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结字录

时间:2023/11/9 作者: 作品 热度: 13965
  文/符马活

  慷 慨

  “慷慨”里有一股侠义气。

  一个人出手大方,我们可以誉之为“慷慨”。“慷慨”这两个字里,哪个字有“大方”的含义呢?没有。

  “慷”本字“忼”(音“慷”)。“亢”字甲骨文写作“ ”。“ ”在现在发现的甲骨文卜辞中,只用做人名,因而很难猜测这个字的原意是什么。按照《说文解字》的说法,“亢”本意是人的脖子。突出的是人颈部的血管、气管。人在激动、兴奋的时候,面部表情非常紧张。为了调动面部肌肉,脖子上的肌肉和筋脉也跟着紧张,脖子变粗,筋脉毕现,俗称 “脸红脖子粗”。所以,表示脖子的“亢”字又可以引申为“兴奋”的含义。譬如现在有一个词叫“亢奋”。

  “忄”是“心”字的变型。“忼”字(“慷”)在“亢”的基础上多加了一个“忄”,表示“忼”字(“慷”)显然是一个心血管连锁反应,旨在表示人情绪激动。

  “慨”字也用来表示人情绪激动。《说文解字》解释“慨”字说:“忼慨,壮士不得志也。”“慨”字的本意:因为不得志而变得情绪激动。曹操诗云“慷慨悲歌,思贤若渴”,就是此意。人不得志,自然心潮难平,从而引起心血管连锁反应。不过,“不得志”这个诱因后来被省略了,“慷慨”只剩下了情绪激动。毛泽东听说解放军攻下了南京总统府,赋诗道:“天翻地覆慨而慷”,毛激动的心情可以想见,“慷慨陈词”亦是此意。

  “情绪激动”这个概念,本来没有褒贬含义。但是情绪激动有一个特点,人只有在认为自己掌握正义的时候,才会情绪激动。如成语所说,理直气壮,理直的时候,气就壮。所以表示情绪激动的“慷慨”,就有了正义的含义。“慷慨陈词”、“慷慨就义”现在只能用在正义行为上,于是,“慷慨”的感情色彩趋向于褒义和善义。

  “慷慨”从中性的“情绪激动”变成了正义的情绪,这中间的词义变化还算容易理解接受。可是,“慷慨”现在还有“大方”的含义,这其中的变化就不太容易理解了。在一个人表示出很大方的“慷慨”行为的时候,他的情绪大多不是激动的,而是冷静的。甚至可以说,激动地表示大方,其实不是真正的大方。因为人在情绪激动的时候,冲动之下做出的事情并不一定是他本意。一个人一冲动捐出了一笔钱,这个行为不一定是真正的慷慨,没准只是热血上头。如果一个人能在心情平静理智的时候还愿意和别人分享自己的财产,那才是真正的慷慨呢。

  那“慷慨”是怎么变成“大方”的意思了呢?

  “慷慨”一词,大致是从明清的时候,开始有了“大方”的含义。这个用法在小说里比较多,明清诗文里的“慷慨”,大多取的还是“慷慨激昂”的含义。这说明把“慷慨”当做“大方”来讲,是一种市井的用法,是老百姓在非正式场合把这个词给活用了。“慷慨”词意的改变,或许和明清小说大量流行有关。明清小说源自话本,也就是说书人,它是面向底层百姓的。高压统治和无处诉求是中国百姓几千年来普遍的命运,在这一境遇下,侠士是唯一的民间英雄。《水浒》、《三侠五义》等等明清小说里有大量江湖游侠一类的角色。他们仗义行侠、惩奸除恶、杀富济贫,有时与官府对抗,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对抗强权替弱势群体说话。

  当然,侠并非始自明清,先秦即已出现侠,但多以刺客面目出现。荆轲刺秦王,临行前高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战国策》里说荆轲“复为慷慨羽声”。这里的“慷慨羽声”,即是“声调激动的羽声”。这个“慷慨”在明清小说中,几乎成了侠客的特有品行。任侠不必遵守社会规范的束缚,自然也就可以任意抒发自己的感情,想激动的时候就可以“慷慨”一番。“慷慨”因此成了“侠义”的代名词。在任侠文化里,侠义之人又多豪爽,不拘小节,仗义疏财,“慷慨”也便有了“大方、豪爽”的含义。

