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运沉浮
于英杰
世间万物变幻莫测,人作为大自然中的一员而非主宰,其人生道路也充满了变化与沉浮。命运的沉浮并不罕见,它在每个人的经历中都可以寻见。而人生就仿佛节气变化、沧海桑田,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在人生的起伏中命运有时转向开阔的高地,有时又冲向逼仄的深渊,但不管人生面临何种境遇,拥有一颗坚定的热爱生活的心,便是面对命运沉浮的制胜法宝。本期选取的小说聚焦于个人不同时期的境遇转变和他们的命运沉浮,富有艺术又贴近现实,向我们展示了命运的莫测和人心的坚定。
晨田《在我们消失的地方》,载《广西文学》2021年第4期。小说讲述的故事发生在广东的东莞,以弟弟唐秀石前往东莞寻找失踪的哥哥为线索,引出了多年前唐秀石与阿清的一段往事。1995年的冬天,唐秀石的三姑時隔多年拖家带口终于回家探亲,和她一同来的还有姑丈的妹妹阿清。阿清是个15岁的北方姑娘,为了照顾姑姑的孩子,放寒假时随姑丈姑姑一同回到姑姑的老家,然而年轻懵懂的她并不知道自己的命运已经开始了变化。原来阿清被唐秀石的爷爷暗地里安排着要嫁给瘸腿的四儿子,知道真相后的阿清想逃回家,没想到正在翻箱倒柜时阿清被唐秀石撞了个正着,但唐秀石却没有向大人举报,反而将母亲的存款找出,全都给了阿清让她逃跑。然而逃走的阿清回到家,面对的不是家人的安慰与温暖,而是父亲的打骂与逼迫。阿清无奈之下只好带着唐秀石给的钱,再次逃往异乡。15岁本应在学校读书的年龄,却因他人的算计与逼迫,不得不放弃学业,背井离乡,只身面对命运的剧变、陌生的城市与未知的未来。多年后,在东莞寻找哥哥的唐秀石联系上了阿清,如今的阿清姐已不再是当年的模样,小说并没有交代阿清逃走后的经历,但离过婚,在东莞开奶茶店等描写,足以让读者猜到阿清一路走来的艰辛。被命运玩弄于股掌之间的并不只有阿清,哥哥唐秀山在广东打拼多年,却因敲诈公司而被捕入狱。曾经在酒桌上吹牛皮侃大山、神采飞扬的唐秀山转眼间成了阶下囚。而十几年前将母亲的积蓄给了阿清的唐秀石,也从此带着负罪感陷入不敢回忆的噩梦。命运就是这样,有时看似不公,背后的天平却能达到意外的公平。就像命运中所有的馈赠,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贾新城《锁麟囊》,载《啄木鸟》2021年第4期。本篇小说讲述了一段由陈年旧案引出的命运沉浮。贾新城采用独特的叙述视角与叙事手法,以派出所所长王木多的视角,以抓捕衣而三的过程为线索,渐渐拨开七年前那场案件的迷雾,将衣而三、孙凤英、蒋成福的命运沉浮向我们一一展示。案件中的死者蒋成福多年前是孙凤英父母收留的男童,长大后他在养父母的意愿下,自然而然地成了孙凤英的丈夫。然而孙凤英对这个家里捡来的柴火棍子一样的男孩看不上眼,成为夫妻后更是对他非打即骂,满心怨怼,甚至明目张胆地出轨。窝囊无能但却毫无办法的蒋成福在养父母过世后更是过着没人疼、没人爱、没人关心的凄惨日子。最后在七年前的一个雪夜,喝醉酒的蒋成福死在了冰天雪地中。蒋成福年幼便寄人篱下,从小受孙凤英的气,长大后还被戴绿帽,窝囊又无助,在七年前那个雪夜,或许是心中郁结已久因而喝醉致死,也或许是对妻子心灰意冷,对那个家也充满抗拒,醉酒后的他就算选择在冰天雪地里过一夜也不愿回家而被冻死。但无论是哪种,蒋成福的悲剧命运都令人感到惋惜。命运对这个男人仿佛格外无情,然而被命运更加残忍对待的还有衣而三。衣而三是教师苏怀瑾之子,然而他没有遗传母亲的天资聪颖,也学不会后天的知书达理,家境在全村也是最差的。衣而三虽然从小与孙凤英、蒋成福一起长大,但孙蒋二人都是因他而死。蒋成福虽因赴衣而三母亲的六十大寿喝醉出事,可衣而三明明把喝醉后的蒋成福送到了家门口,蒋成福的意外死亡本不该怪罪于他。孙凤英却死揪着不放,认定了丈夫蒋成福的死与衣而三脱不了干系,出事后孙凤英还以此勒索衣而三赔偿五万。拿不出钱的衣而三被迫将孙凤英杀死并开始逃亡。原本过着平淡生活的衣而三就这样因蒋成福的意外死亡,命运被迫开始改变。然而命运对衣而三的残酷并没有结束,逃亡后的衣而三依然受到了命运的制裁。七年前杀人的衣而三在被警方找到时已经成为了一个失去四肢和记忆的男人。命运有时就是这样,面对它的残酷与无常,我们显得渺小而无助。
