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作为爱国志士,他的“平生铁石心,忘家思报国”的爱国言论和报国举动足以像辛弃疾一样彪炳千秋;作为爱国诗人,他的诗饱含着报国血、忧时泪、爱民情,抒写了他光复祖国河山的壮志;尤其是他的“梦诗”凝结着厚重的爱国情结,热烈、执著、深沉、浑厚、悲凉,是我国古代诗坛上一块熠熠生辉的瑰宝。“梦诗”是陆游表达爱国情怀的另一种方式。梁启超先生曾赞誉“亘古男儿一放翁”,足见他的人格和诗品对后人的沾溉。
一
记梦言志抒情是我国历代文人常用的表现手法,他们留下了大量的“梦”作。但是这些“梦”作抒发的往往是个人的情感,家庭的琐事。曹植因梦见洛神以致长思不倦而作《洛神赋》,这是爱恋之梦;“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这是李煜哀叹奢华的帝王生活不再的追忆之梦;“夜来幽梦忽还乡……唯有泪千行”,这是苏轼思念亡妻而无限哀怨的感伤之梦;“罹摈斥以窘束兮,予惟梦之为归”,这也只是柳宗元在政治上遭贬后希望有朝一日能有所回升的宦海沉浮之梦。用“梦”诗来明爱国之志,状壮士之情,把自己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实现的报国之举化解在这一浪漫、荒诞的“梦”形式之中,并经常在诗中用“梦”的形式来抒发自己忧时伤世的思想,且这类诗作留传数量最多者,陆游恐怕堪称第一人。据清人赵翼在《瓯北诗话》中统计,陆游的写“梦”诗有九十九首。
二
陆游将自己的爱国之举,报国之情托付于“梦”诗中,是由他心中深沉的爱国情结所致。其原因大致有二:
其一,他当时报国无门,无法施展平生所学以实现自己的爱国抱负,这对他来说无异如鲠在喉,无法释怀而成梦。
陆游出生在爱国世家。他的祖父陆佃是个正直的官僚,父亲陆宰也是一个以国家、民族安危为己任的士大夫。陆游从小受到他们爱国思想的熏陶。后来,陆游又投在极力主张抗金的名士曾几的门下,再次接受了“抗金”、“雪国耻”思想的教育。在二十岁时,陆游抱定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观大散关图有感》)的雄心壮志,成长为一名“位卑未敢忘忧国”(《病起书怀》)的坚强斗士。然而生不逢时,他生活的那个时代是个朝廷腐败、不思光复的时代。现实与理想的巨大反差使得陆游陷入了极度的悲愤之中,可他并没有在悲愤中丧失自己的斗志,只要看到有一丝报国的希望就会欣喜若狂。他有过从军南郑的喜悦,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剑南诗稿》。但是,“公卿有党排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夜读范致能〈揽辔录〉,言中原父老见使者多挥涕。感其事,作绝句》)、“诸公可叹善谋身,误国当时岂一秦?不望夷吾出江左,新亭对泣亦无人”(《追感往事》)苟且偷安、腐败妥协的南宋朝廷给他的是“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圣时未用征辽将,虚老龙门一少年”(《建安遣兴之二》)的沉痛打击。“报国欲死无战场”(《陇头水》)的可悲现实与誓死“抗金”、“雪国耻”理想严重相左,使得诗人无法消解心中的块垒,用宴饮博戏的方式来消磨时光吧,诗人也无法做到释然。看《楼上醉书》——
丈夫不虚生世间,本意灭虏收河山;
岂知蹭蹬不称意,八年梁益凋朱颜。
三更抚枕忽大叫,梦中夺得松亭关;
中原机会嗟屡失,明日茵席留余潸。
益州官楼酒如海,我来解旗论日买;
酒酣博簺为欢娱,信手枭卢喝成采。
牛背烂烂电目光,狂杀自谓原非狂;
故都九庙臣敢忘?祖宗神灵在帝旁!
