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言情小说 玄幻推理 武侠小说 恐怖小说 成人文学 侦查小说 其他连载 小小说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大学内外的师傅们(福建文学 2019年1期)

时间:2023/11/9 作者: 福建文学 热度: 17417
  丹娅

  一、小贩郑奋斗

  嘿嘿,林老师,我当然认识你,林老师,多少年的老主顾了!就是不见面,我一听你这么招呼我,我就知道你就是跟我打了几十年的老主顾了,只有老主顾才这么叫我。跟你讲实在的,其实只有老人才敢叫我郑师傅,我才搭理,年轻人小孩家叫我郑师傅,讲真的我还不爱搭理他。我当然欢喜人家叫我老板了,讲真的,我这个郑老板是实实在在,不是假的蒙的,你看看你看看,这么大的星海超市的招牌就挂在这,这么大的牌子!这么大的字!这是我亲手做起的超市,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比起我自己当郑师傅的当年,那真是叫天上地下了。你看我,我现在是不是也跟厦门人一样?在这门口骑楼的柱子旁边,摆这么一套地地道道的茶盘,认识的不认识的,有空就走过来,坐下来,桌椅矮,热情高,泡泡茶,聊个话,再慢走啰。人一看这架势,就知道是地道厦门人,正宗。地道的厦门人知道天底下还有比喝酒更醉的茶醉!呵呵,茶醉,比酒醉还厉害的茶醉哈。

  讲真的,我现在不会茶醉了,不会说醉话。你林老师要采访我,要写思明区的事。你这事找我,问我,真的你想对了!我是真的老思明人了。前面在思明的不算,后面来思明的也不算,那句话怎么说来着?赶得早不如赶得巧。我孩子也大了,做事了,我也可以半退休不奋斗了,我也可以在这里泡泡茶给你林老师讲古,讲我自己的古。你林老师也别笑,呵,你看看我这三大开间的超市,这家老板不就是我吗?有时想想过来这些年,像过电影似的,我的确还是挺骄傲的,郑老板还是挺了不起的。想想这是在哪里,这是在厦门市最中心的思明区的中心。嘿嘿,我知道中心是中山路,还有鼓浪屿,那思明区还坐着一个独一无二的厦门大学!人家外地人懂的人当然说是去鼓浪屿,更懂的人就要说去厦门大学!这是全厦门全思明最有文化的大学区!厦门大学这一块,坐北边的是南普陀,全世界有多少大学是傍着这种古迹名寺的?没有吧?北大清华有没有?没有吧?往南去更厉害了,白城胡里山炮台,大海!厦门大学这一带,一路往东去,啧啧,那以前是蛮荒的,是思明的乡下,农村,打鱼的,地瓜,咸鱼,住没住个样,种田也种不出个样。呵呵,还没我那老家闽西山里的米好。现在来看,这一路过去,啧啧,那就是思明的金丝带!我是看着它这样变过来的,所以我说我是老思明,以前不算,以后不算,我是在这里奋斗的,和思明一起变成今天的,变成现在这个老板的。

  好好,我给你讲我自己的古。我在这里,30年里就围着这块转。30年里就看着这里一样一样的变。人都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30年人家都成了流水,我成了营盘。这里就是我郑奋斗的营盘。对,我叫郑奋斗,我原来不叫这名,这名是我年轻时来这里后改的。看到那么多读书人,当年读书人毕业后国家要,旱涝不怕,我当然想读书,但后来还是没读了,家里穷啊,也觉得自己读不成书,白耗力气白耗光阴。我就看着学生天天在教室里读到黑,我就觉得我更要做到黑。一年年的,我就在这里扎下根了吧,我老婆是在这里娶的,当然是老家娶来带来这里的。但孩子真的是在这里生的,在厦门生的啊!可惜中国不比美国,我老早就听这里老师讲,人只要在美国生了,就是美国户口了。很多像我们这样的生孩子,都回老家生,回老家生省钱方便啊。但我不这样想。我是在我老家生的,山里。我妈连公社里的防保站都没有进去过,更不知道更高级的医院大门往哪开。我是我妈自己在家里生的。那时我就想我现在有能力把自己和老婆都弄来厦门了,我一定要让我小孩说起来就能大声说我是在厦门生的。这叫虚荣心?我就虚荣一下吧,反正我就是想我咬咬牙克服困难奋斗一下,就让孩子生在厦门。虽然不像美国,在美国生就有美国户口,在厦门生没有厦门户口,也没有厦门居民有一张保健卡什么的,但我还是让两个孩子都生在厦门了。