文清丽《惊蛰》,载《黄河》2021年第3期。命运有时看起来不公,但其实也是公平的。它的残忍与无情不只针对于底层的困苦人群,也给予那些中产阶级。汪朗本是解放军大校局长,本是一位有地位、有身份、有文化、有情怀的中产阶级领导,但命运并没有因他的身份与地位而手下留情。就在汪朗临近退休的时候,与他相濡以沫几十年的妻子突然生了病,一开始只是手脚不能动,后来说的话也开始让人听不懂,饮食起居无一不需要人照顾。汪朗身为一个男人,儿子又在外面上大学,他必须肩负起照顾家庭和生病妻子的重担。退休后的汪朗没有了局长身份光环的围绕,如今只是一个没日没夜照顾病妻的中年男人。照顾病人的生活渐渐消磨了他原本生活的色彩与激情,终于无法忍耐的汪朗打算给自己放个假,将妻子交托给表姐照顾,痛痛快快地出门玩一天。不用照顾病人,无事一身轻的汪朗本可以度过轻松无忧的一天,然而忙碌的他一旦闲下来便不知应该做什么。想看电影约不到合适的人陪同,打车与女司机交流却被人误以为骚扰搭讪,想资助理发时给自己洗头的小女孩上学却被当做觊觎小姑娘的老流氓,无奈又失落的他吃饭时却约到了当年喜欢他的女同学。女同学的赴约给他带来惊喜,但无意间透露出的情愫却使他感到困扰,自己不能抛下妻子而选择早已嫁为人妻的女同学。纵使命运残酷,自己也不能做枉为人夫的事。最后,对女同学感到失望的汪朗带着对妻子的愧疚,买了束花早早回了家。有时命运我们无法掌控,但我们起码可以让自己的意念不被命运所打倒或诱惑。
陈刚《逆向》,载《山西文学》2021年第3期。在人生的起伏中命运有时转向开阔的高地,有时又冲向逼仄的深渊,但不管人生面临何种境遇,拥有一颗坚定热爱生活的心,便是面对命运沉浮的制胜法宝。小说《逆向》的主人公李相虎便有一颗不管面对何种命运,都依然热忱赤诚的心。李相虎是名牌大学的优秀毕业生,毕业后作为人才被许诺泰丰化工厂管理科的岗位。内心激动又自豪的李相虎在到化工厂报到时才知道管理科岗位是招聘的噱头,劳资科长谈不易为他准备的却是机修工的职位。管理科与机修工,命运仿佛给他开了个玩笑,感觉被骗的李相虎不服气,不想遂了谈科长的愿,义无反顾地选择了焊工。李相虎被安排到锅炉车间——焊工工作最苦最重的车间,谈不易这么做就是在等李相虎自己喊苦叫屈,迷途知返。然而不服输的李相虎不但忍受下了锅炉车间的苦,还踏实肯干、刻苦好学,跟着师傅老汪学到了一手烧焊的好本领。没有服输的李相虎得到了上天给予的恩赐——罗晓娅。罗晓娅是工厂所在地村支书的女儿,师范毕业后,她没有选择当一名老师,而是在父亲的安排下进了泰丰化工厂。身为化验员的罗晓娅在车间与李相虎渐生情愫,爱情的滋润使得李相虎更加享受上班的时光,热爱自己的工作,同时,也渐渐找到了生活的中心与意义。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古人早已参透命运的变幻莫测。因此,当我们陷入低谷时不要沮丧,当我们站上高地时也不要张狂,命运兼有掠夺与馈赠的本领,不管面对何种境遇,摆正心态,做好自己,把握当下便是最好的应对方法。
言在此而意在彼
栾雪菲
任何一种语言,从客观上来说它的词汇和句式都是有限的,但人类的精神世界却是复杂多变而又蕴含深远的,小说家们创造出的隐喻世界能够把无限的意味浓缩隐含在有限的话语中,它不仅仅是作家选择的修辞手法,更有一种思维方式以及多重意义的沟通形式内化其中。本期选取的小说都向我们呈现了隐喻的艺术美,有灵性的动物也好,看似普通的物品也罢,它们是作家“洞悉事物间相似性”的成果,是创作者想象力的凝结,是无处不在的隐喻,它们帮助我们发掘小说文本的深刻内涵,韵味无穷。
