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言情小说 玄幻推理 武侠小说 恐怖小说 成人文学 侦查小说 其他连载 小小说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乡人二题(当代小说 2022年5期)

时间:2023/11/9 作者: 当代小说 热度: 16516
  孙凤国

  烤地瓜的老刘

  妻子下班回到家时,手提的方便袋里装着几块烤地瓜。

  我问:“老刘在这烤了有十五年的地瓜了吧?”

  “正好十五年。”妻子下意识地回答。

  老刘是我的老乡。不过,我在山这边,他在山那边,离着二百多里地。

  第一次见老刘是2006年的腊月二十九,那天,我刚从部队回到家,妻子让我抓紧置办点年货。

  我刚出小区,就碰到了老刘。当时他正蹲在烤地瓜的炉子旁边,一声不吭地低着头。

  马上就要过春节了,外地的商贩几乎全回了家,老刘引起了我的注意。一聊才知道,行情不是很好,他还剩下不少地瓜没卖完。过完春节就要开始修剪果树,田里的农活也慢慢多起来,他和家里商量,想把所有的地瓜卖完再回家。没想到,随着越来越多的外地打工族赶回老家,这几天地瓜越来越不好卖,到现在,还剩下一袋没有卖掉。

  看着老刘一脸的焦虑,我想起了我的父亲。在我小时候,到了冬天,父亲经常到外地卖糖葫芦,遇到生意不好的年景,会临近春节才赶回家里,有时候甚至在外地过年,开春后才能回家。碰上那种情况,田里的活就全压到了母亲的肩膀上。

  我让他称了称,正好五十斤。一元钱一斤,我给了他五十元钱,让他收拾收拾赶紧回家。

  妻子见我扛着一袋地瓜回到家,气不打一处来,数落了我许久。我那时刚成家,在外租房子住,没有地下室,放在外面怕冻了,放在家里怕烂了,那个春节,妻子变着花样做地瓜:煮地瓜、烤地瓜、拔丝地瓜、地瓜粥、地瓜饼、地瓜丸子……终于在烂掉之前,地瓜们全进了我俩的肚子。总算是没有辜负老刘,也没有辜负我那把粮食看得无比重要的父亲。

  没想到,第二年冬天又碰到了老刘。他专门给我带来一箱苹果,说是自己地里产的沂源红,非要让我尝尝。

  因是老乡,相同的乡音和家乡相似的地理环境,我俩聊天时经常能找到共鸣点。我渐渐了解了他的家庭情况。他家里有七亩山地,主要用来种地瓜和栽苹果树。夫妻俩养育了一子一女,老大是女儿,正上高中,老二是儿子,在上初中,姐弟俩听话懂事,学习成绩优异,家里的一面墙全是姐弟俩的奖状。每每谈起俩孩子,老刘的眼睛里都闪烁着光芒。

  我买房后搬离了这个小区,和老刘见面越来越少,但有时也会专门绕个弯去买几块烤地瓜,同他聊聊家里的收成。

  一次,老刘兴奋地告诉我,女儿考上了大学,而且是重点大学。转眼又是几年,我远远地看见老刘烤地瓜的炉子旁边跟着一位小伙子,脸庞和老刘一样,只是皮肤白皙了许多。我心里一沉,难道儿子没有考上大学,跟着他来烤地瓜了?脚步不由得沉重了起来。

  没想到,老刘看到我,向我招了招手,然后喜形于色地告诉我,儿子考上了本市的大学,趁着周末,过来帮帮忙。

  我长舒一口气,拍了拍小刘的肩膀说:“一定要好好孝敬你的父亲。”

  妻子见我望着几块早已凉透的烤地瓜出神,告诉我,老刘说了,过了今年他就不再出来卖烤地瓜了。俩孩子一个博士一个研究生,都已经毕业了,儿女们孝敬的钱足够满足他们两口子的生活了。更重要的是,近年来,老家山青了,水绿了,成了风景区,那些地瓜,在家门口的景区里就能卖出去了。

