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言情小说 玄幻推理 武侠小说 恐怖小说 成人文学 侦查小说 其他连载 小小说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永定土楼:南方的大房子(福建文学 2017年7期)

时间:2023/11/9 作者: 福建文学 热度: 11405
  王小庆

  一 南方有座大房子

  “承前祖德勤与俭,启后孙谋读与耕。”每每驻足福建永定高头乡承启楼门前,我总要抬起头,细细打量书写在大门两侧的楹联,认真品读这十四个大字。三百多年了,举目抬头,它在不断教导后人继承祖辈勤俭节约的好品德,劝导后代子孙好好读书务农。

  房子好大。站在楼下,仰视眼前的庞然大物,我不期然地产生一种自身渺小的感觉。承启楼是福建现存圈数最多、建筑面积最大的圆楼,素有“福建土楼王”之称。这座土圆楼,始建于明崇祯年间(1628),从一环依次建到四环,于康熙四十七年(1708)才完工,历时八十年。全楼按《易经》八卦原理进行布局,从外到内由四个环形建筑组成,均为八个卦。外环共四层,每层七十二个房间,一层为厨房、膳厅,二层为粮仓,三四层做卧室。有趣的是三层是用墙隔开的,因为是成人房间,涉及隐私,因此楼层房间相互之间并不贯通。四楼住孩童,因而是贯通的,听凭小孩窜来窜去,结伴相邀、嬉闹打骂由他们去。二环为两层楼,每层三十六个房间,为会客的场所或者是膳厅。第三环是单层,拥有二十个房间,为私塾。第四环为厅堂,为单层圆形屋,正对着大楼门,中为天井,祭祀祖宗、婚丧喜庆就在这里了。前些年,包括这座楼在内的高北土楼群作为福建土楼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这座占地五千余平方米,拥有四百个房间的承启楼,三百多年了,庇护过多少土楼儿孙?鼎盛时期,整座楼容纳下八十多户六百多人。走进承启楼,品尝着香茗,土楼人总会笑谈往事,讲述承启楼的传奇故事。曰某年某宴席上,两女子拌嘴。一个自诩说我家“高四层,楼四圈,全楼一共四百间,一个房间住一晚,够你住上一整年”;一个夸口说我家才大,“又像蘑菇又像城,楼里住了六百人。楼东日出楼西雨,一年不识全楼人。”听着争吵,旁观者掩嘴而笑,其实她们都是承启楼里的人,不过其中有一位是新嫁娘,她们还不相熟而已。

  步入厅堂,两侧柱上的楹联顿时映入我的眼帘:“一本所生,亲疏无多,何必待分你我;共楼居住,出入相见,最宜重法人伦。”“天地人三盘,奥妙无穷;助人间为乐,造福万年。”同出一脉,大家都是一家人,何必过多计较个人得失?同住一幢楼,抬头不见低头见,就要讲究礼义廉耻。一个大家庭,重视规矩礼节,讲求仁义道德,才能真正做到和睦相处,做到整个家族的和谐共济。与之相互映衬的还有大房子的宝贝——祖堂摆放的巨型围屏,它是十六世祖江馨轩八旬开一之时的寿辰贺礼,图案精美,精雕细刻,美轮美奂,均是讲述千古流传的孝悌故事,屏中“二十四孝图”系由“车衣顺母”“为母埋儿”“卧冰求鲤”等画组成,当时土楼客家人敬祖睦宗、孝顺长辈之美德跃然屏上。背面雕刻的清代朝廷六部官员及楼主亲戚的祝寿词,皆教化意义鲜明,充满着对子孙后人传承美德的谆谆嘱托。怪不得这巨型围屏被称为“镇楼之宝”。

  于是,这么大的一个家族,他们在祖宗传下的家训家规的潜移默化中,时时念记着为人处世的道理,把好学勤耕、和谐共处作为人生指南。这幢楼的主人们,先后有让人称道的“兄弟选魁”“世德书香”的传奇,四十多人考中进士、举人、贡生。进入现代,承启楼里更是先后走出八十多名大学生,拿到博士学位者也不乏其人,共同书写出令人赞叹的人才辈出、和舟共濟的家族故事。

