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诗意盎然的大岭风情

时间:2023/11/9 作者: 北极光 热度: 10945
  兴安岭的美丽,令多少人仰望,北极光的神奇,令多少人向往。白雪蓝天,青山绿水,林海湿地,界江风情,让多少人如痴如醉的诗情画意,无不壮美在生态和谐的家园里。倘若你置身碧波流翠的林海中,倘若你漫步曲径通幽的小路上,倘若你思念阔别已久的故乡时,只要你轻轻的翻开《敖荣春诗选》,他就会把你的青睐一页页染绿。他是塞北的雪花,轻盈飘逸,他是山谷的小溪,悠悠吟曲,他是久别的乡音,寻寻觅觅,他把大兴安岭的万种风情,以爱之笔,豪洒地挥进浓浓的诗意里,繁衍生息……今天他终于破茧成蝶,展开双翼!
  《敖荣春诗选》是我编选的一本诗集,编完后,既感到轻松,又觉得沉重;轻松的是能从荣春先生二千余首诗中择选出一部分诗结集成册,沉重的是还有很大一部分诗未能编入选集中。恰如其分地说,我在荣春先生二千多首诗歌里,只荟萃出部分情感,奉献给大家融汇交流,尚有很多值得回味的诗,至今仍在我的脑海中沉淀,就像一壶好酒,陈酿飘香,几杯过后,越品越有滋味。我宁愿醉了自己,也要把这种芳香分享给大家。但更为可兴的是,荣春先生这本诗选,摆在我面前犹如一碗野味馥羮,令人品不够大岭风情,令人闻不尽朗朗书声。在此我仅对《敖荣春诗选》和其人的所知,以微薄之见与读者管窥。
  大兴安岭是养育森林的地方,同时也养育了鲍雨冰、陈土果、周绍庭等众多的“森林诗人”,荣春先生和他们是同龄人。一样的青春年华在岁月的长河中扬帆;一样的憧憬向往在崇山峻岭上眺望;一样的梦想诗翼在蔚蓝的天空上翱翔。虽然他谦称自己不是诗人,但森林的年轮早已青翠了他的情感,使他的心海浩瀚,绿色的情怀是他的永远。《敖荣春诗选》共收集荣春先生259首作品,观其内容大致可分五大类:一是对大兴安岭的乡土风情、自然景观的描写;二是给文朋艺友的馈赠诗;三是为摄影作品配诗;四是抒发情怀增添雅趣的藏头诗;五是外地旅行的随笔游记诗。
  《敖荣春诗选》已由黑龙江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了。他是我采撷的一朵小花,虽然不美丽,却开放在雪野上,独凛芬芳;他是我捋下的一枚松针,虽然很细小,却绿了四季风光,生命顽强;他是我听到的一声雁鸣,虽然很悦耳,却没有留下踪影,依旧思乡。好苗不嫌土瘠,好木愿经风雨,长成绿荫,挺拔英姿,在嶙峋的峭壁上,把顽强的生命一点一点地慢慢成长。春夏秋冬风韵着他的诗情,四季轮回叠印着他的风景。《敖荣春诗选》的问世,虽未成经典,但含光蕴彩,他为兴安文坛增添了一块璞玉。相信在人们的品读之中,一定会磨出玉的斑斓,闪现出思想的火花和诗人的情感。
  对家乡冰雪情有独钟
  大兴安岭开发建设初期素有“高寒禁区”之称,地处祖国的最北端。天寒地冻练就了这里人们与恶劣环境抗争的斗志,并逐渐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冰雪文化。荣春先生的冰雪诗,以其独具的特色,为兴安文坛奠定了“冰雪诗”发展的里程,因为至今荣春先生的《冰雪呼中》一书,是我读到的第一本以写冰雪为主的诗集,这本诗集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可能成为一部点睛之著,填写我国冰雪文化“诗集”的空白,令人瞩目。
  在编《敖荣春诗选》中,大部分的“冰雪诗”是选自《冰雪呼中》诗集。呼中小镇是荣春先生的第二故乡,他的人生成长旅途是在那里起步的。山路崎岖使他长出森林的根须;雪岭巍峨使他长成青松的年轮;岁月沧桑使他倾吐吟诗的渴望。他的诗大多源于自然,色如丹青,声似天籁,在冰雪中摇曳呼唤,令人闻声遥看:“牧童戏冷/玉笛吹冰/一群牛羊风雪中/恋枯草/忘归程/长河落日晚山静/短鞭高举吆喝声……”(《呼中牧雪》)。“张扬热烈/凝聚清寒/红尘不染品如莲/枝素雅/叶清婉/一抹梢头如火燃/点缀呼中山水间……”(《雪中红柳》)。诗于声色,语感灼热,多具品味,多具风格。《呼中牧雪》一诗,写的是牧童在雪中玩耍的情景,把北风啸啸之声,当做牧笛唱晚,在结冰的河道上,踏着落日将恋着吃草的牛羊,一鞭一鞭地朝家的方向催赶。他的吆喝声,清脆、悠扬、自然,给呼啸的山风伴几声优美的童音,仿佛晚霞为牧童的伴唱映红了天色。写出了景致于情,声于天籁之美的感受。另一首《雪中红柳》是写意诗,仿佛诗人刻意追求画意之美,以情染丹青,意会言情,速写出红柳在雪中的风韵,清洁淡雅,玉枝如莲,绰绰婉影,随风摇曳,在一片苍色之中,隐约可见“一抹梢头如火燃”的生机景象,楚楚动人。不禁使人联想: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顽强的生命力,赋予了红柳不惧严寒的品格,它以红妆素裹之美,点缀着大兴安岭的雪岭山川。两首诗风格迥异,但虚实结合,手法多变,语言巧动,凝练朴实,让人一看清新明了,又不乏诗意盎然,读后余韵袅袅,令人在雪景野趣中流连忘返,置身那种境界中品味回顾,把诗情画意写进人们的心里。
