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凭栏论世 乱弹八卦 佳作赏析 讽刺幽默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以史为鉴 继往开来——结合宿迁革命、建设发展史

时间:2022/4/22 作者: 春风杨柳 热度: 91119
  以史为鉴 继往开来

  ——结合宿迁革命、建设发展史  

  2022年是中共二十大召开之年,百年奋斗,再启新程。我们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中央历次全会精神,特别是党的六中全会精神,作为当前的主要政治任务,通过专题学习、研讨交流、党支部“三会一课”等形式,再掀学习热潮。要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和宿迁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史,联系自身工作,真正把党的六中全会精神学习好、贯彻好、落实好。要把贯彻落实全会精神贯穿到工作全过程、各方面,充分发挥机关职能作用,切实履行好职责使命,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做到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走好新时代赶考路,答好新时期发展卷。结合本职工作,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一、一百年前,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

  1921年7月的一个夜晚,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一座二层居民小楼中秘密开模,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行动指南的、完全新式的无产阶级政党诞生了。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犹如擎起一把熊熊火炬,给近代饱受战乱、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送来了光明和希望。从此,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斗争就有了主心骨,中国人民就从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

  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创造了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为人类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成为世界上伟大的民族。近代以后,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由于封建统治的腐败,中国逐渐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山河破碎,圣灵涂炭,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苦难。

  1911年10月爆发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先进分子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真理看到了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1919年,五四运动是中国革命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五四运动孕育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伟大五四精神,其核心是爱国主义精神,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今兴业路76号)开幕。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具有伟大而深远意义。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从根本是改变了中国历史的局面。

  二、党领导宿迁人民为建立新中国浴血奋战

  从1921年至1949年,党领导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党和人民百年奋斗,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从党的百年奋斗中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从而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践行初心使命,在新时代更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927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革命斗争进入最艰苦年代。3月,在江西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胡安邦回到家乡泗阳洋河,建立了宿迁第一个党小组。8月,中共江苏省委根据中共中央八七会议精神,决定以土地革命为中心,派遣全省各地,广泛开展农民运动。1928年1月,中共泗阳县委员会成立,这是宿迁地区第一个县委。宿迁从此建立了党组织,宿迁的革命斗争迎来新纪元。土地革命行动计划在宿迁得到实施;党组织了泗阳、沭阳等地武装暴动。全民族抗战爆发后,宿迁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建立人民抗日武装,创立抗日民主根据地,人民抗日救亡运动不断兴起壮大;粉碎了1942年11月,日伪军对淮海区发起的空前规模的大“扫荡”;在党的领导下赢了抗战胜利。解放战争期间,宿迁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不断加强武装建设,加强解放区的各项建设;党领导宿迁人民与国民党反动派抗战了殊死卓越的斗争;人民群众积极支持人民解放军的武装斗争,坚持和反“清剿”斗争,开展湖上斗争和重返淮北;打赢宿北大战;1948年下半年,在党的领导下宿迁地区全境解放。

  三、宿迁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1949年至1978年,宿迁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开展了建设社会主义的艰苦探索。一百年来,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风雨兼程、披荆斩棘,走出了一条不平凡之路,创造了无数的人间奇迹。战争年代,我们顶着硝烟奋勇御敌,捍卫着祖国的每一寸山河,憧憬着和平的早日到来;艰苦岁月,我们迎着风霜雨雪,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加速着发展的步伐;进入新时代,我们沐浴着晨曦暖阳,众志成城、万众一心,取得了众多让世界为之惊叹的成就。寒来暑往,时节更替,百年历程里,深深印记着伟大民族、伟大祖国的铿锵足迹,清晰展现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担当作为。

  新中国成立之初,经济萧条,百业待兴。在党的领导下,宿迁人民重整山河,重建家园,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从1953年起,开展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发展工农业生产,活跃城乡经济,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基本得到解决。1957—1976年期间,虽然遇到“三年困难时期”“文化大革命”影响,但宿迁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敢闯敢试,勇于战胜困难,排除干扰,国民经济仍然取得较快发展。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宿迁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抢抓发展机遇,始终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国民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经济总量稳步提升,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传统农业迈向现代农业。历史上,宿迁一向以传统农业为主,单一种植粮食作物,农业生产条件极为落后。新中国成立后,通过治水、改土,改良耕作制度,扩大水稻种植面积,粮食产量稳步提高。1979年开始,通过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整农业结构、土地流转等多项举措,传统农业逐步向现代农业转变,农林牧副渔得到全面发展。

