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语:孙权 (中国人民大学)
《拯救》是一篇以精彩的细节描写带动全文发展的奇特作品。它在叙事的时间线索上,放弃了规整的时间线索,而是从一位等待拯救又自我拯救的矛盾少女的第一人称视角中,以跳跃的思维与联想构造了基本的叙事框架;而在叙事的内容中,着力描摹了事件“所为何物”,如新闻中的“What”(主体)与“Where”(场域、背景),“How”(具体过程)与“Why”因前者的塑造,自然而然地形成了鲜明的转折与冲突。
第一次将子伊的《拯救》从头翻到尾,我最深的想法便是“读来意料之外,想来情理之中”。如果将这篇作品中的任何一部分摘出来,做一个小小的选段,都会让它失去近乎全部的魅力。随着文字一行行流过,前文中乱石嶙峋般突兀的细节突然有了与之匹配的惊涛骇浪,不禁感叹“原来如此”。表层较为凌乱的叙事,在最后通过强有力的“奔跑”得以收束,所有的细节与片段,所有的矛盾冲突与琐碎日常,全部在汇聚中找到了自己的本位,在描写创造出的事件框架中完成了精妙的贴合,回归了故事完整的精神内核——拯救。
在遣词造句上,子伊十分审慎,形容词与副词均完美地贴合在跌宕起伏的情感曲线上,起伏中无一片逆鳞,转折处亦毫无生涩感。幕与幕间情感的交织与跌宕,在叙事上形成了一个多面体。这是一个成长母题的故事,但又不是。主人公所经历的与其说是“成长”,倒不如说是“寻路”,知晓自己将通往何方,并且勇敢地与过去说一声再见,在迷茫与矛盾之中找到唯一用以引路的一道星光。成长是日积月累的步步前进,寻路则是日积月累的原地打转,直到有一天,所有的线索都交织起来了,从中生发出了全新的航向,于是人物便“顿悟”,一夜之间将所有的过去收回思绪,又如大梦初醒,在梦中度过了一个人生,然后醒来并走向信仰所至之处。
每个人可能都需要拯救,但又不是每个人都能得着拯救。她全力挣扎着,全力迷茫着,终于她从梦中醒来,于是世界也从梦中醒来。希望您亦能在本文恣意的情感渲染中,与主人公一起抵达内心坚毅的终点与起点。
我真诚地向贵刊推荐王子伊同学的作品《拯救》,相信她的作品一定能够带来不一样的惊喜与感情。
1
我讨厌夏天。它总有一种流着涎水般的黏腻,觍着脸蹭上来,挥之不去。
蝉声层层叠叠,声嘶力竭,像件临行密密缝的外衣。不知何种诱引,才使得它们如此敬业,如同过街天桥底下衣衫褴褛、面容枯槁的乞讨者,拥着破烂的音箱,哼着破碎的心。
像庆祝一场盛大的幻灭。
我在笔记本上写下,“化不开的绿,铺天盖地的蝉鸣,躁动不安的人群”,想了想,又加上一笔,“无可奈何的自己”。
停了笔,向馥郁得令人生厌的白房子走去。
“最近怎么样?”
“日光底下并无新事。”我用手指在果盘中挑了块蜜瓜,塞进嘴里,令人生腻的甜。
“看来,你读了几本不错的小说?”
“我想想,《查特莱夫人的情人》《洛丽塔》《苦妓回忆录》《睡美人》和《痴人之爱》。”
他转笔的手停了停,复而继续,“读得不少,你最喜欢哪一本?”
“《睡美人》。”
他看向我,鼓励我继续。
“这几本都探讨了情欲,川端康成卻成功突出重围。他将女主人公抽象化、符号化、偶像化,使情欲的深刻矛盾,最终在灵魂的撕扯上达成一致,借此凸显出人性的至臻。他的深刻性在于,将爱欲抽象为一场只关乎自我的惨烈斗争。即人们永远也无法摆脱对人性之罪的本能认知,却同时伴随着罪恶与迷恋,绝望与渴求。”
“嗯……很深刻。这就是你读到的全部?”
