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白河人物百代传(上篇)

时间:2022/5/12 作者: shizhongyuan 热度: 62959
  白河人物百代传(上篇)

  石中元撰写

  第一节 白河汉子素描(1)

  红太阳光辉照山涯,白河的山水美如画。咱站在渠畔放声唱,唱一唱白河的变化大。

  一唱白河的变化大,十四里隧道涌浪花。分水闸里荡银波,补水渠溢彩哗啦啦……盼水的愿望实现了,除掉咱胸中苦疙瘩。流水欢歌送北京,工农业生产跨骏马。

  二唱白河的变化大,南北干渠堪可夸。座座渡槽展新容,好似彩虹凌空架。延庆田地系玉带,百里长渠穿山涯。海坨山下变了样,天上银河落山洼。

  三唱白河的变化大,佛爷湾上筑大坝。凿岭劈坡展红旗,溢洪道上开山花。山下打通导流洞,泻洪道里建水闸。去掉白河千年祸,锁住蛟龙听咱话。

  四唱白河的变化大,岸边竖起进水塔。环湖公路盘山绕,喜听空中鸣喇叭。山前山后齐跃进,百里山川大变化。白河日夜谱新歌,众手浇开幸福花。

  白河工地流传的《唱一唱白河的变化大》,是白河业余文艺宣传队自己作词,自己谱曲的民歌,反映出白河引水工程的建设成就,是具有使命感的白河人所致。任何建设成就从无到有,无不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一分勤勉一分丰盈。他们的“工匠精神”,他们对使命感的理解与坚守,成就了白河工程。下面的几个人物,启迪大家: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他们总结失败教训,归纳成功经验,踏实地走好每一段路,蓝图终将在手中成为现实。

  1.革新能手郭春甫

  1973年,郭春甫从北京市水电二局调到白河工地,担任修配连副连长。由于工地技术人员少,工程项目多,机械设备陈旧,这给郭春甫的机械修理带来不小的困难。

  他常年奔波在一百多里的白河工地,12个工作面上。不分昼夜的维修保养空压机、电动机等机械设备。有一次,大泥河工地半夜来电话,急需修理空压机,他二话没说骑上自行车,打着手电筒,在坎坷的山路上行驶60多里的山路,终于在天亮前机器恢复了正常运转。

  在维修机械设备中,尽量节约开支,如柴油机散热器,虽到了报废程度,他坚持坏了再修,修好了再用。现有的空压机经过多年的使用,原机件大部分已损坏,一时又难以买到。他就动手制作,仅曲轴连杆就做了40多副。他经过多次实验,自己动手用废弃的毛毡制造了空压机中的机油滤芯,代替了从日本进口的机油滤芯,不但为国家节约了一笔外汇,更重要的是保证了施工的正常运行。他还和其他同志一道,自制了两台工程急需的震捣棒和震捣棒上的制轴机。柴油机上的高压油泵机盘,也是由他动手制造的。

  洒下的汗水是青春,埋下的种子叫理想。郭春甫将革命老前辈谢觉哉的话,抄在自己的日记本上:“青年时期,最好是少讲舒适享受,而是多去找些苦吃。”郭春甫在工地8年来,不利用工作之便为个人谋取私利。前几年修配连住在香营村。有工友到香营村他家里,见他家中生火用的水汆子、煤铲子、拔火筒子是在市场上购买的便宜货,且破旧不堪,建议他在修配连顺手做几个,他婉言谢绝了。注:素材源自《战白河》第190期1980年7月4日

  2.“老白河”贾怀发

  生活不是等待风景过去,而是学会在雨中翩翩起舞,贾怀发便是一个苦中作乐的人。指挥部工程处施工员贾怀发,1972年来到了白河工地,后来在工地上转为水利队员。他在工地干了十多年了,人称他是“老白河”。