程多宝《不是朱鹗,也不是朱鹮》,载《小说林》2021年第3期。“欲飞不起要死不活”的是它,也是她,“扑棱着翅膀想穿越天空”的是它,也是她。小说主人公朱莺闺房墙上的神鳥图似乎是她的自画像一般,隐喻着被框定是最终归宿,然而她既不是朱鹗,也不是朱鹮,她想要找到她自己。朱莺的母亲胡素梅一直用自己的人生经验来引导下一代,为女儿“量身定制”生活,大包大揽,事无巨细。朱莺曾有过抗争,然而她耳边总会响起那句:妈这一辈子,还不是为女儿活?如同紧箍咒一般,弯弯绕绕缠在朱莺脑袋上,让她不得不放下想要反抗的心。胡素梅热衷于让朱莺认干爸,结干亲这项风俗显示着中国传统社会交往方式:人情交往。这种社交方式隐喻中国长久以来的农耕文明形成的人情社会或者说熟人社会,彼此的关系靠身份标识而构成,本质上是一种利益同盟的关系,朱莺与认的干爹们则体现一种依附关系。胡素梅为女儿垒砌的屏障看起来很坚固实际却是不堪一击,这种赤裸裸的利益考量的结果很可能是人走茶凉。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朱莺找不到真正的自己。90后青年是中国社会个体崛起浪潮中的冲浪者,朱莺作为这群体中的一员,她人生的头二十年是完全跟着父母的思维行事的,在遇到老同学马道远后,曾经头上的紧箍咒仿佛被解开了一般,她开始了属于自己的折腾时期,决定做自己,这些尝试都是她在试图成为一个自由和独立的人。故事的后面,朱莺在梦里梦见自己插上了画儿上的翅膀,纵身一跃冲出楼顶却无端下坠,现实中的她也仿佛一只溺水小鸟在床上扑腾,要回答如何成为一个“完全的人”这个问题,似乎很难,只是想飞还不够,就像那幅油画中的鸟,它被颜料禁锢在画布上,失去了飞翔的资格。
湛鹤霞《千年屋》,载《湖南文学》2021年第4期。小说的题目本身便是核心隐喻,小说也以绰号的隐喻作为故事的开端,作家以具有地方特色的划子串联起乡村的人和事,意味深长。先从绰号的隐喻说起,绰号在我国乡村地区普遍存在,其表达了命名实践与身份属性、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它不仅与性别角色和社会阶级相关,而且其本身所具有的属性,能反映出个体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小说的两位主要人物罗炳彰和方志高的外号分别是:罗划子和方膏药。罗划子是根据职业角色取的绰号,他在湘江开划子摆渡,一连几十年没有停歇。方膏药这个绰号是带有贬损性质的,它意味着方志高这个人在处理事务和人际关系上都很黏腻,粘上了就很难躲避。这些绰号是区隔性的身份符号,强调的是某种个人属性,是高度个人化的象征,反映了乡村笑谑性的智慧和插科打诨调侃式的地方风俗。再来说划子之于罗炳彰的三重意义:划子是他前半生的谋生工具,是现在的他与女儿芬妹子相联系的中介,也是他的千年屋。风俗习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反映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在湖南,棺材又叫做千年屋。同其他风俗习惯一样,千年屋在当地人心中至关重要。所以在方志高接到“劝烧”工作的时候认为这是烫手山芋,短时间想要村里老人都接受“丧事从简”的规定真的有困难,毕竟老人们希望在另外一个世界的永久居住之所牢固结实,千年不坏。罗炳彰的划子曾经是他的千年屋,他的一生都与它相关,但他后来明白划子的拆解与焚烧是在所难免的,也意味着一种风俗的终结、时代的变迁,于是他释然了,决定把自己留给湘江,回报曾经的恩惠。
张敦《皮与草之歌》,载《山西文学》2021年第4期。小说以张换和朱强这对母子的视角交替进行叙事,表现两个有血缘关系的角色主观视角的差异。同时作者将代际视角和性别视角隐含在文本中,进而呈现其对于普通乡村女性苦难命运的悲悯和对封建思想以及男权文化的讽刺。首先是名字的隐喻。重男轻女这种腐朽文化从父系氏族产生至今,女性被迫成为附属的磨难一直持续着。小说主人公张换的父亲张温崇拜杨令公,因为他有八个儿子,而她的父亲因为一直没有儿子而给女儿起名为张改、张换,在名字上寄托自己的希望。作家在小说的第一部分以张换的视角道出女儿们的命名背后高高在上的父权压制,更悲哀的是,在这样的社会建构下,封建腐朽的思想甚至还会通过代际传递下去,不管是妻子还是女儿,饱受重男轻女思想所害的女性很难从这种社会剧本中跳脱出来,正如张换母亲的那个“生子秘方”,在故事的最后张换又教授给洋江的女人,循环往复,没有尽头。张家女儿姓名的隐喻,是作家对以男性文化为代表的社会文明的痛思和批判。