  生活的积累和创作行为的主动,乃是诗人必须具备的两个基本条件,勤奋是这两个条件的血脉,悟性是这两个条件的灵魂。两者缺一不可,互关互补,凸显在创作中作用的发挥。可以这样说,生活是源泉,创作行为是流水,源深了水才能流长。荣春先生就是心中有源的诗人,他的热血在雪岭之巅澎湃,鸟瞰林海茫茫,仿佛诗人用翠绿的容颜笑慰白雪蓝天。登上兴安第一高塔,极目远望,群山巍峨犹如万马奔腾,好一个高处不胜寒,唯有诗情入云端。“晨晖遍洒/流霞倾尽/白山铁塔大岭魂/迎风雪/守绿荫/塔上卫士牵白云/塔下游人采山珍/人/也入云/塔/也入云”(《兴安第一塔》)。呼中大白山,素有兴安最高峰之称,常年积雪不化,寒风凛冽,山陡石峡,路阶迭宕。如今它是兴安旅游的一大景观,站在山顶,忽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诗人举目眺望,感慨万分,视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开阔,身心得到了蓝天白雪的净化,他的诗情也在与守塔人的交谈中得到了升华。荣春先生是大兴安岭林区培养的第一批青年干部,有三十多年的基层工作经验,对劳作在一线的林业工人生活状况了如指掌。开发初期山场的生活非常艰苦,特别是到了冬季,一旦大雪封山,无路可走,取暖用汽油桶自作的简易炉子,是他们点燃了峥嵘岁月的青春;是他们熔炼了其乐无穷的精神。吃冻菜、喝清汤,啃窝头,当时的生活可以这样形容一点不为过:吃水用麻袋,开门架脚踹。“一抹荒凉/艰苦异常/吃水全用麻袋装/小青工/住帐篷/柴油发电灯不亮 /娱乐跳床落水缸/苦/也无妨/累/也无妨”(《苦中有乐》)。这首诗虽然没被收入《敖荣春诗选》但足以说明荣春先生是从那个年代过来的人,若没有亲身体验,凭空想象是写不出这样真切、生动且情趣高尚的诗篇的。通过今昔对比,他为守塔工人而骄傲和自豪,是他们吃苦耐劳的身影,站成了大兴安岭最高最美的风景。他们的歌声入云,他们的豪情入云,他们的梦想入云,他们这种不惧大冷大寒的乐观主义精神,正是脉脉相传的大兴安岭精神的缩影。
  诗是生活的画笔,虽然没有五颜六色,却也能调出生活的情趣,只要贴近百姓,走进群众,用爱言实意表真情,清冷的日子也能被爱温暖被情打动。“夜寒山静/冷树乱鸦/琼蕊数枝待竞发/冰雪屋/玉人家/冬闲尽说悄悄话/来年咱家干点啥/唠/家常嗑/说/家常话”(《山里人家》)。百姓的生活点滴,平平凡凡,却朴实着每个人的情感,这就是实实在在的百姓生活,算计着明年能干点啥赚点钱,早点过上好日子。诗写得直朴、真切,语气亲昵、温润,与寒冷的特定环境形成一个反差。诗人用“琼蕊数枝待竞发”这样的句子,为全诗注入了暖色调的意象,使冰雪小屋里的农家人有了生气,谈笑风生,其乐融融,对未来生活充满美好憧憬和渴盼。纵观全诗,一个“待”字将通篇写活了,冷树结满琼枝玉蕊,只“待”来年春风一到就会百芳争艳。诗中预示着百姓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充实、富裕,这是荣春先生所要表达的真实意义;这是诗人关切民生,体贴民生,感知民生的深情寄语和发自内心的祝愿。但愿他的故乡冰雪呼中,那里的人们生活开心愉快,用勤劳的双手把家乡建设得越来越美好,变成一座新美如画的林区小镇。“美丽雪花/银色请柬/红柳迷人做封面/诗一首/画一卷/水墨淡雅情无限/鸿雁捎书春序言……”(《诗画呼中》)。当诗人逆旅回程,参加呼中举办的“中国最冷小镇”冰雪摄影大赛时,看到家乡的变化太大了,令人不敢相信,兴奋之际写下了这首诗。虽然时值冬季,大雪纷飞,雾蒙皑皑,可呼中小镇在他的眼中,却新美如画,勾人魂魄。是那张“银色请柬”用无声的语言,邀请他来参加这次冰雪摄影盛会的,真是无声胜有声,新朋老友相聚在一起,拍雪景、叙旧情,留下回忆,带走感动。
  冰雪的魅力,使人陶醉,使人留恋,使人痴情,也往往给人留下思索。大凡艺术家对冰雪文化都情有独钟,摄影家用镜头拍下冰雪世界的千姿百态,画家用丹青绘出多彩世界的浪漫情调,歌唱家用声情并茂把塞北的雪唱得飞韵满天。荣春先生的冰雪诗,不仅限于对冰雪的热爱,他深邃的思索,更哲理出他对冰雪文化的理解和透视。下面这首小诗,最能代表他对雪的认知,给“雪”的含义,标注上一个新的诠释:“一场大雪/把黑夜/染成一张白纸”(《雪》)。此诗言简意赅,余音悬外,致人思索、冥想……
  对文朋艺友坦荡挚诚
  在当下交友有多种方式,网络交友是最直接、最便捷的一种方式,而且可以随时随地的通过语音或视频,进行无距离的交流。这是最现代、最时尚、最流行的方法。但荣春先生,不俗潮流,不崇时尚,依旧固守用笔墨诗文向朋友表达内心的情感,来致以对朋友的敬意。所以在他的《敖荣春诗选》中,专辟栏目为朋友抒怀,这不难看出他对朋友是那般的善爱谦和,不惜笔墨为朋友赐上几句诗文共勉。如果将他写的诗歌全部梳理一下,我们会发现其中有许多是他对文友挚情的表达,他把诸多的真心话语给了朋友,甚至有的朋友还没等见到他的诗文就已离世而去。相信天堂的朋友永远能活在荣春先生的诗文里,他深深地为你祈祷祝福。“岭上白桦/晨晖遍洒/疏林秀影/绿野中/一件素衣/白得让人心动/千年不变/玉立亭亭/一双双/多雨的眼睛/深情/守望着大岭”(《白桦》)。这首诗写的是一位英才早逝的诗人陈土果,他是大兴安岭写“森林诗”的杰出代表。提起陈土果大兴安岭诗界无人不晓,他为“森林诗”的发展推波助澜,并举旗呐喊为“森林诗”的兴起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同时也带起了一批写“森林诗”的热血青年。
