彤子的《生活在高处》是一部记录建筑工地上女性众生相的非虚构作品。这部作品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近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白俄罗斯女作家阿列克谢耶维奇的创作。因为它同样以真诚的文学品质直面社会底层的苦难,用复调书写的方式真实还原建筑工地上女工们血与汗的残酷生活场景,用生动细腻的笔触挖掘她们内心深处的挣扎和彷徨。
《生活在高处》共描述了五位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工地女工形象,分别是食堂工佟四嫂、升降机工冯珠珠、架子工程有银、钢筋工夏双甜、杂工刀小妹。在写作过程中,彤子不是简单地将现实生活的故事串联起来,而是尝试运用非常复杂的叙事技艺——复调书写——进行创作。所谓的复调书写,就是在一部作品中没有主导声音,没有中心人物,每个人物代表一种调子,代表一种个性,代表一种立场,代表一种人生……他们聚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众声喧哗、多元复杂的社会现实。仅从叙事层面来看,就可见作者复调书写的独具匠心。比如经历曲折的佟四嫂,采用的是田野调查常用的记录人与被记录人的深度聊天方式进行叙述;又如发奋崛起的夏双甜,采用的则是类似英雄传奇的虚构叙事方式进行叙述;还有死因成谜的刀小妹,采用了像芥川龙之介在《竹林中》使用的多重不可靠叙事方式进行叙述。可以说,这种复调书写方式远远超出了一般纪实文学的叙事容量。它可以更大限度地容纳更多相互抵触的信息和声音,也可以更大限度地赋予人物形象生动性和复杂性,从而使文本更具有文学性。
在《生活在高处》中,复调书写不仅仅是一种写作策略,同时也是对复杂现实进行把握和认知的一种美学方式,尤其是在对女性问题探讨上,呈现出了多元化的广阔视野。在传统社会中,女人应该温柔体贴、贤良淑德、相夫教子……但是在时下中国社会里,前现代、现代与后现代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并存的复杂现实中,从农村到城市打拼的底层女性又应该以什么样的存在方式去实现自我价值呢?
《生活在高处》以五位建筑工地女工的人生際遇展现了底层女性五种不同的存在方式。佟四嫂将个体价值寄托在浪漫主义爱情上,当意识到丈夫对自己没有丝毫感情时,她便成了一盏枯灯独自明灭。冯珠珠及其姐姐的故事,一方面让人看到建筑女工可能遭遇的不幸和恐惧,另一方面也展现了对家庭责任的担当和亲情伦理的呵护。程有银与牛仁贵在工地上本是一对可以相互照应、同甘共苦的夫妻,但当丈夫意外身亡之后,她便成了城市里的浮萍。夏双甜由家庭主妇到钢筋工娘子军的蜕变过程,充满了艰辛和决绝,但她毅然活出了自己的本色,成为自己的英雄。刀小妹则是生活中的麻木者,漠然地承受苦难,丧失了作为人的主体性。从这五位女工身上,我们既能看到传统女性的优秀品质,也能看到现代女性的独立精神,当然同时也呈现了传统女性对现代社会的不适应症,以及传统女性的某些陋习。这就是彤子复调书写中的底层女性众生相。
波伏娃曾说:“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这句话在建筑工地女工面前是多么地苍白和矫情。由这些建筑工地女工聚合而成的时代苦难的缩影似乎在告诉我们,女人在风吹日晒里讨血汗生活时,已经连身体和性别都置之度外了,哪里还管什么女性气质。而她们恰恰是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值得我们去书写和铭记的卑微的生命个体。
作品 2019年12期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