  但林老师你知道不?我说我是老厦门,就是我赶得巧赶上厦门那时发展的好机会了。这里的老师对我这样打游击的外地人特别好,他们提醒我啊!提醒我勒紧裤腰带也要买房。你知道十几年前,买厦门房子是可以送户口的,买个一居室的公寓房居然都给送个户口!我有远见,是因为这里的老师好,会为我想!跟我一样打工的,有几万块钱赶紧回老家盖楼房去,三层楼,五层楼,越高越体面,越高人越觉你在厦门混得好。但我买了厦门思明的房,按现在的话说是学区房,一小居,花光了回老家盖大楼房的钱,但是,送户口哪,我孩子的户口!现在往回看,我简直就是走了狗屎运,真的拜托了这里。肯让我这外乡人,山里人,在这里游荡,做好小生意,一点点积蓄,肯提醒我肯帮我这个乡下人,那时拼命买下个小房,现在想都别想啊。

  所以,往回看,我真是感激,厦门,你们老师,都没有亏待我这个外来人,乡下人的吃苦奋斗。我往回看,我真是后怕啊。不要讲我没看到,跟我一样奋斗拼了命的人,到现在还有翻不了身的人,也还有翻了身又翻回去的人!因为这个,我两个女儿都在这里读的书。大的已毕业去做事啦,我没有让她来管超市,我只让她业余来管超市,我要让她去大公司里,见更大世面,做更大的事。你看那个小的,就是趴在那里写作业的那个。她不怕吵,她从小就是在这人来人往里写作业,她喜欢这样写,这也是她的本事。我就在这泡茶,看着这些,你说我能不欢喜?你说你叫我郑师傅,我还能不应你?我知道你林老师是老主顾,你知道我从什么时候来这里,从做什么起的,看着我一步步这样走过来的。人不能忘本,我知道。说到底,没有你们,没有思明区这地儿容我,也不会有我郑师傅郑老板的今天。

  是啊,没错,我叫郑奋斗。当然不是我大我妈给起的,是我自己起的。1983年那年我差不多20岁了吧,读完初中,其实还想上学,但家里真是穷啊,兄弟多,讨不上老婆的也多,我到处打工晃了几年,然后就跟着老乡里做水泥的到厦门了,原來就在南普陀那边山上修房子的,一帮人热热闹闹的。

  我就是那个小贩子,我刚开始都是挑着小挑子,还记得不?都在山坡上走,一边往山前的每栋楼里喊,要米不要米不?这么多年了,我怎么奋斗我记得清清楚楚。林老师当年还是个小姑娘吧?也不小了?比我大?哈哈,反正那时看你们都小。我本来跟南普陀那边修房子的做小工,看到阿婆提着小篮子换鸡蛋什么的。那时粮食开放了。这城里的米不好吃,我就想把我老家山里的好米带过来,肯定有人要。这比我做小工赚得好吧?我脱离队伍了,我自个跑回老家运米来,就这样挑着挑子一个个楼房里喊着。对对对,你还记着我老在你们宿舍楼对面的山坡上喊着,有住户要的招呼一声,我就给爬楼送上门去。我这就是最早的快递送货上门啊。不要说我山里的米,真做起干饭稀饭来,不知比你们公家米店里买的好吃多少倍,我还送米上门!我知道你们老师个个忙,你们有了我,就吃到好米,而且,还不用到米店里去买!我的生意真的太好。

  什么?你林老师这话不能说。当然这生意这么红火,人家也有知道的,也有眼红的,也有想抢来做的,来插脚的,也讲个竞争嘛。对呀,后来就不止我一个人在做了。是的,有好几个人。你问他们后来为什么都不做了,消失了?对嘛,明摆着做不过我嘛!我那时年轻力壮,我一天到晚跑得勤,我總是及时出现在你老师面前。你一缺米我就来了嘛。那时借着年轻,风雨无阻,一天早起到夜里都不停歇,别家的走不过我也熬不过我,做不过我。你林老师别听人瞎说,我哪是什么地头蛇?我没有黑道白道地赶人家。为什么人家都走了,只有我留下来?是因为我是郑奋斗啊。我坚持。我坚持把思明区海边这段泥坑路走成柏油路,最后,还走成世界级的马拉松路!对,我也是那个马拉松运动员,跑在思明大变的路上。