  工业实力显著提升。新中国成立之初,宿迁陆续创办印刷、轧花榨油、砖瓦等地方国营企业。经历了1958年,大跃进大炼钢铁热潮;1960年,大批工业企业“关、停、并、转”,20世纪80年代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等经历,可谓波澜壮阔,探索不止,前进不停。

  商贸服务业生机盎然。新中国成立后,商贸服务业稳步发展,改革开放后发展步伐不断加快。1979年,商贸流通体制逐步改革以国营为主导的多种经济充分、多种经营方式、多种流通渠道、减少流通环节的体制。社会商业网点大幅度增加,长期存在的商品供应短缺状况得到缓解。1990年,商业经济成分发生了很大变化。1993年,国营、供销合作商业普遍对边、小、微、亏的商业网点、门市进行包、租、卖。

  对外开放不断扩大。随着国家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宿迁通过招商引资、大办乡镇企业。宿迁采取建立招商引资目标责任制、优化投资环境、加强招商队伍建设,创办经济开发区,以工业突破为主线,一大批工业企业得到快速发展。

  四、新宿迁带来新机遇

  宿迁是西楚霸王的故乡、古泗州的发祥地、“第一江山春好处”;曾是抗日战争的一片热土、宿北大战的战场;曾经留下刘少奇、陈毅、彭雪枫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光辉足迹。在党的领导下,如今成为经济社会蓬勃发展的新星,京杭大运河畔的明珠;成为充满活力,生机盎然、改革创新之城;成为崛起苏北腹地朝气蓬勃的新型区域中心城市。这里有宿迁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不怕牺牲,敢于斗争

  的革命老区奋斗的故事;有建设“玻璃城,水稻县,苹果黄河,葡萄山”故事;有敢闯敢试、自强不息、敢为人先、锐意改革谋发展的故事;有积极进取,与时俱进,争当现代化建设排头兵的故事。

  建市的战略意义。20世纪90年代,具有优越地理环境的江苏经济发展走在全国的前列,但是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日益突出,苏南的经济发展速度远远快于苏北,如何加快苏北的经济发展,实现全省经济区域共同发展,摆在省委、省政府面前,成为全省思考和亟待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

  1994年,中共江苏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了五年、十年全省建设小康和现代化的目标,确立科教兴省、经济国际化和区域共同发展三大战略,明确提出了“没有苏北的小康就没有全省的小康,没有苏北的现代化就没有全省的现代化”的区域共同发展战略。

  省委认为,原淮阴市行政区域过大,难以充分发挥市带县的功能。原淮阴市超过1000万人,要带动11个县(包括县级宿迁市、沭阳县、泗阳县和泗洪县)和两个区,力不从心。当时的老百姓称之为“小马拉大车”。同时,苏北地区中心城市偏少,城市带动力不强。根据国际国内经验,要加快全省经济协调发展,其重要措施之一,就是培育中心城市增长极。为了推进苏北的发展,经过广泛听取意见、深入调查研究和反复论证,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为积极培育苏北地区新的经济增长极,优化区域中心城市布局,提出“区域共同发展战略”。1994年低至1995年初,江苏省委副秘书长、政策研究室主任顾介康,就苏北新设中心城市在宿迁还是新沂,进行了专门调查研究,向省委建议设在宿迁为好。但是,也有不同看法,现江苏省老促会张益新副会长,回忆当年,还深情地说,当初因为宿迁处郯庐地震带,我是持否定观点的。最终省委决定淮宿分设,成立地级宿迁市,在苏北腹地培育一个新的区域性中心城市,以此来推动苏北经济发展。

  据时任省委书记陈焕友回忆,省委将这一设想请示中共中央领导同志,得到他们的同意,并报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实施。

  中央领导同志曾经对省委书记陈焕友讲:“我赞成你们的方案,如有人民来信来访,我帮助做工作。”时隔十多年后,在宿迁建市十周年大会上,陈焕友透露了这一细节。陈焕友同时透露,由于这一决定符合中央的方针,符合客观实际,没有收到一封来自宿迁的人民来信。(来源陈焕友在地级宿迁市成立十周年庆祝大会的讲话)

  1996年,对宿迁人来说,无疑是一个不平凡的年份,具有极其特殊意义的一年,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年。