岂知蹭蹬不称意,八年梁益凋朱颜。
三更抚枕忽大叫,梦中夺得松亭关;
中原机会嗟屡失,明日茵席留余潸。
益州官楼酒如海,我来解旗论日买;
酒酣博簺为欢娱,信手枭卢喝成采。
牛背烂烂电目光,狂杀自谓原非狂;
故都九庙臣敢忘?祖宗神灵在帝旁!
陆游描写了自己在酒楼豪饮博戏的场面,但这并不是他真正愿意做的。因为诗人在首句开门见山地表明了自己“灭虏收河山”的夙愿;接着写八年入蜀,事业无成,对无法遂愿耿耿于怀。“抚枕大叫”、“梦中夺关”、“茵席留潸”,又通过这些“梦境”表达了他斗志未消的情怀,这也正是诗人“本意灭虏”、“蹭蹬不称意”的形象化、情绪化的表现。在诗中,陆游还化用晋代王衍“你看我眼光乃出牛背上”的典故和暗用《诗经·文王》中的“文王陟降,在帝左右”的诗意,表明自己不移的报国志向和对最高统治者及投降派讳言恢复的蔑视。陆游还有不少写“喝酒买醉”的诗,表现的往往都是酒醒之后更加悲愤的心情,对自己不能实现救国济民的理想而痛心疾首。作者写《楼上醉书》的同年夏天,在为范成大送行时写的《送范舍人还朝》可以看作是陆游对自己在酒醉中仍无法消解心中的块垒以及酒醒后更加悲愤的心情的最好诠释。原诗是这样的——
平生嗜酒不为味,聊欲醉中遗万事。
酒醒客散独凄然,枕上屡挥忧国泪。
酒醒客散独凄然,枕上屡挥忧国泪。
“欲将万事付醉中”,陆游企图借酒醉来麻痹自己,幻想求得一时的洒脱,然而他不仅没有做到,“酒为旗鼓笔刀槊”(《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酒反而成了他进军的旗鼓。未醉时念念不忘的是报国,大醉时长思不倦的仍是报国,饱和强烈的爱国情绪简直是饱和在他的整个生命里。“因情成梦”,陆游如此浓厚的爱国情结在现实无法消解的情况下自然就会转嫁到梦境中。诚如钱钟书先生所评价陆游的那样:“他看到一幅画马,听了一声雁唳,喝几杯酒,写几行草书,都会惹起报国仇、雪国耻的心事,血液沸腾起来”以至“泛滥到他的梦境里去”。①
其二,“梦”这一文人们惯用的表现手法被陆游用来抒写爱国情怀发挥到了极致,因为“梦”能超越时空的局限,冲破现实的阻碍,实现无法实现的报国理想,这可能是最重要的原因。
弗洛伊德认为梦是“有意义的精神现象”,是“一种清醒状态下精神活动的延续”、“主观心灵的动作”。“梦的内容是在于愿望的达成,其动机在于某种愿望”。②也就是说“梦”能常常使人们在虚幻的世界里得到久企而不可及的事物。“尚思为国戍轮台”(《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盼“王师北定中原日”(《示儿》),“杜门忧国复忧民”(《春晚即事》),“逆胡未灭心未平”(《三月七日夜醉中作》),扫除胡虏,光复国土,是陆游不死的理想。但是南宋王朝苟安一隅、不思光复国土,士大夫苟且偷安,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这种现实使得陆游报国理想的实现强烈受阻,这极容易造成他心理的严重失衡。浓烈饱和的爱国激情亟待找寻依附之物,“梦境”这一荒诞的形式正好暗合了陆游的心事需求。“梦”与“梦诗”境界的构造为陆游暂时缓解心中的块垒,实现难酬壮志搭建了一块临时的虚拟平台。这可能是陆游常写“梦诗”的主要原因。
梦里都忘困晚途,纵横草疏论迁都。
不知尽挽银河水,洗得平生习气无?
不知尽挽银河水,洗得平生习气无?