  呵呵,别听人乱讲!我挤走人家,我欺生?没有啊,人家是真做不过我,老师们爱叫我上门,买我米啊!这是缘分,没法度的。别提那事,那一段,我是得意了。一不小心啊,也不知怎么讲的,说我少秤,缺斤短两,还有沙子。我知道,那一段我口碑不好,没竞争,做得老油条了。嘿嘿嘿,是有那么一段时间,我知道你林老师也开始不买我的米。哦,是你婆婆发现了,不买我的米。是的是的,你们老师一直很信任我,叫多少我送上多少就多少,一般也不称,这样久了,我也打马虎眼了。但家里有婆婆妈妈的会称。咳咳,讲真的,我老实相,心里也老实,但那一段,咳咳,也不知怎么搞的,反正,老师都说斤两不够,掺旧米,掺劣米,还说掺沙子,反正,生意没那么好了,以前熟悉的,都躲着我走。一个男老师骂我,其实至今我都感激,他教训说,不要占小便宜吃大亏。生意要做得长久,要扎下根,不要打一枪换一个地儿,把名声做坏,把生意做坏。没有长久计划,失信于人,做生意就不会长久,做得再好的生意也会做败了。做大生意是这样,做小商小贩也是这样。要长远在厦门立足,在厦门最有文化的厦大这块立足,要有良心的。我感谢那老师,真的是敲醒我。我很受教育。就从我这小本生意讲起,做什么都得老老实实,才能做长久。另外,我也知道了讲信用,不能滥用信任,不能败坏了信任,好在我也算是悬崖勒马,花了一段更奋斗的时间来挽回名声。我现在告诉我的孩子,这样的思想是我在这里受教育形成的。我以前为了争生意,会给老师多点,后来老师信任了我,我就想多捞点,从占小便宜开始就会占大便宜,我太小家子气。我知道我小心眼,人心不足会小贪,咳咳……

  呵呵林老师,你还记得那一年台风啊,跟后来的“莫兰蒂”差不多大!这也好多年了,你是从晚报上看到的?还有照片?你记性好。我跟你讲,其实那时电视台也来拍了,好多人在电视上都看到了。我当然记得,像我这样的人上报纸电视什么的,机会真不多的。那是我郑奋斗生意爬上第二级的时候。还记得吧?原先我们这海边的路啊,窄窄的沙石路,靠海边一溜木麻黄。沙石公路路面上,那大坑小洼的,没一段是平的。路上还跑着大卡车、军用车,“咣咣”的。天晴,车厢左右摇摆“咣咣”着过去,后头沙尘卷得人看不清路面。雨天,车厢也左右摇摆“咣咣”过去,坑洼里溅起的泥水糊人一脸一身子!那时我已买了辆二手脚踏车,28寸的,大大轮子的。加固大大的后架子,三天两头都得往车场载货什么的,很难骑,骑着颠得屁股痛,总要下来推着走,歪歪扭扭地走,好在那时年轻,力气用掉了又补回来了,可也真是走怕了这条路。