  1996年7月19日,国务院批复同意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调整淮阴市行政区划新组建地级宿迁市的请示》和《关于调整淮阴市行政区划新组建地级宿迁市有关问题的补充请示》。其主要精神是:撤销县级宿迁市,设立地级宿迁市,将淮阴市的沭阳、泗阳、泗洪三个县划归宿迁市管辖;宿迁市设立宿豫县和宿城区;宿迁市人民政府驻宿城区宿城镇中山路。8月3日,中共江苏省委书记陈焕友在淮阴市领导班子和宿迁市筹建组领导小组成员会议上,宣布省委决定:成立中共宿迁市委委员会。8月14日,中共宿迁市委和宿迁市筹建领导小组成立九个办公室,部署筹建期间工作。九个办公室指市委办(城建办)、组织办、宣传办、农业办、工交办、贸易办、纪检(监察)办、科教办、政法办(因市委办另处办公,其余八办在一处办公,俗称“八大办”)。11月,根据江苏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宿迁市市级党政机构设置及所属乡镇党政机构改革方案的通知》,宿迁市按照“小政府,大社会”的改革思路,以“精简效能”为原则,设置了宿迁市市级党政机构41个(市委机构6个),行政编制891人。

  自此,宿迁开启了历史的新篇章,一个崭新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展现在苏北的大地上,成为江苏13颗璀璨群星之一。

  陈焕友在地级宿迁市成立十周年庆祝大会的讲话中说:“十年,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是弹指一挥间,然而,对于地级宿迁市来说,这难以忘怀的十年,是快速发展的十年,是脱胎换骨的十年,是日新月异的十年。……十年来,我一直关注这片土地,当时的决策对不对,好不好,需要实践证明,需要群众认可,需要历史检验。因为,历史是不会惩罚成功者的。当我看到宿迁不甘落后,奋起直追的志气和勇气,我为之喝彩;宿迁敢闯敢试、锐意改革的胆识和魄力,我为之鼓掌;宿迁加快发展、快速前行的成就和步伐,我欢欣不已。……成功了,历史会给我们记上一笔,失败了,我也逃不掉的惩罚。好在老天爷帮忙,老百姓帮忙,我们当时的决策不但没有出问题,而且很好!”

  建市后,宿迁立足市情,贯彻党中央、国务院以及省委、省政府一系列方针、政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围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艰苦奋斗,团结拼搏,敢闯敢试,锐意改革,积极进取,经济社会得到了长足进步。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宿迁经济社会得到了更加健康、全面、持续发展,综合实力有了明显提高,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各项社会事业登上了新的台阶。建市25年,宿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25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2倍以上,分别位居全国80强、70强,是江苏乃至长三角地区发展速度最快、综合实力提升最明显的地级市之一。

  强农健体开放优选发展路径。建市之处,可谓“一穷二白”,特殊的地位,艰巨的任务,薄弱的基础,要求宿迁不能按部就班,常规发展。面对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宿迁人民对改善生活的迫切愿望,面对“三农问题”突出,工业基础薄弱,科教文卫落后,中心城市建设任务繁重,各项社会事业待举的实际,第一届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强农富民、基础先行、主体突破、全面开放、科教兴市”五大战略。在五大战略指导下,农村以调整产业结构为重点,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工业以招商引资和开发区建设为重点,筹集生产要素,不断壮大实力;科教文卫以宿迁学院和宿迁人民医院建设为重点,多方筹资,广招人才,提升办学办医档次和水平;中心城市建设确立“一体两翼”格局,突出交通和市政建设,夯实和扩大中心城市集聚效应,加快县城和小城镇建设,为宿迁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经过五年的奋斗,全市国民经济、综合实力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登上了新的台阶。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2。1%,2000年首次突破200亿元,是建市前1995年的1.8倍,三次产业比例由建市前的46.8∶32.3∶20.9调整到37.9∶35.3∶26.8。财政收入11.3亿元。平均递增10.7%。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比建市前增长79%和79.4%,如期实现了脱贫和基本达小康的目标。

  实施工业突破创新发展优势。站在新世纪的起点上,把握国内外发展大势,找准宿迁所处的历史方位,谋划宿迁未来发展。2001年8月28日,中国共产党宿迁市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第二届宿迁市委指出今后的五年,是宿迁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各项改革向纵深推进,进入决战的新阶段;经济结构全面实行战略性调整,进入扩量优化升级的新阶段;对外开放将在我国入世之后,进入直接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新阶段;人民生活将由基本达小康,进入向比较宽裕的小康迈进新阶段。市委、市政府确立新的发展战略,即大力实施“强农富民、工业突破、城镇带动、全面开放、科教兴市”五大发展战略。突出抓好全力实施工业突破,不断增创经济发展的新优势;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切实提高农村经济综合实力;推进城镇化进程,千方百计构建和完善发展载体;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努力拓展经济发展空间;加快发展服务业,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转型;突出科教兴市,全面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围绕两手齐抓,其实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治建设七方面工作,努力把宿迁建设成为经济繁荣兴旺、社会安定文明、生态环境优美、人民生活富裕的地区。

