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座城市,往往在它面临生死存亡之际,才能见其底蕴之深厚。在济南2600多年的建城史上,每于风雨飘摇之时,便会有仁人志士挺身而出,谱写一曲壮烈激越的忠义之歌。
其时,我正徘徊在蔡公时纪念馆里。蔡公时纪念馆位于济南市经四路370号,主体建筑是一栋十九世纪末由德国人设计建造的小楼。这里,曾经发生过中国近代史上十分壮烈的一幕:蔡公时怒斥日酋,气节如山,用自己的鲜血唤醒了尚在懵懂中的民众,其“心坚如铁、以身祭国”的忠义之举至今仍震撼着每一个中国人。
1928年5月3日,济南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五三惨案”。海内外的中国人,无论是政治精英还是普通民众,自甲午以來遭受的一系列耻辱记忆由此被再次唤醒,日本成为中国人民心中最为可憎的头号敌人。蒋介石在1928年5月3日的日记中曾写道:“身受之耻,以‘五三为第一,倭寇与中华民族结不解之仇,亦由此而始也!”
1928年,国民革命军北伐战争取得节节胜利。中国的统一,是日本人所不希望看到的,当国民革命军于5月1日克复济南后,日本军队悍然出兵山东。蔡公时临危受命,改任山东特派交涉员,于5月3日上午9时许进驻山东交涉使署。接着,蔡公时所在的“交署”小楼被日军包围。晚11时,日军置国际公法于不顾,持枪破门而入,撕毁国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旗及孙中山画像,捆缚公署工作人员。蔡公时以日语据理力争,结果头部和脸部被“或敲击,或刺削”。17名公署人员牺牲,仅有1人逃脱。蔡公时耳鼻均被割去,血流满面,仍在怒斥日军兽行,高呼“日人决意枪杀我等矣,唯此国耻,何时可雪!”临终前,他说:“不料吾辈不死于枪林弹雨之中,而竟死于强暴倭奴之手!”蔡公时为了捍卫民族气节和尊严,痛斥敌酋,宁死不屈,以耳鼻生命为祭,把一腔热血浸染的忠诚写在了济南。
由此上溯290年,宋学朱、韩承宣二人用“迎难而上、轰烈牺牲”八个字复刻了济南城忠贞爱国的内涵。崇祯十一年(1638年)冬,清兵入关掳掠北直隶和山东,十万大军围逼济南城下时,正值腊月二十三小年夜。此时,巡抚颜继祖已奉命领兵移防德州,城内只剩乡兵五百和莱州援兵七百。这是一场实力对比极为悬殊的战斗。以山东巡按御史宋学朱、山东左布政使张秉文、济南知府苟好善和历城知县韩承宣等驻城文官为首的城内守将,一面派人向明政府求援,一面带领军民奋起抵抗。时杨嗣昌为枢辅,收到求援七疏,留中不报;拥有重兵的太监高起潜驻守临清,坐视不救——坚固的明城墙最终没有能挡住满清的八旗铁骑,持续九个昼夜的“济南保卫战”在无外援的情况下失败了。
明人计六奇《明季北略》卷14记载了“宋学朱济南被围”一事。宋公“不解带、不交睫、头发尽白”,日夜坚守在城墙上。城破之日,“学朱率卒跃马循城而西,冲锋救援,刃中于面,被执不屈,乃悬城楼之竿杀之”。有人劝历城知县韩承宣换成老百姓的服装逃跑,其回答说:“我为天子守土吏,誓当与城共存亡,岂复易衣偷活耶!”后来,“身中数箭,手犹仗利刃,不屈膝,不失印,不离巡地,首被重伤而死”。城破后,清兵举起屠刀,“焚杀官兵绅弁数十万人,踞城十有四日乃去。家余焦壁,室有深坑,湖井充塞,衢巷枕藉。盖千百年来未有之惨也”。宋学朱、韩承宣等人视逃跑为耻辱,以文官之职,行武卫之事,明知不可为亦迎难而上,试图拯救城内苍生,最终以身殉国,虽死犹生。