  1982年年初白河工地重新上马时,他正在医院治疗肝炎,身体还没有恢复过来。梦里山川想白河,枕边风烛念水波。当他得知工程紧迫,人手欠缺时,便带着一包药品,重新到白河工程指挥部报到,要求工作。指挥部让他做老本行,即筹备水电材料,负责工地的水电安装。随着工程的全面铺开,工地上的机械设备不断增加,水电供应、安装日趋紧张。他在一百多里地的各个分工地来回奔走,有时候一天只吃一顿饭,仍是忙得不可开交。他执着专注,潜心于钻研,成为水电安装的行家。工地十载,勇于担纲,不觉间成长为白河栋梁。他说,自己是“老白河”了,应该给“新白河”做个榜样。 注:素材源自《战白河》第206期1982年5月17日

  3.工程师楼望俊

  主任工程师楼望俊是白河引水工程指挥部副总指挥,全面负责工地上的技术工作。他195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水利系,经过20多年的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为了更好地解决施工中的难题,他平时除了在工地现场外,业余时间全部用于读书看报,翻资料、读外文,从没有见他聊天打牌。楼望俊说,一代人之前,一个人在学校学的知识差不多可以管用一辈子,几十年不再买米也不缺饭吃,甚至还可以开一辈子粮店。现在肯定不行,靠陈谷子烂芝麻开店的日子已经过去,每个人都要经常添点新货。

  当他外出开会,出差回来,他先不回宿舍,先到工地上看看,觉得没有什么问题了,他才回住地安下心来休息。人生最终的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只在于生存。每天反复做的事情造就了我们,然后你会发现,优秀不是一种行为,而是一种习惯。在施工中,楼望俊习惯于听取各种不同的意见,博采众长,合理布局,他编制的《白河堡土坝施工规程》和《白河堡筑坝施工组织设计》为白河工地的教材,既加快推进,又保证质量。在筑坝过程中,他与设计负责人冉星彦研究设计改进方案。在机械施工中,他与北京市水利局机械工程处工程师宋仕廉、田有孝讨论机械运输线的最佳线路。他与质控人员,现场落实质量筑坝中的措施。

  白河引水工程的成功,楼望俊总结了8条施工经验,可以供日后建造大坝借鉴:⒈以准“水压试验”方式,检测地下连续墙的密封性能。⒉彻底查明并清除坝基的粉细砂等软弱土层,确保坝基的稳定可靠,防止地震液化病害。⒊重视两岸粘土贴坡与山岩的连接,防止坝头绕渗。⒋大坝填筑力争大面积同步平起。⒌确保接缝质量。无论如何避免,坝体与两端坝头、粘土与节水墙、斜墙与砂坝、渡汛坝段与汛前填筑段等,坝体仍然会存在若干接缝。这些接缝很可能成为沉降、变形、滑动、渗漏、出事的薄弱点。必须采取恰当的技术措施、严密的监控手段、得力的组织管理确保每一处接缝的工程质量。⒍合理使用当地土石料确保坝体质量降低工程造价。尽量从近处取料,是保证工程质量、降低成本、加快进度的关键。⒎导流、排水、渡汛方案,必须留有足够余地。⒏重视场内施工道路,规划设计并修筑好上坝运料道路,保证施工中车辆畅通无阻,使机械化施工的高速度运行。注:部分素材源自《战白河》第221期1983年4月24日

  4.工程师冉星彦和设计院测量队……

  白河全部工程由北京市水利勘测设计处设计,项目负责人是工程师冉星彦。驻工地设计组人员除冉星彦以外,还有李文顺等30余人。冉星彦1970年驻进了白河堡村。他连续14年在白河工地搞设计。从28岁到42岁远离亲人。

  14年来,设计人员先后轮换了十几人,但他却一直坚守在白河工地上。从1982年开始,他不但兼管本单位的行政工作,而且一个人挑起了整个工地的设计任务。冉星彦座右铭:自立,是一个家族立足的根本;读书,是一个家族兴旺的源泉;清俭,是一个家族不败的基因;行善,是一个家族强大的灵魂。

  冉星彦在工地的14年,爬山涉水勘测线路,足迹踏遍了白河流域。遇到塌方,他冒着生命危险和工友们一起,现场商量解决方案。施工之初,井洞下常有难题,他坐上柳条编的大筐,拽着麻绳,下到一百多米的竖井,现场办公。

