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中元撰写
第三节 南有红旗渠,北有白河堡
1.“白河精神”闪金光
过去交通不发达,没有高速等便捷工具,地处京西北的延庆,南面军都山像一道天然的屏障,阻碍了与北京市城区的交流。封闭与孤僻同在,落后与保守相伴。“天帮忙,饱肚肠,种地打粮养爹娘”,自耕自食、自给自足的延庆山沟人,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逢年过节串门走亲戚,就是一年中的重大交流活动。延庆山民们到了白河工地,成千上万人的集体活动,半军事化的日常生活,彻底改变了“小心眼儿”的小眼界,一个阔大的新天地在他们的人生之路上展开了。五湖四海皆是我,九江八河一家人。在施工建设中,他们团结协作,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他们自信了,胸膛挺起来了,他们的眼睛里少了自卑和胆怯,多了坦荡和豪情。
过去有些延庆人说,“当官的材料多,搞关系的人多,干活的人少,玩真活的人更少”。有些岗位不是凭本事吃饭,而是靠关系拿工资。长此以往“留不住、进不来”高素质的人才。延庆旧有俚语,延庆镇的虎、康庄乡的狼,永宁人赛过大绵羊。不论是虎还是羊,他们到了白河工地,为了一个共同的宏伟目标走到一起来了,昔日的捣蛋鬼变成了工地上的榜样,昔日的“泥腿子”,白河的英雄汉!
人需要有意义感。在劳动中创造,从中感受到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在白河工地,他们靠血汗吃饭,凭本事干活。工地有四大标兵张宏宽、乔树安、陈跃林、刘明,井下有“铁姑娘”杨金娥,妇女有五好个人、三八红旗手等一批受尊敬的人物。集体荣誉称号有:香营公社组成的先锋一连、康庄公社民兵组成的猛虎九连。年年授旗授奖: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先进生产者、先进民兵。他们神采飞扬,他们扬眉吐气,他们的人生价值得到了自我实现。他们被白河需要,被白河认可,他们成了现代社会的“白河人”。“白河人”活得要有意义,意义感是幸福的敲门砖。
《战白河》载文:“1983年4月27日、4月28日连续两天,指挥部对全部工地进行‘五讲四美三热爱’检查。在讲文明、讲礼貌、讲秩序、讲卫生、讲道德中,开展得较好地单位有张山营连、旧县连、珍珠泉连、仓库连,他们共同的特点是,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没有无故旷工,打架斗殴,驻地环境干净卫生。尤其是珍珠泉连,他们礼貌待人,努力推动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的行为规范,在劳动中互相尊重、互相配合,圆满完成任务。”
当年的白河民工在业余生活中,在文体学习中,渐渐懂得了衣着要得体,礼仪讲风度,言谈举止、友善和睦。有了做人的尊严,有了个人的成就感,他们生活小节自律了,卫生整洁了,不随地扔烟头,不随地吐痰了。成功是一人一家之得意;文明是众人幸福之欣喜。文明标志着人人有尊严,文明是骨子里的平等观念。文明是敬畏生命,并将其视为第一正义。文明是尊重他人的基本权利。文明是法治下的自由,是公平竞争,尊重自己,也尊重别人。
白河堡水库是延庆的“红旗渠”,在修建和发展中创造出很多成绩,取得了多个第一。白河堡水库设计总库容为9060万立方米,坝址高程560米,是北京地区海拔最高的中型水库。白河堡水库是北京市第一个机械上坝的水库。白河堡水库输水隧洞全长7090米,1976年5月16日全线贯通,1978年3月输水成功,其长度为当时北京市水利建设工程之首。1987年获国家优质工程银质奖,是北京市唯一获国家银质奖的水库。军都山渡槽是我国第一座大型钢筋混凝土斜拉渡槽,也是我国目前最大跨度和流量的斜拉渡槽,在中国乃至全世界堪称奇景。
白河人用勤劳与智慧,以感天动地的气魄,创造了延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辉煌业绩。举世瞩目的成就离不开艰苦卓绝的奋斗以及坚持不懈的努力。如今的延庆风光如画,休闲度假。有文明世界的八达岭长城,有“塞外小漓江”之称的“龙庆峡”,有千古风流“古崖居”,有“四季花海”,有“百里山水画廊”,有“北京延庆世界地质公园”,有“延庆奥运村和山地媒体中心”…… 延庆改变了“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十年九旱受干渴,吃糠咽菜慢慢过”的贫困状态。