“不。”
“还有什么?”
“自己。”
“你不是一直都想听听我的故事?”我抽了张纸,试图把手指上的蜜瓜汁水擦拭干净,那种熟悉又陌生的黏腻使我感到不适。
“如果你愿意讲,我愿意聆听。”他坐直了些,肩膀舒张开来,表示敞开怀抱与恰当关切。
“我妈给你的信息里,有些什么?我想想,逃课、偷窃、打架斗殴,还是滥交、勾引继父?”摆脱不掉那股黏腻,我稍稍皱眉,强压下不快的情绪,“你想听哪一段故事?我来讲给你,保证比材料上还要详细,还要动听。”
我向他靠过去,几乎要把炽热的鼻息喷到他略显苍白的脸上。他身上檀木的香气自然而言地弥漫过来,幽远而冷静。
我的目光满是挑衅。
“小姑娘,这对我没用。”他不动声色地拉开距离。
他投向我的眼神,似乎有些居高临下的怜悯。
我把手伸向镶满蕾丝的衣领,丝绸面料的柔滑质地给了我稍稍的安慰与勇气。
扣子,一颗,两颗。我的手指好像在柔软的云朵中跳舞。
我用“咝咝”地吐着信子的眼盯着他,狠狠地。我知道我的眼睛生得好,随了我妈,极其勾人。
他偏过头去,拿起搭在扶手上的白大褂——他伪装的皮,轻轻地披在我身上,像是在呵护着某种易碎的物品,但他回避着我的目光。
你为什么不看看我呢?
求求你看看我吧。
哪怕就一眼。
“你累了,今天就到这里。”他微微点头,算是致意,转身离开房间,还带上了门。
他全程没有直视我的眼。
屋外的蝉鸣仍在继续聒噪着,无休无止,无穷无尽。
午后的热浪,一波又一波地从窗户打开的缝隙中袭来。
我却冷得打了个寒战。
我抱紧了他的衣裳,若有似无的檀香挑动着敏感的神经。
明明我获得了胜利,却落魄得好像个败军。
扣子,一颗,两颗。
拆解,缝合,听起来多么的轻而易举。
我抚平蕾丝衣领。
仿佛又变得完整。
手上却依旧是令人作呕的黏腻。
在洗手间里,我洗了又洗,却好像怎么也洗不干净。
甜腻的,又带着点腥气。
像血,一大摊一大摊的、湖泊一样的血,淹没了手指,淹没了呼吸。
这个夏天,漫长得似乎永远都不会完结。
2
我不是一直都穿蕾丝领的丝绸衬衫,我只是拥有一件。
“拥有”是一个多么动听的词。我很少能斩钉截铁地说我拥有什么,但我能以一种不容置喙的语气,自豪地说“我拥有一件蕾丝领的丝绸衬衫”,尽管这并不是一件多令人自豪的事。
毕竟我拥有的东西,太少了。
作为一个拥有一件蕾丝领的丝绸衬衫的人,我得承认,我的内心里住着一个小女孩。按一般人的眼光来看,这不是一件好事,起码不是一件客观意义上“正常”的事,因为小女孩和我的实际年龄并不相符,她天真、幼稚得有些不合时宜,特别是在这个崇尚理性与秩序的世界。
作为一个暂时没有办法让小女孩成熟稳重起来的人,我有两种方式对付她:哺育她、守护她,或,压制她、扼杀她。其实两种方式都非明智之举。前者只会放纵她野蛮生长,使她更加无所顾忌地重演那些不被允许的行为。后者则会激怒她,使她在消失一阵子过后,变本加厉地卷土重来。但这两种方式,又有所不同。前者会坦然地穿着蕾丝领的丝绸衬衫出门,还会不时冒出一些天马行空、不知所云的话。后者呢,则是会刻意回避这些可能暴露内心世界的外部特征,小心谨慎地套上一层安全的皮。其实,后者一面在拼命打压内心中的小女孩,另一面却在偷偷羡慕嫉妒着:都住着一个不合时宜的小女孩,凭什么你的可以放肆地出来,我的却只能躲躲藏藏?后者,大概是环境不够优待。要知道,前者之所以敢这么干,是因为她知道,这世上有一个角落,可以容忍她的“不够稳重”。