  荣春先生在兴安文坛有着广泛的亲和力,他不仅与诗界朋友互动,也常和摄影家、音乐家、美术家、书法家等艺术界的朋友在一起互通有无,相磋技艺,在漫不经意的聊谈中,增进了友谊,增进了了解,增进了互信,使许多有个性的艺术家成为了他的诤友。他写的致友诗形式多样,不拘风格,有的诙谐,有的庄重,有的趣味,有的直率,既写得形象,又寄以寓意。不妨看看这首藏头诗《北望极光》:“志存高远亦勤劳/军中掌印手执刀/做出表率文朋敬/鞋在脚下步步高/众星捧月照大岭/人文艺友吐春潮/想看极光向北望/穿鞋何惧号码小”。这是荣春先生五年前写的致友诗,那时沈志军正在作家协会当主席,外界常把作协戏称“做鞋”的,不知何时,这句话就成了对作家协会的代称。此诗藏头句是:志军做鞋众人想穿。诗中集诙谐、趣味、直率融为一体,方见荣春先生颇费匠心倾注,对沈志军在这个岗位上寄予厚望:“志存高远亦勤劳”、“做出表率文朋敬”。剖腹明心向朋友进言,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只要把鞋做好了,众人都想穿。确实沈志军在作协没负众望,团结一班人,以活动展风貌,以作品创风采,以实干树风气,把作家协会的工作有声有色地开展起来了。在某种意义上讲,致友诗是具有鞭策、鼓励、共勉的作用的,它的表达既注重口语化,又不失风雅,有的含蓄隐讳,有的质朴率言。因为诗歌毕竟是一门语言艺术,如果不能生动形象的反映客观事物,那么就没有诗歌的魅力所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两者谁也离不开谁,两者结合完美了,才能形成一部好的作品。写诗的技巧赖于在实践中一点一点地摸索和掌握,娴熟的运用好诗的语言艺术,才能给诗的对象缝制出一套美丽的嫁妆。多练伏案功夫,持之以恒,这是通往诗歌殿堂的唯一捷径,铁杵磨成针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诚然,荣春先生手中的铁杵已磨成针,他运用自如,随心所欲,游刃有余。但冰非一日之寒,苦尽甘来,欣慰得之。他的许多致友诗都寓情于意,读来使人感到亲切,似乎诗中参溶一种情感的粘合剂,把他与文友之间的友谊,紧紧的融合在一起。他在《文友雅趣》一诗中这样写道:“鲁山远眺红日晓/微风细雨润春潮/才子发奋勤耕笔/高声常喊大岭骄”,“成篇力作满纸金/燃尽红烛写新人/笔锋犀利雕方字/妙手绣出花似锦”,“书写风流今古事/丛生秀色芳自华/泼染一岭兴安雪/墨溅林海满春花”,“朱印一方染书丛/宏图展开师生情/挥笔搅动鹅池水/毫素满岭泼墨声”。这是一首藏头诗,把头一个字连起来念:“鲁微才高,成燃笔妙,书从泼墨,朱宏挥毫”。鲁微,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省驻地作家、诗人;诚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省驻地作家;张书丛,省书协会员、画家、书法家;朱宏,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书法家。诗中提及的四人,都是在我区文坛上名声斐外的文学艺术家。荣春先生笔墨凝练,特征鲜明,寥寥数笔为他们画像,使这些文友在他的笔下,人格丰满、才华横溢,儒雅的形象在兴安文坛艺苑中又鲜活起来,他是在为兴安文朋艺友立传,使其名扬域外。
  荣春先生的致友诗,大多都写得很有灵性,达到了精、巧、妙、俏的完美结合,他把许多文朋艺友会意地聚在一起,仿佛在开一场文化沙龙的篝火晚会,既轻松自然,又彰显出文人相聚的文化氛围。“鲁微写风/荒城言情/祥山丽句歌大岭/思妙笔/吐豪情/成春版画鹿长鸣/计伟作词歌有声/写/文坛幸/歌/文坛兴”(《赞文友》)。鲁微、荒城、祥山、成春、计伟,他们不仅仅是文朋艺友,更胜似兄弟,志同道合,感情融洽。荣春先生作为兄长平时在工作和生活上,关心、爱护他们。诗写得小巧玲珑,雅兴非凡,准确地讲,抓住了每个人的特性、爱好,形象地表述了他们的举止言行和风雅。整首诗没有拼凑之感,语气贯通顺畅,起承转合自然,突显了兴安人颂歌大岭的主题意识。荣春先生写这类的诗,早已轻车熟路,信手拈来,随意道去。2013年秋,地委宣传部组织一次“龙江行”采风活动,人员主要由作家协会和摄影家协会组成。二十几人的创作团队由地委宣传部副部长曹国志领队,从漠河乘船出发,顺水而下直至呼玛采风结束。回到家后,他写了一些致友诗,回恋“龙江行”采风的日日夜夜,读罢很受感动,他把团队里所有成员的名字,在诗中巧藏,可见他对文朋艺友的坦荡挚诚,非同一般。请原谅我不能在此文中逐一例举,只好选两首最具概括性的诗作,来和大家一起品味!“蓝蓝天长/弯弯水路/游轮逆波江源处/彩衣影/染水幕/文友构思船头坐/不知秋风是几度/醉/也糊涂/醒/也糊涂”(《致心一处》)。此诗写出了文友们的当时心态,因为责任负身,兴奋过后,而深深陷入沉思。这首诗辩证地写出了,没有糊涂哪有清醒,没有清醒哪有致心一处。“致心一处”是大家的共同目标,也是大家期盼已久的梦想。荣春先生最理解大家,最知晓文人的秉性,哪怕困难重重,都能克服,怕就怕拿不出最好的作品,奉献给兴安岭的父老乡亲。当然,诗中也隐藏着为大家忧思的情绪,但确切地说在某种程度上更多是为大家鼓劲,同心协力把任务圆满完成。他的另一首《聚散皆缘》,是采风结束时写给大家的:“一桌进餐/甲板共眠/风雨同舟好几天/见亦难/别亦难/采风终了各自还/友好存真心相连/聚/也是缘/散/也是缘”。十余天的采风时光,千金不换,文友们都珍惜在心,成为永藏的记忆,封存年年岁岁,装订一本垂青的史册,让后人们观光浏览,秉承兴安文化,代代相传、发扬光大。
