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中元撰写
引言: 喜乐有分享,冷暖有相知
美的世界要靠勤劳的双手来创造,美的花朵要靠劳动的汗水来浇灌。人类对美的追求,是社会进步的象征。一本画册,一束鲜花,人有自己的风情,万物有自己的风致,追求美是对生活的热爱。
无情未必真豪情,真正的英雄豪杰往往是富有感情的。悠悠白河水,款款歌声起。白河人不仅仅是硬汉子,不单单有豪情壮志,他们喜乐有分享,冷暖有相知。傍晚归来梨树下,绿树青山绕农家。爱,是人心中柔软的一角,是善念的源泉,是前进的动力。爱,并不是绊脚石,而是助推器。只因有爱,人们在辛苦漫长的道路上乐观地走下去,将艰难旅程化作幸福岁月。爱可以简简单单,但不能随随便便。“白河民工真叫棒,吃窝头、睡凉炕,白天下井眼,黑天找对象”,“白河工人黑脖子,膈肢窝里挟着饭盒子,白天钻洞子,晚上拍婆子”,流行在工地上的民谣,映衬出白河人对美的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当年,白河民工常吃的是窝窝头、熬白菜。一个熬白菜3分钱,两个窝窝头5分钱,一顿饭8分钱。饭量大的男民工舍不得吃第三个窝头,家里困难的女工,往往两人合伙买一个菜。民工住宿条件简陋,开始住在村民家闲置的房屋里,蚊子、苍蝇、蟑螂司空见惯;后来住简易工棚,冬天冷、夏天闷,十几个人大通铺,磨牙的、打嗝的、说梦话的此起彼伏……
那时的文化生活,除了一年能看几场戏,便是能看几场电影。潜移默化的点滴,铸就了一个人基本的审美格局。如果民工没有时间休闲,不能享受文化和艺术作品,单纯成为劳动的机器,就必然任人宰割。白河引水工程指挥部成立了电影放映队,尽一切可能让民工愉悦开心,让他们有片刻的休闲和文化享受。
当年的白河人有着一种创造美好生活的强烈渴望。他们拼命工作,更热爱学习,各连队建立了文化夜校,用点滴时间汲取科学文化知识。他们采用多样化和可供选择的形式发展职业教育,帮助人们寻找到人生的意义,实现社会进步……
第一节“拍婆子”在白河旁……
疏星浮荇叶,皓月上柳梢。夏深夜静之时,她漫步在光滑的水渠边。她是一名女钻工,定额任务天天完成。晚上,有了自己的休息时间,她与他约定在此相见。
水渠两边高大的白扬,树影婆娑,似乎为她的约会发出了欢快地响声。不远处,修配连的电焊弧光闪闪烁烁,与天上的星星月亮交相辉映。
她倚着水渠上拱型小桥,四处张望,她用歌声召唤着心上的人:“白河水哟,长又长,白河两岸好风光。千里河水浪滔滔,万亩良田稻花香。白河民工齐奋战,要让山河换新装……”“轰——轰——”传来的开山炮声,给她的歌声配上了独特的乐曲。
外号叫“铁班长”的男子汉,听到了那柔美亲切的歌声,不由得加快了脚步。“是谁呀,在这儿唱?”他明知故问。“我不认识你哟,你走开!”她笑着将他拉在身边。他俩挨着坐在了水渠边上,亲热地握着对方的手,诉说着思念之情……
他俩的相识,是在两年前修建补水渠认识的。那是1978年的初春夜晚,北风呼啸、春寒料峭,天气很冷。大家挥镐刨土,打夯开渠。女钻工有幸参加了铁班长他们的夜班汇战。现场的奋战令人振奋而激动。
你听吧!夯声、锤声、铁锨声,飘向夜空;人声、车声、马达声,此起彼伏。寒冷退缩了,北风不再吼叫了。建设工地上,夯歌阵阵,震荡山谷——
官厅与白河,千年祸害多。生产受威胁,生活苦难多……哎嘿呦呀!
如今修水库,高坝拦长河。荒山变果园,旱地变良田……哎嘿呦呀!
咱们众民工,国家主人翁。敢想又敢干,人人争英雄……哎嘿呦呀!