  1982年筑大坝时,他和北京市水利局负责质量标准的技术人员高正印、何庆春一起,培训了30多名质量控制技术员,对库区料场多次抽样检查,取得了所有粘土、沙砾料的可靠数据,保证了施工材料安全可靠上坝。施工中,每到发现隐患苗头,及时调整方案,保证了顺利进行,避免了施工中的许多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14个冬天,他忍受着寒风刺骨、风沙迷眼。14年来,他住过当地老乡的土坑,睡过透天的工棚和帐篷。吃住在深山,交通不方便,夫妻分居两地,他舍弃了城市的舒适,离开了家庭的温馨。

  14年来,他设计了300多张工程建设的图纸,仅他亲自出马按图纸建设的,就有一百多张。他白天“泡”在施工现场,和大家商讨改进方案,晚上伏案工作到深夜。每一项设计,他一个又一个的计算,拿出二、三种图形方案。反复比较,选择最佳,达到了多、快、好、省。

  施工之初,冉星彦和设计院测量队的队员们一起,为水库大坝、隧洞等设计测量付出了难辛劳动,往返多次翻越7公里长的高山,进行隧洞洞线选址、定线及校测。

  测量队员李建生,在山路狭窄、地势险恶的“肉锅子”的山路实地测量。在陡峭的悬挂着上攀爬,还要提防突如其来的洪水和泥石流。1972年11月18日李建生在洞线校测中失足,坠毁悬崖,时年23岁。当测量队队员们在悬崖下的小河边找到他时,他把测量杆紧紧地抱在怀里,血染的河水在静静地流淌……

  地质勘测工作自1969年至1983年,历时14年。具体工作由陈玉石、冯炳兴、赵文凯完成;他们野外作业后,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驻地,整理纪录当天的收获,为以后的测量报告打下基础。他们常年驻工地,足迹遍布每个施工现场,为工程设计提供了重要依据。 注:素材源自:《战白河》第221期1983年4月24日、《延庆县水利志》68页-69页、1993年10月出版。

  5.“穷而后工”的刘广明

  刘广明,男,生于1951年8月,延庆太平庄村人,大专文化。1970年10月参加白河引水工程建设。1975年转为国家干部。先后任白河工程指挥部工程科副科长、加强营营长、工程处处长。1984年1月任白河引水管理处主任(正处级)、党委副书记。1986年1月任延庆县水资源局副局长、党委副书记,兼任白河引水管理处主任、党总支部书记。(注:退休之前为北京市延庆区水务局局长、局党委书记。)

  1974年6月28日上午,天气晴朗、阳光灿烂。在“抓大事、促大干” 白河工程誓师大会上,加强营代表刘广明发言:会战在6号井下的加强营全体民兵,大干苦干、日夜奋战,在一年来的劈山凿川的劳动中不断取得新的胜利。截至到1974年9月,6号井南洞掘进完成296.9米,6号井北洞掘进完成223.8米,总计完成掘进任务520.7米。在这次大干红9月的掘进中,用了28天的时间突破了月进度80米,创造了白河工程施工以来隧洞掘进的最高记录,超额完成了月进度75米的任务。

  ——以上一段文字摘自1974年《战白河》小报。由3个公社4个连队组成的加强营冲锋陷阵,他们千方百计,挖掘潜力。争分夺秒,加速施工。当年加强营如同军事行动中的尖刀班,敢死队,专啃硬骨头,哪里最艰难,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当年加强营营长刘广明和他的队友们一起,在烟雾弥漫的6号井的掘进中,克服了隧洞长、气温低、泥浆多,石头硬的重重困难,创造了掘进的新纪录。

  当年的白河工地,白天红旗飘飘、车水马龙。晚上,灯火通明,人声鼎沸。民工们不分白天昼夜,肩挑手提,来来往往。手推矿车笑颜开,千年顽石出洞来。他们为的是把白河水引入延庆盆地,解决延庆川区农业用水难的问题。