由此上溯238年,铁铉以“胸有韬略、使命担当”八字诠释了一座城忠贞爱国的大义。明建文二年(1400年),燕王朱棣以“靖难”为由,自北平起兵造反南下,于六月初八兵临济南城下。山东参政铁铉与都指挥盛庸,两人歃血为盟,在“北湖水面亭”举行誓师大会,矢志固守。燕兵围城三月,久攻不下,屡屡受挫。铁铉还设下诈降之计,在泺源门上置千斤铁闸,差点砸死朱棣。在“铁氏”牢固防线面前,朱棣无奈退兵。两年后,朱棣兵行险着,绕过济南,攻下南京,夺取帝位后再次率兵攻打济南,铁铉终因寡不敌众,城破被俘。朱棣以帝王之尊,行野兽之刑,割其鼻,烹其肉,并将肉塞入其口中,问其“甘否?”铁铉答:“忠臣孝子之肉,有何不甘?”至死,骂不绝口。朱棣羞恼之下,最后凌迟了铁铉。据载,朱棣攻克南京后,杀建文帝大臣120人,仅方孝孺一案,便株连873人,殉难者众,情形极为惨烈,史称“壬午殉难”。由此可知,铁铉誓死卫护济南百姓的意义所在。
铁铉的胜利为朝廷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如果不是建文帝连出昏着,江山定鼎谁手都还很难说。《明史》评曰:“铁铉竭力抗御于齐、鲁之间,屡挫燕众。设与耿、李易地而处,天下事固未可知矣。”耿炳文与李景隆均为朱允炆所倚仗的统兵大将,却一败再败,相比之下,铁铉一书生誓死抗御朱棣,胸有甲兵,三月围城,反败为胜,胸怀大略,不输武人。其临危无惧,忠于职守,卫护百姓,至死不曾放弃信仰屈膝投降,气节不失,堪称千秋忠义的典范。
其实,由此上溯1989年,早在春秋时期,逄丑父便用“甘冒奇险,道德楷模”八字绘就了这座城市的忠义底色。周定王十八年(公元前589年),齐晋“鞍之战”中,齐顷公轻敌大败,被晋师追杀,而“三周华不注”。齐国大将韩厥追赶齐顷公的战车,逄丑父临危机,出巧计,与齐顷公互换衣甲,成功冒充齐顷公,并假意让他取水,让齐顷公借机逃离。
2
济南这座城市从没有忘记这些高贵的名字。
如今,华不注山下的千年道观华阳宫中,忠祠里便供奉着逄丑父的神像。
除了经四路的蔡公时纪念馆,济南人还在趵突泉边护城河畔设立了“五三惨案”纪念园。河东岸,台历状的白色大理石纪念碑永远定格在1928年5月3日;河西岸,“五三惨案”纪念堂中,从新加坡迎回的蔡公时戎装铜像傲然伫立,“五三亭”旁勿忘国耻的国难钟振聋发聩:国侮侵凌,而公惨死,此耳此鼻,此仇此耻。呜呼,泰山之下血未止。
清初老济南城里的双忠祠,就是为纪念宋学朱和韩承宣而建的。祠内原来有石碑四座,碑文均由名家撰写,可惜后来均下落不明了。祠倾圮后,乡人整修时有清泉从地下涌出,故名为双忠泉。解放前祠毁泉埋,泉址上建了民居。2000年,政府为激浊扬清,在原址上重新挖掘修复泉池,并立碑纪念。游人来到双忠祠街与启明街交界的丁字路口东北角,便可以看到两个四方形相叠的泉池,石砌池岸,水质清澈,长年不涸。
大明湖北岸小沧浪亭边的铁公祠内,铁铉铜像坐北朝南,双手捧笏,神情庄重,令人肃然起敬。祠建于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清人严正琅撰楹联曰:“湖尚称明,问燕子龙孙不堪回首;公真是铁,惟景忠方烈差许同心。”“景”乃是欲为建文帝朱允炆报仇、刺杀朱棣的御史大夫景清,“方”为拒绝为朱棣草拟即位诏书、被诛十族的方孝孺。“景忠方烈”四字,可见后人对铁公的高度评价。
