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那天,刘向东开车,带着他的夫人和我们老两口,早6点出发,去平山县的河道里拣石头。到了太行山里,首先向山西的方向深入了一段,但没有什么收获。在那里结识了一个叫龙龙的小伙子,他把自己种在路边的倭瓜,让我们摘了一些,送给我们。我们问他是干什么的,他说他花几千元把河道里的大石头买了下来,然后卖给城里的园林部门,赚了不少钱。他随手指了指,我们看到河滩里一些足有几吨甚至十几吨重的大卵石,现在都属于他的了。
上午9 点左右,我们转回车,向驼梁的方向开进,大约在离石家庄150公里的地方,我们停车下河,开始拣石头。在下河不到3分钟的时间,老杨(我的老婆)就发现了这块石头。当时它在河道里,凹坑里盛满了水,水里有一些青苔,我把水撩出去,用手洗净了青苔,不禁感到吃惊,原来它的坑是如此的圆满和深陷,其深度和大小,完全可以养几条金鱼。老杨也是激动万分,当即决定把它搬回去。但考虑到小车拉不动它,只好等以后找大车把它运回家里。为了不被人发现,我把它倒扣过去,使凹坑朝下。我翻动它的时候不太费劲,也就是70公斤左右吧。
当天我们只拣了两块小石头,其中一块是娃娃脸。刘向东拣了一块“连(莲)年(鲶)有鱼”,图案是一个带茎的荷叶,下面有一条游动的鱼,非常生动传神。当天我们也算是有所收获,快乐回家。
10月3日这天,我和老杨早晨去长途汽车站,打算坐汽车把它拉回来,当我们赶到车站时,发往驼梁的公共汽车已经开走,我们没有去成。这一天,我和老杨是在惦念中度过的,我们在家里,心却一直想着这块石头。10月4日一早,我和老楊及时赶到车站,坐上了车。汽车在中途长时间停了两次,共走了5个小时,行程150公里,才到达我们发现石头的地方。我们在一个叫拦道石的地方下了车,下车后,在做好记号的地方,顺利地找到了这块石头。石头离路边约15米左右,我试了试,搬不动。正好河道里有一个放羊的中年人,我看他有些力气,花10元钱雇他,他背,我和老杨两人在后面托举,三个人总算把石头搬到了路边。这个时节天气虽然已经凉爽了,但中午时分还是有些热,我们坐在路边的阴凉处等了约3个小时。下午3点左右,公交车终于来了,我和乘务员把石头搬起来,放在公交车的侧箱里,经过3个小时的车程,终于把这块石头拉到了石家庄北站。下车后已经是晚6点多,天快黑了。我们花钱雇三轮车把它拉到楼下时,天已经完全黑下来。第二天上午我雇两个人把它抬到了楼上。
这块石头,底部是个锅形,上面是个不规则的圆形,上面的凹陷部分是个椭圆形,凹陷长30厘米,宽25厘米,深11厘米。我试了试,里面可以盛半脸盆水。
我们给这块石头取名为聚宝盆。它是一块难得的奇石,我们非常喜爱。为此,老杨很有成就感,我也确实佩服她的眼力和运气。
二
前天,为了节省客厅的地方,我试着把这块名为“聚宝盆”的大石头竖起来,靠墙摆放。当我把它竖起来以后,我惊讶地发现,这块石头像是一个宽衣大袖的古人,头向左偏,宽阔的胸脯深深凹陷,衣服被风吹向了身后,浑身透着一股帅气。这个发现,让我激动不已。我当即把这块原来叫“聚宝盆”的石头更名为“虚怀若谷”。
在现实中,不可能有胸脯凹陷到这种程度的人,但这块石头做到了,而且非常夸张,又不离谱。我估计上面的浑圆的凹陷部分可能是亿万年里水流冲击所至。这是一块象形石,质地为花岗岩,坚硬而粗粝,与北方人的性格相似,恰好与主题协调;从神韵上看,整体造型大气磅礴,形神兼备,有一种古朴的气象。为了使其更直观,我在他的脸部画了几笔,人物的表情和气质就透出来了。我不认为这是画蛇添足,我认为这提示性的几笔对整体有益,并且对石头也没有构成任何机理性的伤害,只是使其形象更加鲜明和生动。正是这几笔激活了这块石头,使它原有的艺术元素得到了充分的呈现。有了这几笔,它的每一个部分都仿佛是经过精心设计的,没有一块多余的地方,也没有一点缺憾,所有的局部都在为整体服务。可以说,这是一块素质极好的石头,我只不过是唤起了它隐藏的部分,使它的潜质浮现出来,表现为具体的神韵和形态。