每一种精神都有其生长的沃土和文化渊源,白河精神不仅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丰富,更是中国共产党人初心的体现和焕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白河引水工程成功的最大的根源是民众的支持,动员了延庆县全县的老百姓。
可以将白河精神概括为:为了人民,依靠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是白河精神的根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白河精神的灵魂;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是白河精神的具体体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是白河精神的有力保障。
白手起家的“白河精神”——如今更需要这样一种精神!“白河精神”能使初生的婴儿睁开双眼,“白河精神”能使垂暮的老人焕发青春。在文化与信仰危机四伏的年代,用“白河精神”越过平庸、越过自私、越过专横,回归人性、回归善良、回归自然。
2.含泪告别家乡
你知道吗?现在的白河堡水库的中心位置是什么地方?他就是原来的白河堡乡白河堡村,也就是当年白河引水工程第一拨人前来落脚的地方。白河引水工程指挥部曾在此驻扎、办公,也就是当年民工常说的“后山指挥部”,直到水库淹没时,白河引水工程指挥部才搬到前山。白河堡水库坝址在原白河堡村1。7公里峡口处。库区淹没区高于河床55米~90米。
根据修建白河水库的规划和设计方案,位于水库周边的浸没区有10个村需要搬迁。白河水库移民与水库修建同时进行,1981年11月,成立白河引水工程指挥部移民委员会,组织库区移民。
引水工程涉及白河堡、马家店、石塘沟等十几个村庄,房屋搬迁是白河指挥部当时面临的第一道难题。当搬迁办干部走村入户说明来意的时候,村民们恋恋不舍,眼里含着泪花。俗话说,乡音难改,故土难离,祖祖辈辈住在白河堡等村庄的人们无法割舍对这片土地的情感,然而,他们深明大义,响应号召,决定搬离自己的老房子。
50年前,白河堡村是个远近闻名的大村,村民们的心情是复杂的。一方面,政府引水入川、富民惠民,他们高兴、支持;另一方面,他们即将离开故土,提前到来的乡愁不时浮上心头。为了修建白河堡水库,他们服从大局,舍家为国,移民听从安排。据有关人士口头介绍,因为白河堡村是个大村,没有更多的地块一下子能容纳全村百姓。活生生的将一个村一分为三,一是沈家营前吕庄村南建新村,村名兴安堡。二是旧县镇阎庄村的三角地建新村,村名小白河堡。三是永宁镇东北地带建新村,村名永新堡。
你可能没有听说过“原拆原盖”这个词。当时政府困难,没有盖房的建筑材料。白河堡村在搬迁过程中,只好拆下老屋的梁柱门窗,再安装到新盖的房屋中去。村子拆卸得七零八落、人员安置得七零八落。故土难离,穷家难舍。白河堡村村民对这片土地充满了感情,如果不是为了修水库,没有人愿意离开这世代居住的“热窝儿”,他们平静的生活被打破了,渴望并梦想安居乐业。
原白河堡村村民李永旺回忆,从1981年11月到1983年4月,共有白河堡、马家店、石塘沟、水碾、东湾、四方墩、苇子坑等17个自然村的村民相继搬迁。沈家营镇的兴安堡村、新合营村、河东村和永宁镇的永新堡、旧县镇的白河堡新村成为他们新的家园。河北省赤城县河东村的102户村民,也搬迁至沈家营乡河东村,成为延庆大家庭的一员。
3.白河堡水库移民回顾
2013年12月出版的《延庆水利建设60年》一书中,是这样记载当年白河移民的——
“根据水库规划设计要求,凡在482米高度的村庄都要搬迁。水库周边的10个村庄均处在水库淹没区内,涉及到566户2273人。从1983年年底开始,到1984年年底,用了一年时间将西嵯村、鸽子嵯村、苇子坑村、四方墩村4个村整体搬迁到永宁乡建新村安置。从1984年3月开始,水库上游原属于河北省赤城县的河东村,搬迁到沈家营乡双营村东建新村安置,村名仍叫河东村。到1984年年底,搬迁安置完毕。其中在延庆川区新建村5个,安置560户2059人,自行迁移6户14人,共建房1954间,移民总投资823万7千余元。”
