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言情小说 玄幻推理 武侠小说 恐怖小说 成人文学 侦查小说 其他连载 小小说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那些在电影中被称为作家的人(福建文学 2019年1期)

时间:2023/11/9 作者: 福建文学 热度: 25479
  苏兰朵

  名牌大学的女学霸偶然在街头邂逅了来自老家的男孩,得知他现在是一名作家,两个年轻人彼此吸引,相爱了。但他们的恋情遭到学霸母亲的反对,她告诫女儿,他本性懦弱,与你并不合适。他们还是结婚了。不久,学霸遇到了一个爱慕她的高富帅,两相权衡,她移情别恋,离婚,又再婚,成为一位富商的妻子。

  作家带着妻子和女儿开车行驶在夜间的高速公路上,一辆车拦截了他们,车上下来几个男人,在作家没有任何反抗的情况下,带走了他的妻子和女儿,而作家则被其中一个人威胁着开自己的车走上了另一条路。路的尽头是个被废弃的小屋。在这里,匪徒接到电话,对作家说,你现在跟我去与你的妻子女儿会合。但作家没跟着去,而是伺机逃跑了。他报了警。几天之后,警察发现了他妻女的尸体,她们被奸杀。办案的警察非常重视这个案子,最终抓到了凶手,但是因为证据不足,将予以释放。作家非常气愤。这时候警察对他说,他可以私自报仇,自己愿意帮助他。警察已经得了绝症,他不在乎后果,只希望凶手不再逍遥法外。机会终于来了,作家举着枪犹豫不决,凶手跑了。警察追了出去,击毙了凶手。

  富商的公司濒临破产,他带着情人去酒店度周末,却告诉妻子是出差谈生意。富商的妻子在家接到了一份邮件,里面是前夫写的一本尚未出版的小说。夜里,她在空荡荡的家里读着前夫的小说,几度吓得心惊肉跳,其间,还打电话给女儿,想知道她是否安然无恙。读完小说后,她内心产生了巨大的波澜。她约前夫吃饭见面,然后如约前往。但她在饭店孤零零地等到打烊,作家也没有出现。

  以上三个段落作为三条故事线——1.过去的回忆;2.小说中的故事;3.现实事件的发展。像编麻花辫一样,通过剪辑,交错讲述了过去与现在、现实与虚构的时空故事,而故事的核心,是对一段背叛的恋情的纠缠、报复与反思。这就是美国电影《夜行动物》为我们展现的世界。

  有想法的不只是电影的结构,还有视角。这部电影表面上是女主人公的视角,整个故事都是通过她的所见、所闻、所思、所读来展开,似乎她完全掌控着自己的命运。但作为男主的作家却又提供了一个内在视角,他以弱者的面目出现,却左右着女主人公的内在情感。当他缺席了她的生活之后,又通过小说作品来影响她,使她感到内心的不安。电影中,女主人公代表的是个现实的物质世界,作家所代表的是虚构的精神世界,女主被男主吸引,却因为现实而放弃了他,而男主并没有这么容易被摆脱,他通过小说重新影响她,让她不能安心地享受物质生活。所以,这部电影的外衣虽然是个爱情故事,实则表达了精神与物质的关系。作家是精神的化身,电影赋予他的性格是感性、懦弱、内省、深情,他陷入过去不能自拔,受了伤害难以治愈并以自己的方式复仇。

  这是一部有野心的电影,可惜完成度并不高。虽然它获得了威尼斯电影节的评委会大奖,但我想,电影奖首先在意的还是那些非同寻常的想法吧?至少它在精神上抵达了,艺术手法和技术手段不够完美也可以谅解。就像面对爱因斯坦,你可以谅解他长得没有贝克汉姆帅。

  有趣的是这部电影的编剧和导演汤姆·福特曾经是一位知名的时尚设计师——Gucci品牌的女装设计师,进而又成为Gucci的首席执行官。对才子来说,跨界从来不是什么难事,但汤姆·福特这个界跨得也实在惊艳!从设计服装到设计电影,从某种意义来说,是从物质走向了精神。虽然一个服装设计师也有他的精神指向,但總没有电影这个载体需要的那么丰富和直接。而且你没有猜错,这部电影在视觉效果上做得非常好看。半路出家的福特表现得完全不像个新手,他还为影片赋予了风格——惊悚。一位时尚设计师不可能放弃市场,虽然主题和结构都有着严肃电影的底子,但他还是把它做成了一部轻类型片。综合来说,《夜行动物》几乎就是在炫技,它因而为福特赢得了金球奖最佳导演的提名。

  《夜行动物》的结构让我想起全桂洙编剧、导演的一部韩国电影《爱情小说》。这是一部小制作的喜剧电影,明显没什么野心,也没得到任何电影奖,却在细节和人物的处理上非常细腻生动。两部电影的唯一共同之处可能就是结构:电影里的作家以生活中的人物为灵感写了一部小说,然后小说的故事和现实的故事相互影响。