  刘广明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了这片土地,而最艰苦的岁月,便是白河的引水工程。几年来,不论是严寒酷暑,还是白天黑夜,他和队友们在井下工作,有时候一天在百米深的竖井下工作十几个小时。他回忆说,临到春节,放假十天,背着棉被等包裹,踏着积雪,回康庄公社太平庄村过年。来年,过了“破五”,又匆匆忙忙背着棉被等包裹,再次踏着积雪,顶着寒风来到白河工地。那时候,家中棉被少,一床棉被便是铺盖卷儿,走到哪儿里背到哪儿。那时候,虽然生活苦,但心不苦,心里没有感到苦和累。他们干的是:万米隧洞穿山过;他们想的是:千尺碧波灌良田。

  “穷而后工”,刘广明从一个白河工地上的农民工,尔后成为了延庆水利的栋梁之材。经过几十年来的延庆水利建设者的不懈努力,昔日贫穷落后的延庆已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水务工作者其发挥的作用可谓“工”不可没,“工”耀千秋。如今的延庆水务人,走在科学管水、护水、节水的征途中。

  6.高级工程师吴思森

  1951年出生的吴思森,是土生土长的延庆人,在延庆县水务局副局长的岗位上退休。

  1970年~1990年8月在白河堡水库工作,1990年9月以后调任县水资源局工作。

  他1970年参加白河堡水库工程建设,担任施工员。1974年经工程指挥部推荐到清华大学水工建筑系深造,毕业后,又回到白河引水工程工地,继续从事水利工程建设工作。先后担任过白河引水工程指挥部工程科副科长,施工处副处长等职。1985年由他组织编写的《科学管理水电站》被延庆县科委评为县科技进步一等奖。1986年在白河堡水库溢洪道和输水隧洞进口闸门冬季破冰中,打破了人工钎镐刨冰的传统方式,采用潜水泵破冰技术。同年在渠道防渗材料应用上,首次使用煤焦油拌锯末的方法,均被延庆县科委评为科技进步三等奖。1987年3月任白河堡水库管理处副主任,他负责组织编写的《白河堡水库施工技术总结》,获县科技成果一等奖。他参加建设的白河堡水库工程,1987年获国家优质工程银质奖。

  1990年9月调延庆县水资源局科技科,1991年他负责康西扬水泵站工程建设技术工作,该灌区灌溉面积1.36万亩,全部为管道灌溉。通过几年的运行,灌区水利灌溉条件大大改善,节水效益显著。1996年3月《万亩节水灌溉工程-康西扬水灌区》被北京市政府授予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二等奖。1993年负责康庄绿化水利配套工程项目技术工作,修建了4座蓄水池,总蓄水量13万立方米,配套地下管道1万余米,使康庄南荒滩有了灌溉水源。

  1995年他负责妫水湖橡胶坝工程建设,经过8年的工程运行,工程技术优良。2000~2002年他负责白河堡水库灌区干渠节水改造工程项目,保质保量按时完成了工程任务,被北京市水利局评为优质工程。2001~2002年他负责的农场橡胶坝工程建设,攻克了技术难关。如:采用碎石桩解决坝基加固问题、冬季基础开挖的水力切割搬运淤泥和混凝土输送泵浇筑等新技术。

  给自己一份乐观,给自己一份宁静气魄!吴思森健康的活着,乐此不疲的忙着。在局机关,他负责工程管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防汛抗旱、水利工程设计和重点水利工程的管理工作,他把所学的专业知识与工作实践相结合,不断推广新技术,使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本文作者旁白:清人颜元说:“君子之处世也,甘恶衣粗食,甘艰苦劳动,斯可以无失矣。”君子处世,只要甘于穿劣质衣服,甘于吃粗茶淡饭,甘于艰苦动作,就不会有什么大的过错了。白河工地环境艰难未必就一定成事,而成其事者需要一定的历练。孔子说:“居下而无忧者,则思不远;处身而常逸者,则志不广。”身居下位却没有忧虑,理想就不会高远;生活长期安逸,志向就难以广阔。在城镇和山野之间,当年的一批白河人选择后者,脚踏泥泞,浩然正气。

  孟子说:“人之有德、慧、术、知者,恒存乎疢疾。”一个人有道德,有智慧,有本领,有知识,往往由于他经历了灾患。孟子又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就是说,非凡之人往往有非凡的过往。非凡过往的14年的白河生涯,成就了一批白河人。