  其实厦门有没有变化,特别是思明有没有变化,不要看中山路啊霞溪路啊这些老街道,什么骑楼改造什么的,最该来看的是这条路。小孩子读书背历史,我说我这个历史不用背,就看着这条路,这条路就是厦门变化的历史,特别是咱思明变化的历史。这条从白城开始一直往东去的环岛路,从前当然不是这样叫,还早着呢,还没有环呢。从白城开始往东去,胡里山炮台,曾厝垵,白石炮台,黄厝……嘿嘿,我走了多少年了,闭眼睛倒着都能走。对对对,黄厝,椰风寨,就是后来对着海对面台湾金门大旦二旦竖起的那个大牌牌,就是那个“一国两制统一中国”牌牌,就竖在路旁,白底红字,巨大,亮眼得很。我还在上初中时,刚好看过重放的老电影里的一部《英雄小八路》,讲的就是五个小孩子在厦门金门打炮仗那时的故事,说笑给你林老师听,那是我第一次知道,第一次看到人身子串起来可以通电话。那歌怎么唱的?“爱祖国,爱人民,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那个时候,厦门前线的名气啊,就靠这电影传的。林老师你小时看过这电影没?听说这电影就在黄厝拍的。那时候,这一带,荒死了。80年代我来时,那还都是泥坑路,哪里有公交车?到厦门南普陀也只有两路车。一路到轮渡,一路到火车站。现在什么车没有?公交车一块钱,看你要坐哪路车,要坐到哪里去!你就跟着那公交车一截截地顺着海边往东边去,“一国两制”再过去,就是会展中心,五缘湾。那气派!真的看了就知道什么叫国际会展中心!嘿嘿,林老师,你也听说了吧?就是今年的金砖五国的会都要在那里开,国际范啊。这一路过去,啧啧,比明信片上还漂亮!要不怎么说这是世界上最漂亮的马拉松跑道呢。对对,我忘了说了,每年的马拉松,我都报名参加,我不是运动员,我就是喜欢跑到那人堆里面,这心里喜欢得讲不出来。像做梦一样,那感觉就是不一样,好像我都不是我了,不是那个贩米的郑奋斗,不是开杂货铺的郑奋斗,也不是做超市老板的郑奋斗。可那不是我又能是谁呢?我亲身走过的,这么多年,这个变化太猛了,而我还是我嘛!所以,我可以很大声很牛气地讲,我看见这个变化,真的,我就是这个变化的经历人!

  嘿嘿,是讲远了,讲古嘛。话还讲回来,你讲的那个台风,除了今年的“莫兰蒂”台风外,就数那年的台风厉害吧?10多年前的那个台风,很凶的,全厦门都被刮得停水停电了。那时我已在海边的白城校门口,就是后来拆掉的那排平房里开了家杂货店。从那时起,我和思明这块地一样,算是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上了一个新台阶,我有了个落脚店,按现在的话说,就是我郑奋斗有了实体店。我先是用BB机,然后再到公用电话亭去回人家。大哥大时代我用不起,但我做了很牛的一件事,那就是我们这一溜小店里我是最早安装固定电话的。以前腰里揣了个BB机,有信息来就找公用电话回,后来我自己装了固定电话,这周围的人都揣着BB机上我这里来打电话。白城这个地方游客多,回电话的人也多,我后来干脆就挂牌,提供给人打电话,三分钟一块钱的,生意也很好!杂货店的业务扩大了,我不仅送米,一个电话打到店里来,酱醋盐糖的我都送的。后来就有了小灵通,再后来就有了手机,各种手机。用电话的进步也跟门前这条路一样,原来是土路,后来日子一天天好起来,这路就越来越朝着国际去了。这是世界上最漂亮的路啊。想想我郑奋斗的一辈子,由乡下山里土路走到今天这条国际路上,是不是活得太值了?

  嘿嘿,对对,讲着讲着又绕了,对,还是说台风那一次,跟今年的“莫兰蒂”一样的凶,不到半夜里就停电停水了。第二天,我后面住的这片楼里的老师就下楼来,到处找水,人没水怎么能过的?我想想这么多年来,从挑米小贩到今天,不都是这里人照顾我生意的嘛。唉,不要提那个掺沙子短斤两的事,人嘛说不清楚,反正那时我就想,我这里临公路,我来水了,你们没水,那就来我这里拿。我把水管从后厨那里接出店门来,哎,附近想拿水的老师就尽管来拿,后来传传传的,就排起队来了,就有人打电话,电视台报社的人也都来了,说是好人好事,普通市民有这境界。就那么一点水,大家就给我这样的好赞。其实我更激动,更感动。

  我在这里这么多年,我自己奋斗,带给老婆女儿家庭好,带给老家的人好。我是个不起眼的人,能过上今天这日子不容易,能在这里扎了根是我的福气,能亲眼见到这一切,我知足,我活得值。所以,我小声跟你林老师讲,从那次以后,有十几二十年了吧,我就是常常有一点力就帮到别人家。我要为思明也做点什么事,我也不要上电视报纸什么的,也不要评劳模。我这样做就觉得我才是真正和厦门人一样,和厦大人一样,我是配得起住在这里的。

  我就是这样想的。林老师你看得起我,不知道讲这些,能写出来什么呀?