“1995年,延庆县做出了‘走出山区,下山入川’的工作部署,对泥石流易发区以及生存条件恶劣的小村险户进行了集中搬迁,涉及到13个山乡3万多山民。其中白河堡乡的大云盘沟村、小云盘沟村,绛蓬山村、后坑村1996年搬到条件好的川区安家落户。”
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白河引水工程指挥部共安置搬迁村民566户、2273人,动员安排7家单位搬离原址,解决了摆在水库建设必须面对和解决的第一道难题。
白河水库移民搬迁与水库修建同时进行,1981年11月,成立白河引水工程指挥部移民委员会,组织库区移民。因为延庆政府因此有官厅水库移民搬迁经验可以借鉴,加之移民们的付出和奉献精神,白河堡水库移民较为顺利。其经验有三:
一是:划出范围,底数清楚。搬迁移民工作在水库开工建设后进行。1981年11月,搬迁工作启动。1982年率先搬迁的是机关、学校和企事业单位,一共7个。除延庆县域内10个村庄之外,还有河北省赤城县后城公社(乡)河东大队(村),因处于海拔600米以下浸没区,也在搬迁之列,并且由延庆县政府予以安置。浸没区这些村庄(含自然村)计有10个。同期提前在延庆川区新建5个移民村落,准备安置移民;新建村按照能合并的就合并,不能合并安置的整体新建,同时确定村名。白河水库移民分为三期, 1982年春到1984年底,搬迁安置全部完毕。
二是:政策宽松,补偿到位。白河水库移民先后搬迁10个村566户2273人,建房屋2673间。其中在延庆川区新建村落5个,建民房1954间,安置560户2059人;自行迁移6户14人。移民工作完成后,按照不同村落的耕地情况,实行口粮补助。1982年、1983年,每人每年补助口粮款380元至500元不等。
三是:同心戳力,共谋发展。1982年,白河堡公社机关迁址到白河堡水库南侧三道沟村边,随同迁址的还有中小学校、信用社、修配厂、粮库、供销社。为了保证迁址用地,共征用三道沟、下栅子耕地44亩,建房280间。
如今,白河水库“平湖碧碧,大坝巍巍,泻玉流银,膏腴万顷”,有“高峡出平湖”之静美。延庆儿女寄望解除川区、半山区“十年九旱”的困扰,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立志改变家乡面貌。他们没有豪壮语言,但却做出了让人刮目相看的讲大局行动,不管他们是领导者、组织者、行动者、当事者……他们都做出了付出和奉献,历史的星光依然闪烁!
作者旁白:古往今来,谁见长城曾作砺;天长地久,人传白河几扬尘。白河移民,不仅仅是搬迁,在他们身上折射出一种可贵的“白河精神”,那就是顾全大局,付出和奉献!
4.白河精神之延续
20世纪80年代,笔者在中共延庆县委宣传部工作期间,当时的县委书记杜德印让笔者总结归纳“延庆精神”。笔者曾在北京市委机关刊物《宣传手册》1987年11期发表了5千字的特写:“延庆欢迎您──记‘延庆精神’的形成和普及”,其中将延庆精神概括为16个字:“开拓进取,拼搏向上,艰苦奋斗,不甘落后!”。这简单而直白的16个字,彰显了灵魂与血性,让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生活显得渺小而庸俗!
2015年10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延庆“撤县设区”。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明确了延庆区“首都西北部重要生态保育及区域生态治理协作区、生态文明示范区、国际文化体育旅游休闲名区、京西北科技创新特色发展区”的功能定位。延庆,从20世纪80年代的“冷凉”战略,到“三动”战略,再到生态文明发展战略,离不开“生态涵养”,离不开“水”!“燕山天池”这颗璀璨的明珠,愈来愈发出耀眼的光泽。
今天,我在采写白河故事中认识到——20世纪70年代“白河人”锻造出来的白河精神,是延庆精神的源头,延庆精神是白河精神的延续——在中华大地上,这种精神如同一股涓涓不息的溪流,汇入了中华民族的大江大河,共同成为中华民族精神,这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君子效仿天而自强不息,君子取法地而增厚美德,容载万物。人应当向天和地一样,学会坚强与包容,在稳重中走向成功!