  以上谈及的致友诗,都是荣春先生写给与他接触的文人墨客,有的成为挚友,有的成为忘年之交,甚至有的成为膜拜者,致于名人大家也不乏在他的诗中有闻。“感人至真君子交/谢意心声笔难描/墨溅兴安千山笑/涛涌渤海万里遥/大师闲雅雕方字/家藏古韵巧挥毫/惠存知音友情重/赠题墨宝功利抛/书韵流芳龙蛇舞/名满华夏国手高”(《赠墨涛先生》)。墨涛,原名靳富强,中国国家书画院副院长,北京荣宝斋特邀画家。墨涛先生不吝笔墨,惠赠荣春先生一幅书名题字:美丽神奇的大兴安岭。荣春先生为表达谢意,馈赠藏头诗一首,藏句是:感谢墨涛大家惠赠书名。荣春先生近年连续出版了十几部诗集和摄影画册,为兴安文坛景上添彩,熠熠生辉。原地委书记肖建春,对兴安文化的发展繁荣给予了高度重视,并在第二次全区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上做了重要讲话。在这次代表大会上,荣春先生被推举为名誉主席,他的人品和作品得到了大家的充分认可,也得到了组织和领导给他的褒奖和荣誉。肖建春书记在《赠荣春兄》诗中写道:“兴安岭上一老翁/遣词造句书闲情/端起龙江泼重彩/摘下松桦当笔耕/诗辞摄影能量正/傲骨犟心两袖清/硕果卓著文友赞/撩拨计伟好诗评”,“读山阅水未偷闲/荣辱不却山水间/春思常忆念老友/兄弟文深笔墨缘/诗藏古韵音知己/歌赋心声颂大千/摄下风流独占彩/影沁寒香自然传/作笑谈写身边事/品趣猎奇说眼前/有意神慧书新语/感叹雪岭破万卷”。藏句是:读荣春兄诗歌摄影作品有感。诗中肯定了荣春先生对兴安文化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反映出他那种坚韧执著勤奋好学的做人品质。荣春先生写致友诗,赠的是情感,赠的是鼓舞,赠的是勉力,赠的也是诗友们共同的愿望和志向,携手并肩为大兴安岭文坛的发展繁荣,做出不懈的努力。
  对生活热爱以墨染情
  从生活中解脱烦忧去寻找快乐,这是每个人的向往。其实,向往就是从烦忧里走出来的生活,它是一种没有被注释的路标,你向哪个方向憧憬,哪个路口就会回响起你的足音,即使烦忧再多,也阻止不了生活的美丽。荣春先生退休后,他并没有享受到太多的休闲之乐,而是背着相机到处追光掠影,拍下了许多大兴安岭的旖旎风光和人们难以涉足的山高水远。可谓:路远兮,只有真情墨染山水间。当人们走进他的摄影展厅,就仿佛领略到了大兴安岭的万种风情。他的摄影作品,为什么能如此引人注目?缘在相片上又有一番别样的风景,那就是每一幅相片都有他的题诗。诗情入景更显风光妩媚,使摄影艺术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以诗的情感为摄影作品渲染出独具阅读之美的特征。这就是多彩的生活在他向往的旅途上绽放,袅袅芳菲伴着岁月的时光,沿着大兴安岭蜿蜒的龙脉,去寻觅他激情的诗行。你在哪里?“一条龙脉水流波/飞渡走漩涡/挥毫向天赫/峰高浪急奈我何/乘风好去/龙江千里/直下看山河/远水江天秋碧/云彩浪中过/江山如画/谁与我波澜壮阔”(《江山如画》)。这是诗人乘船,在黑龙江上采风写下的诗句,聆耳震撼,大气磅礴。滔滔的黑龙江激荡着他的诗情,满江秋色为他引吭高歌。抒大我之志,壮兴安豪情,御风破浪向天赫!看,好一条黑龙江,多么神奇美丽,此时此刻,有谁不为你的浩瀚壮观而感叹!
  生活就像是一面镜子,无论你走到哪里,都和你形影不离终生相伴。它既能反映出一个时代的历史风貌,又能折射出一个人的内心情感。只要你热爱生活,走进生活,生活就不会抛弃你。因为生活是人类的教科书,你读懂了生活,才能读懂自己,认识世界。“江岸远处一道黄/山路伸向远方/农夫迎朝伴暮/辛苦就在路上/步履有些摇晃/ 蹒跚也是刚强/走过多少春秋冬夏/才走成这片模样”(《山路》)。生活里的艰辛太多,就像崎岖的山路一样,不知走过多少春秋冬夏,才能走出一个刚强的模样。这首诗写的就是生活里的人和事,形象地刻画出一个农夫不畏艰辛,在漫长岁月的风雨中,被砥砺成一个生命的强者。我们之所以能有今天的温饱,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千千万万个农民兄弟。他们质朴、勤劳、刚强、坚毅,深得人们的敬爱和点赞。我们可以看出诗人的情感是多么的诚挚,他塑造的形象,不是用华丽的字句垒砌起来的诗行,而是找准切入点,用情一点一点地镌刻、雕琢、濡染,惟妙惟肖地浓缩出那个农民:“辛苦就在路上/步履有些摇晃/蹒跚也是刚强”的人物特征。诗人刻意用“辛苦、摇晃、 蹒跚”三个词组,别具匠心地衬托渲染这个农夫,通过这种铺垫,凸显农夫的刚强。诗人的艺术创作手法卓越,底蕴深厚,一衬一托把一个充满个性的形象,跃然纸上。若没有厚重的生活积累,不深深地潜入生活里,你的作品就不能接地气,就没有真实情感。诗人在“龙江行”采风过程中,创作出许多乡土气息浓郁的诗篇。“一株迎客松/圆顶七彩亭/男女老少望渡口/黑犬竖耳听/松杆木板围小院/满架藤蔓绿意浓/渡口就是村民的嘴/总是唠叨/村里的那点儿事情”(《村头渡口》)。小村不大,人口不多,渡口是人们往来的客栈,也是村民凑热闹的集散地。闲时这里汇聚着男女老少,七嘴八舌也不知道他们在讲些啥。百姓生活,其实就这么简单,在喜笑怒骂,家常里短中讨生活。不可能每天都轰轰烈烈,时而安静,时而喧闹,村民在习惯中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诗中所展现的就是村民们的日常生活。小狗“竖耳听”,一副奴才相。这只狗的出现,不仅为诗增添了雅趣,也为诗的灵动塑造了一个小品。此诗写的是小江村生活的一个侧影,诗人把村里的那点儿事,都聚焦到渡口这儿,因为渡口就是村民的“嘴”,这句话幽默、生动、形象,很有韵味和意境。
