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天真散淡见逸趣

时间:2007/3/29 作者: baobaicheng 热度: 341040
    ——包柏成博士的绘画 

    作者:罗一平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学博士,中山大学传播设计学院教授)

    包柏成是一位颇有造诣的医学博士,但对绘画的喜好与研究丝毫不逊于对医学的研究。

    包柏成的山水画,风格近似黄宾虹,文意昭然,但细细品味,他的画却又不完全是黄宾虹风格的模仿,因为他的作品不仅追求黄宾虹画格的浑厚华滋,同时,又有一种散淡的意趣,这种意趣的内质近似元代画家逸云林和清代画家渐江,在华滋之中显现出空灵的墨象,明显地有着冰清玉冷的品性,呈现出“一片冰心在玉壶”的“逸趣”。

    20世纪中晚期以来,对黄宾虹艺术的研究成为中国山水画的“显学”,几乎没有几个山水画家不在黄宾虹的绘画中吸取对自己有用的营养,有的学其灵动又不失凝重的用笔,有的学其浑厚华滋的墨象,有的则把黄宾虹的笔墨图式与团块结构结合起来,以体现其作品的现代感。然而,不管何体,都有一个共同点,即:着墨浓重,有黄宾虹的用笔之形,画面结构团块紧结,在造“势”下功夫。看他们的作品,我总觉得虽然具有现代视觉文化所张扬的视觉冲击力,但没有黄画质朴、散淡、天真的意象。总觉没有接近到黄宾虹作品中的文化本质和深层结构中,没有把握住黄宾虹绘画的人文主义真谛和技法中的人本主义命脉。

    包柏成对黄宾虹绘画的学习是一种文本解读,他对宾虹的作品下过很多校勘考证与比较研究的功夫。他不是只盯着宾虹的即成文本,而是从纵向与横向两方面入手,在纵向方面,他把黄宾虹的文本置于中国美术史的发展链环中,努力在黄宾虹的文本符号中寻求隐蔽的传统文脉,研读其作品语言与文本形式形成的历史成因,发掘出黄宾虹作品中所蕴含的中国古典文化形态,以及这种形态的当代价值与当代意义。从横向方面,他研读与比较了当代中国优秀艺术家的文本,特别是那些学习黄宾虹绘画有所成效的艺术家的文本,以从中找出自己的着落点。从柏成的山水作品中,我们能看到出他这种研读的成果。他把重点放在对宾虹作品精神意象的把握上,他在黄宾虹用墨“重”、“黑”中,发现了元画和清代画家渐江作品中所具有的“逸气”。为在自己的作品中体现出这种逸气,他反复摸索,废纸三千,终于找到了一种不同于他人学黄的途径——用湿笔、淡墨作画。

    淡墨难用,难就难在淡墨是以湿笔为之,湿笔在生宣纸上不易立骨,难于收形。用湿笔画黄宾虹的风格更难。黄用积黑法,笔墨几十次的层层叠加积染,画面自然浑厚。黄画用笔偏干,笔墨虽层层重叠,但笔触清晰,故层次丰富,墨厚而有清气。包柏成山水纯用湿笔淡墨,湿笔行笔不涩,易烂、易滑,笔难留得住,物象的轮廓就模糊,不易见出精神;淡墨水份多,不易积叠,两次叠加就可能糊为一团,物象不能厚实而墨气易于浑浊。包柏成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并不复杂,因为他根本没把探索的重点放在笔墨的技术问题上,而是反复摸索如何表达出自己在黄画中体悟出的“逸格”——清气。他的方法就是将黄画中的抽象因素进一步提升,不在于画面物象的真实而追求境象的合理、合情。他重视笔墨运行中身体的物理运动与心理运动的感受关系,重视用笔用墨的直觉感悟。他的画面行笔偏散,墨与墨之间留有间隔使之透气,每一笔墨的重叠注重时间秩序,因而虽多次淡墨积染层次仍清晰。

    包柏成最多的作品是册页,他的册页天真、散淡,有些是写生之作,有些是儿时童趣生活的记忆,有些是小动物的默写,然而不管何内容,作品都具有浓厚的生活味,这种生活味有时以乡士情趣呈现,在乡土味中又注入了人生的哲理性思考,比如《求无缺》、《瓦与玉》、《砚田》等作品;有些虽是写生之作,但画面情趣大都表现出一种“无为而为”的生活态度,这种生活观,正是庄子出世哲学观的体现。这类的作品有《巷子人家》系列等。包柏成善用焦墨画猴,数笔就能抓住猴的特征,猴的造型与神态富有情趣。包柏成人物画在造型和用笔用墨方面纯以意为之,虽然形的结构说不上有多么准确,但人物的神情捕捉的却极为准确,这是一种独特的生命情感体验的能力,它得益于丰厚的学识修养和对生命的感悟,不是训练所能为之。

    包柏成的画能有今天的成就,是下苦功得来的。他白天忙于医事,晚上勤于砚田,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把别人打牌的时间用于读书与画事。他的勤奋,造就了他多方面的综合学养,提高了他对生活的感受能力和思想深度,使他作品既具浓厚的生活趣味,又含有某种人性的深层结构。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246938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