延庆人民在建设白河工程中,锻造了气壮山河的“白河精神”。这已不是单纯的一项水利工程,它成为延庆人民顽强抗争、不屈不挠、开拓进取的一个象征。今天,我们的生活条件好了,但奋斗精神不能少,艰苦创业的好传统不能丢。奋发图强不只是响亮的口号,而是要做好每一件小事、在每一项任务中去实现。
纵观白河引水工程始末记,当年的白河人有六大优良品质:一是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心。二是养成了学习的能力与合作的习惯。三是在工程中不等不靠,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学习能力加上独立思考,是形成创新性社会的基本条件。四是自主选择。能够独立思考也一定是拥有自主选择的人,自然是创新能力很强的人。五是审美能力。审美是文化的连续性,是一种历史的积淀,对个人而言,审美是一种品质和修养。佛爷岭下梅作调,白河流域竹为歌。常年活跃在白河工地上的业余文艺宣传队以及白河电影放映队,是美育的表现。六是战胜困难的能力。不但把困境作为常态,更多的是不断地摆脱困境。海明威说“勇气就是优雅地面对压力”,能够优雅的面对人生坎坷,难得!
当年的白河人是一批有使命感的人,他们的身上的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自主选择能力、审美能力、战胜困难能力,方能使白河堡水库工程获国家优质工程银质奖,也是北京市唯一获国家银质奖的水库。
“南有红旗渠,北有白河堡”,兴修白河水库的事迹广为人知,此过程中孕育出的优良作风,形成了“白河精神”。如今是到了弘扬白河精神,再创妫川奇迹的时候了!
2018年6月26日,北京市延庆区委党校教研室和科研处全体人员,赴延庆白河堡水库调研学习,开发“白河精神”。他们来到大坝、溢洪道、输水隧洞、竖井、泄洪洞、南北干渠等重要工程位置,直观感受了工程的浩大和当年修建的难度。
延庆区委党校体会到,英雄的白河儿女不仅造就了雄伟的白河水库,也铸就了“勇挑重担、迎难而上、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白河精神。不但要将“白河精神”开发成一门精彩的现场教学课,而且要对史料进行进一步挖掘。考虑到当年修建白河的民工如今都已步入古稀,甚至很多都已离世,应抓紧时间对这段历史进行抢救性梳理和记录,这既是延庆区委党校教师的责任,也是使命。双方约定,由白河堡水库管理处提供资料、联络当年参与修建水库的典型人物,延庆区委党校牵头对资料进行整理加工,对相关人物进行采访并录制影音资料,进一步深入挖掘和丰富“白河精神”。
白河引水工程的成功,见证了昨天治水人的精彩!他是延庆人民自己动手修建起来的最大水利工程。虽然当年火热的战斗场面早已离人们远去,但它却始终承载着延庆人民的记忆和骄傲,也是延庆人民汗水和智慧的结晶。他将作为延庆人民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被传承和发扬下去,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延庆人。
本文作者旁白:2019年10月,在“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报告会的舞台上,延庆区委党校教师邵静用温婉平和的语气,向人们娓娓道来:“我们回忆是为了传承和弘扬白河精神,我也将在这种精神的鼓舞下继续开发白河水浇灌出来的南荒滩精神,让延庆的历史红色文化和生态绿色文化交相辉映,激励一代又一代延庆儿女继续前行。”
5.尾声:世界上最勤奋的人渐去渐远……
当年的白河工地大多数是40后、50后,还有少数是30后和60后的人。他们经历了各种磨难,参与了各种运动,他们推动了时代的剧变,也被时代所改变。他们是最勤奋最坚忍的人。
这几代人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又秉承了浓烈的红色元素,于是,他们吃苦耐劳,格外勤奋,不计较个人得失。改革开放也得益于有这样一批最勤奋最坚忍的人。他们中的许多人后来下岗了,失业了,自己另找门路谋生了,但他们忍了,他们内在的坚毅品质为国家分了忧、担了愁。这个奇迹,现在没人注目,但我相信,历史将记下这一笔。
老去情怀依旧梦,重生期冀待新人。即使经历那么多磨难,他们仍然是中国最乐观,最坚强的人。现在他们退休了,有的身体还健康,精力尚充足。有能歌善舞的人,没有人来组织,自己搭成团队。没有人指导,自娱自乐,自得其乐。
他们中的许多人,长身体时挨饿,想好好读书时就停课,毕业就下乡,工作就下岗,经历了命运的多重折腾和考验。经过了生活的磨难却始终认为生活没有亏待自己,已是黄昏还在试图呼吸清晨的空气。
当年的白河人如今年纪都在60岁以上,许多人已经作古了,但我们不能忘记,因为他们是这个世界上最勤奋、最辛苦的人。
我在微信朋友圈读到《世界上最勤奋的人已经老了》一文,摘要给读者分享,算是《白河之光》之余波吧——
世界上有群最勤奋的人,他们是中国的下乡知青、回乡青年、恢复高考后的前几届学子,他们是四零、五零、六零后,短短几十年创造了世界多个奇迹,把一个落后的中国变成经济总量世界第二的大国。
几十年来,这群中国人“晴天抢干,雨天巧干,白天大干,晚上加班干”,拿着微薄的工资或仅仅能维持生计的口粮,他们勒紧裤腰带建立起了工厂、水库、农田,也为各自的家庭撑起了一片蓝天。当欧洲人每天工作5个小时,他们每天工作15个小时;当印度人躺在恒河边等下辈子时,他们心中只有“只争朝夕”。 迅速连通全中国的高速公路,不断扩大飞机场和火车站,拔地而起的现代化大中小城市,全世界最多的现代化工厂,多项领先世界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世界惊奇不已,不可思议!