  河正宇扮演的是一个没什么名气的小作家,写作之余在酒吧兼职以维持生计。因为素食不吃肉,被女朋友甩了,他因而情绪低落,写作也遇到瓶颈,甚至去了医院的精神科看病。就在此时,孔孝真扮演的做电影工作的女白领出现了,他被其深深吸引。于是利用作家的特长——写情书——展开追求。千辛万苦追到之后,上了床才发现被他当作女神的孔孝真竟然有腋毛!他嘴上不说,心里面却有了障碍。但这件事也给了他灵感,他开始偷偷创作小说《腋毛夫人》,并在小报上连载,结果大受欢迎。随着创作和恋爱的渐入佳境,他又发现了“腋毛夫人”的其他问题:读书时性观念开放,为每一任男友都拍摄了裸露的人体艺术照片,现在也拍摄了作家,要命的是,她竟然用这些照片办了个画展,还邀请作家和他的朋友去看。不止如此,女主和作家的朋友在一起也毫不淑女,大讲自己曾经把屎拉在裤子里的糗事。作家是个文艺青年,虽然有点碎碎念,小心眼,在乎外貌,不喜欢社交,只出版过一本书,又不吃肉,但毕竟是谈恋爱会写情书、能当着大家的面深情表白,鄙视低俗小说,明确知道内心有两个自我总在对话,并且时时想到少年维特的纯情男子,虽不能期待另一半是个完美玉女,可也实在受不了这女汉子,于是两人之间出现了矛盾。但作家毕竟是作家,拿得起放不下,他不停地给她打电话,明明心里舍不得,却又总是在电话里挑刺、打嘴仗,纠缠不清,直到女主实在受不了,离开首尔,回到了她长大的地方——阿拉斯加。当然,结尾是作家克服了自己的弱点,重新追回了真实、可爱的女主。喜剧嘛,就要有个喜剧的样子。不仅要时时充满笑料,还要有个喜剧的结局(谁知道现实生活中作家能不能放下架子)。

  说实话,从观影体验上来讲,《爱情小说》更令人愉悦。它在自己选定的小小类型片区域内,完成度非常高。两位演技派演员让人物彻底活了起来,尤其是河正宇塑造的作家形象,非常立体有趣。如果说《夜行动物》中的作家身上最大的弱点是懦弱,那么《爱情小说》中的作家身上最大的弱点就是小心眼,在两性关系上,表面上很大男子主义,实际上也处于弱势。

  同样和前妻纠缠不清的作家还有日本电影《比海更深》中阿部宽扮演的男主人公。你能想象身高1.89米的阿部宽在电影里演一个失败者吗?导演和编剧是枝裕和一定是特意这么设计的——明明高大又帅气的一个男人,却因为心系写作而在现实中失意无比。此作家一出道就得了一个文学奖,之后却再也没写出什么作品,还喜欢赌马,生活一贫如洗。妻子忍受不了,带着儿子和他离了婚。为了生计,作家在一家侦探事务所做私家侦探,但他不愿意承认现实,告诉别人,自己是在侦探事务所体验生活,是为了将来写出更好的作品。作家的母亲住在窄小的公寓里,人生最大的梦想是有一套更大的房子,每天都在为了把钱藏在一个儿子找不到的地方和作家斗智斗勇,她也有自己的情趣——去小区里一个老头家上古典音乐鉴赏课,并有点爱慕这个颇有知识分子派头的老头。作家的姐姐对作家失望透顶,虽然也算计母亲的钱,却经常来看望母亲,并且帮着母亲一起防备弟弟偷钱。有时候也搞搞恶作剧——在作家可能翻找钱的盒子里放一张小纸条,上面写上“真可惜,又没找到”之类的话。作家的妻子又有了新男朋友,作家借和儿子见面的机会仔细盘问,并且利用侦探的便利条件跟踪,窥探她的生活。电影用了很长的篇幅进行这些琐碎的铺垫,直到结尾部分才迎来重要的情节转折。作家带儿子度周末来到了母亲家,在前妻来接儿子的时候,刮起了台风。作家的母亲苦苦挽留,曾经的一家三口终于在老人狭小的家里过了一夜。而这一夜,父子之间、婆媳之间、曾经的夫妻之间、奶奶和孙子之间,都流动着温情,细腻感人,充满了复杂的层次。结尾,作家和前妻并未和好,但一种无形的情感,却把一家人联系得更紧密了。这大概就是片名所要表达的那种“比海更深”的情感。

  是枝裕和是最得大师小津安二郎精髓的日本导演,这部《比海更深》也有着《东京物语》般的淡淡伤感和温情。在这部电影里,阿部宽扮演的作家和其他职业的普通人没什么两样,作家这个身份只是他自己还念念不忘,别人从不因作家两个字高看他一眼,却常常拿这两个字来取笑他。与《夜行动物》中脆弱的作家相比,阿部宽这一版的作家早已在失败的折磨中放弃了尊严,转而采用自嘲的方式来维系自己的精神世界。虽然看似云淡风轻,不似《夜行动物》那般苦大仇深,但实则,他那颗作家的灵魂承受的痛苦更琐碎、更具有弥漫性和毁灭性。前两部电影中的作家虽然也是种种不顺,但总还是有能力写出新作品,而对阿部宽来说,作家正成为一个遥远的梦,渐渐离他而去。没有什么比这更残忍的了。也许正是这个原因吧,使这部电影里的作家形象最没有作家特点。如果写作能力是一种特殊的魔法,那么魔法已经在阿部宽身上消失了,他其实已经变成了一个凡人,只是他自己还不愿承认而已。