  摇货郎鼓的老张

  儿时,只要“咚咚咚”的声音在村里一响,妇女和孩子们喜悦的神经就会被勾起,纷纷走出家门,围到卖货郎的小推车上。

  那时,物流远不如现在发达,尤其是偏远的小山村,甚至连一个小商店都没有,乡村大集间隔五天才有一次,很不方便,走村串庄的卖货郎就成了乡亲们的盼望。

  卖货郎有一只货郎鼓,由一面小鼓和两个绳槌组成。小鼓中间有一个手柄,握住手柄左右翻翻手腕,小鼓就会发出“咚咚咚”的声音。

  我故乡的卖货郎一般都推着独轮小车,小车上挂满了琳琅满目的日用商品,大到锅碗瓢盆,小到针头线脑,庄户人家日常用的东西,几乎应有尽有。大人们围着小推车挑选需要的物品,孩子们则对货郎鼓更感兴趣,有时,卖货郎也会随机挑选出一个孩子,让他帮忙摇一摇,招揽一下生意。被选中的孩子兴奋得比被选上班长还高兴,卖力地摇动着货郎鼓,引得同龄的孩童们纷纷投去羡慕的目光。相比货郎鼓而言,我则更喜欢那辆手推车,我经常围着它研究,小小的推车和家里的那辆没有什么两样,为什么能装下那么多东西?

  在众多卖货郎中,有一个姓张的卖货郎生意特别好,他不仅卖东西,还可以用废铜烂铁、破旧胶鞋等废品跟他换东西,深得孩童们的欢心。他大约四十岁上下,在卖货郎中属于年轻的,他的视力不太好,隔七八米远就看不清楚。听大人们说,老张的老婆跟人跑了,留下了一个年龄和我相仿的孩子,同他相依为命。山里人善良,因此对他的生意都特别照顾,张货郎也知恩图报,卖东西的时候经常会多给顾客一些,比如说,卖布或者头绳时,他经常会一尺一尺量完后,再刻意地多给几寸,哄得大人孩子都高兴。

  我也曾从老张那里换过东西。老张的货物里有一把他自制的火柴枪,我觊觎了许久。以当时家里的条件,父母是不可能给我买玩具的,那段时间,我放了学就在周边几个村子来回窜,捡拾被当垃圾扔掉的破铜烂铁。几个月后,我高兴地背着半袋子废品让老张过目。随着那双粘满胶布的手在袋子里翻来翻去,老张的眉头渐渐皱了起来,我的心都快提到了嗓子眼,终于,老张皱着的眉头松开了,嘴里轻轻吐出两个字,“够了”。我怕他反悔,一把从小推车上抢过火柴枪,高兴地跑开了。

  其实,卖货郎卖出的那些东西,都是些平平常常的杂货,价格低廉,质量也堪忧。但是,在那个物资匮乏的时代,卖货郎们满足了人们的需求,给大家带来了欢乐,以至于那份温暖的记忆一直保留到现在,时不时在我心里泛起快乐的浪花。

  卖货郎起源于什么时候,不得而知,应该是伴随着商人一同出现的,但在宋代以前,卖货郎处于社会的底层。宋元以后,卖货郎的地位有所提高,这点通过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和李嵩的《货郎图》就能看得出来,尤其是李嵩的《货郎图》,更是生动地反映了普通民众对货郎的期盼。

  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城市里商场超市鳞次栉比,鄉村里商店也遍地开花,尤其是近年来,随着网络和电商的普及,以及物流的发达,更是让人足不出户就能买到心仪的商品。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在中国存在了几千年的卖货郎居然消失了。回乡时,听乡亲们说,老张那个和我年龄相仿的儿子,成了远近闻名的电商达人,他创办了商贸公司,成了县里的纳税大户。据说,他早已把家乡的特产卖到了国外。

  当代小说 2022年5期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