随着号子的节拍,汉子们弯腰、曲腿,又将夯抬至一定高度,重重砸下去,以此协调动作,缓解疲劳。打夯歌,声调高亢,节奏性强,一唱众和,边打边唱。热烈有力的夯歌,吸引了附近村民驻足观看。
女钻工她们一伙姑娘,在一起挥锹撮土。然而,最引她注目的是旁边干活的一个身强力壮的小伙子。他头戴大耳朵绒帽,脚登一双长筒雨靴。他搬起一百斤一袋的水泥,竟如手提棉团一般,稳丝丝的几步小跑放到搅拌机的铁板上。只听“嘶”一声,拆开封口,倒提纸袋,“忽”一声,干净利落地倒了出来。姑娘们舞动铁锹,推沙掺水,拌好的水泥迅速地装在双轮小推车上,一溜烟地推走了。
小伙子来往穿梭,一刻不停地搬起一袋又一袋的水泥。有人故意地大声喊着:“来灰、来灰!”小伙子一声不吭,动作越来越快,更有人为他喝彩。女钻工好奇地问旁边的人,他叫什么名字?熟悉的人回答:他是我们的“铁班长!”
工地休息时,她唱的“白河水哟,长又长”,让他俩第一次相识。俗话说,情人眼里出西施,见到云就联想到她华艳的衣裳,见到花就联想到她艳丽的容貌;春风吹拂栏杆,露珠润泽花色更浓。如此天姿国色,不是群玉山头所见的飘飘仙子,就是瑶台殿前月光照耀下的神女。在铁班长的眼里,女钻工就是从瑶台上来的仙女!
在一个千人表彰大会上,他俩双双站在台上领奖。后来,她多次路过铁班长的工棚。铁班长每次热情地请她进来喝水。她发现铁班长识文断字,能文能武,经常读书写日记。日记中的一段话,令她感动:“你只是名普通的电焊工,可拼劲让你不再普通。在平凡中非凡,在尽头处超越,亦是你我的人生”。
“读书成文”,她对他有了好感。更让她吃惊的是,铁班长在日记里写了一首《女钻工》——
手握风枪舒豪情,脚踏峭壁显身手。风枪吼出岩石碎,朝阳欲出山穿透。
石粉飞卷喷烟雾,钻机铿锵有节奏。钢铁意志火红心,磨出一双茧花手。
三年前的娇姑娘,现如今的铁钻头。从来没叫一句苦,更没嫌过满手油。
工作服上渗汗花,大干工地度春秋。英姿飒爽女钻工,倾注激情放歌喉。
铁班长好几次悄悄上山,看女钻工手握风枪的神姿。女钻工相好铁班长,终于有了今夜的约会……
她动情地说:“你看,白河的夜晚多美啊。看着这一切,你就不由得要放声歌唱!你说,白河完工了,咱们的生活大变样了,该干什么啦?”
铁班长用火辣辣的眼光,咬着她的耳朵,调皮地说:“日夜渴望,我的新娘入洞房”。
“憨小子,真叫浑!”她笑着伸手打了他一拳。她拉着他的手,站起来说:“时候不早了,咱们该回各自的工棚了”。他俩手牵着手,慢慢地往回走,轻轻哼着“白河水哟,长又长”……
作者旁白:匆匆的我走了,就像我匆匆的来,“白河人”的“相思”幸福永在!正如乔雨先生的诗作《匆匆的我走了》所言——
匆匆的我走了/就像我匆匆的来
不要说什么再见/只道一声珍重平安!
我们曾经相爱/也曾旦旦誓言
然而爱情不都是永恒/缘尽人亦散
尽管是短了一些/可人生经历一场
催心折骨的爱恋/纵是短暂,也该欣然!
但我们毕竟爱过/而且爱得那么深远
也许正是过于深远/才留下这刻骨铭心的遗憾!
匆匆的我走了/就像我匆匆的来
在我生命之页上/只留下你题的“相思”永在!
