我循着彭争武的记忆,随同他在东莞的大街小巷或是故乡的山川河岳,寻找属于他也属于我们每个人的往事与情感、艺术与人生、活着与死亡的时候,我似有茅塞顿开、醍醐灌顶之感,心中的某些郁结顿时豁然开朗。是啊,人生苦短,生命无常,我们何必以身为囚以心为牢作茧自缚呢?

  寻找是为了拒绝遗忘,也是为了抵抗虚无。辛弃疾《西江月》词曰:“往事如寻去鸟,清愁难解连环。”在追寻往事的过程中,清愁有几缕,谁解其中味?彭争武的诗歌,大抵透着这样一种愁绪,清,轻,淡。譬如《舞台》:“我们一直在舞台上寻找 寻找可以寄托的/人和物 物和事 事和人/更多时候 我们就守着舞台/看着我们灿烂地笑 灿烂地笑着一路消失。”普鲁斯特在《追忆似水年华》中说过:“生命只是一连串孤立的片刻,靠着回忆和幻想,许多意义浮现了,然后消失,消失之后又浮现。”生命的轮回显然是谁也逃不脱的宿命。因此,我们人生的舞台上,每天都在重复演绎着悲喜剧,虽然故事情节各不相像,但在舞台谢幕之际,我们殊途同归。犹如《我是谁》中的追问:“一幕已落,一曲又起。台上精彩,台下我是谁/缘何人物是我,情节不是我。故事是我,历史不是我。”幕起幕落之间,诗人思考的是一个亘古的哲学命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

  《寻找少年大哥》同样讲述了一个关于寻找与消失的故事:“信封上没有了地址/我的少年大哥/就在一字一行里消失了……这封信/还是从深圳退了回来/退回来时/只剩下寄件人的名字/母亲的名字在上面/有点单薄。”不知所终的少年大哥,让我想起了辛弃疾的《蝶恋花》:“老去怕寻年少伴。画栋珠帘,风月无人管。……凉夜愁肠千百转。一雁西风,锦字何时遣。毕竟啼鸟才思短。唤回晓梦天涯远。”江湖险恶,天涯遥远,终究是“悠悠梦里无寻处”。曾经的少年,是不是还乡音未改?能否听得见父母亲切的呼唤?在评论家燎原看来,彭争武的诗集《寻找》“以具体的个人标本,隐约或凸显其间的少年史、青春史、奋斗史,以及与之密切关联的乡村史、梦幻般的新兴城市史,勾勒出一个时代的历史性变迁”。③不光是《寻找少年大哥》,诗集中的《眼里坐满了往事》《疼痛》《靠近》《乡愁》《人生》等多数诗歌,无不是这种历史性变迁的真实写照。

  2019年11月,《尋找》入选第二届“全国十大劳动者文学好书榜”。评论家谢有顺认为《寻找》是诗人彭争武“一次艰难的自我确认”。他进而指出:“那些人生细节、心灵记忆,在诗歌写作中被聚拢、打量、省思、塑形,更重要的是被平等对待。不省略苦难的经验,也不厌弃那些破败的遭际,抚平了怒气和怨恨之后,以宽广、仁慈、沉静、简省的语言来审视来路、寻找未来,进而让一个人的生活与一个时代如此胶着在一起,同荣辱,共进退,这就是诗歌的生命,也是一个诗人之所以成为诗人的精神证据。”④评价十分精准。诗集《寻找》充满了对生命的哲思,不妨以组诗《侧身经过我的空墓地》中的《安居》为例:“再卑微/每一个人/心里都会有一块墓地/再骄横/每一块墓地/都会迎接一个未死的人。”我们从对比中不难读出诗人阅尽世事沧桑后的那份安宁、坦然与平和。叔本华说:“没有相当程度的孤独,就不可能有内心的平和。”本质上,彭争武是一个孤独者,内心的孤独反而让他得以用平和的心态看待世界、他者和自身,从而让他在创作上形成了一种个性鲜明、张力十足的诗风:宽广、仁慈、沉静、简省。我以为,这种诗风正是彭争武倾力追求并付诸实践的,表现在具体写作上,则是叙事温和而灵动,语言精练而隽永,思想含蓄而深邃,哀而不伤,意犹未尽。譬如《朋友》:“我靠着窗。酒凉。我看不到那个人/那个人也看不到我/他肯定就在这城市/只是街道复杂。至今找不到住所”——内心泛起的淡淡惆怅,很容易让我想到陆游的《渔家傲》:“寄语红桥桥下水,扁舟何日寻兄弟?行遍天涯真老矣。愁无寐,鬓丝几缕茶烟里。”从这个角度说,中国古典诗词可为彭争武的新诗创作提供审美范式,反过来,他的诗歌作品又借此而具有古典诗词的意蕴。

  综观彭争武近年来的诗歌创作,语言更加凝练,形式更加成熟,表达更加质朴,尤其注重细节刻画,并将自己的生命体验与之融合,以此增强诗歌的思想性,值得肯定。不过,和很多诗人同样难以避免的是,彭争武的诗歌写作遇到了瓶颈,那就是重复,包括意象的重复、风格的重复、经验的重复等,这些问题在诗集《寻找》中并不罕见,需要诗人认真反思,并努力在今后的诗歌创作中予以突破。艾略特说:“诗歌是生命意识的最高点,具有伟大的生命力和对生命的最敏锐的感觉。”作为一个对生命具有敏锐感觉的诗人,彭争武的诗歌同样具有强烈的生命意识,而他写作的价值和意义,也正在于此。

  参考文献:

  ①刘帆.一道高天流云的风景——彭争武诗歌《东莞书》分析[N].宝安日报,2019-4-28(A17).

  ②沈汉炎.用诗歌讲述打工青年故事[N]东莞时报,2019-2-26(A09).

  ③燎原.故事的下半段:讲述与寻找——读彭争武诗集《寻找》[J].星星·诗歌理论,2020(1).

  ④赵水平.勾勒出时代的历史变迁[N].东莞日报,2019-3-2(8).

  责编:郑小琼

  作品 2020年5期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