  二、美发大小林

  我结识他们已经很长很长时间了。男的姓林,女的也姓林,在思明区靠近厦大临海的那条街上,租了个小小的店面,开理发铺子。男的长得清俊,女的则更清丽。两人一看就是小两口,开的就是夫妻店。他们都姓林,我叫男的大林,叫女的小林。男大林师傅手艺不错,女小林师傅手艺则更好,后来我就固定了让小林师傅给我剪头发,如果小林师傅刚巧不在,我就只好让头发任性再疯长。这样一来二去的,很容易就拉起呱来,知道小两口都来自漳州乡下。据说在老家理发店当学徒时,两人就有意思上了。当年在他们乡下那里,读书还是少数人的事,大部分家庭的孩子能读到初中就算很不错了,一般就读个能粗略识些字,然后就不读了,该干吗就干吗。主要是学手艺。有手艺傍身,总比种田靠老天吃饭强些,抗旱涝些。他们那里人大都这么想。他们就是乡下普通家庭里随大流的孩子,所以就不读书了,跟村子里的人去学理发了。

  后来,他们出了徒,就想来厦门。厦门那时刚刚成为特区,特区的声名满天飞,十里八乡都知道,不不,是全国人民都知道啊。什么叫特区,其实他们也搞不清楚,只知道改革开放了,特区是最早的实验区,换句话说,是可以走在改革最前端的地方。是乡下人也可以出外尤其是到城里跑一跑做做小生意的地方,于是,村子里那些胆子大的年轻人,就想能到外面去闯一闯。他们漳州离厦门近,在这么近的地方就有个特区,那是无论如何要来这里看一看瞧一瞧的。如果能赚到钱,如果能不那么穷,如果能不那么一年到头愁吃愁穿愁用度的,那该有多好。他们那里老辈人有下南洋赚钱的,他们下不了南洋,那就上特区来。人是会做梦的,万一真的梦想成真了呢。那时家里人就说,既然要去,那就把婚给结了吧,这样在外面两个人相互照应着也就方便了。所以,他们其实年龄还挺小的就结了婚了。没到结婚年龄也没关系,反正,乡下人只认结婚酒席,办了就算是夫妻了。至于有没有去办结婚证,倒在其次呢,你不说也没人知道哇。

  所以,他们一来就来到厦门,一来就来到思明,一头就扎到思明区最好的厦门大学边上了。为什么?因为这里学生多啊,生意好啊。其实他们知道自己不是冲着学生来的。那年头,学生口袋里也没有几个钱。校园里有公家开的理发铺子,一毛钱理一个头,又快又好。他们不是来做学生生意的,但他们喜欢学校的氛围,从小没正儿八经读过书,心里还是挺羡慕读书郎的。“感觉靠着学校,来来往往的人都不一样呢。”大林小林都這样说。

  其实刚开头大林小林吸引我注意的是他们和别人家的理发师傅真的不太一样。首先是外表,两个人都长得清俊,说起话来微微笑着,细声细气的,这在市井店铺里实在太少见了!他们站在那儿,安静地洗、剪、吹,有种款款而来的情意,说话行事绝不夸张,不像别人家理发的,拉客热情到让人疑窦丛生,似乎别有用心。特别是衬着他们站着的那个小小门面,收拾得那个叫清爽洁净,和他们身上那股斯文的样子一致。他们也太不急功近利了。他们刚开始也是从五毛钱开始剪起的吧。但他们为了配得上能在厦门最中心的思明区稳打稳扎下来,配得上他们是在思明区最有文化的厦大周边求生存求发展,小两口那个拼劲啊,那个下血本啊,两个人攒下钱来就轮流去报各种美发培训班学习。他们不吝血本,更不吝力气。也是他们的天赋高,老天爷赏饭吃,他们手下出的活总是与人不一样。他们真的很细心地剪,一小缕一小缕的,撮起了剪几根又放下,撮起了剪几根又放下,感觉就是数着头发根在剪。人家三下五除二不到10分钟可以搞定的一个头,小林总是来来回回折腾得能剪上个把时辰,很磨人。“这样才能剪出层次来啦,剪出空气感来啊。”小林总是慢条斯理地说。慢工出细活,虽然得耐着性子等她剪完,但那剪出的发型实在非同寻常。

