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现代诗歌 古韵新吟 诗歌欣赏 我创我歌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长者发出的具有哲理性的感慨(赏析《问》)

时间:2007/7/4 作者: 尘埃 热度: 86371

             
 
    易韦斋词   萧友梅曲
 
    你知道你是谁?你知道华年如水?
    你知道秋声添得几分憔悴?
    垂!垂!垂!垂
    你知道今日的江山,有多少凄惶的泪?
    你想想啊,对、对、对。
    你知道你是谁?你知道人生如蕊?
    你知道秋花开得为何沉醉?
    吹!吹!吹!
    你知道尘世的波澜,有几种温良的类?
    你讲讲啊,脆、脆、脆。
 
    [赏析]
长者发出的具有哲理性的感慨
 
    《问》初刊于1922年出版的《今乐初集》,约完成于1920~1921年间。曲作者一生共创作各种体裁的歌曲百多首,《问》是最有影响的一首。歌词向人们提出了一系列意味深长的人生问题,像是历经沧桑的长者发出的具有哲理性的感慨。
 
    看到“问”的题目,我们就会想起屈原的《天问》,它就自然、历史、社会以及有关的神话传说,一口气提出一百七十二个问题,“怀疑自遂古之初,直至百物之琐末,放言无惮,为前人所不敢言”(鲁迅《摩罗诗力说》)。虽然其间有很多问题在当时是已经有了现存答案的,但诗人并不以此为满足,而提出严厉的追问,试图找到新的答案。我们必须注意:任何社会,不论处在如何幼稚的认识水平上(其实,从人类社会无限发展的立场来看,任何时代的有限认识都不可避免地包含幼稚成分),都需要而且必然地对自然、社会、历史提出某种系统化的解释。打破这种解释,对现存答案提出大胆怀疑的精神,是人类的认识不断进展的基本前提,也是最为深刻有力的理性精神。从《问》的歌词中,我们不难看出,《问》的作者对当时的祖国沉沦、人民所遭受的苦难发出了感慨与忧虑的疑问,这就意味着他具有超越当时一般思想家的强大的独立人格力量,因而他敢于鄙视社会的压力,超越已被社会所肯定的思想习惯和思维模式,这种怀疑精神是应当充分肯定的。
 
    歌词分为两段,每段都采用“问”和“答”的形式,构成对当时社会的整体深刻的思考。
 
    第一段,共四问一叹一答,首先从“你知道你是谁”开始问起,这一问,似有责难口吻,比如你无论在什么场合向别人说“你知道你是谁”,人家就会认为你是在瞧不起他,可在歌词中,是要你确认自己、让你知道你所处的位置,在人生中,在社会中。第二问:“你知道年华如水?” 这一问看似有谈人生苦短之意,可作者意并非在此,第三问“你知道秋声添得几分憔悴?”这一问也是明看是写青春易逝,实是以自然景物来喻社会,三问至此作了一顿,四个“垂”,好一个几声叹息!在这样秋色深沉的情景下,看那秋风肃杀,听那秋声哀叹,望那秋叶飘零,想那生活憔悴,能不忧从心生,愁从思来?有人说“垂”字难解,其实“垂”乃“下”、“下沉”之意,写心情的沉重,极具张力。你看,这一次次、一阵阵、一回回的沉落,如锤敲鼓,低沉回响,余音不绝:回荡在自然的天空,回荡在沉沦的社会,回荡在感慨的心灵。这一声声,该表达尽了作者的情意了吧?没有,作者还有一问即第四问,这是最关键也是最发聋振聩的一问:“你知道今日的江山,有多少凄惶的泪?”在那军阀混战年代,在那人生凋零年代,在那祖国低吟年代,人们不能改江山旧颜,不能看祖国强盛,是多么的凄惶,是多么的哀愁。这一问,又问出了中国的出路何在,问出了多少人的求索?正是这四问,才有了一答:“你想想啊,对、对、对。”这三个“对”字,有人说该用“!”,我说,这一改,看似抒发了强烈的情感,但远不及“。”,因为这是人们内心的话语,内心的点头,有多少的无奈,有多少沉默,真是让人有“于无声处闻惊雷”之气势。三个“对”字作答,不禁使人想起陆游《钗头凤》,“错、错、错”三字,一字一泪,错既已铸成,即便引咎自责也于事无补,只有含恨终身;“莫、莫、莫”三字,低徊幽咽,肝肠欲断,绝望无奈的叹息,自怨命薄的最后决别。词作者用同样深沉的叠用艺术,而三个“对”字更具感染力,如果说唐氏在沈园看到《钗头凤》之后,不久便抑郁而死,那么我也可以说当你看到《问》的答案,也一定会为祖国的兴衰而义不容辞地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第二段,在第一段的基础上,将“问”引向另一个层面,问人生。用“花蕊”来问尘世,用“有几种温良的类”来解答社会的不平。人生的娇媚,如何禁得起秋风的摧残,以此来叹民生之苦艰,哀人民的涂炭。是的,生活的平静,怎禁得起豪富的掠夺,军阀的混战,这就揭示了社会的病根。我们说如果鲁迅先生为文有“引起疗救者注意”之功能,那么此词的作者这样“问”又何尝不是如此?这就使得人们从“今日的江山”“有多少凄惶的泪”中,引出对于当时军阀混战、山河残破的祖国深沉的忧虑,这是进一步升华。而最后又出现沉吟似的尾声:“你讲讲啊,脆、脆、脆。”更是余韵无穷,耐人寻味。此处的“脆”似有“碎”之意,山河破碎,人心撕碎,剩下来该怎么办?作者没有说,但以后的历史作了明确地回答。
 
    现在我们再从作曲和演唱的角度来看歌词。曲作者萧友梅深得词的内蕴,采用单一形象的乐段结构,使得旋律潇洒蕴藉。在四个匀称的乐句之后,接以两个三度下行的叹息似的音调,显得从容不迫,含蕴不露。接着,连续的三连音和上行跳进,把歌曲推向高潮,随后即以感慨似的旋律进入完全终止,最后又出现沉吟似的尾声,更觉余韵无穷,耐人寻味。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作曲的艺术处理是一项十分细致的工作。而对于演唱者呢?又必须对歌曲的时代背景,风格特点,情感思想有所透彻的了解,从而针对作品的风格、情感、情绪、行腔而设计出声情结合的歌唱表演,通过声音对其进行较为准确的“再创造”,把音乐的主题形象地体现出来,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问》这首歌曲演唱,整体上要注意把握将深沉而富有哲理的诗句从容道出,在细节上,应注意音乐平稳中见激情。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