我不是一个在蜜罐子里泡大、一直被宠溺着的人,甚至,恰好相反。
但我还是穿蕾丝领的丝绸衬衫,仅仅因为我拥有那么一件。
在一次塔罗牌的占卜中,林林边冲着我挤眉弄眼,边开始神神叨叨地一顿分析。
她说,我心里住着一个小女孩,我太想做这个小女孩了,所以内心一直努力保持着脆弱柔软,虽然这完全匹配不上我给自己打造的、轰轰烈烈的辉煌履历。在我给自己打造辉煌履历(这是她的用词,我自己并不这么认为)的过程里,我汲取到了成长的力量,变得更加强大、有逻辑、有勇气。或者说,我的内在建筑在对人生价值的追求中,得到了历练和成长。
但她又说,内在是内在,外在是外在,“履历”不过是一件外衣,脱掉它,我随时会被打回小女孩的原形。就好像《月亮和六便士》开头说的那样,当一个首相离开了他叱咤风云的位置,也许不过是个被驯化的英雄。
在这个过程里,她提到了我的蕾丝领的丝绸衬衫。那似乎代表着:抗拒成长,抗拒成熟,抗拒魅力,抗拒挥洒自如。我就是一个需要人爱,需要人照顾,需要人主动来拥抱我的——小女孩。
她说的有道理。我心里的确住了一个小女孩。我意识到这个已经很久了。但上次我意识到这个,解决方案是:跟她和平相处,哺育她、守护她,可这一次,也许我真的该跟她说再见了。
3
我在屋檐下,抬头望天,它顶着一张阴沉沉的死人脸。
眼看预约时间快要到了,我索性冲进雨帘。
稍后應该在笔记本上记录下,“灰暗的天,沥淅的雨,遗失的伞,湿透的外衣”,以及“鱼一样的自己”。
小时候,我总喜欢在下雨天不打伞去大街上疯跑,专找大一些的水洼往里跳,然后像一只脏兮兮的落汤鸡一样,蹑手蹑脚地回家。妈妈总会皱着眉、叉着腰,站在门廊处扯着嗓门对我发号施令,兜头就是一块暖烘烘的大毛巾,然后像拎着一团垃圾一样,拎着我沾满泥水雨水的脏衣裳走进洗手间,长叹一口气,开始搓洗。爸爸则端来早已煮好的姜丝可乐,笑眯眯地看我喝下。我总喜欢在下雨天不打伞去大街上疯跑,也许是喜欢妈妈吼叫中不自觉流露出的亲昵,和爸爸悄悄默许甚至有些赞赏的宠溺。
绿在水汽中蔓延开,柔和了颜色的界线。我放慢了些速度,平复喘息,让自己显得不那么迫不及待。
他已在那儿等着我,神色自若。他递给我一条干燥的大毛巾。桌子上已摆放好两杯沏好的茶,碧绿的茶叶在白瓷杯里舒展着。
他并没有问什么“为什么不打伞”的话,或许知道问了我也不会回答,或许觉得没有关切的必要。
我把湿漉漉的外套脱下,露出里面近乎透明的白色吊带衫。他稍稍别过眼。我裹上宽大的毛巾,发尾的水珠滴落在地上,立刻被吃进厚厚的编织地毯里,听不见声音。
“我喜欢下雨天。”他抿了一口茶水,还冒着热气。
“我不喜欢。”
“为什么?雨把世界洗刷得干净,颜色显得更加分明。还有雨水掉落在树叶上的声音,像钢琴家演奏的曲……雨把世界变得更美了。”
“听说每个下雨天都有一个人死去。”
“你从哪里听来的?”
