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正在经历一场巨大的科技革命。智能、宽带和数据正改变着当下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必将对文明的赓续产生深远影响。
传播介质的深刻变革,让文化处于一个亘古少见的颠覆与重建的历史时期。摆在文艺批评工作者面前最突出的悖论有四:一是职业文化人与网络写手的界限日益模糊;二是文艺创作与批评的关系明显断裂;三是新兴媒介的快速生长与固有的文化规约空前错位;四是粉丝圈子与社会公众的沟通渠道严重梗阻。
全媒体时代对文化形成强大冲击波,带给人们的绝不仅是“狼来了”的心理恐慌,而是切切实实的现场压力。据统计,截至2015年6月,中国互联网普及率达48.8%,网站总数为357万个,网民总数为6.68亿,活跃的文艺网民有4.3亿,人均每周上网时长达25.6小时。在整体网民中以39岁以下年龄段为主要群体,占比达到78.4%。这其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占88.9%,手机网民规模达5.94亿;微博客用户规模为2.04亿,手机微博客用户为1.62亿,占总体的79.4%;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4.6l亿,手机视频用户为3.54亿,占总体的76.8%,表明互联网向移动端加速迁移的大趋势,大数据、移动微博、微信和视频用户的几何级倍增正在成为互联网规模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与这强大的创造与接受群体相比,纸质文学著作的3-5千印数,传统戏剧的3-50场演出,传统报刊3-50万的发行量,简直不可同日而语。其传播方式、传播速度、传播广度都给传统文化带来严峻挑战。如果我们漠视这个庞大群体的存在,如果我们怀着九斤老太的陈腐观念不承认它的社会影响,不能对全媒体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达成某种基本共识,就极易于导致整个社会的价值裂变和文化危机。
全媒体时代迅速崛起的新兴媒体平台,正在深刻改变着文艺的生产与存在方式,把传统文艺创作与生产的二元结构转变为主客观密不可分的“数字化生存”,把传统的文化传播方式由单一变为网状的快速扩散,把传统的深刻阅读变成简单的视觉和听觉的感官享受,把传统文艺评论的知人论世、深文周纳的习惯操作手段变为写手与受众的直接互动,让本已自顾不暇的文艺批评处境更加尴尬,遭受到前所未有的煎熬和痛苦。
文艺批评如何改变目前的窘境,找觅适宜现状的生存出路呢?我想最迫切要做的工作有五个方面。
一是转变固有观念,加速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介的融合。如果对于新兴传媒平台抱着鸵鸟心态,或一味满足于一知半解,浮于表层;或惊恐于爆发期的混乱,一味指责;或沉陷于左支右绌的应付局面,束手无策,放任自流,我们就会成为这个时代的彻底、悲哀的落伍者。惟一的选择就是以开放的思维和宽容的胸襟,变消极适应为积极应对,抓紧补上互联网知识欠缺的功课,清醒判断新媒体突破时空限制为文化全球即时流动带来的传播革命和巨大商机,全面了解全媒体时代的文化传播和运营规律,及时掌握并跟进传播手段的更新改造,加速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介的融合发展,及时搭乘信息化时代的快车,拓宽阵地、借船出海,积极利用“互联网+” 的新型思维模式推动文化的创造与传播,尽快完成从全媒体的旁观者向参与者的角色转换。
二是适应网络传播特点,创新文艺批评手段。新兴媒体上的文艺批评要彻底改变传统评论居高临下的灌输方式,建立起创作与批评良好的互动关系,找到适应网络特点和“网络生存”人群需求的文艺批评的写作、传播和接受规律。批评要高度关注具有时效性和热点性的论题,严防网络空间的水土不服,使用鲜活的、有新意、有个性、有创见的网络化语言,说真话、说人话、说实话,决不讲虚话套话,时刻把好读、耐读放在首位;标题设计要新奇醒目、吸人眼球,表达方式上要生动活泼、简单明了、切中要害;讨论中要放平身段、坦诚相待,互动中你来我往、平等交流,有实事求是之意、无哗众取宠之心,求同存异、循循善诱,与人为善、入情入理,倘如此,文艺批评才能以理服人,被人接受,取得激浊扬清、褒优戒劣的功效。
三是注重借助文艺名流在网络粉丝团的巨大号召力,切实发挥他们在文化传播中的引领作用。活跃文艺批评,推动文艺创作繁荣,不仅仅是批评家的任务,而是全社会的责任。文学、戏剧、影视、音乐、曲艺和舞蹈等领域有一大批文艺精英人才,他们的权威性和影响力笃定使之拥有强大的网上拥趸阵容,有意识地组织与动员他们经常把自己的优秀作品在网上发布,邀请他们对主流文化论题和网络作品发表意见和看法,自然会在海量的粉丝队伍中产生广泛影响,这对于改变网络文化环境,促进优秀作品的网上传播乃至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将大有裨益。
四是加大培养扶持力度,推动网络评论队伍的成长壮大。面对不断扩张的阵地和不断创新的文艺创造与传播方式,文艺批评要降低自己的身段和门槛,重塑文艺批评的主体。要放手在大专院校和新兴媒体中间,大胆培养和使用那些熟悉网络操控、有较好思想文化素养、有较强艺术鉴赏力的文艺青年,在新兴传媒中建立一支有快速阅读和反应能力的网络评论队伍,确保能在关键时刻的发声亮剑,使之成为网络批评的意见领袖和中坚力量。
五是改善网络文化生态,营造健康的网上舆论环境。网上大量的负面信息的流布,既有网络自身因素,也有社会调控不力的影响。全媒体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是信息源,互联网带动的移动媒体和社交平台,每个人自主发表意见、彼此交流、多向互动所形成的虚拟时空环境,缩短了文化互动的距离,加剧了文化的冲突与摩擦,的确容易使奇怪的负面话题发酵,酿成十分感性的舆论场,导致负面的舆情暴力,这就愈加凸显了批评与引导的重要性。我们应该及时公布热门话题形成的起因和过程,主动参与话题讨论,不遮不掩、开诚布公,决不让各种社会偏见盗走真相、浇灭理性、赶跑正义,努力把讨论引向充分沟通、平等对话和理性论争的正确轨道。即便一时难成共识,也可让受众在见仁见智的冷静且客观环境中做出自己的判断。真理越辩越明,只要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坚守法律、道德和真善美的底线,秉持公义、恪守良知,正确的观念和正义的力量就能降低数据噪音的分贝,征服并吸引更多的人,让舆论的正能量充盈网络空间,主流文化的话语权自然也会随之确立。
当然,这里也要特别强调,面对来势凶猛的网络大潮,社会各界观望者居多,怀疑者不少,持批评态度者更是居高不下。事实上,不论你如何义愤填膺,恨之入骨,咒骂不休,都完全于事无补,只有承认现实、冷静对待,宽容接受、积极应对才是正途。正如当年通俗文学勃兴时的境遇一样,当声色俱厉的呵斥落潮之后,人们不再求全责备,其身份、地位和作用早已被普遍认可。网络文化亦如此。科技不是洪水猛兽,“互联网+”隐藏着巨大的创新、创造和商业潜力,你不去适应,则永远无法征服。倘若妥善应对、合理利用,或许能够成为新时代文化创新和进步的助推器。伴随着社会进步和网络规范,伴随着写手和网民文化素养和审美趣味的提高,那些恶俗的东西会慢慢减少甚至销声匿迹,兼顾有趣好玩且有情调的网络文化迟早会向大众走来。对此,我们无须悲观。
责任编辑 石华鹏
福建文学 2015年12期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