济南府的古城墙,成型于宋代,最初是夯筑的土城,自明洪武年间始改造为砖城,经五次大修,渐为高广雄伟的坚城。自此600年间,历经燕王攻城、清军陷城、“五三惨案”、济南战役等重大变故,其上闪耀着忠义之士的英雄光辉。
“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文天祥笔下的这些英雄,在危难时刻,都用自己的生命护卫着心中的信仰。其中,严颜宁愿断头也不肯投降,嵇绍身躯染血仍以命卫护晋惠帝,张巡牙齿尽碎依然固守睢阳抗击叛乱,颜杲卿仗义骂贼被钩断舌头……而在济南这座古城,蔡公时、宋学朱、韩承宣、铁铉们以“鼎镬甘如饴”的决绝慷慨赴死,他们为国尽忠时的刚烈,丝毫不逊色于这些在《正气歌》中永生的英雄。
我怀着无比敬仰的心情翻阅着这些英雄的生平过往,我注意到,《鞍之战》中记载了逄丑父被俘前后的三件事。其一,战场上,为齐侯驾车的邴夏认出晋国大将韩厥是个君子,要让人射杀他。但是齐顷公认为,认出他是君子还射杀他不“礼”,因此只射杀了韩厥的左右。其二,齐顷公回到军中带兵回来寻找逄丑父,三入三出。其三,晋军统帅郤献子发觉丑父不是齐顷公,恼怒之下要杀他,逄丑父大喊道:“你要是杀了我,以后就再没有替君主承担祸患的人了!”郤献子说:“一个人不畏惧用死来使他的国君免于祸患,我杀了他不吉利。赦免他吧,这是事奉国君的典范啊!”
春秋时代的贵族精神,乃是源自人格的高贵和对义节的永恒追求,所以为国君不惜一死的逄丑父才能够全身而归。
3
翻阅历史典籍,我长久地专注于一个名叫辛锐的旧时女子。她原名辛树荷,原本是一个出自大明湖畔的富家小姐,后来成了牺牲于沂蒙大青山烈火硝烟中的革命烈士。
1941年12月17日,费县大青山火红峪村鹅头岭东的一条山路上,八路军山东纵队姊妹剧团团长辛锐躺在担架上,在卫生所医护人员的护送下,急速行军,躲避着日军的搜山和追赶。半个月前,辛锐带队反扫荡时,腹部、双腿受了重伤,无法行动。躺在担架上的辛锐听见身后越来越近的枪声,不愿连累同志们,大喊道:“放下我,你们快走!”两名同志不听,仍然抬着她狂奔。辛锐忍痛滚下担架,厉声说:“这是命令,快走!”含着泪的同志们走之前留下了三枚手榴弹,辛锐把其中一枚放在胸前,用棉被藏起来,另外两枚放在手边,然后安详地坐在石头上。日军围上来,叫嚣着要“抓活的”,没想到回敬他们的是两枚手榴弹的轰鸣。一阵枪响后,辛锐倒下了。鬼子军官上前查看,拉开棉被时,随着又一声手榴弹的巨响,被炸得血肉横飞。时年辛锐23岁,一个女子最美的年华永远定格在了沂蒙大青山下。
我很想知道,当辛锐坐在冰冷的石头上,面对着即将到来的死亡时,她在想些什么。当时她还不知道,半个月前,她日夜惦念的丈夫陈明已在同一片土地的另一个山头与敌遭遇,壮烈殉国。
辛锐的爷爷是济南名士辛铸九。
辛铸九,山东省章丘市辛寨乡辛寨村人,先后任益都师范校长、山东省议会议员、清平县县长、济南商会会长等职。1923年,辛铸九任峄县县长期间,妥善处理了震惊中外的临城劫车案,有着很高的社会声望。此外,他最让人敬佩的地方,就是始终坚持民族气节,他曾冒死为蔡公时烈士收尸,并且,在狱中宁死不肯出任日伪维持会会长。在山东省立图书馆任馆长期间,他不但没有为伪公署服务,而且还借图书馆以及自己的职务掩护了许多同志和革命者。更值得一提的是,他还从日商手中抢先买下了海源阁藏书,为保存中华文脉立下了大功。