于是世界注意到了这群伟大的人。历史会记住他们,人类会记住他们,以这个人口最多历史悠久的国家的名义,以这个饱受苦难却毅然崛起的民族的名义,向这群人深深致敬!遗憾的是,这四零、五零、六零后早已累弯了腰。他们现在老了,他们是60岁以上的老人了……。他们努力过了,他们奋斗过了,他们值了!他们是共和国的长子,他们对得起自己,对得起中国!
世界上曾经最勤奋的人老了,请所有人都记住他们,让他们享受一下自己的劳动果实吧,晚辈们应该尊重他们,才能对得起奋斗了一辈子的这批人!
请问,中国还有这么勤奋的人吗?……
石中元2019年6月29日修改、2020年4月16日再次修改、2021年5月9日定稿
6.补记:发表《白河之光》
下面摘录几条读者的读后感——
夜闻雨声(徐生龙)——佳作《白河之光》,兼具文学和思想价值,正如作者开篇序言所说,时下更需要白河精神!拜读、欣赏!
文友.寒妹妹很一般——作品开篇是乔雨先生为《白河之光》做的序言,乔雨先生从不同的角度对这部作品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序言领读者走进这部作品,之后是交代了作品的目录,使读者从总体上做到了心中有数。后记向读者展示了作品成书的经过,对作品进行了升华,与此同时深深地感受到了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严谨的写作作风,确实是一部难得的大作。
寄忱先生——“战白河,修水库,敢教日月换新天”,是在激情燃烧的岁月,延庆儿女立志改变家乡面貌,战天斗地的精神凝结!其核心理念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纯真地寄托着那一代人的理想。许多热血青年出大力、流大汗,甚至流血牺牲,没有谁去计较个人得失,因而建成白河水库,辅以配套南北引水干渠,合誉延庆“红旗渠”!如此这般境界,后人怎能忘怀?撰写《白河吟》:白河碧水出高峡,五彩一池济四家。穿山越岭行大义,清洌甘泉润京华。……值此即时联想:饮水思源,应记山水养育之恩!
丁志才先生——阅读石中元老师的《白河之光》,心灵震撼,颇为感动!不亚于红旗渠的白河工程,竟是上万民工,工分加补贴修成的,这种情怀,这种精神,令人敬佩!作“白河精神礼赞”以抒怀:劈山凿洞惧何难,大坝巍巍锁巨澜,热血民工天地惊,白河精神万代传。
7.《白河之光》读后感
2022年1月,北京出版社出版了乔雨主编的《妫川文集》,将《白河之光》纳入了文集中,此书出版发行后在社会上引起了轰动。
2022年4月,在中国非遗艺术设计研究院理事会秘书长、中国艺术品理财网总编辑黄中先生的支持下,《白河之光》一书推向了搜狐、腾讯、网易、百家号、艺术头条、一点资讯、中国艺术品理财网等30余家知名网站。下面摘录三篇《白河之光》读后感。
1)简单、劳累并快乐着
白河是延庆人心中的圣河!《白河之光》让我重回童年。我是在白水河边长大的,儿时的白河,是一幅典雅的田园风光油画,清新自然浑成,姿仪秀丽柔美,恬静沉稳顺和,使人舒适,令人陶醉!