  生活的摇篮,即开满烂漫的鲜花,也摇曳着雨雪风寒,他摇睡童年的梦幻,也摇醒人生的梦魇,世间的沧海桑田,就是风一程雨一程的变迁。一张岁月的脸,不经得风雨,哪能见彩虹。“几块玻璃/几根铁钉/莫忘当年住帐篷/青纱帐/雪窝棚/筑路先行铺彩虹/到处都有它身影/住/也帐篷/忆/也帐篷”(《忆帐篷》)。荣春先生是从雪岭上走下来的诗人,遥想当年,他们在高高的兴安岭上,不畏严寒,破冰筑路,把刺骨的月色一夜夜踏弯。他们点燃起篝火,烫热寂寞的无眠;他们的青春经过苦与乐的熔炼,越发坚韧傲然,哪怕有再大的磨难已成过眼云烟。因为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勇往直前,永远不变。经历的不同,时代的不同,环境的不同,决定着每个人的感受各异,只有同一感受的人,才能写出同一风格的诗篇:“安营扎寨/斩棘披荆/帐篷始终伴我行/似新村/如军营/是它目送我上工/几根绳拉风雪中/说/也帐篷/赞/也帐篷”(《赞帐篷》)。帐篷是记忆,帐篷是情感。人上了年纪后都会有抹不去的记忆。帐篷是荣春先生抹不去的记忆,是他最亲情、最眷恋的小屋,帐篷是他人生中读懂的最丰富、最内涵的史书,帐篷里的日日夜夜,就是他成长的朝朝暮暮。今天他把对峥嵘岁月的回顾,当作自己认识再认识,深刻再深刻的解读。只有真情流露,才能感人肺腑,他的每一句诗行,都镌刻着历史的真实记录:“脚比路长/路在脚下/天涯彩虹谁来画/风枪吼/险沟跨/军民苦战兴安岭/敢劈冻土把仗打/亲/如一家/胜/似一家”(《赞铁道兵》)。铁道兵战士,骨头最硬,毅志最坚,劈山开路,架桥通函。雨是淋漓的汗,风吼身上钻,哪里最艰苦,哪里就有他们的鏖战。大兴安岭的开发建设,如果没有铁道兵的逐路先行,就不会有新林区的发展和繁荣;如果没有铁道兵的无私奉献,就不会有兴安岭的未来和展望;如果没有铁道兵的历史丰碑,就不会有这代人的光荣和梦想。“脚比路长/路在脚下/天涯彩虹谁来画”。多么感人的诗句,多么深刻的哲理,“脚比路长”这是诗人对铁道兵发自内心的感叹和赞誉!这就是岁月的彩虹,写下的真情日记。啊,朋友,热爱生活吧,生活的激流,会使你的人生向着彼岸扬帆无羁。
  荣春先生对生活的态度是非常严谨的,但在严谨中产生的诙谐、幽默,更显趣味:“卸磨老驴/自在逍遥/野色无人满处跑/没草料/自己找/随性放歌兴安岭/满纸撒野山水娇/拍/山一角/写/江一条”(《自画像》)。读后给人留有一种在调侃中更生津提味的感觉,用语无拘无束,随意性很大,但写得轻松自然,闲情自乐,趣味丛生。看出荣春先生退休后的心态,他把写诗、摄影等爱好,当作生活中的娱乐,这种娱乐充分体现在他对艺术创作上的执著和痴情。只要你善待生活,哪里都有浪漫的风景。“江水奔涌/绿荫正浓/磷立的悬崖/是一道变迁的风景/清风把眼睛灌醉/也遮不住透明的笑容/是谁犁起江上的浪花/洒下一帘幽梦/一些似远似近的声音/淹没了/渔翁远去的背影/生活好像/一枚小小的封印/点缀着/一幅水墨丹青”(《一幅丹青》)。大自然的美轮美奂,在诗人的笔下是那般的精彩斑斓。诗人以景渲情,以情染景:一帘幽梦如莲,在江面上托起古色古香的风情,耕耘浪花的渔翁,载着收获的背影远去,生活好像一枚无声的封印,在悄悄点缀着大自然的美景。诗写得清新自然,情景合一,出神入化,营造出一种安详、宁静、幽美、和谐的氛围。荣春先生很注重挖掘生活,从生活的土壤中汲取养分,来丰富自己的艺术创作。他对许多客观事物都能细心观察,在对比中找到个性,用自己独特的感受,去塑造典型形象。“稳稳当当/慢悠悠/一个劲地/拖着/生活走”(《老牛车》)。语言洗炼、利落,寥寥数笔,勾勒出老牛拉车的形象。诗中寓意着做人,就要有“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诗小意大,如果自己的境界不高,胸襟不坦荡,是很难造出这种诗境的。踏踏实实的做人,生活才能稳稳当当,日子才能过的充实。诗中老牛拉车的精神,是值得大家学习的,只有吃苦耐劳才能获得美好的生活。关注人生、热爱生活、亲近自然,是荣春先生文艺创作的主旋律。他用激情的笔墨,鼓舞人、鞭策人,催人奋发向上;他团结诗友,凝聚力量,感召人们以崇高的理想书写兴安文化的新篇章!
  对摄影作品配诗吟咏
  作为摄影艺术,跟绘画一样,都是诉诸视觉空间艺术。摄影是反映瞬间形象的艺术,包含着对事物形象、内容的抽象认识。但美是构成一幅摄影作品的基本要素,无论是从事风光摄影、人像摄影,还是从事新闻摄影、纪实摄影,都要遵循“美”这一基本原则。荣春先生摄影作品的最大特点是他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为每一幅照片都配上一首诗,以诗裱景,以景传情,达到了影中有诗,诗中有景,诗景交融,为摄影艺术增添了美感,使人从中览阅到独具风味的诗情画意。尽管给摄影作品配诗并不少见,但荣春先生在他出版的五部摄影作品集中,每一幅照片都配有一首小诗,这样的摄影集在国内并不多见,唯独其美,将诗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甚为令人观之称赞!前面讲到,摄影是瞬间形象,反映在照片上有许多是抽象的、朦胧的,如不经人的主观意识渲染,你是辨不清具体形象的,你对照片的感知就达不到作品所要呈现的艺术效果。如作者在黑龙江上采风,乘船拍下的一幅照片,如没有配诗的表述,就很难看到有一尊佛像盘坐在江岸的峭壁上,像在保佑着来往船只的一路平安。真是巧成天意,让作者抓住瞬间的形象,把这座佛定格在方寸之间,使人遐想回味。