  这么看来,“慷慨”不能等同于“大方”,“慷慨”的标准要比“大方”高。按照“慷慨”这个词的原意来说,舍得花钱这叫“大方”,但不一定能叫做“慷慨”。真正“慷慨”的行为必须符合侠义的精神,譬如把钱花在扶危济困、路见不平等正义之途上,这才是名副其实的“慷慨”。今天,人们把为出风头一掷千金,为沽名钓誉高调做慈善,都叫做“慷慨”,这就有点太不拿“慷慨”这词当回事了。因为“慷慨”一旦失去“侠义”的内涵,便由一种精神价值沦为了纯粹的物质价值。有钱就“慷慨”,没钱就不“慷慨”,这和古人理想中的任侠风范,差距真是太大了。

  狂 狷

  “狂”和“狷”是意思相反的两个字,但它们的结盟却造就了一种人格。

  “狂”字和“狷”字都有一个“犭”,看上去这两个字应该都和动物有关。

  “狂”字甲骨文写作“ ”,右边是狗的模样,是一个“犬”字(甲骨文的一种写法为“ ”),左边上面是一个“止”字(甲骨文写作“ ”),左边下面是一个“土”字(甲骨文写作“ ”)。“狂”字(“ ”)描写的是一条在地上走走停停的狗。正常的狗怎么会走走停停呢?“狂”(“ ”)这只狗的举止不正常,是一只发疯的狗。“狂”字的意思是发疯的狗。发疯的狗大多没有理由的咆哮、咬人,后来“狂”字便用来形同那些类似疯狗的举止。这么看来,“狂犬病”的“狂”字倒是沿用了古意。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也是古意,狂人即精神病人。

  那么对于人来说,到底什么行为属于“狂”呢?这和时代标准有关。魏晋狂士阮籍之类,成天喝酒,大喊大叫,见人爱答不理;李白喝多了酒,醉倒在酒馆,“天子呼来不上朝”,这样的行为在礼教严酷的古代,可以称为“狂”。纵观古今,名士风度都是“狂”的。又譬如金庸小说里的杨过,脾气古怪,不与江湖俗人交往,被人誉为“西狂”。其实杨过在儒家“仁义礼智信”上,哪一点都不差,放到今天那可是个十足的正人君子。所以这些人最多只是“佯狂”。 “狂”是指那些不拘泥于世俗规范,桀骜不驯,勇往直前,无所顾忌的人。 褒中有贬,褒贬参半。“狷”字和“狂”字一样,都有一个“犭”,一般人会以为“狷”字也是表示动物狂性大发的意思。其实不是的,谁说动物只有狂性大发的一面呢?

  “狷”字还有另一种写法,写作“獧”(音“倦”)。“獧”的右边是个“瞏”字(音“穷”)。“瞏”字又是什么字呢?“瞏”字通“茕”(音“穷”),是“孤独”的意思,有个成语叫“茕茕孑立”。“獧”字的意思,是一只孤独的“犬”。犬,原本是狼,狼是群居动物,但是在自然界,偶然也可以见到一些被群体驱逐的独行的狼。狼这种生物又不像豺那样行动猥琐,嗜食腐物,因此独行的狼是很难存活的,它处于危机和孤独之中,给予人一份孤傲感。这份独立于世的孤傲就是“狷”字的意思。

  既然“狷”有孑然独立的生存形象,独立之精神便由之而生。《论语》云:“狷者,有所不为也。”“狷”是一种有原则的人,称得上“狷”的人,坚持原则,有些事别人都做偏偏他就不做,这就是独立精神的体现。当然,他的孤独也是可以想见的。有一个词语叫“狷介”,也是指坚守原则,不和别人同流合污的人。屈原,陶渊明,等等,都是狷介之士。