——摘自:《故园的冷月如水》 乔雨诗画选(十四)。
第二节 白河放映队
1.《红旗渠》电影引起轰动
1971年1月,白河引水工程放映队连续在工地放映纪录片《红旗渠》。红旗渠从1960年开始动工,一修十年。《红旗渠》纪实电影片,详细地纪录了当时修建的过程。“滚滚漳河水,巍巍太行山”,电影的镜头把白河民工带到了河南省林县芦寨岭一带的群山之中……过去的林县是一个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穷山沟,林县人劈山寻河,“引漳入林”,雄壮的歌声在山涧回响,阵阵锤声在峡谷振荡……
看了这些激动人心的镜头,白河民工心潮起伏、热血沸腾。观后,大家回到驻地工棚,热烈讨论。二连三排排长肖长君召开了三排座谈会。刚到白河工地的阎起说:“我到井眼一看,把我吓住了!深不见底,在井下干活简直是拿命闹着玩。因此,我尽量躲避下井的活。《红旗渠》中的民工腰系一根大绳,吊在万丈悬崖上撬石块,那种大无畏精神感动了我,我十分惭愧。今后我要向任羊成同志学习,到最艰苦最危险的地方干活。”王广忠接着说:“过去我认为,在白河工地干活劳动保护差,井下干活危险。休假时,队里不记工分,住在工棚,晚上一刮风又很冷。不如到柏平公路或者是矿上做活去。人家林县民工干活是自带干粮、自带工具、自带衣服。手把双钎的妇女真是了不起!前两天我有想法,过了春节我就不来白河了,我现在保证,什么时候把白河水引到前山,我什么时候再回家!”
看了纪录片《红旗渠》,五连一排战士冯小三激动得半夜没合眼,人家一不不靠天,二不靠地,靠的是一颗红心两只手。四排战士孙永福接着说:“人家林县一个妇女,心细似发,胆大如天,一个人双手把两盘钎(左手右手各把一根铁钎),4把锤子飞舞在钎顶上。反躬自问,我一个大老爷们,两个手把一根钎,生怕锤子打在手上。我要树雄心、立壮志,旱日引水入川。”
2.电影放映员——孟昭旭的自述
生命存在的最高形式是美感的需要。人们在看电影中,收获情感,收获希望,收获美好的生活。当年的白河电影放映队可谓是:风餐露宿傍山村,山高水长为亲人。2019年2月23日,笔者采访了当年白河工地放映队的其中一位放映员孟昭旭先生。下面是他的自述——
1977年我到白河水库工地14连(孔化营连队)劳动,担任过团支部书记,还在营部写过板报。营长吴九顺找我谈话,让我去放电影,我背着铺盖卷就去了。
当天上午掰弄着放映机,试光、试声、试放片。当天晚上坐三蹦子到黑峪口工地放电影。先是挂银幕,然后摆桌子、接电源。工作也有些诀窍,比如挂银幕时,上面要打活结,演完电影一拉绳子,银幕就下来了。接电源时,要先把电线拴在一个结实的地方,再把电线多拉一些,留有余地,以免观众把电线拉断,影响演出。
我热爱这份工作,先后放过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小兵张嘎、渡江侦察记、小二黑结婚。……等等。放电影主要在晚上,常常是三更半夜才回来。工作虽然辛苦,但十分快乐。刚开始挂银幕,放映桌前就摆满了高高低低的凳子。大人没空,就叫小孩来占座位。后面还有一大片人站着看,一看就是两三个小时,没有人退场,也没有人叫累。我从中体会到乐趣,陶醉于观众欣赏影片时,挂在脸上兴奋的表情。电影放完,观众的放松感又让我感觉自我价值的实现,真开心!
