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的创新

时间:2023/11/9 作者: 北极光 热度: 13137
  文/刘建伟
  我国将在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基层一线创新人才的重要使命。创新能力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最重要的一项指标,因此,高职教育应更加注重提高学生自主创新能力,通过创新型的职业教育努力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
  针对职业教育的特殊性以及社会发展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开发设置和课程体系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几年的实践中,我们感受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建立双赢互补的创新机制,建立了“内外工坊、赛训一体、学岗直通”的人才培养模式,使校内教学与企业实践对接,创新教育与岗位需求对接,培养企业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

一、内外工坊,校内教学与企业实践对接

内外工坊是校内教学与企业实践工学结合的有效实现方式之一,使学生在校的学习内容与今后的工作岗位直接对接,大大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
  内工坊,即“二工一坊”,主要包括:工作室、实训室、学生创业坊。教师在内工坊按照艺术设计不同岗位需求进行企业虚拟项目实验先行、仿真项目实训相继、真实项目实习殿后的流程实施项目课程教学。同时,将文化素质教育和职业综合素质教育贯穿渗透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并以校企联合考核方式考核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综合素质,最终完成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外工坊主要包括:企业级工作室、顶岗实习基地。其一、企业级工作室是以厂中校的形式,校企双方共同投入、共同创建、共同管理。其二、顶岗实习基地是采用校企联合双赢互补模式,企业与学生双向选择,组建团队完成顶岗实习内容以及所属企业的实际工作任务,使校内教学与校外实践有机的结合,学习与工作岗位需求零距离对接,从而达到学岗直通的教学目标。

二、赛训一体,创新教育与岗位要求对接

高职教育的理论到实践教学过程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第一阵地,直接决定了学生独立思考、创新实践的程度。把创新的理论应用在课堂教学,在专业核心课程的项目教学中融入“思维训练,系统学习,实践应用”多层次培养模式。第一阶段,将创造学的知识纳入专业教学的课程体系当中,学习创新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训练创新能力;第二阶段,在教师的辅导下,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专业竞赛。
  举行校内大赛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根据艺术类专业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整合专业课程,根据岗位需求集中开展教学实训。每年举办“创意设计竞赛”、“创业大赛”、“毕业作品大赛”等竞赛项目。竞赛结果是由专业建设委员会、企业专家进行综合评价,竞赛结束后给予一定的政策奖励,并结合校外各类大赛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参加国内外不同层次的专业大赛,将各层次设计大赛内容引入到专业核心课程实践环节中,根据赛事要求训练参赛队员,制定计划完善方案,组织并实施。如“知识产权杯——产品外观设计大赛”“新人杯室内设计大赛”等相关的专业竞赛,并将学生的获奖作品申报专利,从而引领、激励学生进行自主创新设计。学生通过校内外真实项目的训练可以增强创新意识,提高设计能力,在校期间可进行国家专利申报并获得知识产权局颁发的专利证书。

三、课程体系的整合和创新

根据职业岗位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应对课程体系结构进行创新,以文化课够用、专业课实用为原则,确保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的教学效果和效率。以职业岗位为依据,设置实践教学体系,把专业技能强化训练和职业资格考证衔接起来,注重专业课程的有效开展,实现教学过程与实践过程对接,完善课程体系建设。
  新的课改在分析调研企业岗位需求和梳理典型工作任务的基础上,把企业项目要求与行业企业标准以及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结合起来确定课程学习领域;校企合作共同开发项目教学和编写教材。以完成工作任务为导向,采用学、做一体的形式组织教学;把学校“双基训练”和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结合起来,既强调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又重视学生职业道德和社会、方法能力的培养,突出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主线。采取深入企业调研,召开实践专家研讨会、梳理典型工作任务、开发学习领域课程、工学结合实施教学、顶岗实习、毕业生跟踪反馈、从而创新课程体系。
  同时整合专业课程。通过对本地及周边省市艺术设计行业发展状况和人才需求特点的调研,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开发能够支撑岗位实际需求的优质核心课程,让学生在完成典型工作任务的同时,培养了与客户沟通与协调能力、设计分析能力等专业设计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养成。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军训、体育、心理健康等课程,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形成诚实守信、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品行。同时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加强对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习惯的培养,开设艺术欣赏、就业创业指导、职业礼仪等课程。在课程项目包的训练中融入职业资格标准,采用“内外工坊、赛训一体、学岗直通”的人才培养模式,培训学生完成整体施工项目的职业岗位认知要求,培养学生的岗位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习惯。

四、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教学,“以证代考”实现岗位要求对接

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艺术设计岗位技能培养中,开设创新创业的相关课程,如“创造学”,形成创业课程、专业课程、技能实践课程多位一体的课程新格局,在不同学科的学习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创造性思维,注重学生的自主创新和挑战精神,开展创业实训与创业指导活动,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提高创业能力。
  同时,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定更注重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根据岗位需求,学生有组织地成立设计团队。首先在学生创业坊、实训室,进行职业素质和造型基础的训练,为学生提供创造自主、互动学习的平台。随着项目逐步深化,有计划的进入工作室进行专业技能训练;最后由企业和学生双向选择组成设计团队,进入企业级工作室实现与岗位能力的对接。
  在“内外工坊、赛训一体、学岗直通”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进程中,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能力、创新能力及就业与创业能力不断得到提高。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按照“课程设置职业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教学内容模块化、技能训练岗位化、双证教育普及化、素质教育企业化”的原则将工作岗位所需的技能、知识和职业素养要求结合职业标准与职业资格技能要求,不断对课程体系进行创新。在课程体系开发中将职业资格标准融入专业核心能力体系。学生在校期间实行“以证代考”,需要考取中级工以上的职业资格认证证书。
  内外工坊、赛训一体、学岗直通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有利于课程体系的整合创新,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不仅提高了学生创新能力、技术水平、竞争意识,还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艺术氛围,培养学生融入团队沟通协作的能力,为学生在进入工作岗位更好的适应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1]佟景才.大学创新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J].中国高教研究.2000(04)
  [2]冯惠敏,李清泉.大学普通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J].中国高教研究.2000(05)
  [3]马殿平,施宙,郭如书.创新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0(07)
  [4]周营军.高校应注重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0(03)
  [5]马万民.对高校保障人才培养质量问题的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2(01)
  [6]肖继新,李茹,吴柏玲.高校人才培养要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J].经济论坛.2003(19)
  [7]李湘健,徐少亚,顾德雯.高校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其思考[J].大学教育科学.2004(03)
  [8]蒋卫平.吴彩冬.地方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特色性教学初探.美术大观.2008.6
  [9]周莉.王哲.高职室内设计教学模式研究.美术大观.2008.6

  北极光 2015年9期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