  在这座大房子里,我在品读楹联家训,听着土楼故事,观赏土楼宝贝之时,不由得把目光投向一个人,他就是三百年多前承启楼的缔造者江集成。有了江集成的故事,这座南方大房子显得更加俊健伟岸。

  江集成,字佩澜,早年以养鸭为生,每每被人奚落,嘲笑他没出息。他不甘天天守着鸭子过日子,发愤图强,终于赢得家财万贯,盖起了雄踞一方的承启楼。富裕起来的江集成并没有改变节俭的习惯,依旧过着节衣缩食的日子。一日友人托儿子来找江集成借钱,这位穿戴华丽的少爷,来到承启楼附近,见到一位身穿破烂衣服、捡着猪粪的大叔,掩着鼻子询问他见到江集成没有,没有想到这位大叔咧嘴笑笑,说:“我就是江集成。”后生大吃一惊,原以为江集成这个富翁一定锦衣玉食、生活奢侈,没有想到江集成是这般模样。问清来意,江集成把一碗红薯放在桌上让后生吃,后生拿起一条,却难以下咽,而江集成拿起一条连皮都不剥就大口吞下。吃罢,让后生回去,让他父亲亲自来借钱。后生觉得奇怪,禀告其父,其父告之曰:“集成叔是节俭人,他连红薯皮都舍不得剥去,怎么会放心把钱交给大手大脚的少爷呢!”

  厚道谦和也是江集成的做人准则。一回江集成去邻村收回借款。欠债户非但不还,羞恼中竟然拿起木柴,往江集成头上狠狠地敲了一下,江集成顿时头破血流,在旁人的搀扶下回到家里。他的四个儿子咽不下这口气,拿着耙头镰刀要找欠债户算账。江集成说:“是我自己没有站稳摔倒的,不关他的事。”儿子们都大惑不解,但父亲这样说,没有办法,只有悻悻而归。不料,当天中午欠债户突然急病身亡。江集成这才对儿子们说:“俗话说得好,忍气留财。如果当时拼个你死我活,人家死了,说不定辛苦创下的家业,就会赔得一干二净。君子不与牛斗力,凡事忍一忍就过去了。”

  漫步永定客家土楼,那些意味深长、工整对仗的楹联、家训有很多,传奇故事也不少,客家人崇文重教、敦亲睦族思想可见一斑,也正是在祖辈的言传身教、谆谆嘱咐的感化下,一代又一代的土楼客家后裔人才辈出,发光发热,荣耀故里。而就在此刻,在承启楼古老大房子的屋檐下,我分明地看到了三百多年前的一个背影,这个在夕阳下闪耀淡淡光泽的背影,让我们体会到什么是耕读为本、忠孝仁义。

  二 洪坑古村觅芳踪

  悠悠水车、潺潺溪流、村头榕树、庞大土楼,连同祥音缭绕的妈祖庙……每每踏入世界文化遗产福建客家土楼核心区所在地、“中国十大古村落”之一的龙岩市永定区湖坑镇洪坑村,这一切,总让我觉得这里氤氲着一种温馨的气息。这股袅袅发散的暖暖气息,给这个古老村落增添了迷人的魅力。

  这一次,我是来寻找江月娥的。当我说明来意,同行一个年轻人笑了起来:“怎么找啊,她是故去多年的人了。”我故作神秘地把食指竖在嘴边,轻声地说:“没有啊,她还在村里,活得好好的,今天我要找到她。”

  对于江月娥,我仅知道她是出身书香门第,出生于最大土楼高头乡的承启楼,20世纪10年代嫁到洪坑村一户有钱人家当媳妇,后来夫妇双双到南洋创业,日子过得富足。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寇的铁蹄踏入南洋,夫妇俩为避战乱,无奈带着五个孩子回到洪坑村。回来不久,一场瘟疫,带走了她的公公、婆婆、丈夫、弟弟、弟媳,她为抚育一群嗷嗷待哺的孩子,经常为别人挑货挣取脚力钱,独自带大了五个孩子、三个外甥,并把这些孩子都培养成了有用之才。江月娥用弱小的身躯支撑起一片蓝天。我想了解,这个传唱千遍、百善一身的江月娥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