“我爸爸就是下雨天死的。”我居然就这样轻而易举地说出这句话,像在讲述别人的父亲,“很大的雨,太多雨水粘在翅膀上,很沉。”
“……很沉,没有办法保持平衡了,太多阻力。”我陷入回忆。
爸爸,爸爸。
端出热腾腾姜丝可乐给我的爸爸,笑眯眯宠溺着我的爸爸,长着翅膀的爸爸。
“像一只鸟一样,坠落……太沉了。”
那天雨很大,连我都不得不撑起伞了,我得去上学,和别的小朋友一样。在那天,他们又和我开起了我一点也不喜欢的玩笑,他们把我那把红色的小洋伞藏起来了,那是爸爸出差送给我的礼物,他说我打起那伞来好像一个小公主。
“雨好大,我的伞丢了,找不到了……我找了很久,很久。爸爸他淋了太久的雨,太久了。”
我只好冒雨走回家,边走边想着,爸爸会因为我弄丢了伞而责怪吗?他一定还会捧着一碗热腾腾的姜丝可乐,笑盈盈地望着我吧。我的脚步加快了些。
爸爸就在楼门口等我。
好多好多的血,鲜艳得好像一把把红色小洋伞。爸爸果真没有责怪我,他再也不会责怪我,也再也不会给我煮姜丝可乐了。
下班回来的妈妈,给爸爸拿了一块暖烘烘的大毛巾,盖在他身上。
这一次,她没有大吼大嚷。
“……每下一次雨,我的爸爸就死去一次。”
他显然不知还有这般渊源。
“对不起。”他递给我抽纸。
不知是让我擦雨水,还是泪滴。
又来来往往说了些什么,我已经记不清。下雨天,我总是健忘得像一条鱼。
只记得临走前,他说了一句话,檀木香幽幽地漫过来:
“如果一直在屋檐下避雨,走不出去的话,雨一直不会停。”
4
雨后的潮湿像是摆脱不开的热情的红灯区女人,似是而非地逗引着荒芜的唇。
我写下“天,放晴,无聊”,空了一段距离,写上“自己”。
不知该填补些什么。
怎么都不对的样子。
林林说,无聊是无忧无虑幸福生活的副产品。她总是说一些我非得琢磨一阵才能明白的话。我曾不止一次和她抗议,说话就是说话,不要拐弯抹角。她总是扬着离四十五度差十五度的漂亮脑袋说,文学就是有话不好好说的道场。
林林是个文艺青年。她总说,大部分作家,看起来著作等身,其实一辈子翻来覆去都在洗自己的稿。最恶心的是,大多数人还挺吃这一套。
这样说的话,我目前这并不很长的一生,看起来活得挺丰富多彩的,其实只是在不断地抄袭童年,企图复制粘贴那段我最快乐的岁月。
林林还说,“快乐”太肤浅了。
我问,那什么算得上深刻?