试想,一个虚怀到这种程度的人,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敞开了博大的胸襟,面向世界,仿佛可以接纳万物。也许只有具备了这样的品格和胸怀,他才能够感觉出自己的空虚。他空出的地方,既是他放弃的部分,也是他吸纳和包容的素质所在。他把自己的整个身体变成了一个容器,迎风敞开,虚怀以待,面对人生和这个世界。理解了他,我才懂得什么叫作气度。
自然物品有着多义性。一个“聚宝盆”竟然变成了“虚怀若谷”,其差异是多么巨大。有些东西需要多次发现,而每一次发现都体现出不同的文化信息。经过重新发现,这块石头就成了一尊天然雕塑,每一个细节都透着帅性和神性。
我非常得意的是,他的脸是我画上去的,是我给了这块石头以新的生命。如果他的脸是天然形成的,我就只能惊讶、赞叹,心悦诚服地把这个创造的权属归还给上帝。
三
经过多年来对石头的深刻体悟,以及我个人的审美情趣变化,最近,我越来越喜欢“虚怀若谷”这块石头。我每天早晨起床后都要抚摩它。它表面看上去有些粗糙,但用手摸起来却很光滑,没有一处扎手的地方。这是亿万年水流冲刷的结果,既保持了石头硬朗的本色,每一个肌理都清晰可见,整体上又致密坚硬,并在表面形成了一层光润的皮层,因此摸上去手感非常好。
说实在话,这不是一块适合抚摩的石头。就像抚摩一个武士的头颅等于对他的侮辱,抚摩“虚怀若谷”也是对它的不尊重。但它毕竟还是一块石头,我们不能把它当人来看,它终究还是一件自然艺术品。为了保养它,我给它上过几次油,现在表面的颜色已经发生了一些变化,石头的内部色泽渐渐透出来,变得有些发红,看上去色调沉着饱满,绝无一丝轻浮之感。由于上油保养,又加上我经常抚摩,好多地方已经光滑发亮。我喜欢它不是由于它的质地,而是它的整体造型。它征服了我,我每看它一次,心里都有一种震撼之感。它太大气了,太帅气了,以至于让我有些嫉妒,假如它是一个人,我不如它。
老杨看我如此喜欢这块石头,有一天她说,既然你这么喜欢“虚怀若谷”,我就把它赠给你了,我当即欣然接受。我说,那好,不用立字据吧,她说,不用,我说话绝对算数。现在,这块“虚怀若谷”就属于我了,但它毕竟是老杨拣到的,我还是有些心虚。好吧,实际上,我和老杨的石头,无法分出你我,我只是开个玩笑罢了。
四
昨天晚上,朋友们在一起聚会,靳闻章兄坐在我的旁边,我对他提起“虚怀若谷”,他也非常喜欢。他来我家时见过这块石头,他说,那种“抱虚”的状态非常好,“虚”就是虚空、虚无、虚渺,是一种博大、包容的状态,有了这块石头,你的家就是“抱虚斋”了。我说,那就这么定了,今后我的家就叫“抱虚斋”了。他说,我回去给你写一幅字——就写“抱虚斋”三个字。等他写好后,我要装裱起来,挂在墙上,这样,我的家就有了名字了。
记得去年冬天,靳闻章来我家看石头,当他看到“女娲”的时候,感到震惊,他问我们从哪捡到的,老杨说,就是你住过七天捡石头的井陉县测鱼镇,你在那里捡了七天也没有捡到,我们去了就捡到了它。靳闻章说,那是我给你们留的。说完,我们都哈哈大笑。
昨天我又提起此事,他又笑。闻章兄是一个悟性很深的人,他的研究《易经》和《老子》的著作,多次再版。近些年,他禅悟佛道。从他的身上,我能看到善的宽怀和对世人的慈悲之心。
五
不久前的一天,我正在上班,靳闻章兄把电话打到我的办公室,说“抱虚斋”写出来了,一会儿我就给你送过去。说完不到十分钟,他就冒着热汗来到了我的办公室。那天天气非常热,他是骑自行车来的。他从信封里掏出两幅字,都是“抱虚斋”,其中一幅的“虚”字是个神來之笔,像是一尊坐着的菩萨。这两幅字,我都非常喜欢,全部收藏。我要把有菩萨的那幅字装裱镶嵌起来,挂在墙上,我的这个居室从此就叫“抱虚斋”了。
因为“虚怀若谷”这块石头,我的居室有了名字;因为“抱虚斋”这个名字,我似乎感到了包容与涵纳的容量和气度。设若我的品格与“虚怀若谷”是统一、融合的,那么我将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如果我不配与他融合,我至少可以在为人上与他接近;如果我连接近的资格都不够,我至少可以仰望他,膜拜他。这样想来,“虚怀若谷”就有了神性,他简直就是我的偶像,让我崇拜。在这个世界上,让我喜欢的人很多,值得我崇拜的人也不少,但让我痴迷和崇拜的石头,目前只有“虚怀若谷”这一块,因为它所具备的文化含量已经超出了一块石头,成为一件带有人格化的自然艺术品。
