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回家看看
车行 词 戚建波 曲
找点时间,找点空闲,
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
带上笑容,带上祝愿,
陪同爱人常回家看看。
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
带上笑容,带上祝愿,
陪同爱人常回家看看。
妈妈准备了一桌唠叨,
爸爸张罗了一桌好菜,
生活的烦恼向妈妈说说,
工作的事情向爸爸谈谈。
爸爸张罗了一桌好菜,
生活的烦恼向妈妈说说,
工作的事情向爸爸谈谈。
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
哪怕帮妈妈洗洗筷子,刷刷碗,
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
一辈子不容易,就图个平平安安。
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
哪怕帮爸爸捶捶后背,揉揉肩,
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啊,
一辈子不容易,就图个团团圆圆。
哪怕帮妈妈洗洗筷子,刷刷碗,
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
一辈子不容易,就图个平平安安。
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
哪怕帮爸爸捶捶后背,揉揉肩,
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啊,
一辈子不容易,就图个团团圆圆。
[赏析]
平白,应是人类共同情感之结晶
世界上最短的歌词就是一句话:祝你生日快乐,但它却是世界所有人的。为什么只有一句平常的话,却有如此大的震撼力,能让世界上的所有的人认同和倾心?这就涉及到人类共同的认同心理,更涉及到共同的美好情感。如果换用一句行话来说,就是你的作品具有的读者群,或是读者的情感的焦聚点是不是在你的歌声中。通俗歌曲,本应是一个群的问题。爱情,这是人类的共同语言,有人说是人类永恒的主题,这应“群”范畴概念,可写爱情又必须要问:到底是多少人的情?是那一部分人的爱?能引起多大范围的共鸣?这的确需要有一个定位。
少男少女的爱情有:朦胧的,热恋的,丢失的;这是一个群,于是有了追星族,发烧友,可又引他们向什么方向去,到什么位置上,能持久多长时间,却是又一个问题。康定情歌,是一首民歌,也可以看着通俗歌曲吧,为什么有着永恒的魅力;而有一些通俗歌曲,生命几乎只有几天、几月,这不能不说它仅是几个人的哼哼曲,或者说只是个人的内心的独白,不具备人类共同的情感,只能成为流产的怪胎。
《常回家看看》是由车行作词、戚建波作曲、陈红演唱,在1999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推出的作品。这首歌开创了亲情题材的创作范例。歌名的立意就十分明显,意在劝诫忙碌奔波的人们不要忘记操劳一生的父母,写出了这种对老人、对父母的关爱和对亲情的怀念。整首歌没有大而空的警世口吻,而是采用了近似白描的语言,将日常生活中的许多细节自然地融人歌曲中,给人的感觉亲切、体贴。
《常回家看看》呼唤亲情回归,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人性淡漠和漠视亲情等一些社会性的问题,但更重要的是它能折射出人们对真情的企盼和渴望,呼唤人性在商业化日益发展的今天回归;它冲破了当时充斥着小资情调和自我意识泛滥的情歌内容,突破了某些无病呻吟的情歌的那种“无病呻吟强说愁”的模式,因此受到社会不同年龄段尤其是中年听众的喜爱。
歌词是平白的,平白得如家常琐语,“洗洗筷子,刷刷碗”,“捶捶后背,揉揉肩”看似没什么文学价值,可却引起所有的儿女共鸣,所有的父母共鸣,不,应是所有人的共鸣,因此一个春节晚会的第二天,即大年初一,一个极其吉利的日子,神州大地,争相传唱。由此看来,人类的共同情感,汇聚在一起,这就是艺术,更是艺术的极品。
真正的文学,真正的文学性,应是人类的共同情感的汇聚。要想写出这样的作品,就必须有高超摄取生活的典型素材的慧眼和技巧。
现在我先来看摄取典型素材的慧眼。我们说对人性的开掘,亲情题材往往比偏重于个人感受的爱情更具有深度和广度。为什么,道理很简单,个人感受的爱情,由于爱情观不同,爱情的价值取向不同,就有不同的层面,如果你表达的是人类共同的爱情观,那么必定是大家认同的,而在当今社会,由于社会的变革,人们愈来愈走向大社会,寻找外面精彩的世界,因此家庭观念带来裂变,即如家庭由谁来主持,按照我们社会的传统,应是长辈来当家,可是随着思想观念和经济主体变化,这一根本问题也发生了变化,就不用说爱情了,爱情观念当然在一些人的心目中也有相应的改变,这是传统和现代的撞击,这是一种原因;而另一种原因,在爱情上,是理想和现实的撞击,比如地域问题,文化问题,民族问题,理想问题,年龄问题,等等,我们说分类越多,广度愈狭小,撞击的领域越广,深度愈肤浅,因此个人感受的爱情远不如亲情具有更广泛的深度和广度,当然我们并不是说爱情题材就没有深度和广度。
