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楠,天津师范大学津沽学院。
一、畏难情绪
畏难情绪是一种潜意识,人们在一段时间内精神状态低迷、工作进度与质量较差,畏惧前路遇到的一些事务,既不想思考,也不会主动去尝试。就音乐理论课而言,音乐既是一种天赋型学科,也是技能型学科,同一个班级、团体中,不同学生的音乐天赋与学习能力是千差万别的,在这个基础之上,音乐理论课所具备的专业性、抽象性使得课堂更加枯燥,久而久之,学生就产生抵触行为,畏难情绪难以消除。但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畏其艰险,则万事不能达,迎难而上,方能有所作为。畏难情绪的存在弊大于利,需要学生与教师正确认知,积极解解决。二、学生学习音乐理论课畏难情绪的表现
畏难情绪是普遍存在的一种意识行为,尤其对于学生而言,在学习期间,学业任务与学习难度使得学生自身的压力倍增,周围环境、自身性格、家庭培养等各种因素都有可能激发学生的畏难情绪,一旦畏难情绪产生,学生很容易陷入不自信的困境。当一个人用困难和容易去区分一件事情,就会去预判接下来的行动是否有难度,而这种预判来自对自己现状和预期表现的评估,当某个时候,这种评估没有保持客观时,就会产生误判,从而带给自己压力,继而影响真正的表现,进而反馈为实际表现不如预期,长此以往,对自己的预期就逐渐下调,甚至放弃参与到学习中,这是音乐理论课学习中的学生畏难情绪的一个重要表现。其中,主要有两种特点。一方面,是无效课堂参与。当前的音乐理论课堂中,学生逃课、旷课、睡觉、玩手机、上网的行为屡见不鲜,这种消极参与的方式使得理论知识的汲取程度极低,既浪费了课堂时间,也无益于成绩进步。另一方面,是半参与课堂。学生把理论知识当做应付考试的工具,尽管认真记录笔记,但并未深入理解其中深层涵义,很多知识听过之后旨在脑海中形成了短暂的记忆,这种被迫参与课堂的实质背后,是学生的音乐理论知识的漠视与毫无兴趣。
三、学生学习音乐理论课畏难情绪的解决策略
1、积极引导,培养学生兴趣
注意力是指人的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于某种事物的能力,注意力集中的深层原因在于对所学习事务的兴趣。一个学生可能无法在音乐理论课堂中集中听讲40分钟,但却可以连续一个上午甚至通宵追影视剧、玩游戏。畏难情绪的解决是有迹可循的,作为教师,可以从课外、课堂双管齐下,积极引导,培养学生对音乐理论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多样化教学模式,多方面培养学生的课堂兴趣。比如,教师可以在音乐理论课堂中应用多媒体播放《我是歌手》、《中国好声音》等当前网络大热的音乐节目,将部分歌曲片段摘取出来当做教学案例鉴赏分析,从其现场配置、音响设备、编曲、唱法、技巧等进行探讨。更重要的一点是这些节目中不乏改编与原唱都经典的片段,如《我是歌手》节目中张碧晨新编曲的《红玫瑰》与陈奕迅的原唱版本进行比较研究,课堂分析将更加立体与饱满,也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心理问题出发,加强心理辅导,在课后时间与学生深入交流。先了解他们对音乐学习的观念、想法,对于因学习成绩差而倍感自卑的学生,要在课堂中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口头表扬与鼓励学生的进步之处。此外,也要定期不定时的开展交流活动,与学生谈心,畅谈音乐之外的生活,与学术建立友谊。2、有效互动,活跃课堂参与
传统的师生关系即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仍然占据主流,现代平等的师生关系并没有得到全面的宣传及展开。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上,注重于讲授知识,解答学生的疑惑与问题,学生进行机械的回答问题,并没有就提问而展开深层次的思考与二次提问,这就远远区别于教学互动中的“有效互动”模式,也无法活跃课堂参与。课堂是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师需要鼓舞学生有效互动,活跃课堂参与。比如,在学习理论课程时,不能照本宣科、按部就班的阅读教材中学生看的到的知识,可以设置问题,拔高问题难度,使其具备挑战性。教师任务型的问题设置,能够使学生从心理上加强对问题的重视性,认真对待问题,对待课堂。教师可以在课前设置诸如“声乐作品的表现形式”等问题,请学生在课前积极准备资料,以备参与课堂讨论。3、创造表演空间,注重个性发展
每个学生学的乐器不同,年龄不同,所学音乐的程度也不同,学情复杂,使授课难度加大,这使得在教授过程中,要有整体性,也要有个别性。音乐理论课主要讲授的是音乐理论,但其理论性与实践性兼备,教学不能脱离实践开展,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创造表演空间,为学生提供艺术实践机会。教室是最基本也是最有力的表演空间,每一章节学习后,教师可以请学生即兴发挥,考察学生的知识汲取量,也能够在检验中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利于教学反思。同时,教师可以组织编曲参加校园活动,如青歌赛、文艺晚会等,以班级集体的身份呼吁学生共同参与,既利于学生的自我成长,也有利于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提高学生的舞台表演心理素质。古语有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传统的静态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应于现代教学,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音乐理论课堂的高效教学,需要知行合一。此外,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表达。音乐的世界是五彩斑斓,没有标准,没有模式。音乐理论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因此教师要鼓励支持学生的个性化表达,准确把握学生的个体差异,使其发挥所长。音乐是一种综合艺术,更是一种情感艺术。它的魅力就在于能给人一个驰骋想象的自由空间,注重学生的个性化表达,有利于学生的情感抒发,也是生本教育理念的重要体现。
四、结语
各行业领域的人们都或多或少的存在一定的畏难情绪,畏难情绪不是洪水猛兽,方法得当,则可以制约其消极影响。本文就学生学习音乐理论课畏难情绪方面进行了分析与探讨。教师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要组织者与领导者,责任重大,需要在综合了解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从教学出发,做好积极引导,培养学生兴趣工作;也要促进课堂有效互动,活跃课堂参与;此外,教学讲究知行合一,教学效果可以通过实践进行反思,因此需要为学生创造表演空间,注重个性发展。除备课授课解惑是教师的基本任务之外,了解学生的课堂心理变化、有效解决学生畏难情绪也是教师教学工作中的重点内容。克服畏难情绪,不仅对于音乐理论课学习有益,也利于自身学习能力的成长。注:天津师范大学津沽学院教育科研项目,课题名称:学生学习理论课畏难情绪对策研究--以音乐理论课为例,课题批准号:JKX1609541
参考文献:[1]陆琴芳.怎样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6(06):72-73.
[2]吴荣.中职生声乐学习畏难情绪对策研究[J].艺术教育,2015(03):141-142.
[3]刘懿.论儿童学琴的畏难情绪[J].戏剧之家,2014(18):247.
[4]黄科.多种教学法则相结合,根除初一学生数学畏难情绪[J].中学生数理化(学研版),2014(08):39.
[5]郑兰.舞蹈基训中学生畏难情绪产生的原因及其消除[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1(10):29+38.
北极光 2018年1期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