那时放电影是很吃香的事情。电影是以连队为单位轮流放,一般是一个连队住一个村,轮着上演。即便如此工地上仍然有一些人,一个月也看不上一场电影。许多人盼望着我们就像盼过年一样。有一次放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被附近的连队给拦下来,要先去他们那里上演,为此事闹矛盾。令我感动的是,有一次在马蹄湾放完电影,两张桌子摆的放映机上,堆满了核桃、红枣、杏仁、粟子等各种干果。
我们放映队两个人,只有一台机子,两个放映员白天都休息,晚上轮流上阵,全靠一个三蹦子在山道上颠簸,连一条砂石路也没有。当有群众看到我们艰难前行时,就有人来推三蹦子,帮助抬机器。
记得,当年的郭春云总指挥常和民工们一起看电影。有一次放映北京兴修水利的纪录片,其中有一个镜头:郭总指挥戴着草帽,站在白河工地一个山头上。这一个镜头,让郭总指挥美得不行。放完电影,晚上休息时,郭总指挥对我说:“小孟,把机子搬上,过来再放一遍!”他多次观看这个纪录影片,每次看到他的镜头,都指着说,你看,这就是我嘛!笑的就跟小孩子一样,脸上洋溢着自豪和满足。郭春云总指挥相信,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路再长,走下去,定能到达。
让我难忘的是孔化营的房东大娘,那年我住在孔化营。有一次,我患重感冒,十分难受,大娘对我情同慈母,给我熬姜汤,下面条,让我睡热炕,使我病情明显好转。放映回来,平时她家里做了好吃的都要叫我去品尝,“犒劳”我。我无一回报,将攒下来的白面馒头送给房东,他们死活不要。白河的岁月苦中有乐,历练了我的信念和品格,让我懂得了宽容博爱,感恩良知。
我在白河工地时间不算长,1978年我考上了师范学校,恋恋不舍的离开了白河工地。40年弹指一挥间,这一桩桩往事就像放电影一样,在我脑海里浮现……电影以特有的魅力,为“白河人”提供着精神文化动力。
第三节 农民学校
1.第一所农民学校在修配连诞生
茅屋为顶遮雨露,土泥作室听书声。1974年9月28日晚上,白河工地的修配连和仓库的全体人员意气风发的走进教室。
修配连党支部书记宋德连(兼任“五。七”农民学校校长)致开幕词:今天我们的学校成立了,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从本连选拔出来了文化文体辅导员,建立了图书管理组、墙报板报组、通讯报道组,初步具备了学习的条件。到会的第一批学员表示,在做好工作的前提下,要努力学习本领,为早日引水入川贡献力量。指挥部总指挥郭春云到会讲了话,要求大家安心学习,根据白河工程各连队的活动时间和劳动方式,不强求一律,但贵在坚持不断线。
白河工程指挥部学习了大兴县红星公社创造的五.七农民学校的经验,到1974年10月底,各连队都建立了“五.七”农民学校,丰富了大家的文化生活,回家歇工的少了,外出闲逛的少了,看书读报的多了,写诗唱歌的多了;读《战白河》小报,津津乐道;看《白河文艺》杂志,眉开眼笑。
图书板报人人看,技术军事有人教。
赛诗好比白河水,一浪更比一浪高。
1975年9月29日晚上,指挥部在修配连召开了五七农民学校成立1周年纪念会。推选了各组辅导员,进一步健全了理论辅导组、墙报图书组、文艺卫生组、军事体育组、通讯报道组。一年来开展了各种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受到了民工的欢迎。会后,炸药厂连业余宣传队演出了文艺节目。
2.青年职工文化补习班
1982年年初,白河引水工程再次复工。珍珠泉民兵连3月10日来到白河工地的第5天,建立了文化夜校。把全连92名男女青年组织起来,坚持每星期一、三、五晚上的文化学习。连里选拔了3名有高中文化程度的民工,担任文化教员。根据学员的不同文化层次,分成三个班级,因人施教。上半年已开课30多堂,学完了《农民识字课本》上册,下半年转入《农民识字课本》下册的学习。经考试,平均分数达84.5分。以前,有些民工写信回家,只能让人代写。现在能拿起笔来,自己给家人写封信了!文化夜校的目标是,使每个民工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新时代的新人。修完白河水库后,回到生产队成为有用之才。