六
今天,我和老杨又提起发现“虚怀若谷”时的心情。第一篇文字中写的是万分激动,我觉得说得不是很准确。记得当时我感到了心颤,那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有那种感觉。心里忽地晃悠一下,心在颤抖,好一会儿才平静下来。老杨说,她发现这块石头时,也感到了心颤。可见我们当时就意识到了这块石头的价值,因而内心里产生了一种从未有过的震荡,让我们久久不能忘怀。后来我拣过许多石头,其中包括一些好石头,都没有那种心颤的感觉。那是一种瞬间被震撼的感觉,来不及反应,甚至来不及惊愕,内心被突然产生的喜悦所穿透,一时间无法表达。我记得我们当时都说不出话来,过了一会儿才面面相对,表现出惊讶。
现在,我们期待那种心颤的感觉能够再次出现。天气预报说,明天的最高气温是10度,这可是外出拣石头的好天气,遗憾的是明天去不了。等这段时间忙完回来,我和张洪波计划去一趟井陉。因为今天我们翻出一块红色的小石头,非常好看,是10年前从井陉的河道里拣来的,所以我们决定再去一次,找一找红色的石头。
什么样的可能性都有,但想再次发现类似“虚怀若谷”这样的石头,可能非常难。
七
三天前,我和刘向东去平山的卸甲河里拣石头,下午两点左右,我们在一处裸露岩石的河底上躺了一会,非常舒服。那是一大片光滑干净的与山体相连的儿岩石河床,可供100个人躺在上面休息。那天气温在15度左右,石头也不凉,深山里非常寂静,只有河水从岩石上面流过的声音。我们躺在石头上,仰望天空,没有一丝云彩,天空蓝得透彻。但让我扫兴的是,在我们视线的上空,有一条电线穿过两山之间,破坏了我们对于原始深山的感受。同时,也让我们感到,现代化已经无孔不入,这个世界已经没有真正清净的地方了。
就在我们歇息的河底上,有许多流水冲击出来的深坑,有的圆,有的长,有的深,有的浅。这些坑,让我们知道了“虚怀若谷”的形成过程。正是那些柔软的流水,把坚硬的石头冲击出深浅不一的凹坑,再经过分裂和冲刷,创造出了神奇的带有凹坑的卵石。刘向东指着这片带有许多凹坑的河床,幽默地说,看,这么多“虚怀若谷”。这时,我们看见许多凹坑里还汪着水,也许是冰融化后留下的水,还没有被蒸发掉,也许是上游有水坝,放水过后留下的水。这些汪在坑里的水,清澈而宁静,风从上面吹过,水面皱起一些细小的波纹。
八
最近我发现,“虚怀若谷”的头部,也就是我画上去的形成脸部的几笔黑色线条已经暗淡,有些模糊不清了。仅仅不到两年的时间,后加上去的颜色就已经逐渐褪色,而石头本身所固有的东西却没有消失,依然保持着原来的品质。可见,在自然的演化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内在的东西,所有虚浮的表面化的东西都将被时间所淘汰。
这些线条暗淡以后,正好符合我的心愿。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我已经感到我做了多余的事情,甚至破坏了石头的天然性质。我想我强加给这块石头的东西,既然不是石头本身所固有,就应该消失掉。好在石头有它自身的风化性能,许多东西都慢慢地淡化而后消失了,石头也一样,它终将会恢复到它本来的模样。
这样一来,我的心里倒是坦然了许多。现在我再看“虚怀若谷”,觉得他更加自然,更加帅气了。那些逐渐消失的线条,已经成为我的心理构图,在欣赏之前就先入为主地进入了石头的结构,成为它的一部分了。也就是说,消失的线条演变成了我个人的心理暗示,成为一种精神图像,并主导了我对艺术作品的欣赏过程。因此,我所看到的构图和画面,在别人看来可能不是这样,甚至大相径庭,完全相反。这也就是欣赏的差异性。由于每个人的文化积累不同,生活阅历不同,知识结构不同,欣赏角度不同,得到的答案也就各不相同。这其中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有差异。
自然物品有着多义性,它所提供的信息是多重的,无边界的,不定性的,这也正是自然艺术的魅力所在。
责任编辑 陈美者
福建文学 2017年4期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