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牛肉拉面的吴忠味道

时间:2023/11/9 作者: 北极光 热度: 19118
  ⊙雪中良马
  吴忠人的一天,是从一碗牛肉拉面开始的。
  冬日的凌晨,寒气逼人。启明星还在辽远的天边闪烁着清辉,遍布吴忠大街小巷的数百家牛肉面馆,便已经次第亮起了灯火。
  零下十几度的街头,行人寥落,偶尔能看到环卫工人辛劳的身影。而此时拉面馆的厨房里,在氤氲的雾气中,拉面师傅正抡圆了膀子,在案台上起劲儿地抻面,摔面。这是保证一碗牛肉面爽口筋道的必要前提,面是提前和好的,但关键程序便在这反复的抻拉和摔打之间,经过数百次往复轮回,原本凌乱松散的面絮,在拉面师傅饱含激情的指挥下,变得越来越乖巧柔顺,要圆即圆,要长就长,要方则方。
  接下来,师傅会利用巧劲将已经服服帖帖的面团揪成一个个拳头大小的面剂子,然后在案台上搓成一尺来长、婴儿胳膊粗细的条状,刷上一层熟香油,覆上保鲜膜,到此,牛肉面的准备工作基本告一段落。
  而此时,一旁配菜的师傅早已将蒜苗、香菜切碎装在盆里。灶台上,煮面的大锅里沸腾的水不停地冒着咕嘟打着旋儿,师傅便舀上几瓢冷水添进去;旁边的大锅,煮熟的牛肉已经捞起晾在架子上,熬着牛骨的汤锅里飘出一阵阵沁人心脾的清香。一切准备就绪,厅堂已经收拾得干干净净,桌椅也擦得锃明瓦亮,就等顾客上门了。
  七点钟前后,便有食客陆陆续续走进面馆的大门。有着急赶早班车的,有送孩子上学的,单点一碗面,服务员给沏上茶水。面上桌后,五六分钟吃完,冒一头热汗,嘴巴一抹,走人。
  而那些有大把闲工夫的,或独自一个,或三三两两,要一个包间,大多是预订下的,先来一壶八宝茶,再点几样小菜,然后开始琢磨今天吃什么。摸出电话,翻着通讯录,开始声音或高或低地呼朋唤友:xx街xx拉面馆xx包间,速度!这会儿,八宝茶也泡出了味道,先倒上一盅,滋溜,细细地啜一口,咂吧咂吧嘴,眯一下眼,好像差点什么。哦,服务员,加点玫瑰酱。嗯,这才对味儿!
  一天的日子,就这样开始了。
  但凡品尝过吴忠早茶拉面的外地人,几乎众口一词地认为,这是近乎于神仙过的日子。甚至有外地来的朋友在见识过吴忠拉面馆人头攒动、声震屋宇的壮观场面后,不由自主地感慨:吴忠人的日子怎么这么悠闲,真的不想回去了!到现在也没有人能够准确地说出吴忠的这种独特早茶文化成型于何时,但大体上是自本世纪初就已经初现端倪。
  对于本地“土著”来讲,谁都知道牛肉拉面不是吴忠人自己的手艺。它发源于甘肃兰州,故有“兰州拉面”之誉,位列中国十大经典面食之林,已有近二百年历史。只有上些年岁的人才记得,吴忠最早的一家拉面馆,是兰州人杨德福和他的父亲开的“杨记拉面馆”。从最初的半土半砖的小门脸长条凳大方桌,发展到如今的三层楼五六百平米、仅装修就投入数百万元高端大气上档次的“老杨记得福拉面”,四十年来,牛肉拉面从兰州到吴忠落地生根再遍地开花,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传承与创新之路。
  吴忠的拉面馆,可不单纯是卖牛肉面的。有些人甚至连续一周泡拉面馆,却吃不上一口牛肉面,尽吃了别的,喝了茶,谝了闲传。如今的拉面馆已经成了吴忠人休闲放松的一处重要场所,对于吴忠人来讲,没有什么事是一碗拉面解决不了的。朋友间闹矛盾,可以上拉面馆调处,两杯茶,一碗面,几口小菜,三两句暖心的话,一场尴尬烟消云散;生意伙伴谈买卖,拉面馆里要个包间,再约上三五知己,天南地北,九天揽月五洋捉鳖,一番高谈阔论,跟着几句附耳低语,双方握手言欢,合作愉快;几十年的闺蜜,周末了,把孙儿孙女交给子女,她们也有自己的生活,老姐妹几个约个场子,茶泡起,面点牛肉小菜点起,你家的烦恼她家的欢笑,同喜同忧,高兴时笑声能惊飞窗外枝头的麻雀,伤心处,也会为彼此流下感同身受的泪水,端茶起箸间,烦恼也随着窗外渐渐明朗起来的阳光烟消云散。
  一碗牛肉拉面,白绿红是其基准色,白的面条,绿的香菜蒜苗,红的油泼辣子,看似简洁明了,实则内涵丰富。而到了吴忠,这种内涵则有了更加深入的延展。你再看那桌上,红的是油辣子蘸汁,白的是萝卜木瓜洋葱,黄的是摊饼,紫的是甘蓝紫薯,绿的是菠菜,黑的是木耳;茶壶里,红的大枣枸杞、黄的桃仁沙枣、绿的茶叶、橙的玫瑰酱、白的冰糖、紫的荔枝桂圆……五光十色,这可不就是缤纷灿烂的生活吗?

  北极光 2019年4期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