  第二节白河汉子素描(2)

  1.白河引水工程指挥部负责人

  真诚,是杰出人物的根本,也是使百业兴旺的源泉。把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把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失败者,往往是热度只有五分钟的人;成功者,往往是坚持最后的人。白河堡水库从1970年9月6日正式开工,到1983年竣工,是北京市修建时间最长的水库。14年来,白河引水工程指挥部的决策者们,扎根在这片开拓的土地上,俯首而躬行,拓荒且隶耕。他们具有向时代借力的智慧,具有血性担当的魄力与睿智。

  “白河两岸舞红旗,满天风沙尽黄尘。”他们顶风冒雪,脚踏荒滩。没有伙房,露天打灶。没有工棚,自己建造。他们勒紧腰带,精打细算,处处、时时想着节约。他们百折不挠,承受了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

  他们千方百计挖掘潜力,争分夺秒加速施工。他们集体讨论施工方案,碰头会经常晚上八九点钟开始,一直开到第二天凌晨。关注异常变化,加强风险预警。施工中严格安全管理,闸墩高度在18米以上,启闭机房脚手架高达23米以上,在高空作业中未发生重大安全事故。在工效方面推行计件工资,提高工效24% 。

  “手推小车快如飞,迈开大步似流星。汗水滚滚透衣衫,车车碴石出竖井。长长车队如苍龙,你追我赶争先锋。立下愚公移山志,定叫隧洞早贯通”。每个星期六,指挥部全体人员参加义务劳动。两个人顶一个民工的任务,从隧道里用双轮车往外推碎石杂土。

  他们心地刚直,光明磊落地自立于人世间。他们用火热的激情、青春和汗水,把人生的灿烂镌刻在了白河这片土地上。他们是佛爷岭下,一群“敢于担当”的男子汉,他们无愧于妫水河畔的父老乡亲……

  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当年的总指挥、副总指挥们领导有方,指挥得当,功不可没!历时14年的施工,分两期进行。第一期1970年至1981年初开凿隧洞,建溢洪道及为上坝做各项准备。第二期1981年至1983年修筑大坝。

  第一期工程施工组织,1970年2月18日成立白河引水工程指挥部。地址:延庆县城西街人民政府后院。1970年6月22日指挥部迁到白河堡公社白河堡村。原县委书记刘明任总指挥,郭春云、许丛林任副总挥。1972年7月刘明调离,由郭春云任总指挥。随着工作面展开,副总指挥人员增加有:赵俊峰(1971~1979)、赵运兴(1971~1972)、李国钤(1972~1983.7)、王子钊(1972~1979)、周中兴(1975 .1~1984.1)等人。

  指挥部下设办公室、施工科、后勤科、机电科、政工科、保卫科和设计代表组等科室,分工负责修建中的各项工作。根据需要,还设有前山指挥部、六号井加强营、溢洪道民兵团、修配连、民技连等。延庆县除大庄科公社外,其余的公社均先后参与了白河施工。以公社为单位组成民兵连队,连队设连长、指导员。连以下设排、班。他们为工程的完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第二期工程施工组织,1981年底批准工程续建。延庆县县长宋士荣任指挥,颜昌远、许丛林、陈仁、刘富存、李国钤、周中兴、董文、楼望俊任副指挥。楼望俊兼任主任工程师,张玉霜担任副主任工程师。二期工程土坝施工主要工序全部机械作业。施工队伍以北京市水利机械工程处为主,北京市政机械公司、延庆县公路管理所也派出部分机械队参加施工。

  本文作者旁白:能受天磨真铁汉,不遭人妒是庸才。他们不断自我批评和自我完善,时时站在自省的镜子里检点自己,清醒地建立起坚实的自信。他们守在悉心耕耘的土地,迎来了丰收时节的酩酊:佛爷岭下,豪饮波底月;白河岸边,酣游水中天。