这首《记梦》诗,陆游抒写了对宦海沉浮的深刻感慨、壮志难酬的无限忧愤,也再现了“论迁都”的情景,这些是他真实生活的概述,是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倾诉完的苦水。但是,梦中的陆游克服了现实生活中无法克服的重重阻力,能“纵横草疏”,有的是“都忘困晚途”的豪情,特别是最后两句气势雄放,陆游那种“尽挽银河水”也不能洗尽的爱国深情跃然而出。正如朱东润先生评陆游诗《九月十六日夜梦驻军河外,遣使招降诸城,觉而有作》是说的:“陆游在嘉州任内,无法实现他的希望,只有把收复失地的意图,寄托给不能实现的幻梦——我们必须从欢乐中理解他的悲哀,同时也必须从他的幻梦中玩味他的理想。”③
三
陆游的“梦诗”表现形式不一。有的以“记梦”的形式来坦露自己深沉的爱国信念;有的不着“梦”字,形如写实,字里行间却构造了一个“真实的梦境”。透过这些写“梦”的诗篇,可以深切地感受到陆游浓烈的爱国热情,时而激越奔放,时而凄婉哀迷,时而荡人心肠。诗人那无法割舍的报国情结构建了“醉里思征战、梦里忧报国”的撼人心魄的“梦之图”。陆游“梦”诗凝聚的厚重的爱国情结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种:
一、在微茫的希望中对理想充满信心的“喜悦之梦”诗。
这种“梦”诗一般笔调较轻松、明快,可以品味出陆游对自己有望施展平生所学实现光复国土的抱负充满无限喜悦的心情。但他这样的“梦诗”为数不多,一般是诗人在渺茫的希望中依稀地看到有望报国的时候所作。如《小雨极凉,舟中熟睡至夕》:
舟中一雨扫飞蝇,半脱纶巾卧翠藤。
清梦初回窗日晚,数声柔橹下巴陵。
清梦初回窗日晚,数声柔橹下巴陵。
此诗作于淳熙五年(1178)夏天。当时宋孝宗召他回临安。对于陆游来说,离开蜀东回归临安是一件大喜事,因为他觉得有机会上前线杀敌,实现报国的理想。陆游以明白如话、自然流畅、清新可喜的语言,描绘出了一幅雨后夏日舟睡图。诗中句句流露出诗人被“招归”的喜悦。好“一扫”两字,不仅把自然界的飞蝇一扫而光,也把陆游报国无门的悲愤一扫而光,充分表达出他无限痛快欢愉的心情。诗人在蜀时常常夜不能寐,而今偏偏“熟睡”,为何?因为诗人觉得自己的壮志有实现的可能,心情平静了。这是恬然的睡,安然的睡。第三句中诗人在“梦”前用了个“清”字,可见是令人高兴的梦。第四句中一个“数”字和一个“下”字,既点明是顺水行舟,又说明船行之快,诗人喜悦的心情也由此得到生动地表达。在兴奋之余,他还唱出了“去日不留春渐老,归舟已具客将行。倦游短发无多绿,生怕尊前唱渭城”的欢歌。
在这部分“梦诗”里,陆游满怀希望地直接倾泻自己火一样的报国之情,热烈、执著。这是他在现实中看到实现理想的微茫的希望之后在梦中的强烈释放。
二、对戍关守边、驰骋沙场生活的“追忆之梦”诗。
作为一名爱国斗士,戍边、征战是一生中无限荣光和自豪的事。当不为世用、期望严重遇挫时,过去的征战生活就会成为他低迷生活中最激动和最留连的回忆。陆游在“梦诗”中追忆军旅生涯,常常与“雨”相连,写得凄婉低迷,但又不失悲壮雄放。这是因为陆游在这种悲凉的气氛中连连受挫的失衡的心理能得到稍微地缓解。如,“枕上三更雨,天涯万里游”(《枕上》)在雨夜中神思自己戎马倥偬的军旅生涯,来得豪壮;又如,“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在凄迷的夜雨里梦见铁马冰河,驰骋在沙场上,这是他对报国的渴盼,对自己军旅生活的回忆,悲壮、哀伤;再如,《秋夜闻雨》中“惊回万里关河梦,滴碎孤臣犬马心”一句,深切地表现了陆游一片赤诚的报国之心,满蕴悲愤。在追忆战斗生活的“梦诗”中,陆游梦到最多写得最多的是他在南郑的岁月。南郑又名汉中,因在终南山之南而得名。它的地理位置是“北瞰关中,南蔽巴、蜀,东达襄、郑,西控秦、陇,形势最重”。④宋室南渡后,南郑更成为了宋、金两国的必争之地。乾道八年(1172年)初,陆游到了南郑。在那里,他常常身着戎衣,斗志昂扬,防秋巡边,出谋划策,为收复失地作不懈地努力。遗憾的是这年年底就被从前线调往了后方——四川,辗转于成都、蜀州、嘉州之间。但这段生活让他念念不忘。