书籍是过去人类的精神遗产的宝库,也可以说是人类文化前进轨迹上的里程碑。北宋著名文学家黄庭坚曾说,一日不读书,尘生其中;两日不读书,言语乏味;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在工程十分繁忙的情况下,指挥部党委负责人许丛林挤时间带头读书。
1982年12月4日,白河工程青年职工文化补习班正式开课,24名职工参加了补习。参加补习的青年,大多是文化大革命期间毕业的初中生、高中生。目前,他们是白河工程的骨干力量,工程指挥部高度重视他们今后的人生之路,要求各单位尽量给予学习时间,尤其是利用冬季暂时停工的三个月,创造条件让他们集中精力,补习文化。参加补习的同志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他们热情高、学习好,认真听课、记笔记。
这个世界上充满了学而无用的人,只有毅力和决心,勇于实践、勇于创新,才能使人生有价值。担任语文教课任务的周付永老师,担任数学、几何教课任务的马玉昌老师,他们天天备课到深夜,课讲得准确生动,引人入胜。周付永说,白河工地的文化补习类似过去的平民教育。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做一个能够自立的平常的人,做一个遵纪守法、勤劳诚实、有爱心、有正义感的人。经过4个月的学习,已于1983年3月31日结业。通过期中和期末考试,其中17名达到了初中文化水平,领到了合格证书,其它3人将继续学习,参加补考。
珍贵老照片:民工们读书学习
本文作者旁白:掌握了学习的能力和拥有合作的习惯,才能事业顺利。学习的能力不仅是指掌握知识和技能,而是指认知世界、理解世界的能力。耶鲁大学的前校长有一句话:如果一个学生从耶鲁大学毕业之后居然只是掌握了某种专业的技能,那是耶鲁教育的失败。学习的能力不仅是阅读与写作,更多的是观察世界、思考世界、品味世界,拥有开阔的视野,体会人类生存境况的诸多不同,使人的心胸宽容与坦荡。
第四节 巾帼须眉
如何看待妇女和孩子,如何对待普通劳动者和弱势群体,可以衡量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当年的白河工地尊重妇女,平等对待每一个人,成为“白河风气”。当年的白河工地有激情与奋发,有尊严与个性。
白河的天是明亮的天,白河的妇女好喜欢。白河的民工在传唱:“巾帼英雄响当当,誓叫大山把路让。不等不靠不伸手,一锄一镐挖山忙。白河隧道连乡场,今日愚公在身旁”。白河的妇女和男人一样独立自主的为人处事。她们和小伙子比着挑土推车,哪里任务艰巨哪里就有她们的身影。笔者手中的一些《战白河》小报的报道,可见当年妇女的个性风貌……
1.妇女会议
1975年3月11日。 人心齐,泰山移。会战六号井的总计有十个连队的男女民兵,人虽多,但大家融洽相处,尤其是女民兵让人刮目相看。三连30名女民兵、五连15名女民兵,在6号井施工。十二连的9个女民兵,利用下班时间,担水、扫地、生炉火。1975年3月8日成立了工程测量组“三八”女子测量班。她们的代表王贞光在会上说,我们是延庆县第一批女测量工,大家披星戴月,早出归晚,干劲十足、信心倍增。
1975年8月2日,白河工程第一次妇女代表大会召开了。63名妇女代表参加了会议。经过酝酿、协商,选举产生了白河工程第一届妇女委员会,由5名委员组成。会上发出了倡议书,号召工地全体妇女顶起劈山凿洞的“半边天”。
1979年12月9日上午,白河工程指挥部再次召开了妇女工作会议。各营、连妇女工作领导小组20人参加会议。就关心妇女“四期”,发挥妇女作用,提高妇女地位,加强法律知识学习、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进行了讨论,并就白河工地妇女生活条件的改善及注意事项做了安排和布置。
2.五好个人42名
1980年1月10日下午,白河工程妇女联合会召开了五好妇女组织、五好妇女个人表彰会。首先由白河工程指挥部妇联主任李存琴作了1979年度的妇女工作报告。妇联委员张爱武宣布了五好妇女组织、五好妇女个人授奖决定。十五连妇女代表马金平在会上作了发言。她说,在去年3月争当三八红旗手的活动中,全连妇女完成筛沙子、运石料400车。在6月份的溢洪道的施工中,全连妇女出土推车5600车,平均每个妇女超额17车。完成了10月份的基坑扫尾任务。基坑深3米,我们挖土出碴时,人搬肩扛,运到地面上,然后再用双轮车拉走。王密英、李万华的手和脚碰伤了,鲜血往外冒,她俩轻伤不下火线,坚持到下班。