  初春的阳光最是柔软,行走在和风吹拂的村道上,呼吸着清新的气息,令人沉迷于远远近近飘忽的暖意里。走过一段竹影婆娑的绿色大道,正迷醉于曲径通幽,眼前豁然开朗,抬眼望去,正前方是闻名遐迩的振成楼。圆圆的土楼,犹如童话般的圆圆城堡,耸立在我们面前,展示迷人的英姿,解构生命的力度,诠释先人的智慧。

  我首先在这里寻找江月娥。这座迷醉众多游客的振成樓,是美轮美奂的客家土楼的代表作之一,由洪坑林氏二十一世林鸿超兄弟等人在1912年建造。当时的永定是重要烟区,他们依靠做烟丝、烟刀发了大财,花费八万光洋盖起了此楼。相较于数百上千年历史的其他土楼而言,它还显得年轻,但它是按《易经》的“八卦图”布局建造的,其内部仿西洋式装修,“外土内洋”的建筑风格,在众多土楼中十分罕见,古朴而又时尚,赢得了“土楼王子”美誉。

  渐近便是振成楼门口了。“振纲立纪,成德达材”,这是镌刻在振成楼大门两侧的楹联,其意是振兴纲常,树立法纪,成就个人品德,成为国家栋梁。横批是“威凤祥麟”,凤凰与麒麟都是传说中的吉祥动物,寓意希望楼内的子孙成为杰出的人才,做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

  进得大门,迎面是石质门框的内环正门,门楣镌刻民国总统黎元洪题写的“里党观型”匾额,两边镌刻楹联:“干国家事,读圣贤书”。进入天井,振成楼中堂大厅柱联跃至眼帘:“振乃家声,好就孝弟一边做去;成些事业,端从勤俭二字得来”,“能不为忧患挫志自不为安乐肆志,在官无傥来一金居家无浪费一金”。先贤们谆谆教导后代:要做到孝悌与勤俭,坚守做人的底线,不能因为暂时的忧患而丧失自己的志向,自然也就不会处在安乐境地而放纵自己的情志;在职为官不能非分得到一两银子,居家过日子不要浪费一两银子。

  天井东侧为超庐厅,右侧为醒庐厅,分别与侧门相对,石刻柱联分别是:“振刷精神担当宇轴,成些事业垂裕后昆”,“醒世金绳觉,庐山面目真”。前者为民国初期大书法家李瑞清的笔迹。外环后向为敞口厅,较宽敞,与内环后墙、两侧的青砖隔墙围合成一个院落。厅前为天井,厅口两侧分别设拱门,与外环的内通廊贯通。厅内供奉观音神龛,两边楹联:“振刷精神,功参妙谛;成就福德,果证菩提。”厅后壁两边悬挂楹联:“振作哪有闲时,少时壮时老年时,时时须努力;成名原非易事,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要关心。”

  返身出了振成楼,我默默念叨着:当年江月娥这个出身书香门第的女子,是否也如今天的我一样,细细品味这些楹联家训呢?是否时时惦记着祖先的叮嘱,再苦再累也要把子孙抚育成人,让下一代知书识礼,做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

  沿着整洁的村道,我来到奎聚楼。这座建成于清道光十四年(1834)的土楼已有一百八十多年历史,占地六千余平方米,三堂两落,是宫殿式结构的方形大土楼,远看颇有“布达拉宫”的气势。一百多年里,楼里考取进士和官至七品以上的有四人,大学生有二十多人,海外华侨有四十多人,正如大门对联所言:“奎星朗照文明盛,聚族于斯气象新”。设计者是清朝翰林学士巫宜福,他与楼主林奎扬是结拜兄弟。其内楹联:“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入则笃行出则友贤”。静以修身,指以静思反省来修养身心,使自己尽善尽美。笃行,指行为淳厚,纯正踏实。俭以养德,指以俭朴节约的思想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语出诸葛亮《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友贤,即以贤人为友。“入则笃行,出则友贤”出自荀子《子道》:“故君子入则笃,出则友贤,何为而无孝之名也!”强调的是“孝道”。