抑郁。
如果林林还在,她应该会觉得现在的我,深邃得像一个哲学家。
依旧是在那个浓郁的白房子,隔离了夏日的酷暑。
“我常常觉得难过。”我观察着他的表情。
“为什么?”他几乎不令人察觉地一顿,同样,观察着我的表情。
“不知道。就好像你总会故作天真地问出‘为什么,却不曾真正想要过回答。”
他没有回话,似乎在考虑着措辞。
沉默如同搁置过久的红豆泥,在锅底疲倦而不耐地躺着,显得过于浓稠。
还是我率先打破沉默。
“我喜欢维特根斯坦,他在《逻辑哲学论》中的中心观点可以概括为,凡是能说的,都能够说清楚,凡不能谈论的,就应该保持沉默。”
“但他也认为,人有冲撞界限的冲动。”
“我不知道你还看过他。”
他笑了一下,没说话,手指摩挲在易拉罐的拉环上,没有发生我预期中的“咔嚓”声。
刚从冰箱中拿出来的啤酒表面覆满水珠,像被雨亲吻过的玻璃,美得凌乱无序。
“你知道,这并非一种强迫。”
但我没笑。
我们不再交谈。
这是很自然的,话已经说到必须保持沉默处,再喋喋不休就很奇怪了。
5
切芒果时割到了手,不知是不是痛的缘故,觉得芒果分外的甜。
没有找创可贴,我将手指上的血吮吸干净。打开笔记本写下,“甜的芒果,甜的血,锋利的刀,锋利的自己”。
上一次划伤,是什么时候呢?
哦,是和林林喝酒,被易拉罐的拉环伤了手。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
“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
“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我词穷。我说,你小小年纪,哪来的那么多愁。
她说,你就这点好,什么都不明白。
过了一会,她又说,其实你什么都明白,就是装得什么都不明白。或者说,你就是因为什么都明白,所以才能装得什么都不明白。
我说,其实你误解我了。
她说,你就这点不行,演技太差。揣着明白装糊涂,还死鸭子嘴硬。
我不说话了。
她说,人这一辈子就這么长,糊里糊涂过一过就行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舍义取生,明哲保身。别活得太明白,那样太累。
我想,人这一辈子就这么长,太通透、有牵挂都太累。那你现在又是在干什么呢?
林林抬起头,凌乱的碎发把眼睛遮住一半,但还是能隐约瞥见少许晶莹。
“‘爱实在是一个诱人的字眼,对不对?可能你看起来觉得很搞笑的,但真的……”我把她搂紧,尽管包裹在一个娇弱女生的皮下,她过分宽大的骨架依旧将我硌得生疼。
“这世上还有那么多人呢,不缺他一个。”
“可是他只有一个啊。”
“你爱得太用力了。”
“我只想活得炽热一些,这样有错吗?”
所有的玩世不恭,归根结底是由于畸形的用力过猛。
“他说我是变态……真的,我不管别人怎么说我,他怎么可以……他是不是没有想过,我也会疼?”
“如果我真的是女生的话,他可能就会喜欢我了吧。”
但这世上没有如果,只有后果。
其实林林说得对,我就是揣着明白装糊涂,但她又何尝不是。
知晓归知晓,做起来总归不那么容易。
林林是个男孩子,或者说,她只在生理上是个男孩子。
如果她在心理上也是一个男孩子的话,也许我们就不会成为朋友了。
因为她不会再被孤立,我们两个被人群驱逐的人,也就不会抱团取暖了。
林林说,恶意总是这样的。不理解,索性也就不去试着理解,干脆随便安个什么罪名,潦草打发了,不用去管往后的事,集体的无意识自会推波助澜。
当发生一件糟糕的事情时,我们总会把它归结为某人的过失,或干脆归结于命运。实际上,二者本质上没有区别,都传达着某种命令,包括对自己的命令,“不要不满”。
小时候,每天回家路上,我都能看见一大簇野花,艳黄色的,那黄是有温度的。在别人都对我冷着脸的时候,它们还在抬头冲着我笑。
一次下大暴雨,说是百年不遇,学校都停课了。
雨停的时候,我就急忙赶去看,结果只看到一大丛尸体。
我很难过,真的。
在我刚抬起脚想要走的时候,我在那些尸体中发现一个幸存者。它的头低着,压在它身上的是无数已然亡故的同胞,它们用躯干为它撑起一片小天地,让它得以苟延残喘。
很神奇,对吧?