  记得那些年,她的剪资已涨到一个女生10元的年头,我出差在外,无论是赴京城还是进上海还是下广深港,大小场面,我的发型从来就没有怯场过。生熟朋友总是议论,你的发型好好看啊,哪里剪的?一定很贵吧?哎呀,你肯定进的都是高级发廊啰,动辄几百上千的吧?哎呀天,你们还真以为来自特区就自带钱庄吗?告诉你别不信,就是有钱我也舍不得啊。我的发型就出自我们厦大旁边的一家小小理发铺,女生剪一个10元钱,童叟无欺啊。我常常把这点很骄傲地反馈给小林听,小林总是风轻云淡诚心实意地说,嘿嘿,那是您的头型长得好啊,您的发质也长得好啊,要不也剪不了这么好看啊。啧啧,啧啧,这情商高的,这样的理发师啊,难怪,只要被她剪了一次,你就想黏上她一辈子的剪子啊。

  这么出神入化物美价廉的剪技,和妥帖温润认真细致的个性,自然很让人惊讶,也很让北上广更让深港几地的人难以置信。但其实更让人惊讶的还有大林小林的文艺范。在理发店搁几本美发或服装什么的时尚杂志,倒不算稀罕,如果再放一些例如《知音》《读者文摘》之类的杂志,也还差强人意。但我真的还未看过在理发店里摆《十月》《花城》《中国作家》《人民文学》《小说选刊》这样的书报架呢。还记得许多年前经过他家门前的那一刻驻足与迟疑——因为在那之前,我几乎都是叫家里人自己剪的,因为能找出个物美价廉合意型理发师傅简直太难了!那一刻我就先看到了小林,她像是认识我似的朝我颔首微笑,真像道白月光呢,很熟悉很贴心的感觉。于是一切就像是发生在老朋友中间那么轻松随意地发生了——我走进去落座,在等着把头交给她的微笑的时候,顺手取过座旁小几上的杂志。说实在的,我有点惊讶,因为我随手取来的杂志竟然是《小说选刊》,随手翻开就看见刘醒龙的《挑担茶叶上北京》!这是不是也太文艺了?不,太文学了嘛!果然,那角落插书架上,文学杂志倒比发型杂志还多出一些!这是不是有点不同凡响啊?很令人刮目相看啊?记得那时,我莫名地就心安,无端地就信任,我想她的巧手肯定也不同凡响。果然,剪完发出门,我的心情极其愉快,真应了现时流行的那句广告语:最低的消费,最好的服务。这就是我要的效果,我的理发师傅,没有第二家,没有第二人!从此就把头交给他们家了。有了这些杂志,等候剪发的时光也变得飞快。大林说,这些杂志啊报纸啊,我们也爱看,以前在乡下的时候,都没有机会能看上这些,真的很好看啊。人客稀少的时候,小林慢慢地给我剪发,大林就坐在旁边看小说。这就是小林大林的理发铺子,有跟别人家非常不一样的地方,既是世俗里的又是很超俗的。“有些杂志都是老师们送我们的。”大林会看看马路对面的厦大操场,“这可能因为我们来的是这里吧,还好我们来的是这里。”

  因为有这样的不一样,大林小林的理发铺子才会这么兴隆吧。

  小两口就在这样一个地方,年年剪月月剪天天剪。岁月就如大林小林挂在铺子旁的那个彩条转环那样转个不停,据说那是理发铺子的标志。冬去春来,他们生孩子了,他们买下店面了,他们孩子上幼儿园上小学上中学了……很多人为了省钱都会回老家生孩子,但他们花钱买房子进户口就是要把孩子生在厦门,生在思明区。这是他们靠自己的双手,一剪子一剪子奋斗积攒下来的,他们要改变祖祖辈辈在乡下的命运,而高速发展的厦门也没有辜负他们的这份勤奋和这份梦想,终于让他们梦想成真。

  10年、20年、30年、40年,大林小林和我一样,看着从厦大开始一直往环岛那边一路发展过去,从当年坑坑洼洼的满目荒凉的沙石路,变成今天全世界最美丽的马拉松道,还有大道两旁最美丽的城市花园景观。我也看着他们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一天天和以前完全不一样了,他们融入厦门今天的生活,就像原本就长在这里的一样。

  唯一有点惆怅的是,如果现在去那铺子找小林剪发已是不太可能了,因为他们已经都当幕后老板了。据说他们先去学了车,然后就买了车,然后就经常驾车出去旅行。我虽然为我的头发难过,但却由衷地为他们高兴,他们真的是站在理发铺子里的转椅旁太久了,趁现在还走得动,财务有了些许自由,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也是他们作为今天的厦门人的美好生活的再开始。

  责任编辑 ? 林 芝

  福建文学 2019年1期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