“千里洪峰界江险/一片汪洋水流天/绿树倒影波浪滚/白云闲卷任舒展/奇石自然神功巧/仙人指路好渡船/身负文债追光影/我遇佛缘山水间”(《江岸佛像》)。经过诗的明示,“仙人指路好渡船”,“我遇佛缘山水间”两句,这座佛像的轮廓就一目了然,清晰可见,使其抽象变成聚象的可观物,人的感知也就随之发生变化。从起初的模糊,变成豁达明朗,眼前一亮,犹如佛现灵光,倒映在江面上,护驾着人们安全行航。配诗往往能给照片上的风景,带入诗情,植入画意,引人入胜,为照片上的景物,点缀一抹无声的语言色彩。《彩影悬河》是荣春先生拍的另一幅风光片。看似一幅山水画,江岸上一丛丛的灌木林,环环相连,在秋露的润染下或黄或紫,或青或绿,浓淡各异,色彩缤纷,仿佛秋雨把一条彩练倾泻进水面,诡谲奇幻,美妙绝伦,难以言喻。“几笔重彩/染一抹靓丽/把满眼斑斓/丢在倒影里/画一幅水情山梦/送给小溪/北极的秋天/收获了/彩练缕缕”。这幅风光照本身就显示出物景的流动性,而且层次分明,远山樟松虬枝苍翠,近水林木色泽斑斓,水中倒影波光潋滟。看上去惹人心动,但有诗的衬托,更深邃了画面的意境,使人与景物连动,产生物感效应,随着时空的交错,任联想肆意驰骋,配诗起到了辅助作用,实出了画面的艺术效果。
  直白醒目也是一种创作手段,它更能直接了当阐明自己的创作主题,让人不加思索就能阅懂你的风光、你的思想、你的目的。给这样的作品配诗,看似简单,却非不易。一是诗要写得明了透彻;二是要给画面增添意境,使简单的画面厚重起来;三是要语意折射出画面的思想情感。荣春先生这幅《航标》风景照,就是在江上看见对岸万绿丛中一点红,突发灵感拍下的一缕风光。“草坪绿/航标红/野眺青山外/渔歌翠屏中/风吹醉醒/斜照疏林梦/长水无波如镜/短树倒影横/江源流出一幅画/故园千里情”。配诗中写道“江源流出一幅画,故国千里情”。界江是两国的,可黑龙江的祖先却是出生在中国。他流着母亲的血,他唱着炎黄的歌,他是黑龙江的血脉,他是黑土地的衣钵。航标依偎在伟岸,仿佛把知心的话语向祖国诉说:我在您的怀抱里,永远明亮、赤诚,我是您眼里倾下的泪水,日夜流淌不迷航。诗附在照片上闪耀的是灵动鲜活的思想,他能起到解读照片的内涵,表达照片没有文字语言的缺憾,他可以为照片注解出感情的色彩,使摄影作品更具魅力。“铁塔扬波黛影清/此时无声却有情/大岭麋鹿雄姿健/昂首向天破长风/老枝虬干疏林意/云高野阔暮色中/满幕天光山无色/一轮夕阳落晚红”(《红日鹿影》)。为纪念铁道兵开发建设大兴安岭留下的光辉业绩,地委、行署决定在北山公园建造一座铁道兵纪念碑。铁塔无语,麋鹿无声,“此时无声却有情”,“满幕天光山无色,一轮夕阳落晚红”。浓浓的诗意与照片的色彩,浑然一体,相互渗透,把苍茫的暮色染红。这种色调明暗叠致,意境幽深,画面感凝重庄严,凸显出麋鹿在暮色中昂首向天的雄姿。
  加格达奇是樟子松生长的地方,大兴安岭是达紫香盛开的故乡。这里养育了勤劳、善良、勇敢的鄂伦春民族,是他们孕育了这片冻土地上独具魅力的风情,得到了人们共同的赞誉,最美不过鄂伦春姑娘,最艳不过达紫香怒放。达紫香一旦盛开,红似火,艳如霞,哪怕风雪再大也会被她的热烈融化。大兴安岭的达紫香(鄂伦春语),学名,杜鹃,有其独特的耐寒性,春雪越大,越显她的妩媚娇艳,越显她的从容傲然。荣春先生在他的一幅摄影照片上感慨道:“自愿春雪孕苞芽/敢向寒威问彩霞/兴安虽有千万树/惟我无叶满身花”(《杜鹃心语》)。作者把其拟人化了,着重渲染达紫香不畏严寒的品格,笑迎风雪,坦然自若。她的色彩艳丽炙热,灼人情感。诗中寓喻着生活在“高寒禁区”的人们,以旺盛的斗志和坚韧的毅力,与达紫香一样,在民族团结共同的努力下,把家乡建设得春暖花开,在“高寒禁区”过上像火一样的日子,越来越兴旺,越来越富裕。荣春先生的摄影诗,有的安然恬静似一潭美丽的涟漪;有的清新淡雅如一阵濛濛的细雨;有的磅礴大气犹如龙卷苍云。“情思悠悠/神韵茫茫/天下第一湾/坦坦荡荡/满载大岭深情/千古流淌/阅不尽一江龙色/欣赏晨晖霞光/登临绿岛仙境/畅饮瑶池琼浆/八十里大湾/斟满壮阔景象/醉了多少/如诗如画的遐想”(《江湾神韵》)。这是荣春先生在龙江行采风时,拍下的一幅远景大片。苍山磷立,江水浩淼,一条龙脉萦绕八十里大湾。作者登峰鸟瞰,江水碧绿如带,甩袖揽天,一望无际。江湾大岛如一块晶莹的翡翠,镶嵌在祖国母亲的青鬓上,千年光彩,万古生辉,增添了诗风画韵的气势,荡起了波澜。八十里大湾,好似洪荒浩淼的巨樽,斟满瑶池琼浆,斟满壮阔景象。是谁把酒临风?与壮丽山河共语!
  荣春先生的摄影诗,是开在照片中的一朵奇葩;是别在锦装上的一枚领花;是写在诗行里的一幅图画。他把对大兴安岭的挚深情感,用大写之意聚焦在镜头里,凝结在诗句中,把故园的大山大水和那里的乡土风情,以艺术之美向人们展示。他拍下的每一幅照片,都在记忆里永存;他写下的每一首诗篇,都在永存中吟唱。致臻致美是他对艺术的追求,也是他艺术之旅的终极目标。路途之遥,山高水长,走前人没走过的路,攀前人没越过的峰,这是他的执着,这是他的坚韧。只要耕耘就会有收获,收获希望,收获梦想,十余年付出的心血和汗水,终将会变成美丽的彩虹。若说荣春先生的诗,我难都读懂;若说荣春先生的摄影,使我眼色朦胧。但若把他的诗情和摄影交融在一起,让我看清了:这就是平淡的生活,这就是平凡的日子,这就是他在平凡中写下的书声影韵。如果,我们把荣春先生的摄影诗结集,完全可以独自成册,或叫“敖荣春摄影诗”,据我所知在国内至今还没有这样一本诗集问世。我们真心希望,在以后的日子里,能如愿以尝,看到此诗集的出版。我们期待这一天的到来!