  “狂”是打破规则,“狷”是坚守原则,“狷”字和“狂”字正好是意思相反的两个字。《论语》云:“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这段话里,是把“狂”和“狷”当作了两种极端的行为,孔子的主张是取其中的中道,也就是中庸之道。原来,孔子不是很多人心目中那个迂腐的老夫子,孔子不仅反对行事没有原则的“狂”,同样反对不懂变通的“狷”,孔子是一个继承了前人传统,又能在此基础上敢于求新、求变的改革者。

  有意思的是,“狂”字和“狷”字意思相对,古人在用“狂狷”这个词的时候,有时只取“狂”的意思,有时只取“狷”的意思。取“狷”字意思的时候,是说这个人能恪守原则,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是夸人的好词。取“狂”字意思的时候,是说这人狂放不羁,甚至飞扬跋扈,有一点贬义。这么一来,一个“狂狷”,在古汉语中竟然有两种相反的含义。一个词有两种相反的意思,这种情况不可能一直持续下去。随着时代的演进,或许是因为“狷”字比较生僻,或许是因为“狂狷”里有两个“犭”引人注目,最后还是“狂”字的含义占了上风,“狂狷”变成了“桀骜不驯”的代名词,“狷”字的含义被彻底抹掉了。甚至于,连“狷”这个字的意思知道的人都不多了。或许有朝一日,“狷”字的本意会被彻底淘汰,成为一个在古汉语词典中才能找到的词。一如这个社会,坚持原则的高洁之士也只能从古书中去寻找了。

  纯 洁

  “纯洁”本是未经染色的丝,引申到形容人的品质。

  中国人养蚕缫丝的历史非常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甲骨文至今,汉字中有大量的字和“丝”有关。

  “纯”字就是和“丝”有关的一个。“纯”字繁体写作“純”,左边有一个“糸”字。“糸”字甲骨文写作“ ”,这是一捆丝的样子。 “纯”字的本意就是“丝绸”。今天,“纯”字主要指的是“纯净无瑕”,这个含义已经是“纯”字的引申义了。这个引申过程不难理解:丝线是白色的,洁白无暇的丝线自然容易让人想起“纯净无瑕”的概念。

  可是再一想,又觉得这么说不对。

  甲骨文时代,人们不但会纺丝,还学会了染色。商代贵族的衣服是五六种颜色的,染色技巧已经十分纯熟。商人手中的一束丝线,既可以是白色,也可以被染成很多种颜色,那凭什么就说一捆丝就能代表“纯洁”的意思呢?见到一捆被染成了很多种颜色的丝线,怎么也不能联想得上“纯净无瑕”啊。

  “纯”字是如何表达出“纯洁”的含义呢?并不是靠左边的“糸”, 靠的是“纯”字右半边的“屯”。其实,“纯”字最早就写成“屯”,“屯”字甲骨文写作“”。在甲骨文里,一横常用来表示大地。如“旦”字,就是“日出地平线”的形象。“”字里上面的圆如同植物的种子,下面的一横如同大地,表现的是植物破土而出。“屯”字(“”)的本意,是“初生的植物”。

  原来,“纯”字是用“初生的植物”来形容丝线。说的是丝线处于刚刚诞生的原始状态。丝线最初的样子是雪白、一尘不染的。一经后天的染色,就五颜六色什么样子都有了。所以,这个代表“最初丝线”的“纯”字就能用来表示“一尘不染的雪白颜色”,再引申为“纯洁”的意思。

  丝线经过印染以后不再纯洁了,因此“纯”字和“染”字相对。汉译佛经就常用“染”字来表示不纯洁、有杂念的状态。古人在形容人品格高洁的时候,常用莲花作比喻,因为莲花“出淤泥而不染”。“不染”,就是“纯洁”。

  前面说,“纯洁”与丝线有关。因为“纯”字里有“纟”。可“洁”字的偏旁是 “氵”,似乎这个“洁”字里没有与丝线有关的元素。

  其实,“洁”字的含义也是和丝线有关的。

  “洁”的繁体写作“潔”,最早并没有旁边的“氵”,写作“絜”。“絜”字小篆写作“ ”,下面也有一个“糸”字(小篆写作“ ”),说明这个“洁”字也和丝线有关。是什么关系呢?“絜”的上面有个类似“丰刀”的结构,这个结构在汉字中经常出现。右边的“刀”表示“刀子”,左边的“丰”是刀子刻下的符号。“丰刀”结构的本意,是“用刀刻下符号”,这是“契”字的原形。俗话说:“口说无凭”,人们要定一个协议,光靠口头约定不行,一定要留下文字证据。在甲骨文时代,古人没有纸笔,最常用的写字方式是刀刻,用刀刻下符号也不易损毁,刻在甲骨上,所谓“刻骨铭心”,刻了骨才能铭之于心啊。因而含有“丰刀”结构的“契”字,有“契约”的含义。