  2.白河志记

  1).陈仁

  陈仁,男,汉族,生于1938年12月,文化程度,大学,江苏省江都市人。1959年北京水力发电学校毕业后分配到延庆县水利科工作,同年在修建香营拦河闸任施工员。1968年9月,任水利电力服务站革命领导小组副组长。1969年9月,任农业服务站革命领导小组副组长。1973年10月,任水利局副局长,1976年1月,任局长、党委书记。1980年6月评定为工程师。

  1981年1月兼任白河引水工程指挥部副指挥,1982年4月兼任白河堡水库干渠工程指挥部副指挥。1987年被延庆县授权劳动模范,1988年被首都绿化委员会授予首都绿化美化积极分子。1989年9月调任延庆县八达岭旅游总公司总经理、兼水资源局党委书记。

  2).白瑞元

  白瑞元,男,生于1940年1月,河北省丰宁县人。1956年3月在河北省水利厅参加工作,同年6月到延庆县南老君堂水文站。1960年到延庆县水利科任科员。1970年至1978年,参加白河引水工程建设。

  1979年调水利局,1980年任管理科科长。1981年11月任水利局副局长,1982年4月兼任白河堡水库干渠工程指挥部副指挥、负责工程技术。1980年评定为工程师。1979年,1989年两次被延庆县授予先进工作者。1989年11月任水资源局局长、党委副书记。

  3).李国钤

  李国钤,男,生于1943年,高中文化,北京市海淀区人。1962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68年转业到延庆县粮食局工作。

  1970年6月参加白河引水工程建设,1971年任指挥部工程组副组长、组长。1972年任副指挥、党委副书记,主管工程施工。1979年12月任白河引水管理处副主任、党委副书记。1981年被评为延庆县先进工作者。1983年7月白河堡水库工程竣工后,任白河堡水库干渠工程指挥部副指挥。1985年调出。

  4).周中兴

  周中兴,男,生于1932年1月,延庆永宁人,大专文化。1948年4月参加革命工作,1951年任县委宣传干事,1958年任《延庆报》副主编。1966年至1975年先后任香营、沙梁子、沈家营公社党委书记。

  1975年参加白河引水工程建设,任指挥部副指挥、党委副书记。1979年12月任白河引水管理处副主任。1984年1月任白河引水管理处党委副书记。1987年5月任水资源局巡视员。

  5).吴义仓

  吴义仓,男,生于1931年8月,延庆吴坊营村人。1948年4月在永宁派出所参加工作,任公安员。1965年至1968年任张山营派出所所长。

  1971年参加白河引水工程建设,历任指挥部政工科副科长、科长,工程科科长。1979年12月任白河引水管理处副主任,1987年任水资源局巡视员。

  注:“白河志记”中的6位人物摘自:1993年10月印制的《延庆县水利志》254页-257页。

  6)刘才厚工作简历

  刘才厚,男,1966年延庆县旧县中学毕业,毕业后在家务农。1970年~1973年9月在白河引水工程指挥部任施工员。1973年9月~1976年7月在北京师范学院数学系学习。1976年7月~1988年在白河引水工程管理处,曾任工程科副科长、质检处副处长、电站站长、管理处副主任等职。1988年~2009年6月退休,在北京市水利机械处,曾任科长、主任、总工程师等职。2009年~2014年,任北京翔鸿水务建设有限公司顾问总工程师。

  3.从白河走出的政界人物……

  大禹治水扬天下,白河人物百代传。有百折不挠的精神,有铁棒磨成针的韧劲,就不难达到理想的境界。在白河工地锻炼意志,增长见识,担当大任的后来者数不胜数。从白河工地回到北京市内的李国钤担任过北京市水利局的负责人,刘才厚曾任北京市水务局机械处处长。

  延庆县井庄公社四连的张志宽在白河工地是青年突击队长,后来任延庆县的县长、县委书记。从白河工地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陈仁,任延庆县八达岭旅游总公司总经理、兼水资源局党委书记;白瑞元任延庆县水资源局局长;刘广明任延庆县水利局局长。在民兵20连带队的赵海元,曾任北京市延庆监察局局长等职,王学礼曾任延庆县工商银行行长……