孤云两角不可行,望云九井不可渡。
幡冢之山高插天,汉水滔滔日东去。
高皇试剑实为分,草没苔封犹故处。
将坛坡陀过千载,中野疑有神物护。
我时在府幕,来往无晨暮。
夜宿沔阳驿,朝饭长木铺。
雪中痛饮百榼空,蹴踏山林伐狐兔。
耽耽北山虎,食人不知数。
孤儿寡妇仇不报,日落风生行旅惧。
我闻投袂起,大呼闻百步。
奋戈直前虎人立,吼裂苍崖血如注。
从骑三十皆秦人,面青气夺空相顾。
国家未发渡辽师,落魄人间傍行路。
对花把酒学醞藉,空辱诸公诵诗句。
即今衰病卧在床,振臂犹思备征戍。
南人孰谓不知兵?昔者亡秦楚三户。
幡冢之山高插天,汉水滔滔日东去。
高皇试剑实为分,草没苔封犹故处。
将坛坡陀过千载,中野疑有神物护。
我时在府幕,来往无晨暮。
夜宿沔阳驿,朝饭长木铺。
雪中痛饮百榼空,蹴踏山林伐狐兔。
耽耽北山虎,食人不知数。
孤儿寡妇仇不报,日落风生行旅惧。
我闻投袂起,大呼闻百步。
奋戈直前虎人立,吼裂苍崖血如注。
从骑三十皆秦人,面青气夺空相顾。
国家未发渡辽师,落魄人间傍行路。
对花把酒学醞藉,空辱诸公诵诗句。
即今衰病卧在床,振臂犹思备征戍。
南人孰谓不知兵?昔者亡秦楚三户。
在《十月二十六日夜梦行南郑道中既觉恍然揽笔作诗时且五鼓矣》这首诗中,陆游在梦境里回忆了自己在南郑的生活,并提起了那段勇刺猛虎的惊险经历。他追忆往昔不是炫耀,而是为了证明自己有对敌作战的实际能力。透过全诗,可以看出陆游充满着报国的期盼和失望之情,也充分体现了他“裹尸马革”的英雄气概。又如,“横槊赋诗非复昔,梦魂犹绕古梁州”(《秋晚登城北门》),陆游借曹操当年军中赋诗的事表达自己对当年从军南郑的那段生活的无限留恋。“振臂犹思备征戍”,其爱国报国之情之真之切之悲壮催人泪下。
三、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造成心理失衡后不同程度的“渲泄之梦”诗。
常言道:“日有所想,夜有所梦。”“念之愈切,梦之愈真。” 陆游对自己身怀报国大计却无法实现表示异常忧愤,无法实现的爱国情结因在现实中长久不能解开就会潜意识地转移到梦境里渲泄。其渲泄表现有二:一是陆游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的愿望得到满足,这是胜利的渲泄;一是陆游以梦来表现自己理想的破灭,抒发自己报国无期,壮志不酬的悲情和愤慨,这是失意的渲泄。比如,淳熙五年,陆游曾奉旨出川赴临安廷对,曾向孝宗涕泣陈请出兵中原,可是,孝宗让他担任了“提举福建常平茶盐公事”的职务。虽然这是越级提拔,但对陆游来说,恢复中原的大业却无法实现了。“难消心中块垒愁”,正因为陆游的爱国报国的“块垒”长时期不能消解而是始终萦绕于怀,不免牵情入梦,在梦中渲泄。宋孝宗淳熙七年(1180年)他因之而作《五月十一日,夜且半,梦从大驾亲征,尽复汉唐故地,见城邑人物繁丽,去“西凉府也”。喜甚,马上作长句,未终篇而觉,乃足成之》——
天宝胡兵陷两京,北庭安西无汉营;
五百年间置不问,圣主下诏初亲征。
熊罴百万从銮驾,故地不劳传檄下;
筑城绝塞进新图,排仗行宫宣大赦。
冈峦极目汉山川,文书初用淳熙年;
驾前六军错锦绣,秋风鼓角声闻天。
苜蓿峰前尽亭嶂,平安火在交河上;
凉州女儿满高楼,梳头已学京都样。
五百年间置不问,圣主下诏初亲征。
熊罴百万从銮驾,故地不劳传檄下;