我向下挖了一大块土,把它带回了家。每天定时定量浇水施肥,和它说悄悄话,看它的头又一点一点地抬起来。
可是我没能等到它仰着脸对我笑的那一天。
它死了,在一个无比寻常的清晨。
我不懂,它明明抵抗住了狂风暴雨的蹂躏摧残,却在舒适的温柔乡里平静地赴死。
后来我想,它也许已经经受不起这样细致的呵护和疼爱了。就像野兽可以自己在洞穴里舔舐着伤口流出的血,却不能承受别人的嘘寒问暖。
我和它很像,又不像。
它是不能,我是不配。
6
按掉闹钟,起床梳洗,但我的意识仿佛还停留在梦中。梦里的事物仿佛还清晰可见:教堂和墓地,铁轨和花园,闪耀的礁石峭壁和更加闪耀的、近在眼前的海,还有需要祭奠的那人的名字,是小家庭的大英雄,是提前煮好姜丝可乐的温柔父亲。
在梦里,我只有一双毛线袜和一瓶果酒,踩着海浪,轻轻地,等晨风细雨缓慢而至,而每晚的月亮都不一样,仿佛永远都是晚上,海滩上的欢乐却宛如夏日明亮,我联系远方的朋友,已经完全陌生的朋友,倒酒落座,晕乎乎脏兮兮唱一首不为赞美谁的歌。
在梦里,我好快乐啊。我的快乐是如此轻盈、纯粹,不含一点儿杂质。
但梦总归会醒来。那天夜晚,月亮很大很大的那个晚上,我浑身上下,只有一双毛线袜,他只给我剩了一双毛线袜。
他抓着我的头发,打结的头发被浪漫地纠缠在一起,我因强大的牵引力而被迫抬起头冲着他。我没有去看他的脸,只是去看月亮,明亮又皎洁。我本以为只有女人打架才会扯头发,没想到,男人也会。他的手劲儿真大,扯得我头皮发麻。
他说,你看看你,家里这么有钱,长得又这么漂亮,却沦落成现在这个鬼样子。你真是把一手好牌打坏了。
他不知道,我就像在玩手机斗地主,想要多赢一些而名牌的冒险家,看起来气定神闲、底气十足,不过是一个孤注一掷的亡命赌徒。
我甚至不知道他是谁,叫什么名字,他只是人群中的一个。
在这个互联网多么发达的时代,消息的传播就如瘟疫一般快速。
我想起林林说,福克纳认为出生是一种催熟,是现实生活既愚蠢又随意的隆起。
在冰冷钳口的吞噬中,残酷的时代产钳揭露了子宫悦耳的、死亡般的沉寂,意外孕育出的人类和他的每一次呼吸都是新的赌博。投掷的骰子里早已被动了手脚,但人类还蒙在鼓里。
我恨这个时代,我恨那些莫名其妙、突如其来的恶意。我甚至恨我的妈妈,凭什么不问问我的意见,就随随便便地把我扔进这个恶心的世界?
你不知道,在那个人脱去我衣服的时候,不管他有没有做到最后一步,我都已经脏了。
我还是按时来到了。
“如果白色变成了黑色,别人会说‘它本质上未变。然而,如果颜色变暗了一成,其他的人会说:‘它已经完全改变了。”我托着腮,看他,“你说,这是为什么呢?”
还没等他回答,我便继续下去:
“你肯定知道的,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确认偏误。如果你已经开始相信一个东西,那么你就会主动寻找增强这种相信的信息,乃至不顾事实。换言之,如果有些观念已经根深蒂固,就永远无法撼动,因为接收信息的窗口已被永远关闭,人为的。”
“你还懂得这些?”
“要不要夸夸我。”我已经忘记上一次撒娇是什么时候。
“你很厉害。”
手指上被刀劃伤的口子已经愈合了,只剩一道浅浅的白痕,疼痛仿佛是上一辈子的事。
为什么呢?其实我并不满意那个答案。
却到底没有人给过我真正的答案。
也许我也不再奢求知晓答案了。
“你相信我吗?”