  一路行来,我仿佛看到了江月娥,她孜孜以求的身影在我的脑海里不停地闪现。七百多年前,根在中原的洪坑村林氏始祖,为躲避战乱客居于此,虽然远离原乡,但他们认为,只要有后世子孙,就要有文化的薪火相传,对后辈的文化教育才能确保家族长盛不衰和客家文脉的传承不断。他们把祖宗传下的家训家规口口相传,还镌刻在墙上,让子子孙孙在耳濡目染中接受教育。正是因为这样,一代代洪坑村人沿袭并传承着“崇文、重教、明理”的祖训,使子子孙孙受益匪浅。

  在村子北边,在一座“日新学堂”,又名“林氏蒙学堂”的建筑。只见内大门横额上写着“THE DAILY NEW SCHOOL”,英文在地处永定山区的百年建筑中难得一见,显得特别醒目。日新学堂是一座有别于传统书院的近代学堂。清朝光绪年间,当地村民林仁山跟随父亲经营烟刀生意而发家,但不久,林家父子的烟刀生意受到了更为先进的日本烟刀的冲击,这让他们意识到现代化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因此,1905年,林家父子倾其所有,在洪坑村兴建了一所新式学校——日新学堂,希望子孙后代能够学习先进的知识,使客家文脉得以兴盛绵延。

  客家人特别重视教育,从江月娥身上得到集中体现。其实在洪坑村,像江月娥这样竭尽全力培养后代读书的客家人并不是个别现象,而是洪坑村大多数家庭都会做出的选择,“重教明理”在这里已经发展繁衍成了一种社会氛围,世代传承。后人没有忘记江月娥,20世纪60年代,她的一位远在国外的外孙,专程回到家乡,在村里修了一座“月娥桥”,但当地人都习惯叫它“外婆桥”,外婆桥的故事,也被洪坑村的子孙们记住和怀念。行走在外婆桥上,我感慨万端。

  此时,我似乎读懂了江月娥。如果说,客家土楼是客家人精神家园的物化,那么,这些祖训家风就是土楼客家人精神内涵的具体体现,无论是世代居住在土楼里的客家人抑或是迁移到世界各地的客家人,他们始终谨记客家祖训的精髓,延续着客家人家国情怀的梦想,让隐藏在大山深处的幢幢亮丽土楼焕发出更加迷人的风采。

  “找到了,我真的找到了。”面对穿过村庄的涓涓溪流,我喃喃自语,“江月娥其实就是饱蘸客家精神濡染的一代客家妇女啊,她的精神将永远温暖着洪坑古村落的人们!”

  三 多情的村庄

  满眼翠绿,群山流碧,溪水淙淙,花香鸟语。

  这个周末,与三五好友一起,穿行在永定湖坑镇南江村村口“女儿林”,沐浴着大自然的芬芳,整个人登时变得清朗起来。

  三百年前,这里曾一片荒芜,村里的乡亲,须沿着九百九十九级台阶的古道,翻过高高的山岭,才来到耕作地。他们用别样的艰辛,换得仓廪充实。多情是女儿,一位姑娘眼瞧着父母挑着沉重的稻谷,头顶着火辣辣的太阳,艰难地行走在热得烫脚的石阶上,不由得阵阵心疼。这位姑娘突然灵机一动,提议村里女子出嫁时,都种上一棵树,一来作为出嫁后对娘家的念想,二来等小树长成大树,村里乡亲便可以在此歇脚乘凉了。她的提议得到乡亲们的热切响应。自此,村里姑娘出嫁前,都来这里种上一棵树。世世代代传承下来,这里已蔚然成林。