妇女五好个人42名:
一连:张金月、陈月琴、吴振华、吴纪红、聂春焕。二连:刘文玲、王莉、曹金花、张来香。五连:郭淑清、鲁风叶、朱玉芹、宋淑华、张铁娥。六连:曹继英、王淑华、杜桂焕、鲁秀琴。七连:马双荣、杜金娥、程双凤。十连:李顺利、王密英、吴翠平。十二连:陈秀英、李新英、牛春荣、韩腊梅、邱风萍、刘淑琴。二十一连:赵海兰、梅金兰。二十二连:尤玉芬。二十七连:卢东兰、高庆风、郑xx、x慧清、张秀英。运输连:陈振英。仓库连:刘双芹、高石月。渠道管理科:王海月。
注:文中带x的是原稿中字迹不清之处。摘自《战白河》第184期1980年1月15日。
3.家齐、国治、天下平
1982年4月29日,白河引水工程指挥部第二届妇女联合会正式成立。延庆县妇联高桂平兼任工程指挥部妇联会主任,工地上的妇女王秀荣、宋丽宽、程怀琴、张文霞4人为妇联会委员。成立后,开展了三八红旗手和先进妇女小组为主要内容的劳动竞赛活动。家齐、国治、天下平!妇联会认为,首先,让家庭和睦,其次,与他人友善,这个社会才能安定祥和。
1982年4月21日,张山营民兵连成立学雷锋小组以来,利用业余时间为民工理发,拆洗被褥,清除卫生。理发组由张山营民兵连团支部书记王怀胜等7人组成。缝洗组由妇女领导小组张少梅等7名女青年组成。为大家拆被褥、洗衣服几百套(件)。张山营民兵连有24名妇女,最大的23岁,最小的17岁,大部分妇女第一次离开家门过集体生活。刚到白河工地,吃住条件没法与家庭相比,大家很不习惯。妇女领导小组和每名妇女谈心交心,大家互相谦让,相互照应,和睦相处,没有出现争吵斗殴等不文明的现象。学雷锋缝洗组由最初的7个妇女发展到全部24名妇女。她们不但为全连打扫卫生,还为其它连队拆洗被褥。她们在工地上不比男子差,超额完成施工指标。
1982年上半年,延庆县妇联高桂平抽调到白河工地做妇女工作以来,带动妇女学雷锋、做好事。她看到指挥部机关同志们早出晚归,没有时间做些个人的事情。她和王永香、付金花、刘亚辉、高丽君等几个女青年,利用业余时间拆被褥、洗衣物。有几个休假归队的男同志回工地以后,发现自己的床铺干干净净,被褥叠得整整齐齐,一打听才知道是几个女同志做的。当同志们表示感谢时,她们说:“这是应该做的!”
4.“老十连”
由张山营公社民兵组成的十连,从1974年11月参加白河施工以来,曾先后转战溢洪道,大柏老沙石场等工地。在白河工地6年来,年年圆满完成任务,多次评为“三落实”先进单位。把工地当作训练战场,每天上工之前,召开动员会,交待当前工作,列队出发到工地。收工时,总结经验教训,列队走回工棚。
“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不同别人计较生活的优劣。而同别人比较革命工作的多少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十连将刘少奇的《论共产党员修养》小册子中的这段话,张贴在工棚的墙报上。
十连指导员、党支部副书记张进海和妻子同在一个连队施工。有人建议说,你在一线工地,你的爱人可以在二线搞后勤保障,做点轻松活。张进海说,一个连队百十号人,比自己爱人年龄小的有,体质弱的也有,别人能上工地挥锹刨土、运碴推车,她怎么能因为是干部家属就搞特殊呢?自到工地6年来,他和妻子始终在施工现场干活。
十连连长卢秀杰和大家一样推车、砌石,样样活都干。副连长罗金富身兼炮工,打眼放炮,没有怨言。女排长吴翠平担任搅拌机手,把好质量关。男民兵胡运生、女民兵李顺利,哪里出现困难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十连上下一心,团结一致,年年出色完成施工任务。张进海所在的连队被评为先进连队,所在的党支部被评为先进党支部。
献给知性女神们:蓓蕾留给父母/花期嫁给婆家/怀揣着葡萄满枝头的梦想/心底可还是那羞涩的童贞//蓓蕾是留不住的驿站/那就把婆家的花期/建成自性的家园/所有的花香/所有的艳丽/所有的摇曳生姿的动律/就在婆家绽放//然后安享晚年/葡萄架下的阴凉/举杯慢品红酒的味道/看子孙拿你的拐杖/又做了青梅竹马的幻想。——诗人徐树爱
(待续)
注:石中元.著《白河之光》,载:乔雨主编《妫川文集》、北京出版社、2022年1月版。
赞(12)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