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半歌声
田汉 词 冼星海 曲
空庭飞着流萤,高台走着狸鼪,
人儿伴着孤灯,梆儿敲着三更。
风凄凄,雨淋淋,花乱落,叶飘零,
在这漫漫的黑夜里,谁同我等待着天明?
我形儿是鬼似的狰狞,心儿是铁似的坚贞,
我只要一息尚存,誓和那封建的魔王抗争。
啊!姑娘,只有你的眼能看破我的生命;
只有你的心能理解我的衷情。
你是天上的月,我是那月边的寒星;
你是山上的树,我是那树上的枯藤;
你是池中的水,我是那水上的浮萍。
不!姑娘,我愿意永做坟墓里的人,
埋掉世上的浮名;
我愿意学那刑余的史臣,尽写出人间的不平。
哦!姑娘啊!天昏昏,地冥冥,
用什么来表我的愤怒?
唯有那江涛的奔腾;用什么来慰你的寂寞?
唯有这夜半歌声,唯有这夜半歌声!
人儿伴着孤灯,梆儿敲着三更。
风凄凄,雨淋淋,花乱落,叶飘零,
在这漫漫的黑夜里,谁同我等待着天明?
我形儿是鬼似的狰狞,心儿是铁似的坚贞,
我只要一息尚存,誓和那封建的魔王抗争。
啊!姑娘,只有你的眼能看破我的生命;
只有你的心能理解我的衷情。
你是天上的月,我是那月边的寒星;
你是山上的树,我是那树上的枯藤;
你是池中的水,我是那水上的浮萍。
不!姑娘,我愿意永做坟墓里的人,
埋掉世上的浮名;
我愿意学那刑余的史臣,尽写出人间的不平。
哦!姑娘啊!天昏昏,地冥冥,
用什么来表我的愤怒?
唯有那江涛的奔腾;用什么来慰你的寂寞?
唯有这夜半歌声,唯有这夜半歌声!
[赏析]
在影片中阅读革命者的情歌
《夜半歌声》影片表现的是“九·一八”事变期间青年革命者与封建势力充满血和泪的斗争,以及与之紧紧交织在一起的生死不渝的爱情故事。
故事发生在民国初年北方的一座小城市。宋丹萍是个旧民主革命时期的革命者,从事演剧活动。他是秋柳剧社的一名出色的歌剧演员,经常参加演出一些鼓动革命的进步剧目。反动军阀疯狂镇压革命,到处搜捕宋丹萍,宋丹萍的处境极为艰难,此时的宋丹萍正与当地豪绅李宪臣的女儿李晓霞热恋着,却遭到大地主的阻挠和恶霸汤俊的陷害,汤俊指使人用镪水烧毁了他的面容。宋丹萍藏匿戏院顶楼,托人假报已死,李晓霞得知后精神失常。每到夜晚,宋丹萍昂首高歌,晓霞在歌声中得到安慰。十年后,另一个剧团在这座戏院演出,青年演员孙小鸥结识了宋丹萍,宋丹萍在艺术上帮助孙小鸥,并指点他去安慰晓霞。不久汤俊在看戏时侮辱并开枪打死剧团女演员绿蝶,宋丹萍从楼跳下与之搏斗,汤俊失足摔死,宋丹萍也被烧死。
《夜半歌声》虽然主要表现的是反封建的恋情故事,但在那灾难深重的年代,影片还是借古讽今,通过歌声曲折地进行了抗战宣传。主要插曲之一的《黄河之恋》中就有这样的歌词:“我是一个大丈夫,我情愿作黄河里的鱼,不愿作亡国奴。亡国奴是不能随意行动啊!鱼还可以作浪兴波,掀翻鬼子们的船,不让他们渡黄河!不让他们渡黄河!”