然而正如前文所说,社会因为是一列高速行驶的列车,人们已经不在一个狭小的地域范围内工作、生活、学习,再加上生活节奏变快,漠视亲情的现象也时有出现,这就从相反方向上引起人们要呼唤其回归;同时人性的醇化和延伸,更能引起人们对亲情的渴盼,在这一问题上,是人类共同关注的,打开世界文学,母爱是一个共同的咏诵的永恒主题,悖逆对长辈的关爱是受永恒的批判的黑洞,即如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品,也常常因此而放射出艺术的光芒。但是亲情的价值观也是在发生深刻的变化的,比如什么是忠孝,什么是光宗耀祖等等,今天与传统的撞击火花更是耀眼,这就要作者在写这方面有独特的慧眼,写什么,怎么写,既要写出传统的道德伦理,又要写出现代的文明时尚,《常回家看看》为我们提供了成功的范例。他抓住的是生活细节,“哪怕帮妈妈洗洗筷子,刷刷碗”,“帮爸爸捶捶后背,揉揉肩”,这既是亲情的典型浓缩又是生活的动情的火花,它形象地在人们眼前展现出温馨和谐的尊老爱幼氛围。更有那家常话,平常语:“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啊”,“一辈子不容易,就图个平平安安”,“就图个团团圆圆”。让人分享的亲情的芳香,老人的笑容,子女的欣慰。
然而上面所说仅是理性的光辉,我们说作者更具备技巧性,他懂得,所感人的重要的是细节,歌词的开头,“找点时间,找点空闲,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带上笑容,带上祝愿,陪同爱人常回家看看。”歌词说出了时代的特征——快节奏的工作,说出了老人最盼望的珍爱——“孩子(孙子、孙女)”,说出了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带上笑容、带上祝愿,说出了中国式的家庭憧憬——陪同爱人(四世同堂与子孙和睦),这些看似琐事,实为深厚的文化内涵。歌词的第二段更华彩,作者的惜墨如金,一句“妈妈准备了一桌唠叨,爸爸张罗了一桌好菜”,却极富表现力,如果金圣叹阅此,必加一注,或为“神来之笔,吾当大叹矣!”为什么,“唠叨”用“一桌”,谁想得出来,王蒙有一语“亏你说得出来”,以此评点,岂不大妙?“好菜”用“张罗”,看似闲笔,更极具神韵,其间蕴涵多少亲情话语,亲情情感!而儿女呢,作者这样说“生活的烦恼向妈妈说说,工作的事情向爸爸谈谈。”以上看似家常语,但平字见奇、见险,鲜活透了,真正是“唯陈言务去”!这样的歌词,不能不说歌词作者具备极其独到摄取生活素材的慧眼。正是这生活的琐事的摄取,才使得歌词具备穿透人心灵情感的力量,才使得歌曲具备永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歌词已经具备了如此艺术魅力,而曲作者更是穿透歌词的内涵,通过音乐语汇材料使其艺术升华。这首歌音乐部分简练平实,4/4拍,采用的是我国运用较多的微调式。结构类似于三段式,A段“找点空闲……向爸爸谈谈”;B段“常回家看看……平平安安”;最后是D.S,再回到A段“向爸爸谈谈”,之后结束。A段中前两句是旋律相同的两个乐句,8小节。在“找点”、“带上”、“领着”、“陪着”这些词上,用了四度(51)或(61)三度的进行。在“空闲”、“时间”、“看看”这些词上,用的是(55、22)同度的进行,使得这些句子十分的口语化。后两个乐句,10小节。在“唠叨”、“好饭”、“说说”、“谈谈”这些词上,都用的是下行音阶(432、543)或波动音极(312、231、565)的进行。以下行节奏形态发展,音节段落大都在第二拍(弱拍)的弱拍上,休止符运用较有规律,大多都在第三拍的弱拍或第四拍上,这使得整个乐段节奏显得洒脱轻快。B段有较强的抒情性格。由于歌词的句子长度增加,乐句的节奏密集、紧凑起来,像是在“说”。但曲作者较多地使用了连音,而且旋律也开始起伏,朗朗上口,又像是在“唱”,这样“唱”、“说”结合,成为听众的记忆亮点。
而歌手呢,更是艺术再创造,陈红深深懂得,人类共同情感表达的技巧,她用清纯甜美、朴素大方的演唱特色,让人感到一种孝顺、温柔的性情,给人一种温暖贴心的感动,一派中国式过年的温馨,大年三十晚上,人们听了,谁不为之动情,谁不由衷喜欢,从心里,从五脏六腑。老人流泪了,子女真情了,家庭温馨了,社会和谐了。
正是以上这些因素,使这首歌曲成为90年代中国歌坛低迷状态时的一首难得的好歌。
通俗歌曲是人们所喜爱的。要写,就要写出老百姓喜爱的歌,要唱,就要唱出老百姓动情的歌。这是真正的艺术,什么评论家的评论也赶不上老百姓的一句:“喜闻乐见!”好的流行音乐从来都是因为唱出了人们的心里话而流传不息的。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