《白河之光》让我重温父亲当年就参加了白河引水工程建设的场景。我曾写过一篇文章《父亲的军功章》,回忆父亲当年参加白河水库的过程:在我家楼房储物间的阴暗处,长年躺着一副灰黑色的畚箕和一个扁担,早已腐朽,积满尘垢。二十几年以前,楼房还未建时,畚箕和扁担被搁在平房床底下。我曾问过母亲,为何五十年里,一直留着这副破烂不堪没法再用的畚箕,还有那个断裂的扁担,母亲说那是你爸一直想留的,是你父亲人生中珍贵的档案,他曾用这副畚箕和扁担,疏通了白河,为延庆人民喝上水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父亲说那时开挖河道没有挖掘机,全靠人力。大冬天,民工们干得热火朝天,热得脱光上衣,光着膀子。每人每天开挖两三个土方,用白粉在地面上划好。先从河床底部开挖,泥土装入畚箕后,沿着坑边的跳板,挑到二百来米开外的土堆上,随着土坑越挖越深,爬的坡也越来越陡峭,担子也越来越费力,来回挑的路程也越来越远。我说那开挖得多累啊,身子怎么吃得消。父亲说那时还年轻,吃得了苦,再说人山人海的人汇集到一起开挖,声势浩大,也不觉得累了。每天开挖土方,每天都公布战报,进行奖励,比比哪个小分队先进,哪个落在后头,大伙你争我赶,不居人后……摘自:晓宇撰写《白河,流淌在延庆人心中的生命之河》、见“阅读‘妫川文集’有奖征文大赛”2022年5月。
2)我心中的白河人
引言:钢钎、推车、晚笛,奏鸣过激情澎湃的白河传世交响曲。当年,延庆县广播站翟云、辛来生两位记者,隔三差五到白河工地采访。翟云兄为人歉和,广结善缘,是延庆有名的老新闻记者,其新闻作品多次获奖。翟兄曾领导过我,1984年我调入延庆广播站,当时董家耕是县广播科长兼县广播站站长,翟云是采编组组长,我与辛来生是采编组副组长,两年后我调入延庆县委宣传部。2022年4月,翟兄撰写了“我心中的白河人”——
每逢从白河水库环行而过,看到碧绿的库水,耸立的大坝,还有川流不息的白河水顺流而下,我都要为修建这座水库的“白河人”赞叹。他们凭着一种“白河精神”,经过14年的艰苦奋斗,把这里建成了灌溉延庆川区上万亩旱田的聚水盆,变成了如今百里画廊的一颗明珠一一“燕山天池”,变成了为首都供水的“大闸门”……长篇报告文学《白河之光》,又把我带回到了那个难忘的艰苦岁月和火红年代,一个个鲜活的“白河人”顿时映现在眼前……
我心中的“白河人”,是那样的普通和平凡;是那样的朴实和勤劳;是那样的伟岸和挺拔,他们用勤劳的双手画出了一幅幅最美的图画。“白河先锋一连标兵夏造常除完成本身每天的定额基础开控和混凝土浇铸任务外,主动帮助他人,保证全排任务的完成;民兵郭永贵负责爬坡和挂钩,几天来,从早晨5点一直干到夜间10点,为了不耽误时间,他让人把干粮带到工地吃。”
在白河隧道的十余年施工中,还有西二道河乡的张进元、井庄乡的杨振友、沈家营乡的陈留忠、旧县乡的祁永德都把青春和生命奉献给了白河工程的隧道工程……当1974年7月25日上午8时那场大暴雨来临时,白河工地上的四连、六连的民工又谱写了一曲“暴雨无情人有情,众志成城斗洪峰”的动人诗歌:“他们的嚎叫,河水呜咽,群山动容。这些穿着破衣烂衫,黑脖子、光膀子的草民;这些扛着铁锹,攥着镐头,一身灰土蓬首垢面的民工……一种悲壮感油然而生。靠山山倒,靠水水跑,只有靠自已的一双勤劳的手,才能救自己。不管身处何种境况,脊梁骨要撑得起,腰杆要挺得起,在困厄中求出路”。每当读到这里时,我都抑制不住自已的情感,脑海中一幕幕与汹涌洪水搏斗抗争的画面不时映现出来,这就是当年的白河人,这就是当年的白河精神。
在《白河之光》中,石中元还写到:延庆人民没有忘记那段感人至深的故亊。白河精神在变革中的现代社会,仍然是一笔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白河精神已成为延庆人民战胜困难的法宝。永远记住我们心中的白河人……摘自:翟云撰写《我心中的白河人》、原载《延庆报》2022年4月18日
3)锻造出文质兼美的“金蔷薇”
岁月埋下我与白河的伏笔,草蛇灰线,直到捧读石中元老师的报告文学《白河之光》,震撼心灵之时,感受到遥远的呼应。
我最早对白河有概念的是村边官厅湖水,潺湲而去,据说源头是白河水。望着西去的流水,我转头而看,想象源头的样子。再次听到白河,是邻居叔叔回家过年,给我们小孩讲白河工地的事。他说了几句顺口溜,“黑脖子,光膀子,腰里掖着个饭盒子”。我联想着叔叔们干活的情景,用家乡话“干得真彪”!