明白了《夜半歌声》影片的基础上,我们再来鉴赏1936年田汉﹑冼星海创作的这首主题歌的歌词。
“空庭飞着流萤,高台走着狸鼪,人儿伴着孤灯,梆儿敲着三更。”句句都有生物(萤、狸、人)与无生物(空庭、高台、孤灯、梆儿)互称,接下来“风凄凄,雨淋淋,花乱落,叶飘零,在这漫漫的黑夜里,谁同我等待着天明?”好似风景画与肖像画(自画像?)双管齐下。唱着这样的歌词,让我们眼前再现影片开始时,在一栋废弃的别墅顶楼上,一个蒙黑布、身穿黑衣的神秘人物(即影片中被地痞毁容的男主人公宋丹萍)正在为自己的情人(即由于封建观念的阻挠和宋丹萍的毁容而受到刺激,失去记忆的女主人公李晓霞)歌唱主题歌;随着歌声,画面是风雨交加,雷鸣电闪的黑夜,寒风阵阵刮来,半枯树吹得东倒西斜,一幅阴沉的夜色,歌声配合画面营造出恐怖的气氛,暗示出顽固、黑暗的封建势力重压下的时代氛围。
“我形儿是鬼似的狰狞,心儿是铁似的坚贞,我只要一息尚存,誓和那封建的魔王抗争。”与“啊!姑娘,只有你的眼,能看破我的生平;只有你的心,能理解我的衷情。”与“你是天上的月,我是那月边的寒星;你是山上的树,我是那树上的枯藤。你是池中的水,我是那水上的浮萍。”构成三组歌词。最前的一组流露理想主义年轻男孩自由的血、革命的花,满腔救世热情;最后的一組有点鸳鸯蝴蝶、儿女情长,难得的是男孩总是在陪衬女孩,让女主男仆、女实男虛,这使我们不能不佩服作家田汉早在1937年就那么不男性沙文,甚至让人有女性主义的憧憬。前一组歌词的革命热血与后一组歌词的浪漫爱情仿佛让男孩人格分裂,两极拉扯,中间的一组歌词却巧妙平衡过來,语带双关,兼指革命理念与爱恋深情。但在品味中尤觉“我只要一息尚存,誓和那封建的魔王抗争”一句意义更深,在当时的整个中国、整个社会都带有法西斯化,而主人公的誓言正是同罪恶势力抗争的代表词,因此歌词的意义比这部电影故事的背景更亘古长存,更能反映人民抗战斗志。这段歌词最好结合第二次演唱时的剧情来理解:男配角孙小鸥被宋丹萍的革命经历和纯洁的爱情故事所感动,并接受了宋丹萍的请求,代替他去为失去记忆的李晓霞歌唱《夜半歌声》,歌声终于使她恢复了记忆。
接下去的“不!姑娘,我愿意永做坟墓里的人,埋掉世上的浮名;我愿意学那刑余的史臣,尽写出人间的不平。”句首“不,姑娘”跟上一組“啊,姑娘”构成了是与否、正与反的辨证趣味。或许也是田汉隐隐加深了革命情怀的比重。而“哦!姑娘啊,天昏昏,地冥冥,用什么来表我的愤怒?惟有那江涛的奔腾。用什么来慰你的寂寞?惟有这夜半歌声,惟有这夜半歌声。”歌是心声,也可以看成是艺术创作与展演。表达愤怒、安慰寂寞,都是艺术的重要功能。那么我们就结合整个影片第三次演唱来欣赏吧:影片的结尾,宋丹萍已壮烈牺牲,在主题歌的歌声中,孙小鸥和李晓霞肩并肩,手挽手迎着曙光,预示着自由即将到来。这就将反封建、争自由的主题贯穿于整部电影之中,渲染剧情中心思想。
《夜半歌声》是一部用音乐结构的影片。《夜半歌声》的主人公宋丹萍是一位以歌剧演员的公开身份从事活动的青年革命者,在这部以音乐家为主人公的故事片中,不仅给了音乐以较大的篇幅,而且,编导者用田汉和冼星海为这部影片写作的主题歌《夜半歌声》和插曲《黄河之恋》、《热血》来结构影片,在歌曲的运用和展现中,展示了整个影片,使音乐在影片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这首歌表現了主人公孤独﹑怅惘的心境﹐同时也傾吐了主人公在痛苦之中对姑娘的怀念之情。在时而悲憤慷慨﹐时而柔肠寸断﹐最后在一种呻吟般的歌声中﹐将主人公对封建势力的仇恨和逝去爱情的痛苦袅袅追忆。这首歌还突出着革命者与封建势力充满血和泪的斗争,以及与之紧紧交织在一起的生死不渝的爱情主题。
由此,我们又不免想起有评论家说到雷奈(Alain Resnais)电影《穆里爱》(Muriel)里的少男贝纳宛如老男阿风的过去,老男阿风好似少男贝纳的未来。《夜半歌声》里的少男孙小鸥与前辈宋丹萍依稀也有这种关系。其实宋丹萍的双重自我(一个革命的自我与一个爱情的自我),我们也会联想到费里尼(Federico Fellini)《爱情神话》(Satyricon)两位男孩阿休多与恩可皮恍若同一个人的两个自我;宋丹萍的一个声音的自我与一个画面(容貌、形体)的自我,更可以跟雷奈的《穆里爱》的声音与画面的分分合合(以及分析辨证)互通声气。音乐、歌曲牵动记忆(与想像),记忆提供图像、画面。声音与画面原本是电影的两大基本要素,关系是平等的而非主从的,《夜半歌声》这部电影却让声音(歌曲)启发出记忆与画面,用抽象孕育出具象。
这首中速的歌曲带有三十年代艺术歌曲的风格特点,冼星海采用民族调式和三拍子节奏,以三段式的曲式完整抒写了主角――艺术家宋丹平的百转愁肠。这首歌因为曲调琅琅、情深意切而传唱至今,不时有一些功力不浅的歌手,用一种既非完全美声亦非民族声乐的技法演唱,描摹三十年代的感觉,却有另一种深情委婉。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