他深吸了一口气,“我们应该对彼此保持诚实和信任。”
“正面回答我,你相信我吗?”
他看着我,深深地,双眼像锋利的鱼钩。我不会那么蠢,他也并非姜太公。
他刚要开口,我便摇了摇头,示意他不用再回答。
“在你之前,有过很多人。”
我凝视着他,正如他凝视着我。
“他们很专业,对话中充满了标准化的尊重,保持一定的目光接触,以及适当的同理心。他们柔声细语,循循善诱。他们认同甚至崇拜技术,看到个体,看到原生家庭,看到亲密关系,却看不见来访者生存境遇中的规训压制和扭曲。”他们逐渐走向僵化无力,成为生活的闯入者,而非同行者。
“我遇到过各种各样的眼神,高傲的、轻蔑的、悲悯的、讥讽的、淡漠的。或许我对于他们来说,并没有什么大不了,至多是一个有些小聪明的孩子。”
“我原以为你是不一样的。” 我有些累,伸了个懒腰,“其实,你跟他们并没有什么不同。”
“今天就到这里吧。”我起身,预备出去。
在我的手碰触到门把手之前,他低沉的声音从皮质沙发上传来,似乎也略带了些深陷的疲惫:
“我相信你。”
“那真是不好意思,辜负了你的相信。”我真的如病历本上描写的那般不堪,甚至更甚。
“那你呢,你相信过我吗?”
相信什么,相信你可以倾听我、理解我?还是相信你可以无视我色彩斑斓的过去来爱我?
我没有应答,推门出去。
7
记不记得,我曾经和你说过,我的心里住了一个小女孩?
有时候,那个小女孩会走出来,和我聊天。
月亮出来的时候,我的心就像乱麻似的,许是因为寂静太过嘈杂的缘故。
她说,你能不能不要这样活着,我看得难受。
她说,你其实喜欢他,对吧。
她说,你别不承认。
她说,但你不能奢求别人不光爱那一瞬灿烂的流星,还会爱上在荒芜宇宙中前行的星星和摔得四分五裂的陨石。
我说,你别说了,我听了烦。
我将她按进黑夜,然后把头埋进被子里,被子有一股被虬结的霉味,也许,那是被我染上的。
我的房间经常很乱,但爸爸总会帮我整理。在别的家庭,通常是妈妈完成的这项工作,在我家成为爸爸的职责。
他走了之后,我有很多东西找不到了:缺了一个角的合照、镶了水钻的剪子、他买给我的棒球帽。我常常在恍惚中打翻水杯,水蔓延开来,把书本泡糟。我有时会被角落里突然出现的臭虫吓一跳,一晚上不敢睡觉。
这个房间不听我的话,也许它也很想他。
他走了之后,这个属于一家三口的房子,变得好空荡。
我半夜起床去客厅喝水,还经常会被自己的影子吓到。
所以对于继父的出现,我并不诧异。
那天,她半挽着他的手臂,有些羞涩又有些歉疚地向我介绍他。
妈妈的笑容复活了。她的眼底再次变得鲜亮。她夹杂着小女人的妩媚与纯情少女的可爱。
是啊,她还那么年轻。
我知道我不可以自私,用道德绑架她一辈子守着回忆生活下去。
我不能责怪她,只能责怪自己。
我问过林林,“因为地心引力的缘故,所以堕落比较轻松吧?”