  对诗歌探索意无止境
  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养育了我们诗的国度,在灿烂文化的熏陶下,我国古典诗歌在盛唐时期,就已达到了登峰造极之鼎,成为文学殿堂里金壁生辉,光彩夺目的锦冠。乃至今天在文学发展史上,仍占居举足轻重的地位。古典诗歌为我们留下一笔宝贵的艺术财富,我们从中汲取养分,取其精华,为当代诗歌的发展,不断努力探索,勇于实践,倡导文学样式的多元化,使诗更具美学持征。
  荣春先生在这方面,做了大胆的尝试,既丰富了诗歌娱乐性的功能,又传承发扬了诗歌固有的美学特征。这种探索和尝试,是我在编《敖荣春诗选》的过程中感受到的。虽然,这些带有娱乐性、游戏性的诗,大多没被我编入诗选,但我想在此文中与大家一起探讨、磋艺,并以我之鉴,甄赏一下此类诗带给我们的审美愉悦感和艺术上的审美思考。随着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的不断丰富,人们的需求也随之发生变化。所以,我们文艺工作者也要与时俱进,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丰富的文化产品,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如果你创作的文学作品,达不到众多人的审美品位,那么你就要在文学创作的多样性上,多花费心思,如何用你的艺术品位来调解人们的情趣,使人对你的作品产生雅兴,品嚼出滋味,我想这就是你与读者的共鸣。荣春先生的《画山》一诗,就是采用顶针艺术手法创作的,不妨抄录一段供大家赏析:“……画山临江石壁俏/壁俏神巧造画山/画山草坪绿满眼/满眼如霞五花山/花山如画迎游人/游人画中游画山”。顶针又称联珠,是人们较为熟知的一种修辞手法,用上文的终结(词语或句子)作下文的起始,使语句递相紧接而生动畅达。这也是我国古代诗人常用的修辞方式。荣春先生《画山》一诗,之所以写的成功,是他调动了人们的赏阅情趣,使“画山”一词在诗中往复出现,加深了人们对画山的认识,使人联想画山一定很美,欲盼到此一游。这样的诗很吸人们的眼球,他能诱导人产生对自然美景的向往,引发对其诗多看几眼的欲望。这就是顶针艺术手法,在诗歌中发挥渲染作用。古典诗歌在艺术上,有很多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譬如古诗的精悍凝炼,句式工整,对偶押韵,都需我们好好掌握并在实践中运用。在古典诗歌中对偶是非常讲究的,尤其是律诗要求更为严格,不仅词意要相对,平仄也要相对,如违背这一规定,就不成严格意义上的律诗了。尽管当今对诗歌的要求宽泛了许多,能大体上做到句式工整,合辙押韵,没有对偶句的出现,这在新诗中也是允许的。但荣春先生写诗,还是比较注重这一点的,对偶句在他的作品中,随处可见,而且都写的非常有诗的韵味和意境。“老蝉无声觉树冷/萤火有亮难温风”(《秋情满岭》)。“碧树凋余青更老/叶到深秋色自鲜”(《秋绿醉人》)。“夕阳斜照青山暮/霞光晨放旭日红/波涛泼墨浪堆雪/飞鸿追舟鸟随风”(《龙江行》)。“翠绿疑为玉/火红错当霞/妩媚对游客/明丽兴诗家”(《鸳鸯树》)。由于汉民族语言具有便于作成对偶的特性,所以上溯周秦典籍,下逮近代歌谣,常是采取这种排偶形式。这一形式素来就被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符合人们的审美心理才被广泛运用。
  荣春先生在诗的创作中,也非常注重迭字的运用,而且用的恰到好处。他在《银色呼中》一诗中写道:“一行脚印/把静踩乱/风中行人迷霜眼/冰凛凛/雪款款/清照写词声声慢/太白吟雪落轩辕。”短短的几句诗里,竟出现了三个迭字“ 凛凛 、款款、声声”,写出了迭字铿锵悦耳之声,增强了诗的渲染氛围,使语气节奏变得更加紧致有力,表现出人在风雪中那种洒脱豪爽的气质,炯炯有神。他在另一首诗里同样用迭字,写出了不同的语境,营造出一个带有音乐吟唱的山乡幽雅风情。“苍翠香樟树/碧野缕缕风/鸟雀窃窃语/莺鹂啾啾鸣/水磨吱吱响/牛哞一两声”(《晓起》)。可见重迭使用同一汉字,能增进语感的繁复和加强音调的和谐。准确地运用发挥好迭字在不同诗中的作用,就能造出不同的意境,起到单音字表达不出的艺术效果。在这我顺便提一下,荣春先生笔下的游字诗,写的也颇具韵味,小巧玲珑,有模有样,更显诗人的文字功底。请看这首小诗《品》:
  (一) (二)
  酒 酒
  钓叟, 伴钓叟,
  江上酌, 黑龙江上酌,
  与谁同醉? 无知己与谁同醉?
  有清风, 自然有清风。
  明月, 邀明月
  我。 我。
  这是一首棱形诗,很别致、新颖,读之并没有凑字之感。诗中反映出荣春先生那种宁静,安然,自若的心态。从字形上看就显得十分轻松自然,且带有一种轻盈雅致的艺术美感,既把诗作成了文字游戏,又起到了寓教于乐的作用。
  近年来,荣春先生写下了大量的藏头诗,如果不具有厚重的文化底蕴和高超的技艺,是难以驾驭这种文体的。顾名思义,所谓藏头诗,就是将要说的话,嵌在每行诗句的第一个字里,以此类推,完成一段所要达意的语言。荣春先生对藏头诗的写作有较深的研究,他能娴熟的运用和掌握好文字的表意功能,精雕细琢,把一个个方块字,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一首诗里写出两个诗意。“千仞临风立/山崖万古深/鸟鸣空林静/飞虹雨后新/绝顶登高望/万峰绕孤云/径曲通幽处/人烟起荒村/踪芳亦难觅/灭迹索声寻/孤帆随浪下/舟行橹弄声/蓑子愿风吹/笠童戏雨淋/翁依岸边树/独乐隐其身/钓出一轮月/寒光扫胡尘/江冻游鱼懒/雪洒满地银”(《柳宗元江雪》)。单就这首看,完整的表达了两个诗意:一个是柳宗元的《江雪》藏在句头,一个是荣春先生自己作的无题诗。这首藏头诗之所以写得好,是因为柳宗元《江雪》的诗境,大体上能反映在荣春先生的无题诗里,若隐若现,清清冷冷,萧萧瑟瑟,大有一片苍凉寂寞之感。两诗都是冷色调,巧妙地搭配在一起,让人看不出有雕琢之痕,浑然一体,即容思想性,又有艺术性。能写出这样的藏头诗,实属不易,看得出荣春先生是位艺术造诣颇深的文者!十几年来对诗艺的探索锲而不舍,孜孜以求。相信他在今后的岁月里,一定能创作出更为丰富多彩的文艺作品,弘扬大岭,讴歌时代!