小说另一层重要的隐喻意义体现在皮与草上面。身处皮草之乡,朱家便是皮草之家:朱塔和朱强父子做铲皮工作,妻子张换负责刺皮工作。一家人的兴衰荣辱都掌握在皮的手中:朱塔和张换夫妻俩每日为了“数量”努力奋斗;儿子朱强小学刚毕业就加入父亲的铲皮队伍,为此累弯了腰,小小年纪便懂得了铲杆之上的痛苦和劳累;朱塔踏上离开家乡的不归路也是因为要外出收集兔皮。张换作为一名普通的劳动妇女,在工作顾家的同时还要忍受丈夫的家庭暴力,足以想见她在这个皮草之家所承受的痛苦和压力,然而她就像野草一样,拥有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在持续的打击下仍然在不断成长,慢慢蜕变,在丈夫离家后承担起大家长的责任,她的命运不如皮那般厚实,却如野草般坚韧。
李我《鳗鱼之舞》,载《安徽文学》2021年第4期。如果你是一条鳗鱼,你会在浴缸舞蹈么?作家在小说中设置的这个想象世界很奇妙,鳗鱼主要在陆地的河流中生长,成熟后洄游到海洋中产卵,它并不适合在浴缸中生存,又何谈在其中跳舞呢?然而主人公陶知雨并不认为这是无稽之谈,他愿意付出一些东西来实现这样的愿望。愿望的承载物便是浴缸,它并不是简单的供沐浴或淋浴之用的水管装置,它隐喻着陶知雨孤独的灵魂和对优质生活的渴望。陶知雨来自湘中农村,对于洗澡,他很久之前就有自己的向往,无法在舒适独立的空间洗澡一度使他患有洗澡恐惧症,这样的心理疾病隐含着一个信息:他急于逃离曾经的生活。一次替补出差让陶知雨开始对浴缸产生浓厚兴趣,一年后他正式拥有了一个浴缸,但美梦实现的同时也是破碎的开始。陶知雨用尽全力去制造生活的仪式感,泡澡成了他人生的头等大事,他又做了鳗鱼畅游的梦,但梦只是梦。从陶知雨和女友江泳同居开始,浴缸在这个家中一点点被边缘化,从阳台转移到床底,后因不吉利又被放到天楼,最后被托运到老家,越来越不合时宜,越来越孤独。浴缸是陶知雨孤独灵魂和梦想的暂时寄托,新的有仪式感的生活需要它,所以他离不开它,但在有了家的温暖后,陶便决定给浴缸另外的归宿。但现实却是不讲情面的,与女友分手后的陶又想起了那个被送走的浴缸,可是最后他亲眼目睹了浴缸成为了杀猪用的澡盆,那瞬间,陶知雨又开始感觉自己变成了鳗鱼,这次不是在梦里,是在真实场景里,它不再是简单的畅游,而是跳着舞游向它本来生长的深海。
聚焦:大时代镜头中的“小人物”
张亚萍
时代的列车呼啸而过,奔腾向前,氤氲着的顺风气流带领人们进入惯性式的发展,与此同时强烈的冲击力也让人头晕目眩难以睁开眼睛。置身于大时代浪潮中的个人在乘着东风飞速前进之际,也在接受着生活的审视与考验,经历着夹缝中生存的不易和心酸。本文选取了四段在当下时代中常见的场景片段,把特写镜头对焦普通小人物,展现他们最真实的生存现状。文学的意义和价值便在于呈现,呈现人类社会于幽微细密之处最急需人知的现象,警醒我们的良知心与敬畏心。
马金莲《众筹》,载《人民文学》2021年第4期。大数据时代催生出的新奇软件层出不穷,各种乞善与施善的手法也在与时俱进,乞丐设置二维码支付通道,众筹使得线上向陌生人雪中送炭成为可能。电子科技的便捷大大缩短了我们行善的距离,却也深深遮蔽了善意本身的清澈。本文深刻揭露了“众筹”行为中存在的“诈捐”现象,讲述了一颗温暖的善心如何从温热到怀疑再到崩塌妥协的全过程。全文以第三人称固定式内聚焦叙事视角,通过主人公马圆的所见所闻,讲述其童年好友虎家姐妹如何谎报家庭情况为父众筹治病钱,在风波平息之后又如何删除当时的众筹帖子并安然地回归往日生活的事件。全文叙述严格控制在人物聚焦者的意识范围内,使读者与主人公产生一种“视域的融合”,自然地进入其意识跟随小说人物一起经历。马圆是善良的,她把别人的事当成是自己某个亲人的大事,捐款筹款,出钱出力;马圆是聪明的,在大哥指出众筹信息有误后,她通过回忆与信息拼接分析辨别出事情的来龙去脉;马圆是真实的,她身上有着人性普遍的弱点,能真心实意地伸出援手也会因为未得到相应的感恩而久久介怀。此外,小说还采用了内心独白的形式展示人物的内心特点,建构人物意识自由流动的内聚焦世界,从而展现纷繁社会中人们复杂、纠结的内心。在小說的末段,失望的马圆对自己不安的情绪进行了深层次的自我剖析,她一遍遍地问自己:是嫉妒?是见不得别人好?还是施恩必须得到回报?在伸出援手的时候,我们有没有在用自己的优越感衬托他人的悲苦以获取自己的满足?这段自我剖析发人深省,既是主人公自我的剖示,也是对整个人性赤裸裸的揭露。