  在两届市委、市政府带领下,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在农业稳步提高,工业有了基础,科教得到发展,特别是中心城市建设初具规模,有了相对辐射带动能力以后,市委、市政府及时调发展整战略。以五大发展战略推进“五化”建设,即提高全民招商,项目推进,加快市场化建设;举全市之力建设中心城市,加快城市化建设;改革产权制度,培育市场主体,加快市场化建设;按照“市外就是外”的理念,推进“三外”工作,提升经济国际化水平;坚持以人为本,全方位、多渠道、多手段招引科技人才,为宿迁持续发展提供人才科技支撑。

  特别是工业有了明显的突破,宿迁人民尝到了快招商、上项目、办企业、抓工业的甜头。主体地位突出,工业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十分明显,贡献份额越来越突出。2006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56亿元,比2005年增长21%。工业在三次产业结构中比重达到34.3%,成为推动全市经济快速增长的第一动力。全市财政收入和一般预算收入分别完成38.07亿元、20.05亿元。全市城市化水平由建市之初的9.9%提高到38%。主导产业初步形成。全市规模以上企业1002家,实现增加值80.2亿元,增长25.0%,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5个百分点。新增进出口企业73家,进出口总额2.3亿美元,增长50%;工业用电量20亿度,增长27.4%,增幅全省第一。5个县区经济开发区先后被批准为省级经济开发区。

  重点抓大项目催生出大产业。2006年,宿迁正处在人均GDP从1000美元向3000美元攀升的起步时期。省委第十一次党代会指出:“苏北要牢牢抓住加速工业化这个核心,增强内生动力,实现跨越发展。”“重点帮助宿迁实现更大突破。”2006年8月,三届市委、市政府确立2006—2011年经济社会发展新的五大战略:工业强市、城市带动、外向突破、科教先行、创业富民。全市突出抓好:重抓大项目,催生大产业,进一步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拉动力;弘扬创业文化,推动创业实践,进一步激活经济社会发展内驱力;突出思维瓶颈,破解发展难题,进一步提高生产要素富集力;强化载体建设,优化硬件,进一步提升区域发展承载力;牢记发展使命,狠抓措施落实,进一步形成实现更大突破的整体合力。

  在三届市委、市政府带领下,经过全市人民15年的努力,胜利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是宿迁建市以来经历挑战最大,经受考验最多的时期之一,也是综合实力提升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大的时期之一。2010年,全面小康建设的25项指标中,有1项提前达标、3项基本达标,谱写了宿迁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的新篇章。地区生产总值由392亿元增加到1064亿元,年均增长14.1%。财政收入五年翻三番,达到205.8亿元,年均增长51.4%。在全国地级市排名上升到70位左右。三次产业结构由26∶42.4∶31.6调整到17.6∶45∶37.4。规模以上企业达到2471家,比2005年净增1840家,实现增加值282.66亿元,增速连续六年居全省第一。

  加快工业进程推动经济转型。站在新的起点,新的一届市委、市政府认为今后的五年,是宿迁发展实现更大突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决胜期,也是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推进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阶段。市委、市政府决心进一步解放思想,坚定信心,谋发展之策,鼓发展之劲,聚发展之力,乘势而上,奋力拼搏,努力再创一个黄金发展期。2011年9月7日,在中国共产党宿迁市第四次代表大会上,市委决定实施产业强市、城乡统筹、外向带动、产业富民、科教优先、生态立市“六大战略”。

  产业强市,就是坚持发展创新方式、加速产业集聚,进一步发挥工业主导带动作用,加快实施农业现代化,促进服务业快速发展,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打造产业集聚新高地,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区域综合竞争力。城乡统筹,就是坚持以工带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发展长效机制,推动城乡要素资源科学配置、合理利用,逐步缩小区域差距,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外向带动,就是坚持更高水平“引进来”和更大步伐“走出去”相结合,更加广泛地拓展开放领域、介入区域竞争,更大范围地集聚要素资源、参与区域分工,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推动经济国际化进程。产业富民,就是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推进创业实践,提升社会保障水平,促进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长,使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增强群众幸福感和满意度。科技优先,就是坚持科技教育和人才优先发展,突出教育第一基础、人才第一资源、科技第一生产力作用,推进教育现代化,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强化人才队伍,构筑宿迁发展实现更大突破的战略支撑。生态立市,就是坚持环保优先、节约优先,弘扬生态文化,强化节能减排,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改善人居环境,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全力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再用五年的时间,确保到2015年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使宿迁成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新兴工商城市、现代滨海城市、生态宜居城市和创新创业城市。