几年前,我跟随区文化馆组织的非遗采写组,到香营乡路过白河水库。美丽的燕山天池犹如碧玉镶嵌在高山之间,是延庆版的“高峡出平湖”。乡文化员说,当年修白河工程特别艰难。什么时候能系统读相关的书籍呢?那时候滋生的念头如水波,在我心海里折叠着涟漪。终于,读到妫川文集之《白河之光》,心海扩散着幸福的波纹……
“白河堡水库是北京市第一个机械上坝的水库……是北京市唯一获得国家银质奖的水库……”,我读着水库众多第一,自豪之感激荡心脉。鲁迅先生说过,“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先生的哲言,也是白河人的真实写照!
“白河群英谱”令我钦敬!“白河英灵录”,令我唏嘘,年龄最小的17岁,最大的41岁,青春热血洒向这片土地……看我情绪起伏,爱人指着一个名字说,她是咱村的,和姐姐们玩过,走路甩着大双辫儿,村里人都夸她……“人们不会忘记平凡中的英雄!”我由衷地说。
时任报告文学学会会长徐剑说,一个伟大的时代,需要用纪实的文体来记录它的伟大变革与发展,这个文体就是报告文学。
石中元老师,报告文学作家,生态环境保护作家,湖北随州人,在延庆县工作5年多。他用赤子情怀书写延庆这个第二故乡,用充满匠心的艺术表达精神内蕴,以精益求精的创作态度打造出精品。正如乔雨先生在《时下更需要白河精神》一文所写,“它(书)如同海边拾贝般,把散落在白河工地的记忆珍珠碎片,精心地一一捡起,一颗一颗穿在一起,挂在共和国那个火红年代的丰碑上。”
居里夫人从成吨的矿渣中提炼出了0.1克镭,石老师多少次找人采访,多少次查阅材料,完成力作《白河之光》。前苏联《金蔷薇》一书说,“文学家们,以数十年的时间筛取着数以百万计的这种微尘,不知不觉地把它们聚集起来,熔成合金,然后将起锻造成我们的‘金蔷薇’。”石老师在写白河人的过程中,真正是用“白河精神写白河人” ,锻造出文质兼美的“金蔷薇”。
摘自:赵文新撰写《白河之光点亮精神坐标》见“阅读‘妫川文集’有奖征文大赛”、2022年5月。
4)《白河之光》创作谈(诗两首)
寻找白河人
清晨,我行走在妫水河畔,看到天上的吉祥鸟,披着霞光,驮着祥云,飞过佛爷顶,来到我向往的白河岸边。
黄昏,我站在高高的海陀山上,遥望白河水库的碧波银浪,流进了百里妫川、甜蜜了我的家乡。
我寻觅当年的白河人,那是我梦中的眼睛,那是我昨夜的柔情,那是我心中的一片绿荫。
我寻觅当年的白河人,追溯当年足印,愿与你策马同行,继续编织美丽的憧憬。
《白河之光》出版随想录
《白河之光》回头望,掩卷唏嘘岁月长。笑开妫水翻碧浪,共担风雨聚华章。
石中元撰写、2022年4月于延庆淡泊湾书斋
注:摘自:石中元报告文学集《白河之光》、来自于乔雨主编《妫川文集》、北京出版社、2022年1月版。
赞(19)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