陈秀民《大拆迁》,载《北京文学》2021年第4期。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拆迁成为当下的常态性现象,拆迁致富则成为城市化下不健康的寄生心态,随之衍生出来的一系列闹剧也纷纷上演。在大拆迁的社会广角镜头下,小说《大拆迁》将特写镜头对焦在西郊村老马头的豆腐坊里。作者通过滑稽与闹剧的嘲弄笔法揭露社会的弊病与黑暗面,以自觉夸张的态度将人间的笑声及泪水进行描摹。老马忠厚老实,常年靠做豆腐为生,老伴生病需要照顾,儿子马琢不争气,儿媳翠花不尽孝,小夫妻俩一心只想着啃老……突如其来的拆迁消息成为了后面这场“嘉年华”式闹剧的出场引子。听说豆腐坊要拆迁,吃软饭的儿子儿媳态度一百八十度大转弯,为了拆迁费上门百般殷勤,后遭扫地出门,此为明线。在翠花的心理内视角中还潜藏着另一条暗的闹剧线,即马琢并非孩子的亲生父亲,孩子真正的父亲是曾经的饭店经理王国仁,且翠花和拆迁办主任刘海豹也有不少花边新闻。随着后面闹剧继续上演,翠花拉黑刘海豹惹仇上身,原本不需要拆迁的豆腐坊面临强拆的危机,双方剑拔弩张。在一片乱局中翠花被打成脑震荡,刘海豹被马琢弄断了阴茎,马琢被打失忆。这场闹剧始于杂乱的情,结束于公正的法,以刘海豹滥用职权强制拆迁,被移交司法机关为结局。作者用令人目不暇接的热闹情节,讲述着在这间豆腐坊里上演的种种冲突,也道出了小说中潜藏的狂欢化精神性质。这场闹剧里有伤心的眼泪,更有感动的温情。儿媳经过这场闹剧后,幡然悔悟,迷途知返;失手伤人又被反伤的儿子因祸得福,失去了之前不愉快的记忆;豆腐坊申遗成功,不仅不用拆,反倒成了旅游公司最热络的景点。大圆满的结局体现了浓厚的真情与人道主义,更重要的是在于呼唤人们以宽大仁爱的胸怀去关照下层社会的不幸百姓,以悲悯的心态去关注弱势群体。
南炎《二胎》,载《北京文学》2021年第4期。目前国家已经放开了全面二胎政策,但国内的生育率依然不如预期。一句你敢生二胎吗?不知戳了多少人的心。作为提高生育率的中坚力量,大多数成年人都背负着好几个包袱负重前行,前有高额的生存成本令人望而生畏,后有年迈父母的殷切盼望令人于心不忍,而他们自身更是处于职场、家庭和自我实现等多处矛盾的结合点上。这显然已经成为了整个社会无法忽视的普遍性问题,小说《二胎》中的夫妇就是万千普通小人物中的一个缩影,作品中并未提到他们的具体姓名,而是用“他”和“她”来称呼,恰恰是因为像这样的人还有很多,他们就是社会中数量庞大又最为平凡普通的你我他。作者用近乎于白描的方式叙述了这对夫妇的生活难题,同时也折射出了新世纪知识分子真实的生存困境及心灵上的困顿和迷惘。这对在京年轻夫妻,住着五环的房子,拿着三五千的工资,需要照顾一家老小,是否生二胎已经成为了能左右他们生活的头等大事。他们饱读诗书,却被迫在城市中沦为“蚁族”,艰辛地过着困苦的日子,跌到无处不在的生存夹缝中,生活的重压仿佛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将他们碾得粉身碎骨。在小说的最后,在妻子即将走进医院拿掉这个孩子时,他拨通了妻子的手机,大声叫道:先别办手续,一定要等我到了再说。他像一个疯子,向医院飞奔而去……结局的开放既象征着无限也是空白,谁都不知道他们最后有没有留下这个孩子,也许作者自己也没有想清楚,所以他将决定权留给了读者。
