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曲黄河十八弯,母亲河黄河自青海巴颜喀拉山北麓约古宗列盆地走来,途经九个省、自治区,在下游这个紧邻河堤的名叫“马圈”的村子南面转了个弯,一路奔向渤海。
依偎在黄河臂弯里的马圈村的村民们,祖祖辈辈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土里刨食,让他们的温饱得到了解决,但因地处偏远等原因,日子算不上富足。
马圈村里无杂姓,全都姓马。据传,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马氏先人由河北枣强迁至此地吕家道口落户,并率族人围堤建村。清末,当地官府修筑黄河大堤,该村一位在外做官的马国先生通过骑马圈地的方式,确定大堤的位置,顺便给村庄圈定土地。故更名马圈村,沿用至今。
黄河涛起涛落。从枯水期到汛期,再到枯水期,在季节的更替轮回中,生长于马圈村的马明生,对生他养他的黄河,有着深厚的感情。长满绿色植物的河滩,枯水期时是村里孩童们玩耍的乐园,到了涨水期,黄河的涛声陪伴着村人们入眠。平坦的大堤曲曲弯弯,堤上的绿树蓬勃而茁壮,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多年来,马圈村虽没有大的发展,但紧依黄河这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使马圈村土地肥沃,旱能浇,涝能排。村民们在种植各种粮食作物的同时,还用工余时间开垦大堤下的部分闲散土地,种一些蔬果林木等。
孩童时,马明生就有个绿色的梦,走进军营,成为一名光荣的军人。中学毕业后,他如愿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在部队这座大熔炉里,马明生一待就是十几年,由于工作努力,他获得了多项嘉奖。回到地方后,马明生被安排到仁风镇经委工作。
2015年,出于工作需要,镇领导找马明生谈话,打算让他兼任马圈村的村委会主任。面对镇领导信任的目光,马明生毫不犹豫地把这份重任担在了肩上。
马明生工作有思路有魄力,这一切都被镇领导看在眼里,2018年,就又做他的工作,让他专职担任马圈村的党支部书记。这次,马明生有些犹豫了,他深知基层工作的种种难处,并且,家人也不同意他回来,在镇上工作得好好的,何必回来吃苦受累呢?
但是,看着村里的现状,这位在军营中摸爬滚打了十几年、土生土长的马圈村人,经过考虑,毅然做出了决定:回到马圈村,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村子彻底变个样。
几年村主任的工作经历让马明生很清楚地认识到制约马圈村发展的瓶颈在哪里。上任后的第一件事,马明生就带领村两委一班人走出去调研、坐下来商量,时间不长,一份详细的发展规划就落在了纸面上:先从整合土地资源入手,打破发展瓶颈。
多年来都是如此,马圈村四周河滩边上的闲散土地,谁家开出来就归谁家所有,现在他们要想把土地统一收集上来,谈何容易?但马明生知道,随着国家黄河战略的实施,单纯靠传统农作物种植,马圈村很难走上富裕道路,要想有大的發展与突破,就必须做好土地流转工作。没有土地,何以招商?又谈何发展?
万事开头难。马明生先从自家以及亲朋好友的闲散地着手,一步步地往前推进。
有不理解的村民跑到马明生家门口闹事。马明生任由他们闹和骂,等他们骂完了,他照样一趟趟地往他们家里跑,不厌其烦地做工作。他说:“我就是把嘴唇磨薄了,把板凳腿坐断了,也要把这些闲散地都收集上来。”
也有的村民向马明生要补偿——自己辛辛苦苦种的树木瓜果,总不能说收就收走了吧?村集体账上没钱,马明生就拿出自己的钱先垫上。
后来,村民们看到了马明生的决心和执着,也看到了他一心为大家、为村里发展所做出的一切,有的村民就对那些不理解的人说:“明生这么没黑没白地干,人家为了啥,还不是为了咱大家伙儿?”
经过马明生和村两委班子的共同努力,河岸边1000多亩闲散地终于整合在一起。
恰巧此时,济南市乡村振兴服务二队来到了马圈村,帮助村里开展工作。他们了解到马明生的发展思路和前期开展的工作后,更加坚定了要给这1000多亩土地找到一个好归宿的决心。经过多方考察了解,他们找到了这块地一直难以受到投资者“青睐”的原因——地上现存的1000多座墓是最主要的问题,必须迁出去。
思路一旦定下,村两委与服务队的同志们以及村乡贤理事会多次商议,制定出了详细的实施方案。在农村,迁坟是件很难的事,特别是有一些年纪大的老者,仗着自己一把年纪,村里没人敢说他们什么,一口回绝,连一点商量的余地都没有。作为土生土长的马圈人,马明生知道,迁坟的难度比当初收集闲散土地的难度还要大。但开弓没有回头箭,认准了的路,只能努力朝前走,不管多难,都一定要走下去,不能有丝毫妥协。
马明生与村两委成员分头做工作。他依然抱着“把嘴唇磨薄,把板凳腿坐断,也绝不放弃”的信念,不管白天夜晚,出东家进西家,拉家常谈未来讲发展。经过连续几个月的不懈努力,村民们终于全部被说服,同意把自家的墓地迁出去。
在做好群众工作的同时,马明生还带领着马圈村两委一班人,与服务队的同志们一起,多方努力,筹款50余万元建起了一处占地2000平方米的高标准祠堂。逝者为大,迁坟时,不管是哪家,无论辈分大小,马明生跟村两委一班人都全程陪着,一起磕头,一起敬拜……
与此同时,他们还以迁坟腾地为契机,简化并规范了丧事流程。祠堂的建成使用,避免了因墓地而引起的各种耕地纷争,推动了乡风文明的进一步提升。
经过村两委与服务队的多方联系与努力争取,最终,他们引进了徒河食品18万头健康生猪产业园的项目。该项目计划用两年时间,打造以“徒河黑猪”生态养殖、“徒河黑猪”精深加工及冷链物流、排泄物生态循环、猪猪游乐购、小猪公园亲子游园等建设为重点的“徒河公社”田园综合体。
为了使村容村貌得到提升,他们申请到了“一事一议”项目资金24万元,又协调城建部门投资180余万元,对村里七条主街及巷道全部进行了硬化。同时,他们还与某园林绿化公司牵手合作,开展苗木合作种植。这项合作不仅使村集体土地资源得到了有效利用,还进一步美化了村居环境,增加了村集体收入。
村容村貌新了,村民们的精气神也发生了巨大变化。马圈村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好,日子越来越富裕,马圈村党支部也由原来的一星支部一跃成为五星支部。
从黄河岸边的家乡,到绿色军营,再到回归故园,马明生,这位新时代的共产党员,为了美丽乡村的“蝶变”,把沉重的纤绳背上肩,脚踏实地,奋力前行,带领着村民们在致富奔小康的路上阔步向前。
当代小说 2022年10期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