  作家特质最鲜明的应该是《只是世界尽头》中的男主人公。如果把他和阿部宽相比的话,简直是云泥之别。这是1989年出生的加拿大天才导演泽维尔·多兰改编自一部戏剧并导演的电影,演员都是法国人。

  准确点说,电影中加斯帕德·尤利尔扮演的作家更具有艺术家特质(并不是所有的作家特质都属于艺术家类型,在我看来,村上春树的人格特质更接近运动家而不是艺术家)。这位作家很年轻,30岁出头,但已经功成名就。他敏感、纤弱、内向、不善于交谈、感受力极强,是个同性恋者,很帅。少年时代因性取向不被家人接受而离家出走,与家人断绝了来往,独自生活在另一个城市。因为写作,他渐渐有了名气。12年后,他发现自己得了不治之症,于是决定回家一次,见见家人。电影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场景都是家里,从他回到家里开始,到他离开家结束,有很明显的戏剧特征。但多兰的镜头语言完全是电影式的,大量的特写镜头、变焦镜头令人紧张压抑,感性地表达出了作家归家后与家人之间的关系。久别重逢,作家和母亲、妹妹、哥哥、嫂子之間都渴望交流,都对对方有所期待,却又无法顺利交流,最终造成更深的误解和伤害,作家始终没有找到机会告诉家人他得了绝症这件事,而他想从亲情中寻到一丝安慰的愿望也终于成了泡影。离开家的那一刻,作家的内心更加孤独。

  整部电影是以作家的视角呈现的,他的目光常常停留在与他说话的人的某一个器官上,那种长时间的大特写令人窒息,让你对作家的心绪感同身受。在这部电影中,作家同样是个弱者形象,尽管他名气很大,大到令哥哥感到自卑,但哥哥仍然有本事将这种自卑转为强势的质问和责难,让讷于言的他独自承受伤害。可以说,他与所有人的对话都不在他能理解和掌控的范围内,他只能默默地听着,偷偷走神,汗流浃背,最终落荒而逃。电影中作家的尴尬,实际上揭开了生活中的某一种真相:一个具有艺术家气质的作家,如果不进入表演状态,那么他在很多非艺术家的人群中是孤独的,甚至在他的亲人中间。这让我想到了自杀的海子。

  最幸福的作家可能是吉姆·贾木许导演的独立电影《帕特森》中的男主人公。

  他是个诗人,但只有他的妻子知道他是诗人。他偷偷地写诗,在一个小本子上。在别人的眼中,他是个公交车司机,每天清晨早早起床,吃简单的早餐,然后提着饭盒走路去上班。坐上驾驶位置后,他通常会把小本子拿出来,写上两句他想到的诗句,直到调度员过来通知他开工。他开车走在不变的路线上,偶尔听听乘客们的谈话。在别人的眼中,他没有任何特别之处,甚至名字都和这个叫帕特森的城市一模一样,他随时都可以消失在这座城市中。但这座城市曾有一位著名的诗人,他是城市的骄傲。帕特森觉得自己是普通的,他只是爱着诗歌。但他的妻子不这么认为,她是个文艺女青年,每天在家里为窗帘和裙子画上各种图案,梦想着成为画家,后来买了一把吉他,又梦想着成为歌手。她欣赏丈夫的才华,劝他把诗歌打印下来拿去投稿。帕特森最后答应去打印,但这一天,他在下班的途中,遇到一位爱写诗的小女孩,她把自己写的诗念给帕特森听,帕特森觉得她写得很美。帕特森于是觉得自己写的那些诗也没什么了不起,于是把打印投稿这件事又放下了。妻子做的杯子蛋糕在集市上卖了点钱,她很高兴,要庆祝一下,于是两个人去看电影。这天晚上帕特森因为去看电影没有带狗出去散步,狗很生气,就把他放在桌子上的小本子撕碎了。帕特森写的那些诗于是都变成了碎片,消失了。他很难受,心情不好。他一个人出去散步,在中途,遇到一个日本旅游者,他因为仰慕那个著名的诗人而来到这个城市,想看看诗人出生和长大的地方。帕特森和他谈了一会儿诗人,日本人问他,你也是诗人吗?帕特森说,我不是。临走之前,日本人送给了他一个小本子,以纪念这次愉快的交谈。帕特森看着这个新的小本子,心情慢慢好了起来。他感到,生活和原来也没什么不同。

  此刻,当我靠着回忆写下这个电影故事的时候,忽然觉得,帕特森就应该写诗,而不是写小说和散文,这么简单而美好的人,就是一首诗。帕特森是幸福的,因为他没有心灵的伤痛,不必背负一种宿命,并且,只为自己写诗。

  责任编辑 ? 小 山

  福建文学 2019年1期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