荆枫《相亲记》,载《飞天》2021年第4期。近年来“剩女”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大众广泛关注的议题,研究生“剩女”更是成了待嫁大军的中流砥柱。面对高学历与低婚率并存、传统与现代观念相碰撞、高期望与低期望交织、高文化资本与低社会资本相对的婚恋困境,她们成为婚恋中的“隐形贫困人口”。90后女作家荆枫从女性视角出发,聚焦女性内心情感世界,通过女性独有的逻辑方式进行建构,用温润细腻的笔触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待嫁女青年的生存现状。胡美丽硕士毕业后今年刚入职场,二十五、六岁的她已经成为了大家眼中的老姑娘,同事劝她早点把自己嫁出去,父母更是恨不得给她一天安排两个相亲对象。但是相亲遇到的男生不是谎报身高就是学历造假还有脾气暴躁一言不合就要打人的。反观公司新来的女领导梅姐,三十岁左右,知性优雅、美丽大方、年纪不大还事业有成。本以为像梅姐这样的成功女性肯定已经有了美满的家庭作为后盾,但是两人却在同一家餐厅相亲时遇到了。梅姐对待婚恋的乐观与洒脱让深受相亲其害的美丽大梦初醒,“人首先要学会爱自己,自己才是最大的资本。”小说全篇徜徉着轻松诙谐的氛围,其中对于相亲场面的描写令人哭笑不得,海归的傲慢无礼和男同性恋者的行婚提议为小说增添了不少荒诞色彩。
疯癫的背后是切肤之痛
陈晶晶
迈克尔·E·斯托布在《疯癫是一种文明:当其被进行社会诊断》中认为“疯癫是由婚姻、家庭、战争、种族歧视、性等问题所引发的,疯癫并非是一种精神疾病,而是一种社会疾病,现实的种种问题才是它的触发器”。人世中,无论是父母失去孩子、恋人失去所爱还是哥哥失去弟弟,任何一种失去,都是切肤之痛。本文四篇小说中的人物都体验着生命中难以承受的失去,在主动或者被动的选择中以疯癫的姿态面对生活。
梁鼐《背沙子的人》,载《鸭绿江》2021年第4期。当在窘迫生活里艰难前行的人再失去亲情的慰藉时,就会成为压死的骆驼,瘫痪在地。陈平安只是工地上靠背沙子维持生计、过着清贫生活的底层人。他的一切希望和幸福都来自儿子陈小安。但是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让陈小安失去了生命。悲痛之际,却有一对富豪夫妇请求将陈小安的心脏移植给他们患有心脏病的儿子王天天。因为想到自己的儿子将会在另一个人的身体里继续存活,陈平安签署了协议,要求是要经常可以看到王天天。他与王天天相处非常融洽,在王天天身上,他重新找到了精神的支柱,但同时,王天天的离开又成为了他疯癫的催化剂。在儿子陈小安生日那天,他准备了儿子最喜欢吃的零食、买了蛋糕去找王天天,发现他们一家都搬走了。陈平安成为了一个精神病患者,儿子的死始终是他心里的创伤,无法抚平。他臆想出儿子是被人设计杀害的,所有的人包括自己的妻子都是帮凶。所以他制造出了一场震惊的绑架案,要让伤害自己儿子的人绳之以法,他劫持了王天天。最后,当王天天心脏病突发,如果没有及时的药物维持就会死去时,陈平安选择了拯救孩子而让自己置于机枪可以射到的危险境地。他是疯了,但是作为一位父亲,他对儿子的爱却始终是清醒的,这樣的深爱令人动容。梁鼐以疯子陈平安的一系列行动与心理轨迹窥探的是人性中不为人见的隐蔽角落里的温暖。
戴冰《林中游戏》,载《雨花》2021年第3期。《林中游戏》中三个小姑娘小丽、小敏、小静去往森林深处。在林中休息找树枝生火的时候,她们发现了一个死婴。在戴冰的笔下,这三个姑娘没有正常情况下应该出现的惊恐与畏惧,而是非常平静地以一种打量的眼光,观看着这个死去的孩子。她们发现婴儿的脸好白,睫毛好长……长得真漂亮。更有甚者,她们玩起了与死小孩有关的游戏。婴儿在她们手中成为了模拟未来生活的一个道具。她们制定好了游戏规则:假装小丽已经结婚了。她刚刚生了一个娃娃,小敏和小静要去探望。过两天,孩子死了,她们要一起哭。游戏带给了她们乐趣和成就感。她们以这样一种冷漠、疯癫的方式模拟、幻想大人的生活样态。小静的弟弟不久前死了,所以她胸有成竹地要在小伙伴们面前模仿她妈妈哭的样子,以获得好评。但是整整一个下午,她都没有办法成功模拟妈妈失去骨肉的那种悲怆和疼痛。戴冰以三个孩子的疯癫游戏,展现了成人世界面对现实苦难的种种悲痛。“你妈咋一滴眼泪都没淌?你妈莫非不难过?”“咋会不难过?不过我也不晓得咋没眼泪……”妈妈是否又是以另一种形式的疯癫回应世界的风暴呢?这是孩子所不能探知的。这篇小说以三个孩子的游戏,所触及到的正是生活的冰凉,生活总是与悲痛同生共在。同时,也正是在残酷现实的目睹中,孩子的游戏才变得疯癫与无畏。