  我步入女儿林的时候,恰好一阵雨刚过,天地犹如刷洗过一般澄碧。偌大的女儿林,远远近近飘忽着白雾,仿佛披上了一层洁白的婚纱。我似乎听到姑娘植树时带着羞涩,带着喜悦,带着感恩的笑声,又似乎看到她们跳着轻柔的舞蹈,徐徐地向远方舞去。

  女儿林,女儿情,留下了出嫁女儿的感恩与孝顺,带走她们充溢内心的温柔。

  这里的山是多情的。伫立在南江村头,我仰头四望,发现东西两侧山脉连绵、山峦重叠,如同一双微合的爱抚的手掌,捧起了大大小小二十三座明清时建筑的土楼,捧起了南江溪潺潺而过的一湾溪水,连同荡漾在水中的土楼身影,大地母亲慈爱的双手呵护着这一群简单着、勤劳着、快乐着的芸芸众生。在灿烂光辉的映照下,密密的树林泛着青翠的光泽,环村的溪流流动着醉人的绿意,水稻梯田层层叠叠弥漫着稻谷的金黄,古色古香的土楼被涂上一层祥和的色泽,把六百年古村落装点得溢彩流芳。

  漫步在风光旖旎的南江村,我感受到这个山村无所不在的多情。

  这座坐南朝北的“天一楼”,地处两条溪流交汇之处。站在楼前举目张望,缓缓流淌的溪水倒映着蓝天白云,让人觉得人间仙境的美妙。此楼原叫源聚楼,因楼前后两溪合二为一而得名。民国三十年(1941)土楼遭一场大火焚毁后,江氏二十六世祖依原址重建,更名为“天一楼”,取“天一生水”之意,望以水克火,不再发生火灾。天一楼每层二十四个房间,全楼被楼梯和门厅分成四个部分,寓意一年有四季、二十四节气,教导后人依节气而行事,更要珍惜时光,时时都要努力。让人品味的是三层七十二个房间的设计,这些房间都是不同的椭圆形设计,寓意“人人与众不同,个个天下无双”,“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劝导儿孙刻苦努力,养成好品德、好习惯、好毅力,天天如一,争取第一。这就是天一楼楼名的另一重含义,是对子孙后代的深情告诫。

  再有就是始建于1843年的“东成楼”。这座楼坐落于南江村桥子头,坐东朝西,是一座八角楼。这八角可是有缘由的,原本楼主要将东成楼设计成四方形土楼,但方楼一角正好对准本村黄婆太的墓地,当时的人迷信,认为这个角似一支利箭对准虎头,唯恐对子孙不利。由此产生了矛盾,双方争执不下,一度剑拔弩张。两方闹得不可开交之时,翰林巫宜福出面调解,分头征求双方意见,认为乡里乡亲的,没必要为这类小事伤了和气。楼主也爽快,答应削去对准墓地的楼角,为协调美观起见,又削去其他三个楼角,成了八角楼。是宽容和谦让,是邻里之间的相互理解,成就了这座永定土楼中独一无二的八角楼。

  為感受这片土地的多情,我又登上地处村东头山坡上的观景台,在这里俯瞰南江村时,这份浓浓的真情会来得格外强烈。大抵是充满真情的女儿林那种气场的“效应”吧,让人更加感受到这片土地的多情。纵目远眺,层层叠叠的梯田,一直延伸到高高的大山腰际,涌动的是一望无际金黄的芬芳,内心感谢天地赐万物,“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辛劳的人们时常陶醉在丰收的喜悦中;拔地而起的方的、圆的土楼,沿着蜿蜒回转的南溪河一字排开,倒映在水中,倒映出仪态万方、千姿百态;女儿林树荫掩映下的是碧波荡漾的南江溪,溪水清洌,可见倒影,一群白鸭缓缓游过,小桥、流水、垂柳相映成趣,浑然构成了一幅风景别致的美丽画图。欣赏这一幅画图,我默默赞叹:好一个多情的女儿,好一个多情的村庄,好一片多情的土地。

  责任编辑 陈美者

  福建文学 2017年7期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