那时的我被第一口烟呛得咳出了眼泪,狼狈不堪。
林林帮我拍着背顺气,沉默一会,“你这又是何苦。”
我在家里仍扮演着那个天真傻气的小孩,在外就变成了叛逆的不良少女。
我在巨大的差异里撕裂着,以一种自戕的方式。
妈妈什么都不知道,她踏实、幸福地当着家庭主妇,每天忙于和别的妈妈社交、照顾继父的起居——我去了寄宿学校,一个月回来一次。继父对我很好,他绅士、幽默,举手投足散发着成年男人的魅力。
我一直认为日子会这样持续下去,直到他第一次在夜晚进到我房间里。
晦暗不清中,他的轮廓很像我爸爸。
我跟林林说,其实我一点儿也不恨他上了我,真的。我恨的是他骗了我。
我希望我会成为这样一个人,因为有用而被人需要,因为有趣而被某些人喜欢,而因为无用无趣的地方被人小心翼翼地疼爱。
他骗了我,以一个父亲的方式。温柔的嗓音像是阴雨天热腾腾的姜丝可乐。
我很疼。他告诉我那是成长。
就这样,我猝不及防地长大了。
堕落的感觉很好,像鸟一样,像爸爸一样,像爸爸临死前张开鸟的翅膀坠落一样。
我迅速地成熟着,速度之快让妈妈感到了警醒。
一天回家,她面色凝重地坐在我的床上,打开的抽屉里是成盒的避孕套。
她偷偷去学校询问了我的情况——她终于想起我了,她的情绪终于在我面不改色的冷静中爆发,她哭了,她哭起来还是那么的美。
她问我:“你怎么变成这样?”
我也好想回答她。
我也好想问问自己。
我怎么会变成这样?
很多东西,就像泥淖,你一旦迈进一步,便永远也走不出。
她给我找了很多医生,他们说我得了一种病,情绪就像黑夜与白昼,不断交替着。
我要吃很多很多的药,整夜整夜睡不着,体重迅速减轻。
林林来我家看我时,我已经瘦得只剩了一把骨头。
她说,我要走了。
她说,你别怪我,也别想我。
她说,你自己一个人好好的。
那个时候我知道是她,又好像不知道。
她再也没有回来。
她去了另一个世界,就在看完我的第二天。
8
我好像做了一场很长很长的梦。
梦里什么都有,教堂和墓地,铁轨和花园,闪耀的礁石峭壁和更加闪耀的、近在眼前的海,还有需要祭奠的那人的名字,是小家庭的大英雄,是提前煮好姜絲可乐的温柔父亲。
在梦里,我只有一双毛线袜和一瓶果酒,踩着海浪,轻轻地,等晨风细雨缓慢而至,而每晚的月亮都不一样,仿佛永远都是晚上,海滩上的欢乐却宛如夏日明亮,我联系远方的朋友,已经完全陌生的朋友,倒酒落座,晕乎乎脏兮兮唱一首不为赞美谁的歌。
在梦里,我好快乐啊。我的快乐是如此轻盈、纯粹,不含一点儿杂质。
醒来却仍是黑夜。
月亮掉落在水池中,溅起浪花,晕开了笔记本上的字迹。
而太阳又如约到来了。
我不相信神,不相信命运,因为我不相信审判。
正如我不相信复活。耶稣和普通人一样,在坟墓中腐烂了。他只是一个与旁人无异的教师,并且不能再帮助别人了。如果我真的需要拯救的话,我所需要的是肯定——不是梦、智慧和推想——这种肯定就是信仰。
信仰是我的心灵、灵魂所需要的,而不是我的远见卓识所需要的,并不是我的抽象的头脑必须得到拯救,而是我的具有情感的,似乎有血有肉的灵魂必须得到拯救。
阿甘本说,“救赎不是对堕落的造物的一种拯救,而是使创造变得更易理解,它赋予创造以意义。”
我讨厌夏天,因为夏天是最美好的季节,万物如此生机勃勃,给人一种假象。
好像什么都可以重新开始。
蝉兢兢业业,庆祝一场盛大的幻灭。
开始下雨了,伞不知跑到了哪里。
我的身体里有鸟的基因,因为我看到父亲,他向我伸出了结实而温暖的手臂。
雨打在身上。
好轻,好轻。
我奔跑起来,像小时候一样在雨中疯狂地冲撞着。
这一次,我不再惴惴不安,因为我已知晓我的目的地。
责编:周朝军
作品 2020年3期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