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三愿
龙七 词 黄自 曲
玫瑰花,
烂开在碧栏杆下。
我愿那:
妒我的无情风雨莫吹打!
我愿那:
爱我的多情游客莫攀摘!
我愿那:
红颜常好不凋谢,
好教我留住芳华。
烂开在碧栏杆下。
我愿那:
妒我的无情风雨莫吹打!
我愿那:
爱我的多情游客莫攀摘!
我愿那:
红颜常好不凋谢,
好教我留住芳华。
【鉴赏】
流逝芳华的哀惋“三愿”
司徒空在《二十四诗品》中关于“含蓄”有这样的评述:“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己,若不堪忧。是有真宰,与之沉浮。如渌满酒,花时返秋。悠悠空尘,忽忽海沤。浅深聚散,万取一收。”以此评论《玫瑰三愿》,实在恰当不过的了。
一、万取一收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阴谋发动了九一八事变,武力进犯中国东北。
1932年1月28日,由关东军高级参谋板垣征四郎串通日本上海公使馆助理武官田中隆吉,蓄谋在上海制造事端。
上海军民义愤填膺。当时担负沪宁地区卫戍任务的第19路军,在总指挥蒋光鼐、军长蔡廷锴指挥下奋起抗战,29日夺回天通庵车站和上海北站。上海民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推动下,纷纷组织救护队和义勇军,积极支援第19路军抗战。
2月2日,日军从国内增调航空母舰2艘、各型军舰12艘、陆战队7000人援沪,第19路军依托吴淞要塞及蕴藻浜水网地带与日军激战,第61师将进攻纪家桥、曹家桥及偷渡蕴藻浜的日军各个消灭,其余日军龟缩租界。
2月14日,日本内阁又调陆军第9师参战,改由第9师师长植田谦吉统一指挥。同日,中国政府派请缨抗日的张治中任第5军军长,率所部第87、第88师及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教导总队增援上海,归第19路军统一指挥,接替从江湾北端经庙行至吴淞西端的防线,为左翼军。第19路军为右翼军,担负江湾、大场以南及上海市区的防御。
2月20日,植田令日军全线总攻,采取中央突破,两翼卷击的战法。守军第19路军与第5军并肩作战,密切配合,利用长江三角洲水网地带及既设工事顽强抗击,并组织战斗力强的部队夹击突入江湾、庙行结合部之敌。经过6昼夜争夺战,日军遭受重创。
2月27日起,日军又增援上海。当时后方官兵纷纷请缨抗战,蒋介石却拒绝再向上海增兵,中国守军总兵力不足5万。
3月1日,日军正面进攻淞、沪,又疾速包抄守军后路。淞沪守军腹背受敌,被迫退守嘉定、太仓一线。
3月2日,日军攻占上海,3日战事结束。
是役,中国军队在人民支援下浴血奋战,连续击败日军进攻,使敌三易主将,数次增兵,死伤逾万,受到沉重打击。但终因政府当局妥协退让,不继派援兵,守军寡不敌众,防线终被日军从翼侧突破而被迫撤退。这就是著名的史称“一二八”淞沪抗战。
1932年3、4月间,淞沪之战停战后,著名词人龙七即龙榆生来到音专校园,看到玫瑰调零、景况凄凉,不仅触景生情,借玫瑰花的“三愿”,表达了作者对催残善良的恶势力的不满,也可以看成对日本侵略者的控诉,从而表达自己对受欺凌的弱者的同情。可这种情感,却在歌词虽“不著一字”,“语不涉己”,却“是有真宰”,真正做到了“万取一收”。
二、如渌满酒
歌词写得十分含蓄、深邃,耐人寻味。