洪放《守夜》,载《雨花》2021年第3期。在民政局等待离婚的邓小洁和李健收到了来自老家的电话——二叔走了。一向疼爱着邓小洁的叔叔离开人世,他们要回去给二叔守夜。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情深,对于二叔来说他爱情的萌生也是如此。二叔痴爱戏文,因此喜欢上了“把莺莺给演活了”的上海女子——秦女子。上海与柏庄的距离,让二叔与秦女子的感情注定是一场梦。二叔以内敛的喜欢默默守护着秦女子。从1984年到2007年,秦女子离开了人世,二叔失去了爱情的寄托与希望,从此他就盘踞在村内的大樟树下,吸烟、喝酒、唱戏,变得疯癫。在福柯对疯癫的分类中,二叔的这种行为属于“绝望情欲的疯癫”。他通过疯癫忘却了自己失去挚爱的苦痛,在不自由的人生苦海中放浪自己的形骸,获得了短暂的自由。古代文学中,梁山伯与祝英台生不能在一起,死后也一起化作了蝴蝶;焦仲卿与刘氏为了爱情前后赴死之后,两人也合葬华山旁。但是二叔的爱情却在岁月里渐渐失去了亮色,二叔自己也可能逐渐被抽空了灵魂,只剩下躯壳。可是,在这场悲剧中二叔对爱的真挚与坚守却会久久留存,不会消散。
章缘《陌生地》,载《湖南文学》2021年第3期。“疯子”的身上总是充满着相互对抗的力量,美好与被压抑和扭曲的人性共存、理想与现实的破裂最终会演变成疯狂行为。这篇小说以陌生化的手法讲述了女主人公遇到一个“疯子”辗转逃离的生死经历。女主人公“她”来到C城是为了履行与朋友艾诺的约定。不幸的是她正赶上当地疫情,被机场的工作人员滞留,要求做一系列检查。随后,朋友艾诺将她带到了一处环境恶劣的住所,让她独自待在那里等待检查结果。她因此被拘禁在这二十五平米的地方整整六天。疫情之下的C城到处充斥着死亡的气息,朋友艾诺不像是她以前认识的那个人,充满了黑暗和冷漠,她只能费尽心思与他周旋,以期尽快离开。让她意想不到的是,失去了兄弟的艾诺是个疯癫、精神失常的魔鬼。至亲的离开让他内心滋生了仇恨的细菌,做出许多诡异的行为。原来,她见到的艾诺早已不是艾诺,而是艾诺的哥哥,真正的艾诺已经在疫情中丧失了生命。这个疯癫的人把她带到埋葬艾诺的水塘,蛙群喧嚣,令人胆颤。或许艾诺的死是他失常的关键。他想:如果当初读书的机会给了他,那么他就可以享受上等人的生活,和有钱人谈恋爱……过不一样的生活。但同时,他又对所谓的上等人充满敌意。他对她说“你被宠坏了”,“以为世界绕着你转,以为你就该拥有一切。”他的疯狂与扭曲,或许正是在不公平的人生命运以及失去至亲的疼痛中一步步至此的吧。
打开成长的各种可能
潘俊竹
从呱呱坠地的婴儿到行动迟缓逐渐老去的老人,在人生的各个阶段,我们接受成长的既定事实,得以感受到那少年期的朝阳正气,青春期的懵懂新鲜,中年期的游刃有余,老年期的云淡风轻。成长该有的底色之外,如生活、死亡、爱,经由作家们的书写,在人生不同阶段也更加鲜明。契诃夫曾说:“小说家是提出问题的人,而不是解决问题的人。”但其实,有些作家怀抱着问题的同时,也在努力去赋予意义,尝试将那些可能藏于一个个故事之中,等待处于人生不同阶段的我们去打开各种可能。
张象《黄昏鸟》,载《上海文学》2021年第3期。张象的语言是自然流动的,读来很舒服。整个小说构成相对简单,紧紧围绕着我与老枪二人,展开其相识相知再到分别的全过程。“一笑露出一嘴烟熏牙,嗓门很大,声震屋瓦”,老枪这一人物形象不需费多少笔力就足以给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仿佛在自己的身边,总会有这样一位“神人”:我行我素,率性而为,追逐自由。然而老枪这样的人我们很难说他是理想主义的,因为他行走在“地面”上,为了升职突破了自己坚守的“底线”,反过来甚至比别人还卖力;曾为了自己所谓的未来与爱情放下身段,围绕着钱打转。他与我们同样疲于生活之琐碎与悲苦。然而,如若不是理想主义,他又为何转身,从烟火漫卷的人间逃离到一尘不染的庙宇之中呢?老枪是矛盾的,飘荡在愿与不愿之间,挣扎着不愿被世俗裹挟,但是比谁都更快地去掌握这种社会机制并为自己所用。他是鲜活的,看到他,我们仿佛看到了千万副重叠的面孔,感受到他们的失落与希望交错的复杂情绪。当然小说不仅仅向我们展现了生活重压下人们的精神困境,张象以黄昏鸟为名,用其背后的意指想要告诉我们的是:纵有万般不顺,面对无限逆境与困境,就像那练习多少次都飞不起来的黄昏鸟一样,虽然不会像其他鸟类一样穿梭在蓝天白云之间自由飞翔,自己却可以做到其他鸟儿所不能,在浩瀚的大海中尽情遨游。正是在这紧要关头一转念做出其他尝试,得以发现自身的内在潜能。