在辛铸九忠义家风的影响下,其子辛葭舟将家中巨款五万大洋捐给了八路军,极大缓解了当时八路军的困境,此举被称为“山东及时雨”。他还参与创办了中国人民银行的前身北海银行,并从民国财政官员一步步成长为红色经济专家。辛葭舟的次子辛树铭乃革命烈士,牺牲时年仅19岁,小女儿辛颖在根据地与辛锐并称“大小辛”。抗日战争期间,辛葭舟连丧一子、一女、一婿,堪称“一门三英烈,两代革命人”。
辛锐故居辛公馆位于曲水亭街最北端路西。如今的曲水亭街已经是著名的风景区,常有许多穿着时尚的少女倘佯于百花洲畔、大明湖边,在我看来,她们中间也有一个穿旗袍的少女,手持画板,从旧时走来,身边棵棵杨柳的柳枝如同她飘扬的秀发,在风里且吟且舞。
1992年8月,章丘市辛寨镇创办了辛锐中学。辛锐高大的汉白玉雕像矗立在教学楼前,挎包腰枪,目光遥望远方,自是另一番巾帼不输须眉的飒爽英姿。
4
山距老城西门四里路,故名四里山。每到秋天,满山黄栌、五角枫染朱成火,景色迷人。1952年金秋,毛主席在许世友将军的陪同下来到山上,看到青山翠柏中遍是烈士陵墓,深为感慨地说:“青山有幸埋忠骨啊!有这么多人民英雄长眠在这里,乃此山之幸也。四里山就是英雄山啊……”四里山由此改名英雄山。
不止这些长眠于英雄山上的英雄们,济南历朝历代,都可谓英雄辈出、忠义之士辈出。
“戊寅之变”中,除守城殉国的宋学朱等官员外,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刘敕(历城最早县志《历乘》编著者)、刘檄兄弟,在此役中宁死不屈,家人皆被杀;无守土之责的德王家族中,宁海王朱常沺、泰安王府奉国大将军朱常汴、泰安王府奉国四将军朱常淓、临朐王府奉国将军朱常漛,均在此役中战死。德王女婿陈凤仪,与子陈正学、陈正己,侄子陈推心奉命守东门,城陷后皆被害。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邓恩铭、刘谦初、吴丽实、郭隆真等共产党人在纬八路刑场取义成仁;大峰山独立营一部为掩护百姓撤退,与日伪军展开肉搏,卧牛山十五壮士如“狼牙山五壮士”般弹尽粮绝后毅然选择跳崖取义……
他们有侠士的肝胆、儒士的温良、贤士的无私和逸士的情怀,同时集大丈夫的铁骨、君子的品行、谋士的智慧、巾帼的温婉和文人的节操于一身,论道德可比圣贤,讲韬略胸有甲兵。他们的共同之处在于都能在危难之时,胸怀“安天下舍我其谁”的豪情,敢于舍生取义、血荐轩辕。
行文至此,我又想起了一桩旧事。1921年,蔡公时瞻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时,曾赋诗明志,其中有句云:“白云山下白云浮,豈有艰难一哭休;气节每于穷处见,功名都在死中求。”七年后,蔡公时以其鲜血荐于中华民族复兴的祭坛之上,实现了自己的铮铮誓言。其实,这种“气节每于穷处见”的忠义之心,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本源,丢不掉,打不破,灭不了,它也深深烙刻在济南这座城市的身上。
当代小说 2023年4期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