一开始,“玫瑰花,烂开在碧栏杆下”。词人身在上海,是亲身经历了战火的燃烧、战争的创伤的见证人,一天,他来到校园,看到玫瑰调零、景况凄凉,触景生情,于是回想以前盛开的玫瑰花,用“玫瑰花”三个字,柔情地呼唤,引出下句“烂开在碧栏杆下”。句中的“烂”本是“灿烂”“娇艳”的意思,但这里应作动词,是“灿烂地开”(可眼前却是破碎地开,暗中一对比);“碧栏杆下”中的“碧”,是绿、翠绿的颜色,和前面花的红,构成和谐的对比,花红叶绿,花红“栏”绿,给人以一个娇媚的形象(可眼前却不同了,花儿破碎了,枯萎了,又一暗中对比)。用“栏杆下”交代地点,是暗示其娇小、柔弱,借此得到关爱、呵护(可眼前却最终如此,真让人心颤)。借此,如果我们对“玫瑰花”胶柱鼓瑟一番,是否是有暗示当时之国之民,虽娇美但很孱弱呢。但不管是否牵强附会,而作者所暗示的应为美貌娇柔的女子的形象,或者说是美好娇嫩的生命。曲作者也是这样体会的,你看,开始的引子,是在低音区以三度波动的音型上下迂回,以小提琴与钢琴演奏,接下来乐曲采用动机模仿的手法,给人以柔弱的轻轻呼唤的情调,吟唱出以前玫瑰盛开的情景,显示其秀丽、柔美的特色,描绘着盛开的玫瑰绚丽多姿,流露出无限的赞叹。曲调极其平稳,在力度上从弱到中弱,直到乐段结束时,速度也慢了下来。
接下来写了玫瑰“三愿”:
第一愿:“ 我愿那:妒我的无情风雨莫吹打!”谁“妒我”?歌词运用了“无情风雨”。什么是无情风雨呢?只要稍微联系一下背景,我们就一目了然了,是那战争,是那日本侵略者。语言是描摹柔弱的玫瑰花来诉说,也可以说描摹纤弱的女子来叹息的:“我”这样美丽娇弱,风雨啊,你怎么这么忍心、这么无情,竟然来“吹打”我呢?“我”的美,没有错啊,没有招惹人啊,你怎么这样无情,你怎么这样残忍,你还有一点人性吗?委婉的祈祷却含有无尽的悲愤。乐曲在处理上紧扣“无”和“吹”字,将其处理成外音,以显示其委婉。
第二愿:“我愿那:爱我的多情游客莫攀摘!”“爱我的多情”可以,可你千万不能“攀摘”,你如果这样做,是对我生命的最终伤害!“游客”是谁?明显是入侵者。整句的意思很明白,却用恳切的语言来劝告。有人会这样想:是否还有警告的意思,因为玫瑰花下有刺呢。虽说很有道理,但词把落脚点放在纯真、善良的玫瑰上,没有这么说,那是留待“游客”反思的。其中含蓄之意,更让人好好体味“悠悠空尘,忽忽海沤”所说的意境。歌曲虽然采用使前一句变化移位之法,但终究仍坚持恳切之态。
第三愿:“我愿那:红颜常好不凋谢,好教我留住芳华。”是对自己的自勉。“红颜常好不凋谢”,需要有两个前提,一是自尊、自强,只有有骨气,敢于自立,才能使自己不受外侮。是对谁说的?我们或许理解为对自己说的,对广大人民说的,或许理解为对当时那些屈辱求和的人说的,但如果是对后者,必须把祝愿改成劝讽。“好教我留住芳华”,这是对未来的期盼,也就是说,必须有尊严,才能“留住芳华”。“芳华”可以理解为“青春年华”,也可以理解为朝气蓬勃的生命气息。中国要真正永葆青春,只有抗争,否则只能被风雨摧残,遭“游客”折腾。然而,这是显露,我们说“含蓄”之词在于“隐”,正如周恩来总理说,哀婉的悲痛是最大的抗争。因此音乐用充满凄婉而又激情语言,形成乐曲高潮。最后还是在弱奏主和弦上结束,仿佛一声哀叹。
三、尽得风流
歌词中的“三愿”,是排比,是主旨,乐曲中的三个乐句,也是排比,是主旋律,两者妙合无垠地一步比一步深化,最终表达了玫瑰花的“三愿”,从而曲折地表达了当时知识分子对国破家亡的忧愤心情。
全词全曲终因“不著一字”,却使得作者原有感于校园内玫瑰凋零、景物全非而作,想通过“三愿”寄托感慨;而这一感慨是包孕的,又使之与爱尔兰歌曲《夏日最后一朵玫瑰》有异曲同工之妙,表现了对芳华流逝的惋惜和哀伤。在曲作者用优美、精致的曲调,配合6/8拍的摇曳节奏以及丰富的和声织体演义下,使充满诗意的歌词“含蓄”意境完美地表现出来。正因为包孕,因此现在人们在欣赏时,已脱离当时的背景而赋予新的内涵了,因而时至今日仍然受到人们的喜爱,许多歌唱家也都将其作为自己的保留曲目在音乐会上演唱。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