解良《隐身记》,载《长江文艺》2021年第4期。从拥有生命的那一刻起,我们就在马不停蹄地奔向死亡。死亡,终究是我们绕不过去的话题。人到中年,纵有外面事务纷杂喧嚣,总多了些历经世事的从容,却也在这样的年纪逐渐体悟到死亡与离别的深刻沉重所在。
在小说中,祖孙三代传承的绝招“隐身术”,并不是什么能够飞檐走壁、横行江湖、打遍天下的武林秘术。在这潇洒的名词背后,包裹着长辈们对生命逝去的沉重体悟。中年的父亲告诉儿子,爷爷会“隐身术”,年幼且爱幻想的儿子立刻联想到充满着江湖神秘色彩的白胡子老人。父亲用“隐身术”来喻人生,冲淡了岁月流逝握不住的无奈苍凉。儿子在那时自然并不理解,只追问着父亲如何掌握这“独门绝学”,父亲的内心必然是复杂的,“这门功夫要内外兼修,吃饭,睡觉,走路,无时无刻都在练,但你看不出来。等你发现我有了白头发,那才练到一半”。待到父亲被疾病蹂躏得不堪,走在死亡的岔路口时,儿子也已至中年,终于明白这“隐身术”的奥义。“我想起你爷,他就现身;我把他忘了,他就隐身。”故事至此句戛然而止,回音悠悠且多了些释然。时间自会让你在该明白的时候明白,紧紧拥抱生命,接受死亡与离别,忘却比死亡更可怕。
潘向黎《旧情》,载《青年文学》2021年第4期。总有写不尽的爱情故事,但读罢能够在心底留下痕迹的,终是不多。然而潘向黎书写的爱情总是那么直击我心,文字精致却并不故作姿态、也不矫情。字里行间,有恋人的心在跳动,诗性的浪漫与纯美的爱情在此展开双翼。好像她就坐在你的身边,桌子上早已沏上一壶茶或冲好了一杯香浓咖啡,一个个温暖人心的故事,就这么开始了:一段旧情往往难以忘却,重新开始的可能却往往为零。故事始于一场被迫与死神进行的残酷较量。在这激流与漩涡之中,深受疾病折磨的母亲为这段遗憾的感情助推了一把。在我看来,不同城市的爱情有着极大的不同,没能预料到的是,上海独生女的爱情历程,也能够给我们极大的爱的勇气和信心。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上海,它是包容万物的,各种差异都会得到尊重,每个人作为独立的个体也在保持着适当的距离与个人空间自由,也就是所谓的“个体陌生化”,这当然是城市社会文明发展带给我们好的一面。但是在情爱当中,这种“个体陌生化”转身变成了不利因素。因为爱情本就是以表达自我,牺牲一部分自由为前提而达到的一种相对平衡状态。潘向黎通过这则故事真正想要告诉我们的是:在现在这个时代,在城市里的爱情,我们应当把握住年轻人所拥有的各种可能性,我们可以有自由的选择,但不应浪费。不管结局如何,只有经历过,才会真正懂得。
薛喜君《一团花火》,载《朔方》2021年第4期。一场处处是矛盾、支离破碎的婚姻,本就不应开始,如果能够按下后退键,希望是回到一切还没有发生的时候。这些乏味的日子早已归为庸常,毫无诗意趣味可言,一天天就这么惯性地度过,可某日忽地抬头一看,才惊觉青春早已逝去。皱纹仿佛被岁月刻进了容颜,却也只能学着去接受。同样是经历失败的婚姻,小说中的蒋亚楠和柳铁做出的选择截然不同。柳铁并没有向现实缴枪投降,坚持要活出自己。她有自己的“主义”:生活中不能没有酒作为知己、不能没有男人作为装点生活的颜色,而这些只能占据到人生的一半,不能满,但必须有。就是这样的柳铁逐渐地改变了身心俱疲的蒋亚楠,将她从越陷越深的泥潭中拉了出来。当然,想要在迷雾之中看透这座掩着神秘面纱的城市是不可能实现的,我们也不必非要設好一个目的地。就像小说最后的蒋亚楠一样,只要步履坚定,有一路向前的决心与勇气,抬起头迈出那一步步,就会有变好的可能。薛喜君看到我们被一座座“黑漆漆”的城市压得喘不过气,想要悄悄告诉我们:离开此地不是逃避一切,回乡也不是逃离,不妨就只为放松身心,去呼吸呼吸不同的空气,或许就会有不一样的感悟与收获呢!
本栏责任编辑:段玉芝
当代小说 2021年7期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