  经过20年的努力,宿迁经济社会以及各项社会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2026.19亿元,年均增长11.8%,人均生产总值突破7000美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35.7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994.64亿元,年均增长17.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94.2亿元,年均增长16.9%;全市活跃网店4.75万家,网络创业人员33万;新增私营企业4.82万户、个体工商户15.5万户,千人拥有企业17.5户。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2.1∶48.5∶39.4,实现了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的迈进。

  推进产业强市建设小康社会。面对我国社会转型,经济实力得到不断增强的现实,市委、市政府及时调整战略,始终突出大项目、新项目引进,扩大二三产业总量;不断提升中心城市和三个县城辐射带动力的同时,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加大民生改善力度;以市外、省外、境外、国外落户的大企业,带动本地企业发展;全面掀起“百姓创家业、能人创企业、干部创事业”高潮,促进全民增收致富;创新合作办学模式,强化职业教育,提升医疗技术水平;以建设“生态宿迁,绿色家园”为目标,加大环境保护和治理的力度。

  2016年9月28日,在中共共产党宿迁市第五次代表大会上,新一届市委确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坚持抓改革促发展,抓项目促转型,抓民生促和谐,组织全市上下广泛开展“五新大讨论”,明确经济新常态下发展思路;市委第五次党代会提出“生态立市、创新驱动、产业强市、城乡协调、民生优先”新的五大发展战略,力争走出一条具有宿迁特色的发展之路。明确提出宿迁市今后五年主要奋斗目标: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平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确保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确保不拖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腿,建成经济更加发展、人民更加幸福、生态更加优美、城乡更加协调、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的全面小康社会。

  在新的五大发展战略指导下。坚持抓改革促发展;抓项目促转型、抓民生促和谐。一是围绕河清湖秀能游泳、平原林海好生态、清洁降耗少排放以及“深呼吸、看绿化、见清水”的目标,更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力建设“江苏生态大公园”。二是始终把改革创新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劲动力,大力推进理念创新、制度创新、机制创新。着力破除一切束缚发展的机机体制障碍。三是继续实施产业强市战略,矢志不渝加快转型发展、绿色发展和创新发展,在新常态下,深化产业结构调整,使经济发展提高质量、增加效益、增强后劲。四是坚持城乡协调,在城镇建设上,注重内涵提升、功能完善、特色彰显,积极稳妥推进中心城市和县城、乡镇协调发展。同时加强乡镇的分类指导、分类考核,做到因地制宜、特色发展。在产业选择上,坚持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游则游。五是找准经济发展与民生福祉的契合点,精准发力,良性互动,实现以人为本的包容性发展。突出解决劳动力就业和城乡居民分配收入增加、社会劳动保障,不断使广大群众更多的得到改革发展的实惠,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百年未有的新冠肺炎大疫情和复杂的发展形势,宿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大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及市委决策部署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高质量发展,坚持稳中求进,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圆满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取得了患者零死亡、医务人员零感染、疫情零扩散,患者全省最先清零、发病率全省最低“三零两最”的成果。

  复工复产走在全省前列。防汛抗洪取得全面胜利。三大攻坚取得显著成效。低收入人口、省定经济薄弱村脱贫巩固率100%。

  五、一百年后,宿迁巨轮引擎澎湃、劈波斩浪。

  放眼今朝中国,数不胜数的人间奇迹、巨大成就让人振奋不已。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我们保护生态、精治环境,为地球家园的清新贡献了中国力量;秉承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我们直面大考、守望相助,为捍卫全人类的安全健康展现了中国担当;坚持创新驱动理念,我们深化改革、锐意进取,为推动世界科技创新发展提供了中国经验。所有这些经验,已经转化为更加强劲的动力,激励着中华儿女向着更加美好的未来奋进。

  大道通衢,光明璀璨。学习党史,学习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结合宿迁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史,我们心潮澎湃,激动不已,宿迁由弱到强,由农业经济到工业化的完成,宿迁人民由贫穷到小康,每一步的胜利,每一项成绩,都是在党的领导下取得的。展望未来,在新的征程上,宿迁人民将矢志不渝听党话,坚定不移跟党走,用更加奋发有为的姿态、更加昂扬蓬勃的斗志、更加坚定坚强的信念,不断书写更加恢宏、更加精彩、更加壮美的宿迁史诗。
赞(8)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