筑城绝塞进新图,排仗行宫宣大赦。
冈峦极目汉山川,文书初用淳熙年;
驾前六军错锦绣,秋风鼓角声闻天。
苜蓿峰前尽亭嶂,平安火在交河上;
凉州女儿满高楼,梳头已学京都样。
这首诗中的梦的情节是虚构的,但是诗人是深切期盼的;这也是诗人对现实感到极大愤慨后在精神上寻找的一种虚幻的补偿,因此写得特别恣肆,属于胜利的快意渲泄。陆游驰骋想象,描写了一系列鼓舞人心的场面:宋孝宗下诏亲征,带领百万雄师,一举拿下凉州,收复了汉唐以来的许多失地,皇帝在行宫宣布大赦。特别是诗的末两句,通过对边地姑娘梳头学京都时兴的发式这一细节的描写,反映出时局的重大变化。从这首诗可以看出,这是陆游内心深处的渴盼祖国统一的良好愿望,是数十年来报国理想无法实现的心结的快意“虚解”。诗中爱国之情是饱和的,激越的。然而,陆游作于宋宁宗嘉定元年(1208年)的《异梦》诗:“山中有异梦,重铠奋雕戈。敷水西通渭,潼关北控河。凄凉鸣赵瑟,慷慨和燕歌。此事终当在,无如老死何!”以及《残梦》诗“少时铁马蹴河水,老去摧藏百不能。风雨满山窗未晓,只将残梦伴残灯。”这时陆游已年过八十,闲居在山阴老家,每念及理想的破灭、报国无期,他就不禁感叹年华虚逝,发出“觉来空雨泣,壮志已蹉跎”(《二月一日夜梦》)的悲吟。“情之所至”,陆游就常在“梦诗”中表示对南宋统治者昏庸无能与自己老而不能再“铁马蹴河水”的悲愤。这是失意的渲泄。
然而,不管是胜利的渲泄还是失意的渲泄,这些“梦诗”无一不凝结陆游厚重的爱国报国之情。
通过对陆游“梦”诗的解读,可以感受到他那汹涌如潮而又无比凝重的爱国激情,能体味出他豪壮赤诚、至死不移的报国情结。陆游的这些“梦”诗是他的理想与现实相冲突下的产物,也是我国古代爱国主义文学的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伟大创作,飘散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气息。
注释:
①《宋诗选注》[C].钱钟书.
②《梦的解析》[M].弗洛依德(赖其万、符孝万译).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53.
③《陆游选集》[C].朱东润.上海古籍出版社1962.23.
④《读史方舆纪要》[M].卷五十六《陕西五》.
②《梦的解析》[M].弗洛依德(赖其万、符孝万译).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53.
③《陆游选集》[C].朱东润.上海古籍出版社1962.23.
④《读史方舆纪要》[M].卷五十六《陕西五》.
参考文献:
1、《宋诗鉴赏辞典》[M].缪钺、霍松林.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
2、《陆游名篇赏析》[C].康锦屏.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9.
3、《中国梦文化》[M].傅正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此文完稿于2004年10月1日)
2、《陆游名篇赏析》[C].康锦屏.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9.
3、《中国梦文化》[M].傅正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此文完稿于2004年10月1日)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