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一)译者和译者主体性
译者是翻译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国许多翻译学者诸如杨武能,谢天振,袁莉,许钧等都对译者的主体性表达自己的见解。译者自身的一些因素,诸如翻译动机,对翻译策略的选择,以及译者所处的社会环境都会对译作产生重大的影响。中国翻译学者许钧认为,“所谓译者主体意识,指的是在翻译过程中体现的一种自觉的人格意识及其在翻译过程中的一种创造意识”。本文以译者为核心,从选材,对翻译策略的选择,对文本的处理等方面探讨译者的翻译行为,从而阐述翻译过程是一个译者占主导地位的过程,是译者对原作在理解阐释的基础上就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等进行选择而产生的结果。
(二)《边城》和其两英译本
作为沈从文的代表作,《边城》不仅是一篇引人入胜的小说还是一首充满地域气息和文化色彩的哀婉动人的田园牧歌。至今《边城》已有两个有名的英译本,一个是金隄和Robert Payne的译本The Frontier City(简称金译),另一个是戴乃迭(Gladys Yang)译本The Border Town(简称杨译)。尽管对这两个译本至今有一些研究,但从主体性角度进行探索的论文却很少。鉴于这一点,本文从这个新的角度对两个译本进行系统的研究。二、译者主体性在《边城》两英译本中的体现
译者的主体性体现在整个翻译过程。译作是否有生命力取决于译者在多大程度上向译入语读者再现了原作。通过从两个译本所选例子进行比较分析,作者分别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入手,阐明译者是如何发挥主体性。译者对文本及翻译策略的选择,对原作风格的再现程度和对词句的理解阐释都体现了他在翻译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一)对翻译材料的选择
许钧认为,翻译选择贯穿整个翻译过程,“如何译”和 “译什么”都与作者的选择有关(许钧,2002:62)。译者最初的选择不仅决定最终的翻译作品也显示了作者主体性的发挥。影响作者对译著选择的因素有译者个人的兴趣,爱好,社会和政治环境等。金和杨虽同样选择了《边城》 却出于不同的原因。金的译文出版于1947年,当时中美关系处于抗日战争后的平稳状态,西方人急切的想了解这个神秘的东方大国,因此介绍中国和中国人民生活的作品正好迎合了这一趋势。金的译文一出版就受到西方人的欢迎。杨的译本回应中国文化传播的号召。1981年杨宪益倡导陆续推出过百多本“熊猫丛书”,是一套高质量的英语版中国经典著作、传说、史集,以此来促进中国文化的传播,而杨译本就是这一时期的作品之一。
(二)对翻译策略的选择
归化和异化,是译者常常采取的两种不同的翻译策略。而选择哪一种是译者针对两种语言和文化的差异,根据自己翻译目的,结合当时的社会、文化与读者需求等多种因素而决定的。就《边城》而言,金译选择归化翻译为主,杨译侧重于异化翻译。两种译文被读者称为《边城》译作的经典之作,但译者不同的翻译目的决定两者对翻译策略的选择。金译作目的是向西方读者介绍这部小说,故采用归化法使故事情节更便于西方读者理解接受。而杨译作处在中国对外改革开放之际,译作目的是为传播中国文化,选用异化策略以力求保持原作风貌。
(三)对原作风格的再现
“文如其人”每位作家在创作时都有自己的风格。翻译风格可以从译者的翻译目的,翻译手法以及对词句的选择等方面得以体现。好的译者不仅要传递原作的内容和信息,还要力求保留原作风格。但作为翻译的主体,译者在基于原作进行艺术的再创造过程中,译者的个人风格不可避免的会体现在他的作品中,这一点在金和杨的译本里也有所体现。例:茶峒地方凭水依山筑城,近山一面,城墙俨然如一条长蛇,缘山爬去。临水一面则在城外河边留出余地设码头,湾泊小小蓬船。(沈从文,2008:395)
Ch’a-t’ung is surrounded by hills and water. On one side the walls of the city crawl up along the hills like a serpent, and on the other side there was a small space between the wall and the river where the junks anchored.(Jin,1982:194)
Chatong stands wedged between the river and mountains, its wall in the rear coiling like a snake on the hillside. By the wharves outside the front section of the wall a host of small craft lies at anchor.(Yang,2009:14)
作者以简略的手法清楚地描绘了茶峒的地理方位。两位译者也成功的保留了原作的内容。尤其是在杨译文中,用了明喻“coiling like a snake on the hillside”给读者以动态感,此外,动词“stands” 和 “lies”的运用给茶峒以更多的动态感。较灵活的保留了原作风格,相比较而言,金译则稍显生硬。
三、结语
翻译的过程是译者在忠于原作的基础上选择和做决定的过程。作为翻译活动的主体, 译者是协调作者与读者、源语和译入语的中间环节,在翻译活动过程中充分彰显了译者主体性。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不同国家,不同文化间的交流越来越多。因此,作为跨文化交流的媒介,译者将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边城》两个较好的译本,金译本与杨译本各有特色。本文拟从译者主体性出发,对其两个优秀译本进行对比研究,希望能进一步探讨译者主体性对译本的影响,同时旨在弥补和丰富这一方面的研究。[1]沈从文.沈从文集《边城》[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8.
[2]沈从文.《边城》英汉对照;杨宪益,戴乃迭译 [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9.
[3]许钧.论翻译之选择[J].外国语,2002(1).
北极光 2015年9期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