  对兴安文化擎旗催征
  兴安文化源远流长,从十八站旧石器遗址,到最近发现的十几处古代岩画,足以证明远古时期这里就有了人类活动的踪迹。白山黑水是鲜卑祖先的摇篮,勤劳勇敢的鄂伦春是大兴安岭文化的传承者。“高高的兴安岭,一片大森林,森林里住着勇敢的鄂伦春”。随着1964年的开发建设,现代文化也继之从全国各地荟萃到这片土地上,它和青松白桦一样越长越茁壮,越长越有地域特色。白山是兴安岭的脊梁,黑水是兴安岭的血脉。兴安文化在这种特定的环境下,由远古一粒洪荒的种子,逐渐长成了遒拔苍劲的参天大树,尤其是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像雨后春笋一般,在千山万水之间,到处泛动着拨节的声响,文学艺术随之孕育发展,逐渐呈现出盎然生机的景象。2013年6月大兴安岭地区文联召开了第二届文代会,会上荣春先生被推举为文联名誉主席,并被中共大兴安岭地委、行署授予“兴安文化十大名人”荣誉称号。在此期间荣春先生接受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专访,举办了由他作词的演唱会,出版十三部诗集和五册配诗摄影集,更为难得的是其中多部作品被国家图书馆收藏,他摄影的风光作品,如今已传播到祖国各地,使大兴安岭这张绿色生态“名片”,得到了世人更多的认知,为兴安文坛锦上添彩,光照夺目。
  荣春先生退休后,把全部的热情和精力都专心致志地投入到兴安文化事业的建设上。在加格达奇他首例创办了个人的摄影作品展厅,将大兴安岭独具魅力四季风光和人文景观,用其慧眼和审美思想,凝聚成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虽然不是水墨丹青,但四处飘逸着百花争艳的芬芳,使人感到无处不弥漫着一个诗人对兴安家园如此挚爱的情怀。记得还是那次龙江行采风活动,地委主要领导点名让荣春先生参加,我也有幸被邀请到这个由诗人、摄影家组成的团队里。同宿一船,同游一江,同感地委、行署领导对文艺工作者的关怀,重新领略家乡的山水风光,重新感受那片土地上生长的乡情乡音,重新汲满那支干涸已久的笔墨,重新擦亮凝眸智慧的双眼。把汹涌澎湃的风光看个够;把激情四射的涛声写个够;把故园的乡情乡音亲个够。让黑龙江流淌出荡气和豪迈,让大兴安岭展现更加迷人的风采,让文朋影友把久久期盼的梦想盛开。荣春先生是我们采风团里的兄长,年龄最大,也最勤快。拍日出他起得最早,拍日落他回来最晚,他一人身肩两项任务,既写诗又摄影,生活实在是太充实了。登山一身汗,穿林蚊虫咬,回到船上又与文朋们斟酌诗句,与影友们切磋技艺。通过这次采风活动,使我与荣春先生又有了进一步的接触,看到他那种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在创作上执著认真的韧劲,无不感染身边的每一个人。我想他这种韧劲和精神,就像一面旗帜在导向着我们在兴安文化的土壤里潜心耕耘、精心创作、传递真善美、传播正能量,以“十年磨一剑”的韧性,和笃学博览的情操,努力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全区人民。
  采风结束后,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荣春先生写了200余首诗歌作品,同时又择选出百余幅风光摄影片,他的这种敬业精神,给身边文友树立了榜样,也是对文友的鞭策和鼓励。诚然,这里边浸透着荣春先生大量的心血和汗水,凝结着荣春先生对兴安文化的执著追求和炽热的情怀,这种情怀就像一块璀璨的翡玉,斑斓着兴安文化的光彩。他的摄影作品,不仅是兴安风采的展现,更是把大美的兴安独具的万种风情向世人渲染。他的作品多是对家乡的讴歌,带着浓郁的乡音乡情,带着大森林拨节的声响,带着崇山峻岭的巍峨,带着长风凛冽的翅膀,把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和凝成的大兴安岭精神,向着美好的憧憬与光荣的梦想腾飞。他把人生的挚爱和热血豪情全部奉献给了这片多情的土地,为它生根,为它拨节,为它挺立,哪怕为它倒下也将变成一株绿色的年轮。
  当今正是兴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更需要有荣春先生这样人的品格和精神。他以高尚的情操,坦荡的胸襟,书写着兴安大森林、大冰雪、大界江、大生态。这种浪漫的情怀在他的诗集里凝目可见,字里行间流露着真切的情感,读后令人觉得亲切自然,贴近生活,思想性强,明了透彻,亲和群众易于接受。他的摄影作品更是寓思想性和艺术性统一的典范。如果翻开他的摄影作品集,无论你在天南地北,都能走进他的内心世界里,他用情牵着你,领略美丽神奇的大兴安岭,叫你浑然痴迷,这里是仙境?这里是神话?这里不就是人们向往期盼的地方吗?对了!这就是艺术的魅力,使我神魂颠倒,令我意乱情迷,久久陶醉在兴安四季如画的风光里。让你享受不够这里的风花雪月,让你饱尝一顿兴安文化的盛宴。无声的感叹和绿色的味觉交融,是否能品出一种独特的滋味。只有尝过才能知道,这就是韵味,这就是艺术,这就是创作,这就是人与自然的结合所表达的一种情感。我真心希望荣春先生的诗文和摄影作品,在兴安文坛百花盛开的季节里,释放出更多的甘露,更多的芬芳,将他的创作精神和付出的心血铸成一面旗帜,为兴安文化的发展蓬勃新的生机,愿广大文朋艺友们形成合力,精心打造出兴安文化独具魅力的迷人风采!
  《敖荣春诗选》的出版,是荣春先生多年来创作成果的体现集成,彰显着我区诗歌发展史上的辉煌一页,他的十三部诗集和五部配诗摄影集,是作者对兴安文化大爱的写照,是作者用心血和汗水淬炼出的结晶。我回眸凝望他在灯光下,执笔作诗的豪情,装点着兴安万物风韵,辽阔俊逸、倜傥豪迈,不失大兴安岭精神的傲然刚毅。他写出了大山的回声,森林的浩瀚,雪岭的巍峨,用情留住了岁月的时光,即使在冰雪的世界里,他的笔墨也能点缀出一片生机。仿佛诗的语言,给美丽的雪花绽放玫瑰的清香,在高高的兴安岭上,锦绣出一幅大美大爱之画,意境深邃悠远,苍苍茫茫,遒悬天边,用心中之爱尽写无限风光。这就是荣春先生的诗情,这就是荣春先生的气节,这就是荣春先生的品格:雪岭傲然,秀木临风。
  大兴安岭是绿色的生态家园,八万里豪情激荡着诗的浪漫。浩瀚是林海,巍峨是青天,旗帜我们高举,未来我们呼唤,荡尽百年尘埃,涤落千古烽烟。一派生机盎然的星星之火,正在把泛绿的诗情点燃。我们坚信,在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精神的指引下,在地委、行署对文艺工作的重视和关怀下,全区广大文艺工作者,一定能以崭新的风貌、饱满的热情,把兴安文坛打扮得满园春色,向人们展示八万里风韵壮阔的情怀,感叹大兴安岭人的豪壮气慨。唱高吭之歌,泼重墨之彩,把兴安厚重的历史文化,书写在雪岭之上,踏破雄关漫道,以悬梁萤火的精神,努力攀登新时代文艺创作的高峰!

  北极光 2016年5期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