  当年工地上的团委书记卢进泉、副书记哈云海组织团员青年学习,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团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为白河增添了青春活力。哈云海是1970年7月到白河工程三连,1972年10月到白河工程指挥部政工科,任团委副书记。1974年10月到延庆县里集中学习培训,学习结束后回到延庆县委政治组的宣传小组上班。

  30余年以后的哈云海,在延庆农村工作委员会副书记的岗位上退休了。虽是老骥伏枥,然志在千里。为了发挥老干部创建全国文明城区的正能量,2016年2月23日延庆区成立了老干部啄木鸟督查队,由哈云海担任队长。《延庆报》载文,延庆榜样哈云海: “‘啄木鸟’老干部志愿督查队队长哈云海,投身到创城中,为提升延庆城市文明水平贡献力量。”

  1950年10月出生的李玉森,1971年10月从延庆县旧县公社西龙湾村来到白河工地,先后担任七连二排排长、七连保管员、会计,同时负责连队宣传报导。在白河第七民兵连二排工作期间,他每天扛着八磅重的铁锤和钢钎到五号竖井下井施工,好几次手被砸伤了,忍受着疼痛坚持劳动。他带领工友清点工具器材,将废料分类回收再利用,降低了建设成本,使七连成为回收废旧物资最多的连队。他被评为先进工作者、模范保管员。1975年8月,白河引水工程指挥部将他保送至首都师范大学化学系学习。毕业后先后在延庆教委、延庆县委工作,历任县委组织部科长、延庆发展计划工委副书记、正处级调研员等多项职务,2010年光荣退休。

  长城作证,海陀铭记,李玉森发扬白河精神。他一身多职,工作繁忙,从1996年开始担任千家店镇、大庄科乡、八达岭镇包村工作队队长达7年之久。他经常吃住在大石窑村、石槽村、花盆村、里炮村等村子。他爬山坡、越沟壑、下田间,同村民一起修路、打井、种树、养畜、修水窖,成为百姓的贴心人。他和包村工作队队员一起,努力解决人畜缺水、农田灌溉等诸多问题,受到县委县政府表彰,被评为优秀包村工作队队长。

  2008年,李玉森被聘任为县级党风廉政监督员,积极维护群众正当权益。在此期间,他还牵头编写了《延庆纪检监察回眸(1978~2008)》,为反腐倡廉提供了有益启示。2010年他光荣退休后,主持编写了《北京市延庆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作回眸1949~2016》(上下集),大16开本120万字,2018年11月由延庆区出版。此书回顾了延庆计委、发计委、发展和改革委近70年工作历程,总结延庆经济发展的规律,叙述成功的经验,旨在激励当代,启迪后人。李玉森退休后,重拾绘画的爱好,其创作的的民俗画,受到了当地的欢迎。

  当年白河工地,下屯公社三连指导员王守先,曾任过两届沈家营镇西王化营村的村支书。2022年1月27日这天,现年82岁的王守先,一大早在延庆恒生农贸市场,自掏腰包一千元,买了米、面、油等9份年货礼物,前往西王化营村慰问本村9位老人,延庆区交通协管员赵小兵等人陪同前往慰问。王守先说“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安度晚年”的信念不能丢。自2001年到2022年连续慰问本村部分老人11年。

  文化传承,从家庭开始。王守先拿着基本的退休金,没有什么额外收入。十几年来自掏腰包,坚持到村里慰问老人,得到了全家人的支持。当年的“白河人”知道,《孟子》一书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说法。意思是说,在孝敬自己的长辈时,不应忘记与自己没有亲缘关系的老人。在抚养教育自己的小辈时,不应忘记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小孩。我也会像孝敬我家长辈一样,去孝敬其他没有血缘关系的老人;我也会像爱我的孩子一样,也爱护别人家的孩子。

  作者旁白:人要自爱,才能爱人。人要自尊,才能尊人。人要自立,才能立人,这样才能让别人立你。“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修好自己的身,守住自己的心,又要力争有所作为。当年的白河人抱着一个信念:“人活着,只要有一口气,就要为社会多做贡献”。

   注:摘自:石中元报告文学集《白河之光》第九章、来自于乔雨主编《妫川文集》、北京出版社、2022年1月版。
赞(15)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