  由于用刀雕刻是甲骨文时期一种常见的书写方式,“丰刀”结构被很多汉字使用,有了“用手操作”的引申意。如“挈”字,在“丰刀”结构下加了一个“手”字,就有了“用手操作”的含义。

  按照这个解释,“絜”就可以理解为“用手操作丝线”了。用手操作丝线,要用丝线干什么呢?纺丝的主要过程,是把从蚕茧中得到的丝纺成线,缠绕成一束丝线供人使用。“絜”描述的就是蚕丝变成一束丝线的过程。丝线只有被整齐的缠好,才能被妥善保存,不容易杂乱,不容易被染脏,因此“絜”字又引申为“干净”,这便是“洁”字的含义。后来古人又给“絜”增加了一个偏旁“氵”,用水来清洗捆好的丝线,更不容易变脏了。汉字简化,将“潔”写成“洁”,“潔”字里的“丝”字没了,只留下了三点水,人们便不知道这个字还和丝线有关,甚至还以为“洁”字只和“水”有关,讲的是水质清洁,这就误会大了。

  按照“纯”字和“洁”字的本意,“纯洁”最早只是用来形容未经印染的洁白丝线,并没有道德含义。最早把“纯洁”两个字连用的,可考的是汉代的学者刘向。他写了一首长诗《愍命》来歌颂屈原,诗里有一句“情纯洁而罔薉兮”。这句诗里,后面那个“薉”字念“秽”,是“秽”的通假字。“罔薉”是“没有污秽”的意思。整句诗的意思是:“(屈原)的性情纯洁而没有污秽。”赞杨屈原的品德高尚,没有污点。这里,“纯洁”就用来形容人的品格了。

  用本意为“洁白”的“纯洁”来形容品格的“纯净无暇”,这是非常巧妙的思路。不污染的事物即为“纯”,可是,想要表达“不污染”的方法有很多。一段优美的音乐,加了一段噪音,这也叫“污染”,这是声音的污染。一杯无味道的水,加了很多盐,变成了苦味了,这也叫“污染”,这是味道的污染。那么,古人为什么不用优美的音乐、无味道的水来表示“纯洁”的概念呢?因为听觉、味觉、嗅觉等等其他感官,都没有视觉直观。一段白色的丝绸,是否被污染,一看即明。

  同样是视觉效果,白色被污染最显眼。其他颜色被污染的时候,对比效果都没有白色明显。在古人的生活里,最常见的什么事物是白色的呢?不是雪,雪只有北方有,南方人见不到雪。也不是白纸,甲骨文时代还没有纸。唯一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又被古人广泛接触的,就只有丝了。古人用了当时最常见的一种事物来表现“白”,又用“白”来表示“没有被污染”,又用颜色的纯洁来指代品性没有被污染,“纯洁”因此从一个描述丝线的词,变成了形容品格的词。

  古人还喜欢用白玉来形容“纯洁”,如“白璧无瑕”。现代人还喜欢用“一尘不染的白纸”来比喻“纯洁”,这和“纯洁”这个词的用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取用的喻体在色泽上是一致的。这一思维还超越了民族与文化,不仅中国人这么想,西方人也这么想。婚礼上新娘洁白的婚纱代表了她纯洁的身份。可见,人类对颜色的感受有广泛的共性,是超越文化的共同语言。今天,人们说到“纯洁”这个词的时候,已经想不到“丝线”,但可以联想到“洁白”、“没被污染”等概念。“纯洁”的本意固然被现代人忘了,“纯洁”的本义至今仍毫无变化。

  作品 2014年12期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